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字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字改革,沈雁冰,毛泽东
文字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沈雁冰等关于文字改革问题给毛泽东的复信稿》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封信稿长26.3厘米、宽19厘米,纸质,毛笔、钢笔书写。新中国成立前,一批学者曾经致力于文字改革运动,主张采用拼音文字。北平和平解放后,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锦熙等发起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49年8月25日,吴玉章致信毛泽东,提出文字改革的叁个原则,主张将中国文字改为罗马字即拉丁化文字。毛泽东当即转给沈雁冰、郭沫若、马叙伦并征询意见。28日,由沈雁冰执笔,复信毛泽东,表示赞成走拼音文字的道路,但首先(本文来源于《新湘评论》期刊2019年22期)
张燕萍[2](2019)在《“五四”语言文字改革与世界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童庆生教授所着《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以下简称《汉语的意义》)最近由北京叁联书店出版。此书视阈广阔、议题驳杂,涉及当代学界热议的"世界文学"、十九世纪蔚为大观的比较语文学、"五四"前后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以及西方汉语观等多个领域。面对庞杂的中西语文献和理论资源,童教授以西方汉语观为"出发点"和"抓手",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叙述主线。(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9年11期)
郑涵文[3](2019)在《秦朝大一统下的文字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都存在差异,是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后来秦人程邈根据民间流行字体,整理出来了隶书。到了西汉,文字完成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秦代是继承与发展的变革时期,在秦朝统治下的文字同样具有集于大成和改革创新的两种发展时期。(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1期)
侯业智[4](2018)在《吴玉章与中国共产党语言文字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文字改革是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的一项重大运动,其经历了复杂的改革历程和漫长的时间跨度。语言文字改革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主要历经世界语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等历史阶段,清末改良派、"五四"新文化先驱、共产党、国民党、自由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力量均参与到了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实践当(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陈晓东[5](2018)在《外蒙古近百年的文字改革——基于对比刍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外蒙古的文字改革与其国际国内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字改革可以发现其背后国家战略的考虑。本文试图通过国家战略发展的视角分析外蒙古近百年来的多次成功的文字改革过程。首先回顾了外蒙古文字改革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地区文字改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政治因素对外蒙古文字改革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反映出了外蒙古的文字改革实质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受外部政治环境影响的被动式改革。(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23期)
薛荣,杨小惠[6](2018)在《论瞿秋白的翻译实践对其语言文字改革思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瞿秋白不仅是我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翻译家,也是我国现代史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语言理论家、文字改革先驱及实践者。在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中,其译作达200余万字,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翻译的思想、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了自己翻译理论体系。瞿秋白期望借助于翻译,丰富完善汉语言文字,成为群众可以了解并运用的语言文字,进而促进大众文艺的发展。瞿秋白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十分重视语言文字问题,他认为翻译绝不仅限于文学形式和表达工具的革新。语言是文学表现的媒介,它是一种表达工具,但它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文化现状、接受程度出发,借助于翻译传播思想,丰富完善汉语言文字。(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25期)
金丽藻[7](2018)在《赵元任与瞿秋白在语言文字改革中的交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上世纪二叁十年代,常州籍语言学家赵元任和瞿秋白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中国语言文字改革中。他们在语音标准、语言应用等方面,对处于变革时期的汉语都作出了各自卓越的学术贡献,他们在"语言学家"梦和解决"中国问题"梦中交会,在"国语"和"普通话"中交会,在"国语罗马字"和"新中国文"中交会,在学术批评中展开了我国上世纪初声势浩大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为当今语言文字改革工作提供了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薛荣,李敦东,杨小惠[8](2017)在《论瞿秋白语言文字改革思想的苏联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语言理论家、文字改革先驱及实践者。瞿秋白语言文字改革思想深受当时苏联语言文字改革的影响,带有浓重的苏联色彩,与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的语言上层建筑论和语言进化论,以及苏联语言政策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张浩[9](2017)在《论李叔同近代语言文字改革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叔同是近代关注和倡导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在晚清语言文字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李叔同认为语言文字改革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规范统一刻不容缓,齐一之法应由"听诸自然"走向"假诸人力";语言学习在教育体制上应重"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切合实际,讲究循序渐进,这些观点客观上对中国近代语言文字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汪嘉波[10](2017)在《哈萨克斯坦文字改革拉开序幕》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哈萨克斯坦通讯社报道,哈萨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科学委员会主席波拉特·阿布德热苏力前不久在国家新闻发布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哈萨克文拉丁字母专项改革工作组已经成立,哈萨克文字由西里尔文向拉丁文字母回归的文字改革正式启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7-04-26)
文字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童庆生教授所着《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以下简称《汉语的意义》)最近由北京叁联书店出版。此书视阈广阔、议题驳杂,涉及当代学界热议的"世界文学"、十九世纪蔚为大观的比较语文学、"五四"前后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以及西方汉语观等多个领域。面对庞杂的中西语文献和理论资源,童教授以西方汉语观为"出发点"和"抓手",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叙述主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字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沈雁冰等关于文字改革问题给毛泽东的复信稿[J].新湘评论.2019
[2].张燕萍.“五四”语言文字改革与世界文学[J].读书.2019
[3].郑涵文.秦朝大一统下的文字改革[J].青春岁月.2019
[4].侯业智.吴玉章与中国共产党语言文字改革[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8
[5].陈晓东.外蒙古近百年的文字改革——基于对比刍析[J].汉字文化.2018
[6].薛荣,杨小惠.论瞿秋白的翻译实践对其语言文字改革思想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7].金丽藻.赵元任与瞿秋白在语言文字改革中的交会[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
[8].薛荣,李敦东,杨小惠.论瞿秋白语言文字改革思想的苏联渊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张浩.论李叔同近代语言文字改革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
[10].汪嘉波.哈萨克斯坦文字改革拉开序幕[N].光明日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