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洛普弗莱论文-丁蔓,张娉婷

诺斯洛普弗莱论文-丁蔓,张娉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诺斯洛普弗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诺斯洛普·,弗莱,神话理论,诠释思想

诺斯洛普弗莱论文文献综述

丁蔓,张娉婷[1](2019)在《冲突的融合:诺斯洛普·弗莱神话理论的诠释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斯洛普·弗莱用神话理论将文学批评构建成一种具有科学性的、独立性的学科,兼顾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探讨。有学者认为弗莱此举造成其理论既宏大又具有封闭性,且将一些有对立关系的理论纳入其中,如神话解释与科学解释、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关怀神话与自由神话。对于对立理论的冲突,弗莱没有试图将其完全消灭,而是让对立的理论共存并进行对话。弗莱的神话理论具有融合冲突的诠释思想,这正是弗莱的神话理论至今仍具有生命力与实践性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娟[2](2019)在《论罗伯特·吉尔的神话现象学思想——以《诺斯洛普·弗莱与神话现象学》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罗伯特·吉尔的《诺斯洛普·弗莱与神话现象学》一书从繁复的20世纪神话理论中梳理出现象学神话理论的发展脉络,并认为弗莱的神话理论是真正的神话现象学。吉尔之所以致力于用现象学标准来衡量20世纪典范神话学家的理论并将之条例化,原因主要有叁个:首先,吉尔认为,神话现象学是现代神话理论的必然走向;其次,吉尔认为弗莱是真正的神话现象学家,一方面是因为弗莱的神话研究过程充分体现了现象学原则,另一方面是因为弗莱的"关怀"理论在事实上解决了神话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最后,吉尔从"史"的角度来书写神话现象学,表现了神话现象学具有发展变化、可生发性等特点。吉尔的神话现象学可以从研究方法、哲学基础等方面给当下的神话研究带来有益启示。(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8期)

辛雅敏[3](2015)在《诺斯洛普·弗莱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不仅构建了原型批评的理论大厦,而且对20世纪莎士比亚喜剧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弗莱认为,莎士比亚喜剧是"绿色世界喜剧",它将新喜剧中的主人公的胜利和旧喜剧的仪式化的死而复生结合起来,同时又加入了不同的"喜剧性解决",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新的喜剧形式。弗莱认为,文学(尤其是喜剧)并不一定是对生活的模仿或评价,也可以是技巧的重复和程式化的写作,喜剧是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人物也是高度风格化的。弗莱强调喜剧的程式化和传统,而这种传统在莎剧中是通过结构和角色来体现的。弗莱提出,必须从喜剧结构出发来研究喜剧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角色功能理论"。总之,弗莱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文学研究理论化的追求。(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王雪[4](2014)在《“世界之轴”:诺斯洛普·弗莱文学批评体系的中心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斯洛普·弗莱是20世纪加拿大屈指可数的享有世界性声誉的文学批评家,其学术声誉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因《批评的解剖》一书对原型批评理论的系统建构而一度达到顶峰。弗莱去世后的20多年中,人们对他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他生前从事的所有研究领域。今天国际弗莱研究的前沿问题已经从重估弗莱的伟大学术遗产,转移到探讨弗莱的遗产对今天文学批评还有何意义上。本文认为探讨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要展示它在文学理论演变历程的特定时代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这种理论背后可以为今天的文学研究者所用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并将其改造、整合,以建构适应当代文化语境的自己的文学批评方法。因此,本论文的宗旨即是从思维模式的角度重新考察诺斯洛普·弗莱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总结并阐释弗莱文学和文化研究背后起根本决定作用的“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并以此为基础重估弗莱文学批评模式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论文从对传统意义上狭隘的“原型”概念的反拨入手,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为这一古老的文学批评概念拓展出了新的内涵。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看,“原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承载着人类情感体验和集体无意识的具体的文学或文化意象,更是人们通过归类的思维方式从复杂繁多的具体现象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一种带有本原性的基本模型。它是一种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概念范畴,以“原型”为基点,既可以向上抽象出“形而上”的最高范畴,又可以向下解释“形而下”的具体现象,因此“原型”成为一种基本的认识定位。以这种认识为前提,本文将从弗莱的全部文学批评理论和文本批评实践中抽象出的“世界之轴”的思维模式,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原型来理解,进而提出本文核心论点,即“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在弗莱的文学批评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弗莱的“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强调,在文学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范畴,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其内涵不断进行着置换性的调整。以核心范畴的置换为中轴线,围绕核心范畴的其他相关文学范畴和文化范畴随之不断发展、演进,但它们的发展趋向并不是直线式的上升,而表现为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螺旋式上升。如果以图画表示,“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可以形象的表示为数条螺旋线围绕中轴线盘旋上升。本论文特别指出,从弗莱具体的文学理论阐述与文本批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只是一种思维框架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内涵,必须放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语境中应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此外,按照“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来考察文学现象,即使就同一个文学问题而言,不同的研究者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必然有所差别,所确立的轴心内涵也不尽相同,围绕中轴线建构的整个文学批评体系也必然随之变化。也就是说,弗莱的“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文学批评公式,而是一种帮助研究者以自己对文学的独特理解为基点,整合所在研究领域庞杂的知识材料,建构研究者自己的知识系统的思维模型。为了阐释弗莱“世界之轴”基本认识原型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运作过程,本文以弗莱对西方文学演变历程的考察为例,总结了弗莱的西方文学原型史观。弗莱将人的追求重心在不同时代的转移作为西方文学发展的轴心线索,根据每个时代文学中表达人类追求核心价值的“原型宇宙”的置换历程,将他的西方文学原型史划分为叁个主要阶段:前浪漫主义阶段(上升的神圣喜剧);浪漫主义阶段(下降的革命神话);后浪漫主义阶段(循环的个体重生)。接下来,本论文为了进一步考察了“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在解决具体文学问题方面的批评过程和实践效果,首先就弗莱以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为个案,对浪漫主义阶段文学的批评实践进行了详细分析。这部分阐述了弗莱如何以通过“世界之轴”思维模型建构的文学史系统为参照坐标,对特定时代的文学现象和具体作家作品作出合理、深刻且独特的阐释。随后,论文参照弗莱以人的追求历程为轴心线索建构的西方文学原型系统,试图重构弗莱的“原型宇宙”的观念,并通过对T.S.艾略特后期诗歌中原型意象的分析,解读艾略特在后期诗歌中表达的精神追求,检验了“世界之轴”基本认识原型在具体文学批评实践中的批评效果。最后,论文指出了弗莱依据“世界之轴”基本认识原型建构的文学批评体系对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和启示。首先,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兼顾历时与共时、微观与宏观的科学的思维模型;其次,它坚持以文学的内部研究为基点,来建立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由内向外拓展文学批评的语境;再次,它提倡打破文学批评的栅栏,建立融合各种文化要素的文学批评体系;最后,它总结了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辩证关系。总之,弗莱的“世界之轴”基本认识原型,展示了弗莱对历时与共时、微观与宏观、中心与边缘、传统与当下、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自律与他律等文学研究中涉及的多种二元关系的辩证态度。从根本上说,这源自于弗莱的辩证视野,即避免使用“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决定论思维,坚持用“兼容并包”的眼光看待一切文学和文化现象。(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11-01)

侯铁军[5](2014)在《诺斯洛普·弗莱的预表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斯洛普·弗莱的预表思想与原型批评相混淆,带有循环论的特征,被视为一种思维模式与修辞手法。虽然偏离了正统的基督教释经学,否定了《旧约·圣经》的历史性,但弗莱的预表思想遵循了其一贯的总体批评观,拓展了《圣经》预表法的阐释维度,为诠释西方文学、文化和政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4年04期)

罗伯特·奥特,梁工[6](2014)在《诺斯洛普·弗莱:在原型与类型学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斯洛普·弗莱研究圣经与文学的第一部书是《伟大的代码》,较之论述圣经本身,该书更多地显示出弗莱文学批评的性质。依弗莱之见,文学着作是一种"为其自身目的而存在的语词结构",有一种自我指涉性质;圣经作为一部富含隐喻及其他形象类型的文本,正是这样一种结构;由此,它成为西方文学中"神话世界"的源头。从这一影响深远的见解出发,弗莱提供了一系列示意图,以求解释圣经的设计和目的。不论从语言学理论还是从圣经学术的观点看,他那些见解都是有问题的,这使他对圣经文本做出了系统的错误陈述。尤应指出的是,他的阅读在某种形式上恢复了基督教的取代论,将希伯来经典从其复杂多变的特定实现方式中分离出来。(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王雪[7](2014)在《“世界之轴”:诺斯洛普·弗莱文学史批评体系的中心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之轴"的基本认识原型在弗莱的文学史批评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这种认识模式强调在某个领域中的核心概念,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其内涵不断进行着置换性的调整,概念内涵的置换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弗莱深刻地把握了"世界之轴"认识原型的要义。虽然弗莱的文学史模式也存在着他一直为人诟病的一些缺点,但它对当前文学研究的价值和启示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4年01期)

王宁[8](2013)在《诺斯罗普·弗莱新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对话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斯罗普·弗莱的学术声誉曾一度时期在于他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而实际上,根据国际弗莱研究的最新进展,这种批评模式早已成为历史。那么弗莱之于当今时代还有何意义呢?本文作者认为,弗莱的遗产虽然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英国的(精英)文学研究,加拿大的(后殖民)文学,神话研究,宗教及文化研究,但他之于当今学界的重要意义恰在于他的文学的文化研究。他从不走极端,而是始终在这二者之间游刃有余,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他所产生的影响就远远超越于本学科和自己的时代。此外,弗莱对东方文化和文学的兴趣也使他明显地高于他的同时代西方理论家。(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辛雅敏[9](2013)在《文学批评的改造与独立——从艾·阿·瑞恰兹到诺斯罗普·弗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美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十分重要。在这一阶段,批评不但摆脱了传统的印象式文学鉴赏形式,在文学内部被重新定义,而且逐渐被专业化和制度化,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学科。这一过程中,瑞恰兹、克莱恩、兰色姆和弗莱几位批评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讨论这几位批评家是如何重新定义文学批评并使之适应大学教育,并最终使批评独立于其他学科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张文曦[10](2012)在《试论诺斯罗普·弗莱的加拿大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文学研究作为贯穿弗莱一生的学术领域,是其神话—原型批评重要的“田野调查”,对深入了解并融会贯通弗莱的学术思想有重要意义。弗莱在加拿大文学评论中所做的全部努力实际上是要为加拿大文学的未来发展寻找方向。他不仅多次肯定其殖民历史所带来的文学特质,同时也为加拿大矛盾的文学传统正名;在深入分析自然主题文学作品在加拿大成功的原因所在的同时,也为加拿大文学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批评标准。同时,弗莱还从文化角度深入分析了加拿大身份问题的内在涵义以及与英美两国之间微妙的关系对加拿大文学的影响。此外,讨论弗莱对加拿大诗人的评价也是窥见其文学研究侧重方向的有效办法。因此,本文试图以弗莱的加拿大文学研究为出发点,分别从加拿大文学的民族特性、文学批评标准的构建、文化背景的诉求以及加拿大诗人的评论等方面,详细探讨弗莱对诗歌、诗人以及文学批评标准等细节问题的看法,窥探弗莱加拿大文学研究的整体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诺斯洛普弗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罗伯特·吉尔的《诺斯洛普·弗莱与神话现象学》一书从繁复的20世纪神话理论中梳理出现象学神话理论的发展脉络,并认为弗莱的神话理论是真正的神话现象学。吉尔之所以致力于用现象学标准来衡量20世纪典范神话学家的理论并将之条例化,原因主要有叁个:首先,吉尔认为,神话现象学是现代神话理论的必然走向;其次,吉尔认为弗莱是真正的神话现象学家,一方面是因为弗莱的神话研究过程充分体现了现象学原则,另一方面是因为弗莱的"关怀"理论在事实上解决了神话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最后,吉尔从"史"的角度来书写神话现象学,表现了神话现象学具有发展变化、可生发性等特点。吉尔的神话现象学可以从研究方法、哲学基础等方面给当下的神话研究带来有益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诺斯洛普弗莱论文参考文献

[1].丁蔓,张娉婷.冲突的融合:诺斯洛普·弗莱神话理论的诠释思想[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

[2].陈娟.论罗伯特·吉尔的神话现象学思想——以《诺斯洛普·弗莱与神话现象学》为基础[J].美与时代(下).2019

[3].辛雅敏.诺斯洛普·弗莱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王雪.“世界之轴”:诺斯洛普·弗莱文学批评体系的中心原型[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侯铁军.诺斯洛普·弗莱的预表思想研究[J].外语学刊.2014

[6].罗伯特·奥特,梁工.诺斯洛普·弗莱:在原型与类型学之间[J].圣经文学研究.2014

[7].王雪.“世界之轴”:诺斯洛普·弗莱文学史批评体系的中心原型[J].国外文学.2014

[8].王宁.诺斯罗普·弗莱新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对话关系[J].外国文学研究.2013

[9].辛雅敏.文学批评的改造与独立——从艾·阿·瑞恰兹到诺斯罗普·弗莱[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0].张文曦.试论诺斯罗普·弗莱的加拿大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

标签:;  ;  ;  ;  

诺斯洛普弗莱论文-丁蔓,张娉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