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镜经鼻经窦入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镜,解剖,脑干,肿瘤
内镜经鼻经窦入路论文文献综述
武平华,曾惠坤,莫立根,钟世镇,欧阳钧[1](2019)在《神经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方法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结果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结论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颜丙会,江满杰[2](2019)在《内镜经鼻经翼突手术入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镜经鼻经翼突(pterygoid process,PP)入路是颅底手术入路中的基本入路,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处理蝶窦外侧隐窝(lateral recess of sphenoid sinus)、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眶尖(obital apex)、Meckel's腔(Meckel's cavity)、中颅窝(middle cranial fossa)、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岩尖(petrous apex)以及岩斜区的病变。由于上述结构复杂,经翼突入路到达上述结构的研究成为近年来颅底外科热点。以往的研究局限于该入路与翼腭窝、颞下窝等靶区的关系。本文主要对经翼突至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海绵窦、Meckel's腔、岩尖等区域的手术入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秦振宇,简国庆,杨军[3](2018)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19例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01~2016-01该院使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进行切除的19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在手术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表(NIHSS)评分,同时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手术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NIHSS评分为(16±5)分,高于手术治疗前的(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共发生5例尿崩症(其中4例一过性尿崩症,1例临时性尿崩症),2例脑脊液鼻漏,3例电解质紊乱,1例垂体分泌功能低下。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后,并发症全部好转,无一例死亡。结论在手术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术后加强并发症防治措施,对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术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张晓峰,零达尚,林其炎,张着,张明文[4](2018)在《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后颅内感染(IC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36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ICI发生率,并根据是否发生ICI将其分为ICI组、非ICI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I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368例患者中,发生ICI 31例(8.42%),未发生ICI 337例(91.58%);ICI组术后脑脊液漏、术后未使用抗生素、术后使用激素、再次手术的占比分别为29.03%、32.26%、77.42%、29.03%,均高于非ICI组的6.82%、13.65%、42.73%、9.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性分析发现,术后脑脊液漏、术后使用激素、再次手术是垂体瘤术后I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及时使用抗生素是预防IC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ICI的发生与术后脑脊液漏、术后使用激素、再次手术相关,而术后使用抗生素能降低ICI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8年14期)
石海平,黄伟,罗可,熊学华,张庭荣[5](2018)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术对垂体瘤患者血清E,NE,R及ATⅡ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术对垂体瘤的临床观察及对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素(Renin,R)、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TⅡ)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垂体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口鼻下鼻中隔垂体瘤切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血清E、NE、R及ATⅡ水平,激素下降程度、肿瘤残留、肿瘤体积减少程度、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E、NE、R、AT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激素下降程度、肿瘤残留、肿瘤体积减少程度、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术对垂体瘤的疗效显着,可减少应激反应,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毛建辉,郭洪,魏建辉,司娜,郭连峰[6](2017)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与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及对激素水平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经手术切除的211例垂体瘤患者资料。其中,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112例(A组),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99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出院前激素水平变化及术后24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程度不同(Z=2.14,P=0.032),A组达到全切比例明显高于B组(79.5%vs 67.7%,P=0.037);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93.6±26.7)vs(79.8±20.2)min,t=4.26,P=0.000],A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B组[(7.9±2.5)vs(10.2±4.3)d,t=4.67,P=0.000],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5.4%vs 14.1%,χ~2=4.73,P=0.030)。两组术后激素水平下降程度不同(Z=2.42,P=0.016),A组出院前激素复常率明显高于B组(82.2%vs 66.7%,χ~2=6.09,P=0.014),出院前A组泌乳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生长素腺瘤患者激素下降水平明显高于B组[(43.2±10.5)vs(33.5±9.1)ng/ml、(26.0±8.8)vs(20.2±7.0)pmol/L、(11.0±3.9)vs(8.7±3.2)μg/L,t=3.60、t=2.65、t=2.12,均P<0.05]。两组术后24周临床症状缓解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较显微镜手术垂体瘤切除效率更高,手术并发症更少,更有助于术后激素水平的复常。(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徐向东,那汉荣,徐裕,王其平,高恒[7](2017)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接受治疗的54例垂体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5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手术A组(n=19)和手术B组(n=35)。使用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对手术A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对手术B组患者进行治疗。手术结束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的水平和胰岛素的水平。结果 :手术结束1周后,手术B组患者空腹血糖的水平低于手术A组患者,其胰岛素的水平高于手术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空腹血糖的水平,提高其胰岛素的水平。(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7年19期)
刘洋,邓侃,冯铭,包新杰,幸兵[8](2017)在《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能够直视肿瘤、无脑组织牵拉,已广泛应用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突破了传统的限制,提高了鞍上肿瘤及海绵窦区域肿瘤的切除率。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是目前关注的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结合国内外该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0例均实现肿瘤全切除,无死亡病例。15例无任何并发症,4例出现1项并发症,1例出现2项并发症。仅1例术后新发视力、视野损伤;2例新发一过性尿崩;2例出现新发垂体功能减退;2例术中保留垂体柄,垂体功能并未见明显变化;2例术后感染,予抗生素治疗控制良好。术后随访:2例在术后8、18个月垂体核磁示可疑复发,其余最长随诊时间12个月复查时没有任何复发迹象。保留垂体柄的患者术后7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均比较乐观。颅底重建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手术提供了支持与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潘正杰,王超,韩国强,刘窗溪[9](2017)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现状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是目前常用治疗垂体肿瘤的术式之一。该术式具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内镜手术器械设备的快速发展和该术式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其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该术式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马俊伟,王之敏,蒋栋毅,陈寒春,沈李奎[10](2017)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联合鞍底重建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进行垂体腺瘤切除手术后鞍底重建的方法与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60例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患者按是否给予鞍底重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治疗;研究组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治疗中联合鞍底重建。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及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0±2.68)mL比(14.34±2.53)mL,t=0.208 1,P=0.835 9];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良好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90.0%比56.7%,χ~2=6.472 8,P=0.010 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6.7%比20.0%,χ~2=7.471 3,P=0.006 2)。结论对垂体腺瘤应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联合鞍底重建,可提高患者日常工作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较少,而鞍底重建可根据有无脑脊液漏进行选择。(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17年04期)
内镜经鼻经窦入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镜经鼻经翼突(pterygoid process,PP)入路是颅底手术入路中的基本入路,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处理蝶窦外侧隐窝(lateral recess of sphenoid sinus)、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眶尖(obital apex)、Meckel's腔(Meckel's cavity)、中颅窝(middle cranial fossa)、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岩尖(petrous apex)以及岩斜区的病变。由于上述结构复杂,经翼突入路到达上述结构的研究成为近年来颅底外科热点。以往的研究局限于该入路与翼腭窝、颞下窝等靶区的关系。本文主要对经翼突至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海绵窦、Meckel's腔、岩尖等区域的手术入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镜经鼻经窦入路论文参考文献
[1].武平华,曾惠坤,莫立根,钟世镇,欧阳钧.神经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2].颜丙会,江满杰.内镜经鼻经翼突手术入路研究进展[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
[3].秦振宇,简国庆,杨军.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19例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
[4].张晓峰,零达尚,林其炎,张着,张明文.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8
[5].石海平,黄伟,罗可,熊学华,张庭荣.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术对垂体瘤患者血清E,NE,R及ATⅡ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6].毛建辉,郭洪,魏建辉,司娜,郭连峰.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17
[7].徐向东,那汉荣,徐裕,王其平,高恒.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
[8].刘洋,邓侃,冯铭,包新杰,幸兵.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7
[9].潘正杰,王超,韩国强,刘窗溪.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现状与进展[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
[10].马俊伟,王之敏,蒋栋毅,陈寒春,沈李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联合鞍底重建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