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散文论文-陈想

生态散文论文-陈想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台湾地区,生态散文,阅读教学

生态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陈想[1](2019)在《台湾地区中学生态散文阅读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检阅台湾地区中学生态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发现其知识能力的覆盖面较全;教学者以影片导入,给予学生直观的形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单的问题设置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但对文本阅读欣赏不够,生态散文写作教学不够,缺乏相似文本的比较分析。其特点是自然科学知识含量较大,教学注重对描写对象心理的细致分析,但对写作手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应把握的关键步骤是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查找,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通过带领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应让学生掌握生态散文的艺术特色和深层的审美意蕴;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的体会。(本文来源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张娟[2](2019)在《生态 行走 文化——朱颂瑜生态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颂瑜作为一个海外华文散文家,在文坛上非常引人注目。近年来,她专注于生态写作和中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倡导。朱颂瑜的散文写作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生态、行走、文化。她就像是大地的代言人,她从乡村出发,行走过城市和田野,坚持生态考察和写作。在世界各地的游走中,她记录下了历史的深度和地域的广度。在瑞士的"他者"视角下,她写出了中西方沟通下的"中国故事"。而这种具有温度和厚度的写作,来源于她根柢中的岭南文化的滋润和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的灌溉。(本文来源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桫椤[3](2019)在《倡导和谐的自然审美观——关于冯小军的生态散文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几年由于关注河北的散文创作,有机会注意到冯小军的作品。在我们的常识里,散文似乎是一种被生活化了的文体,没有门槛,人人能写,因而文本的数量极多。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经验的同质化程度相当高,每个写作者几乎都面对相似甚至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如何在其中发现独特性?这成了一个大问题:由于审美对象相似,导致不同作者的很多作品看上去都"似曾相(本文来源于《当代人》期刊2019年07期)

唐天卿[4](2019)在《新时期背景下生态散文的兴起及特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工业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给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在这个时期所兴起的生态散文,以反思的视角重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行了探索,以有效培养人们的生态情怀,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新时期背景下生态散文的兴起以及相应的生态散文特点进行研究,以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有效培养人们的生态性情。(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陈想[5](2019)在《台湾生态散文中的生态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散文是台湾当代文坛重要的文学类型之一,是关注生态环境的作家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积极回应。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对"生态整体主义"的倡导,生态散文作家详细而又具体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思考。虽然"人类中心主义"不可取,但人类需要自然满足其基本需求。因此,若要避免"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生态构成威胁,则需倡导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态整体观",并将"生态整体主义"从思想意识层面落实到现实行动中。由于生态散文的特殊性,这些生态意识以一种个人实际体验的方式为作家和读者所体认。(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鑫[6](2019)在《苇岸生态散文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文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家开始进入研究视野。苇岸(1960~1999)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生态散文代表作家。1986年12月,苇岸通过海子的推荐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受到很大影响,这直接导致苇岸于1987年转向散文创作。1999年5月,苇岸因肝癌不幸离世。苇岸在世期间仅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去世后,其友人林贤治、袁毅、冯秋子分别帮忙整理出版了《太阳升起以后》《上帝之子》《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叁本散文集。苇岸的散文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都可称为上乘之作,并且对生态严重失衡的当下社会意义非凡。论文首先探讨了生态文学与苇岸的散文创作,从叁个方面阐述了为什么把苇岸的散文归于生态文学,即苇岸散文创作的缘起,苇岸的散文创作概况和苇岸散文中蕴含的五个突出的生态文学特征。然后论文重点分析了苇岸生态散文中的思想核心和思想渊源。苇岸生态散文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核心在于“人的完善”,以帮助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苇岸看来,“简朴生活”和宗教般的“爱”是“人的完善”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简朴生活”是苇岸对一种节制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宗教般的“爱”则是苇岸为人处世的准则,他坚信唯有“爱”能化解一切。苇岸的“人的完善”的思想来源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成长环境和家庭的影响。论文最后从苇岸生态散文对我国生态文学和当今社会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苇岸生态散文的意义。通过以上论述,论文对苇岸生态散文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和探究,这是苇岸散文创作研究的新的尝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想[7](2019)在《知感交融:台湾生态散文的审美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台湾生态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散文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作家和读者所钟爱。台湾生态散文摆脱了以浅显的道德、口号式的呐喊说服人的窠臼,在深入、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将自然知识、生态理念与情感体验、生态感悟相互融合,呈现出知性与感性交融的特质。读者通过其科学性和文学性的语言描写以及合理的想象,可以深入理解蕴含于文本深层的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和情感。(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孟晓冬[8](2019)在《老不死的乡愁,依旧是现代社会的魂灵——评析中国首部原生态散文《朝拜乡音》及作者王志多》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你想走近乡愁,找回曾经的自己,就来品读《朝拜乡音》吧!"——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中国乡村文化词典和另一种国学、哲学、美学经卷。"——中国十大女词人、书画家林秀"遭遇纵欲喧嚣,原生态散文家志多在誓死拯救依稀尚存的泥土清香。"——哲学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冷述梅"底蕴卜定《朝拜乡音》将与众不同,她让人人自问:我们到底要干什么!"——出版家中国新闻学院教授王洪(本文来源于《参花(中)》期刊2019年01期)

刘略昌[9](2018)在《苇岸生态散文与梭罗自然写作:影响与契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梭罗的自然写作为中国生态散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苇岸是深受梭罗影响的当代作家的一个典型。苇岸主要通过阅读译本、原作及相关评论接触到梭罗的自然写作,梭罗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类型、创作方式、创作主题和文体风格四个方面。苇岸之所以受到梭罗的吸引,主要在于两者心灵的契合和趣味相投使然。与梭罗的生态思想更多关注感性层面相比,苇岸作品的生态意识更为鲜明自觉。跳出当时大多数生态文学停留在生态被破坏的揭露之局限,苇岸给中国当代散文注入了新颖的元素,使其摆脱了散文借景抒情言志的传统模式。(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宋立民[10](2018)在《生态散文的文化底蕴——支贤散文集《牧云台》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笔者日前点校的雷州籍进士李晋熙的唐诗集句,其书名为《滤云斋集句》。初见该书名,颇有感慨,过滤云彩,是怎样的诗心与闲情!待到后来见到本土散文家支贤的《牧云台》,更是温蔼的乡情飘然而至——在自己家里的阳台上放牧云彩,自然少不了一颗"悠悠闲处作奇峰"的心。而今人与古人的不谋而合,自然为本土的"红土生态"抹上了"传承"的色彩。散文是思想的集散地,更是文化的落脚(本文来源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生态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颂瑜作为一个海外华文散文家,在文坛上非常引人注目。近年来,她专注于生态写作和中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倡导。朱颂瑜的散文写作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生态、行走、文化。她就像是大地的代言人,她从乡村出发,行走过城市和田野,坚持生态考察和写作。在世界各地的游走中,她记录下了历史的深度和地域的广度。在瑞士的"他者"视角下,她写出了中西方沟通下的"中国故事"。而这种具有温度和厚度的写作,来源于她根柢中的岭南文化的滋润和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的灌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陈想.台湾地区中学生态散文阅读教学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

[2].张娟.生态行走文化——朱颂瑜生态散文研究[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桫椤.倡导和谐的自然审美观——关于冯小军的生态散文写作[J].当代人.2019

[4].唐天卿.新时期背景下生态散文的兴起及特点思考[J].文化学刊.2019

[5].陈想.台湾生态散文中的生态意识[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9

[6].张鑫.苇岸生态散文创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7].陈想.知感交融:台湾生态散文的审美特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孟晓冬.老不死的乡愁,依旧是现代社会的魂灵——评析中国首部原生态散文《朝拜乡音》及作者王志多[J].参花(中).2019

[9].刘略昌.苇岸生态散文与梭罗自然写作:影响与契合[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宋立民.生态散文的文化底蕴——支贤散文集《牧云台》读后[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生态散文论文-陈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