马富升甘肃省玉门市昌马学区735200
初中语文新教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自身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既是编写者文本研读的智慧结晶,也是编写意图的集中体现。一项设计精巧的作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它可以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查漏补缺,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所以,合理处理并使用课后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灵活而有效地处理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并使它在整个教学的始终得到最优应用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以探究。
一、必须弄清“阅读练习·探究”的功能和意图,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我们都知道练习的一般功能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1.诊断和反馈。这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也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教师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拾遗补缺,学生也可以依此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自我完善。
2.消化和巩固。这主要指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消化自己所学的内容,并且使之强化、巩固。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迁移,以达到内化的目的。
3.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之后,常常会获得一种成功后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而这种感觉又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驱力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常被人们所忽视。
而新课标的语文教材设置练习的意图是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语文。
所以,练习设计的意图和功能是优化处理课后练习的最主要的依据,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这种意图和功能,才可以减少使用的随意性、依赖性和保守性,实现教学的“百发百中”。
二、利用课后“阅读练习·探究”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叶圣陶曾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他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其实,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但易为多数语文教师忽视的实用价值,那就是“课前处理”——借“阅读练习·探究”来为课堂教学的“教什么”定位。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练习内容专注地预习,自主学习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自主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由于新课标在练习设计上富有弹性及开放性,这就为我们处理练习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1.利用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课后习题的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教师要善于利用最基本的习题,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常识性知识,指导学生提前自主学习,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2.利用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练习题是学生预习课文的钥匙,根据课后习题去学习课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预习,让学生事先整体感知课文,可以提高新课的教学起点。
三、将“阅读练习·探究”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中,在课堂教学中顺带着处理
新课标中的语文练习设计颇具匠心,不但提炼了文本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暗示了具体的思路。所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来给课堂教学的“教什么”定位,也就显得十分便捷了,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课堂教学“教什么”的把握上出现的偏差。定位了“教什么”,那么,剩下的就只是按照这个方向去开始课堂教学的“怎么教”的“巡航”了。
1.利用练习题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利用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从“不会学习”向“会学习”转化。利用课后习题的练习,教给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写一写、看一看、分一分”等学习方法,准确把准教材中的“感知——理解运用——创造与创新”的不同层次关系,紧紧地围绕课后习题组织教学,既能避免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语言文字训练得不到落实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了学生的自身能力,教学质量就可明显提高,还能让课后练习题发挥应有的作用。
2.凭借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落实重点训练项目。教学要求不同,教学的着力点自然各异。在精读时,教师就可以围绕“阅读练习·探究”中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也可以用课文的中心句来回答,还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教师适时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强调“胆大”还应“细心”,“沉着”还要“机智”,有勇气,还应有智慧,有闯劲还应有高超的技能,这些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
当然,语文教材上的“阅读练习”仅仅是课堂教学确定“教什么”的一个“抓手”,还远不是“教什么”的全部,自然也就不能按部就班地直接将“课后练习”搬来用作课堂教学的内容。
四、把握合适的度,在课后发挥习题的有效补充作用
合理、精巧的研讨练习,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也是学生形成技能的必要环节,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参照,当然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后练习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甚至是置之不理,从而让课后练习题失去了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这不仅浪费了教材练习的实用价值,而且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所以,要想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最优作用,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合适的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观念要更新。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因为新教材的练习,除了一部分只有一个答案外,大部分都是开放型的。同时,学生也要有开放的心态,也须意识到:很多问题的答案不再仅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他们应该敢想、敢说,有独特的见解和富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灵性,体现其学习语文的个性,并使新教材练习设计的意图得到落实。
2.学生是主人。要坚持学生是完成练习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完成练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的原则。因为练习的一般功能和新教材题目设计的各种意图决定了学生必须是完成练习的主人,而教师仅仅是点拨或提示者。但新教材中,有的题目确有一定难度,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要辅以适当的引导。
3.时机要把准。课后练习的设计层次不同,不仅体现了学习主体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一般过程,而且也暗合了知识间的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优化处理新教材课后作业时,要根据其层次的不同内容和性质以及不同的要求,同时结合课堂学习目标,准确把握处理良机。
4.主次要分清。这是指教材的课后练习也有主次之分。所谓“主”是指那些能够体现单元教学总目标、课文重难点和单篇教学目标的练习题。反之,则是“次”。毫无疑问,“主”题应投入较多的精力,“次”题则可投入较少的精力,“主”题学生必做,“次”题学生可视情况选做,而不可“主”“次”不分,或以“次”充“主”。
5.习惯要养成。在优化处理课后练习答案时,教师要减少对教参的依赖,养成跳出教参“下水作业”的良好习惯。因为,只有教师在自己亲身体验课后练习的过程后,我们才能以自己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来实现恰到好处的提示,或进行充满睿智的表达,就会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低首折服的感觉,并进而产生“晕轮效应”。这种效应不仅有利于教师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中的人文性,高效低耗地实现新教材课后练习的隐性意图。
总之,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位与价值不容忽视。只要我们能准确把握练习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新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在优化处理课后练习的过程中,突破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固定的处理方法或模式,把练习融入课文教学,扎扎实实进行训练,就一定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教材阅读教学规律的、有利于各种阅读能力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