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选择性加成论文-陈羽

区域选择性加成论文-陈羽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选择性加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BH碳酸酯,[3+2]环加成反应,不对称合成,螺环氧化吲哚

区域选择性加成论文文献综述

陈羽[1](2019)在《手性叔胺催化靛红衍生的MBH碳酸酯的α-区域选择性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靛红MBH-碳酸酯与3-烯基氧化吲哚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研究目的:发展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实现含毗邻螺环季碳中心手性双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为结构复杂的手性双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构建提供高效的策略。方法:以靛红衍生的MBH-碳酸酯和3-烯基氧化吲哚作为起始原料,通过筛选手性Lewis碱、溶剂等关键影响因素,建立α-区域选择性和高立体选择性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体系。通过考察取代丰富的MBH-碳酸酯与3-烯基氧化吲哚底物的适配性,构建系列含毗邻螺环季碳中心手性双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在此基础上,综合产物的核磁、高分辨质谱以及单晶衍射数据,通过设计控制实验,验证其反应过程。结果:(1)合成获得了29个含毗邻螺环季碳中心的手性双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产物的分离收率高达91%,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分别高达>99%和>99:1;(2)将模板反应放大到克级规模,以70%的分离收率、97%的ee值和>99:1的dr值得到了目标产物,结果与小量反应无明显差异;(3)通过氢化还原实验,衍生获得了结构更加多样的多手性中心双螺环氧化吲哚分子;(4)通过设计氘代控制实验,验证了反应过程中对产物结构起重要影响的关键1,3-氢迁移步骤。结论:本课题研究发展了一种高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通过手性胺催化靛红MBH碳酸酯与3-烯基氧化吲哚的α-区域选择性环加成过程,首次实现了含毗邻螺环季碳中心手性双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构建,为空间相对拥挤的手性双螺环氧化吲哚的合成提供了高效的策略。第二章:靛红MBH-碳酸酯与β,γ-不饱和α-酮酸酯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研究目的:拓展靛红MBH-碳酸酯作为C3合成子参与的不对称的[3+2]环加成反应,对手性螺环戊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不对称构建进行拓展和延伸。方法:以靛红衍生的MBH-碳酸酯与β,γ-不饱和α-酮酸酯作为起始原料,通过筛选手性Lewis碱、底物取代基等影响因素,建立区域选择性和高立体选择性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体系。通过考察靛红MBH-碳酸酯与3-烯基氧化吲哚底物的适配性,构建系列手性螺环戊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结果:(1)建立了最优的α-区域选择性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体系:β-ICD(10 mol%),MBH-碳酸酯(1.5 equiv),β,γ-不饱和α-酮酯(1.0 equiv),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2 mL),反应温度0°C/25°C;(2)合成了28个结构多样的螺环戊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产物的分离收率高达94%,dr值和ee值分别高达>99:1和>99%;(3)将小量实验放大到克级规模,以89%的产率、91%的ee值和>99:1的dr值获得了目标产物,经简单的一步重结晶,ee值提高到>99%;(4)产物3k经Suzuki偶联反应,以62%的产率和97%的ee值衍生得到了氧化脱氢的螺环戊二烯-氧化吲哚分子。结论::本课题研究发展了一种α-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进一步拓展了靛红MBH碳酸酯作为合成子参与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学,为手性螺环戊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构建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天伟,张苏韬,何江华,张越涛[2](2019)在《B(C_6F_5)_3催化吲哚与苯乙炔的区域选择性加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B(C_6F_5)_3替代稀有金属催化剂,实现了绿色、无毒、温和催化吲哚与苯乙炔的加成反应.对吲哚不同位置带有取代基的底物进行拓展,在室温条件下高产率获得了一系列双吲哚烷烃.对机理的初步探究表明,反应首先从苯乙炔被B(C_6F_5)_3活化开始,而后依次受到两分子吲哚进攻,经马氏加成得到相应产物.根据探究结果,给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锐,李兴,常宏宏,高文超,魏文珑[3](2018)在《叁氟甲磺酸催化氮杂环丙烷与腈的区域选择性[3+2]环加成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找到一种绿色通用且高效的合成咪唑啉的方法,利用单因素筛选法,在质量分数为50%叁氟甲磺酸作催化剂,二氯乙烷作溶剂的最佳反应条件下,采用多种N-对甲苯磺酰基氮杂环丙烷与各种腈来高效且快速发生[3+2]环加成反应来制备多种咪唑啉。该反应能顺利进行,得到收率较高的目标产物咪唑啉,且底物广普性很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朱国栋[4](2017)在《3-氨基羟吲哚参与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3+2]环加成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策略,1,3-偶极环加成反应在杂环化合物的合成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甲亚胺叶立德作为一种常见的1,3-偶极体,其与亲偶极体发生的环加成反应至今已有很多报道。这类反应一般用来构筑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螺羟吲哚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重要化合物,其骨架结构存在于很多天然产物和药物活性分子中。近些年来,针对这类化合物的新合成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目光。时至今日,关于螺羟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已有大量报道,其中,通过甲亚胺叶立德参与的环加成反应是重要的合成策略之一。本论文以螺羟吲哚结构的立体选择性构建为主要研究目标,系统开展了 3-氨基羟吲哚合成子在基于甲亚胺叶立德物种的[3+2]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1.通过3-氨基羟吲哚和醛原位生成的甲亚胺叶立德与硝基烯烃在手性磷酸催化下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构筑螺羟吲哚类化合物。与以往合成这类产物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合成出了具有新构型的目标产物,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和立体选择性好等优点(up to 99%yield,>20:1 dr,>99%ee)。2.通过3-氨基羟吲哚和醛原位生成的甲亚胺叶立德与α,β-不饱和烯酮在手性磷酸催化下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构筑螺羟吲哚类化合物。该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收率和区域及立体选择性高等优点(up to 99%yield,>20:1 rr,99%ee)。而且通过对环加成产物的脱氢氧化继而加氢还原,一系列3,4-二氢吡咯螺羟吲哚类化合物和与环加成产物互为差向异构体的产物被得到。3.通过3-氨基羟吲哚和醛原位生成的甲亚胺叶立德与α,β-不饱和炔酮在手性磷酸催化下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构筑2,5-二氢吡咯螺羟吲哚类化合物。该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收率和立体选择性高等优点(up to 99%yield,>20:1 dr,99%ee)。而且本文通过对环加成产物的脱氢氧化,一系列3-吡咯螺羟吲类哚化合物被得到。4.通过原位组装假吲哚、3-氨基羟吲哚和醛构筑螺羟吲哚类化合物。该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和非对映选择性好等优点(up to 99%yield,>20:1 dr)。而且通过反应条件的微调,反应主产物的构型可以实现翻转。(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罗艺[5](2017)在《酮羰基取代的联烯叁元环的区域选择性亲核加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联烯是一类高活性的有机分子,它作为一种重要有机合成砌块在现代有机合成中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联烯的亲核加成反应是一类极其重要的有机反应,但由于联烯反应位点众多,在亲核加成时需要控制位点才能得到选择性好的产物。在联烯端位引入官能团能有效改变其电子云分布,当联烯与吸电子官能团相连时,就能使中间碳电子云密度降低,更倾向于发生各种亲核加成反应。本论文是基于环丙基联烯酮具有多个反应位点,利用不同类型的亲核试剂与其反应,高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地构建各种复杂分子。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研究了以亚磺酸钠衍生物作为亲核试剂对环丙基联烯酮的亲核加成。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溶剂可以控制生成不同位点的加成产物,在MeOH中得到β-磺酰化产物,在DMSO中得到γ-磺酰化产物,两种类型磺酰化产率很高,而且立体选择性也很好,同时该反应的机理也被详细研究。接着我们对β-加成产进行碘环化得到四取代呋喃产物,同时也开发了一锅法从环丙基联烯酮与苯亚磺酸钠反应完后直接碘环化得到四取代呋喃产物,及对生成的碘代四取代呋喃产物转化研究。第二部分研究了以亚硝酸钠作为亲核试剂与环丙基联烯酮反应,同样在不同溶剂下分别得到了β,γ-二硝化,γ-硝化及分子内氧化生成肟的产物。在CH3CN作溶剂下生成β,γ-二硝化产物;在DMSO作溶剂下γ-硝化产物被得到;在CH3OH溶剂中,β,γ-二硝化产物能发生分子内氧化反应生成肟的产物。(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9)

苑睿[6](2016)在《格氏试剂促进的二酮的区域选择性加成反应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氏试剂作为反应底物已被用于多种有机反应,其中一些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格氏试剂作为促进剂用于有机反应的例子却鲜有报道,尤其是促进二酮的区域选择性加成反应未见报道。本文以异丙基氯化镁为促进剂研究了二酮的区域选择性反应,利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技术结合化学实验详细研究了该区域选择性反应的机理,测试了部分产物的抗肺癌及抗菌活性。本论文共为七个部分:第一章对格氏试剂的研究现状、应用范围进行了总结。第二章研究了异丙基氯化镁促进的格氏试剂与链状1,3-二酮的区域选择性加成,一步高产率获得了一系列4-羟基-2-酮类化合物。对该反应进行了放大研究(克级),为将其工业化打下了基础。第叁章对异丙基氯化镁促进的格氏试剂与环状1,3-二酮的区域选择性加成反应进行了研究,一步高产率获得了一系列3-取代环烯酮。对该反应进行了放大研究(克级),为将其工业化打下了基础。第四章利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技术结合化学实验详细研究了上述区域选择性反应的机理,首次发现了罕见的卤素交换过程,验证了反应重要中间体的存在。第五章根据反应机理,首次实现了格氏试剂与链状及环状二酮的连续一锅反应,一步同时高产率地获得了4-羟基-2-酮和3-取代环烯酮两种化合物,并成功将促进剂的用量降至50%,证实了第四章推断的反应机理的准确性。第六章以异丙基氯化镁作为促进剂促进了靛红衍生物与2-乙腈苯并噻唑的区域选择性加成反应,高产率地获得了一系列3-烯基-羟吲哚类化合物,进一步验证了第四章推断的反应机理的准确性。测试了产物的抗肺癌及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其中一个化合物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具有较高抑制率,六个化合物对Bacillus subtilis(野生型)菌株有较高抑制率,一个化合物对Staphylococcus aureus(野生型)菌株有较高抑制率,叁个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MRSA,耐药型)有较高抑制率。以上化合物均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第七章以异丙基氯化镁作为促进剂促进了靛红衍生物与4-羟基香豆素的区域选择性加成反应,获得了一系列3-烯基-羟吲哚类化合物。测试了产物的抗肺癌及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其中叁个化合物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具有较高抑制率,两个化合物对Escherichia coli(野生型)菌株有较高抑制率,一个化合物对Staphylococcus aureus(野生型)菌株有较高抑制率,一个化合物对含NMD-1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耐药型)有较高抑制率。以上化合物均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本文拓展了格氏试剂作为有机反应高效促进剂的用途,其中异丙基氯化镁对二酮的区域选择性反应的促进效果令人满意,为进一步开发格氏试剂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5-01)

曾小兰,王岩[7](2015)在《锗硅烯与CH_3OH加成反应机理及区域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1++G(d,p)水平,研究了几种锗硅烯与CH3OH的加成反应的微观机理和势能剖面,分析了锗硅烯中Si=Ge双键的极性对加成反应区域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锗硅烯可分别与CH3OH的单聚体或二聚体发生加成反应.所有加成反应均从初始亲核或亲电复合物的形成开始.母体锗硅烯H2Si=Ge H2与CH3OH二聚体的加成反应比其与CH3OH单聚体的相应反应在动力学上更容易些,但在其它锗硅烯与CH3OH的反应中情况则相反.用Ph或Si Me3基团取代H2Si=Ge H2中的H原子在动力学上使反应变得不利且Si Me3基团的影响更显着.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与锗硅烯中Si=Ge双键的极性以及Si-O(Ge-H)和Ge-O(Si-H)键的相对强弱都有关.(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刘亚丽,刘德娥,杜曼飞,曹晨茜,陈战国[8](2015)在《β-硝基苯乙烯衍生物与二溴海因高度区域选择性氨溴加成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β-硝基苯乙烯衍生物为底物,二溴海因为氮源/卤素源,乙腈作溶剂,建立了碳碳双键上高度区域选择性氨溴加成反应新体系.β-硝基苯乙烯衍生物与二溴海因在室温无水碳酸钠催化下反应,可高收率获得邻位氨溴加成产物,最高收率达97%;β-甲基-β-硝基苯乙烯衍生物在氢氧化钾催化下回流反应,也可高收率得到邻位氨溴加成产物,最高收率达95%.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硝基苯乙烯衍生物,当苯环4-位具有强供电子基团如CH3O时,可以得到单一的α-氨基-β-溴加成产物,但其收率相对较低;当硝基苯乙烯衍生物的苯环4-位有强吸电子基团如NO2时,反应收率则很高.这一实验结果证明β-硝基苯乙烯衍生物(缺电子烯烃)与二溴海因的氨溴加成反应具有亲核加成的特征.本文共考察了20种不同结构的β-硝基苯乙烯衍生物的氨溴加成反应情况,其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分析确证,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徐娅楠[9](2015)在《共轭α-氰基烯腈化合物与末端烯酮的区域选择性加成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有机合成方法学中,碳-碳键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同时也是发现新反应、合成新化合物的重要方法。而Michael加成反应作为一种最有价值的有机合成反应之一,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构筑碳-碳键的方法之一,在有机合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结合课题组之前所做的一些工作,对环状β-卤代-α,β-不饱和烯醛进行官能团化之后得到了具有不饱和共轭体系的α-氰基烯腈类化合物2,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围绕该化合物可能进行的反应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以环状β-卤代-α,β-不饱和烯醛和丙二腈为原料,在甲基磺酸/吗啉共同作用下对醛基进行官能团化得到α-氰基烯腈化合物2,产物的产率最高可达到80%。为探究该类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对其进行衍生化反应,以中等产率得到了多种不同的衍生物。(2)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对两种合成末端烯酮的方法进行了比较,选取先进行傅-克酰基化反应得到一系列的3-氯丙酰基芳香化合物后再在碱KOH作用消除HCl的两步合成方法来合成末端烯酮,产率最高可以达到72%。(3)基于上述实验得到的化合物,探索了在碱的作用下α-氰基烯腈与缺电子末端烯烃的反应,发现这两者之间可以发生区域选择性的Michael加成反应。我们以2-氰基-3-(2-氯-环己-1-烯基)丙烯腈(2a)和苯基乙烯基酮(5a)为模型反应,对该反应体系所用的溶剂,碱及碱的用量进行一系列的筛选得到了最优的反应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对底物的普适性进行考察得到24个具有不同取代基的产物。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顺利进行,反应体系具有广泛的底物普适性,可以区域选择性的得到高产率(高达83%)的含有两个氰基的季碳中心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李国柱[10](2015)在《基于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VBP)的1,3-偶极环加成区域选择性地合成缀合双膦酸酯基团的吡咯里嗪和螺吲哚酮-吡咯里嗪类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多用途的合成子,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VBP)可被用于合成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双膦酸酯类化合物.N-烷基α-氨基酸与羰基化合物缩合脱羧形成不稳定的甲亚胺叶立德是获得1,3-偶极子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相比其他途径获得偶极子的研究来看显得很少.一系列的芳香醛类化合物/靛红及其衍生物、氨基酸、VBP通过CeO2/蒙脱土催化的高立体选择性、高效率的一锅法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出了一系列缀合双膦酸酯基团的毗咯里嗪、螺环吲哚吡咯里嗪类的化合物.提出了基于实验事实的反应机理.利用VBP、芳香醛类/靛红及其衍生物和N-烷基-α-氨基酸进行的高效率地一锅法的1,3-偶极环加成策略成功合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缀合双膦酸酯基团的吡咯里嗪/螺环吲哚吡咯里嗪类化合物.每个目标产物的结构都通过1H NMR、31P NMR、13C NMR, HSQC、HMBC、IR、MS进行了表征.每一个化合物结构骨架中的个别氢原子和大部分碳原子得到了明确归属.丰富并拓展了羰基化合物和N-烷基-α-氨基酸以缩合脱羧形式产生甲亚胺叶立德的底物范围,并促使VBP与之反应,进一步丰富了VBP参与的与以脱羧形式产生的甲亚胺叶立德发生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研究.所用原料易得,收率良好.所采用的“一锅法”操作简单、损耗低、效率高.首次观察到并且分离出了1,3-偶极子间的偶合产物,并对偶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由此提出了基于实验事实的反应机理.支持了以往报道中对该类反应机理的预测.对于个别目标化合物,反应结束后直接以固体形式从反应体系中析出,避免了柱层析.若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工业化生产方面将有巨大前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优于文献报道的原料的合成方法,比如:用MOMCl对联二萘酚的两个羟基进行保护时,我们避免了柱层析分离甚至都不用萃取就可高效率高产率地获得原料.MOM保护了的(S)-3-甲酰基-联二萘酚脱除保护基时,我们采用了THF做溶剂直接加浓盐酸进行水解,这相比于文献中应用CH2C12做溶剂用浓盐酸脱保护基所需要的20h的效率要高很多.促使我们下一步建立一种通过不对称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缀合手性含膦酸酯基杂环化合物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区域选择性加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B(C_6F_5)_3替代稀有金属催化剂,实现了绿色、无毒、温和催化吲哚与苯乙炔的加成反应.对吲哚不同位置带有取代基的底物进行拓展,在室温条件下高产率获得了一系列双吲哚烷烃.对机理的初步探究表明,反应首先从苯乙炔被B(C_6F_5)_3活化开始,而后依次受到两分子吲哚进攻,经马氏加成得到相应产物.根据探究结果,给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选择性加成论文参考文献

[1].陈羽.手性叔胺催化靛红衍生的MBH碳酸酯的α-区域选择性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19

[2].刘天伟,张苏韬,何江华,张越涛.B(C_6F_5)_3催化吲哚与苯乙炔的区域选择性加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刘锐,李兴,常宏宏,高文超,魏文珑.叁氟甲磺酸催化氮杂环丙烷与腈的区域选择性[3+2]环加成反应[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8

[4].朱国栋.3-氨基羟吲哚参与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3+2]环加成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5].罗艺.酮羰基取代的联烯叁元环的区域选择性亲核加成及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7

[6].苑睿.格氏试剂促进的二酮的区域选择性加成反应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6

[7].曾小兰,王岩.锗硅烯与CH_3OH加成反应机理及区域选择性[J].物理化学学报.2015

[8].刘亚丽,刘德娥,杜曼飞,曹晨茜,陈战国.β-硝基苯乙烯衍生物与二溴海因高度区域选择性氨溴加成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

[9].徐娅楠.共轭α-氰基烯腈化合物与末端烯酮的区域选择性加成反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10].李国柱.基于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VBP)的1,3-偶极环加成区域选择性地合成缀合双膦酸酯基团的吡咯里嗪和螺吲哚酮-吡咯里嗪类化合物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  

区域选择性加成论文-陈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