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色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色米,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处理,类黄酮合成
籽粒色素论文文献综述
罗雅[1](2019)在《罗田红米籽粒色素代谢对铁离子的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色稻籽粒富含天然花色苷色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和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课题组前期从地方传统红米资源中选育获得了富铁稻米品系“罗田红米”,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种植影响了其色素外观稳定性。本研究根据此材料对铁元素的需求特性,选用普通白米材料9311作为对照,对其孕穗期和抽穗期进行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处理,通过成熟籽粒代谢物和微量元素测定,分析外源铁对红米类黄酮型色素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以期探讨红米色素稳定性与强化其营养品质的可能性。结合灌浆关键时期发育籽粒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参与类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及铁转运相关基因,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验证了灌浆期发育籽粒中类黄酮合成关键酶表达情况,以此分析籽粒色素代谢特征及类黄酮途径关键酶表达调控规律,解析外源铁对水稻籽粒色素合成与积累的调控机制,为优质特种有色稻“罗田红米”的保质栽培及品质稳定性改良提供依据,并为其它作物色素优良性状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实例。获得结果如下:1.基于代谢组确定了“罗田红米”RM1的色素特征代谢物为儿茶素(Catechin)、棕儿茶素b3(Gambiriin b3)、肉桂单宁(Pavetannin b6)、原花青素b8(Procyanidin b8)、原花青素c1(Procyanidin c1)、3-4-羟基表儿茶素[3-(4-hydroxybenzoyl)epicatechin]等类黄酮物质和原花色素。2.基于细胞学观察、差异代谢物比较和色素物质含量测定,分析发现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对红米籽粒的色素物质积累具有正向影响。红米色素主要积累于果皮,以原花青素型为主。通过果皮切片观察发现喷FeSO_4处理后RM1的表皮着色更均匀,细胞间留白区域更少。通过原花色素含量测定,喷0.1%FeSO_4处理后红米中原花色素含量在开花15d至25d显着增加。另外RM1喷施0.1%FeSO_4处理后类黄酮代谢中的其他分支产物表现为下调,说明铁离子处理促进了向原花青素方向的合成,其他分支产物的减少为原花青素的合成提供了充足的底物。3.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后能有效的提高稻米中铁含量,其中喷施0.2%FeSO_4效果更明显,RM1和RM5经过处理后铁含量分别提高到125.84 mg/kg和159.18mg/kg。此外,基于差异代谢物分析发现,RM1喷0.1%FeSO_4处理后籽粒中的维生素B5、维生素E的含量都表现为上调,说明叶面喷施处理对提高红米的微量元素含量等营养品质起到正向影响。4.基于转录组结果筛选出6个类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和3个铁转运相关基因。利用qPCR技术验证靶标基因表达情况,发现喷0.1%FeSO_4处理后使RM1和RM5中色素合成途径上游基因CHS和F3H-3在花后5d-10d的表达量有所提高,下游LAR基因在花后20d-25d的表达量逐渐增加,铁转运相关基因Fe-1和MHX1在颖果发育各时期表达量均有所增长,说明叶面喷施适当的Fe~(2+)对红米中类黄酮合成基因和铁转运基因表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从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叶面喷0.1%FeSO_4溶液后,RM1和RM5的上游关键酶CHS和LAR表达量分别在开花20d、25d时达到了最大并且显着增长,验证了叶面喷施适量浓度铁离子能促进红米开花15d之后类黄酮途径关键酶的表达,从而有利于相应类黄酮型色素物质——原花色素积累并稳定增长。综上所述,通过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硫酸亚铁(0.1%)能有效的改善有色米的色素品质及增加谷物中的铁元素含量,故叶面施铁离子处理可作为增强谷物有效铁及稳定外观色素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栽培方式。(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延兵,张涵,王润丰,邓立刚,秦岭[2](2019)在《谷子籽粒小米黄色素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米黄色素含量的定量测定不仅有助于小米产品质量评判的标准化,促进小米产品的精深加工,而且对于谷子品质育种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参考美国谷物化学师协会(AACC)14-50方法,研究了不同提取溶剂、提取方式、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小米黄色素含量的影响,优化完善了小米黄色素含量的测定。测定谷子籽粒小米黄色素含量,以β-胡萝卜素制作标准曲线,利用水饱和正丁醇振荡提取3 h,10 000×g离心8 min取上清,在445 nm下定量测定小米黄色素含量;β-胡萝卜素吸光度和质量浓度在0~5.0μg/mL范围内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该方法测定小米黄色素,相对标准偏差<3%,加标回收率92.77%~103.18%,灵敏准确、简便快速,精密度较高,适用于小米黄色素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建武[3](2018)在《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面粉及面制品的色泽是衡量小麦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由于对面条和馒头等蒸煮食品的表观色泽具有重要影响而成为小麦品质改良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对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机理等研究进行了概述。(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8年06期)
徐熙,任明见,李鲁华,杨喜翠,徐如宏[4](2018)在《贵紫麦1号籽粒色素形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贵紫麦1号小麦灌浆期变紫后和变紫前2个时期籽粒的转录组差异,发掘影响贵紫麦1号花青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和关键酶,丰富小麦籽粒色素转录组数据信息,为转录因子的克隆及表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T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贵紫麦1号籽粒变紫前和变紫后2个时期进行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及建库质量评估,对测序结果进行信息学分析。采用TTM对read count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随后用DEGseq进行差异分析,设定q-value<0.005且|log2(fold change)|>1为阈值。通过筛选分析,获得两者间差异表达基因,按照无参转录组分析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BLAST搜索,Nr数据库比对,GO功能富集及KEGG pathway分析,找出与花青素相关的关键基因和关键酶,并结合q RT-PCR验证所找到的关键基因及关键酶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掌握这些关键基因的信息。【结果】测序结果表明,贵紫麦1号变紫后和变紫前分别获得13.36 G和12.69 G的clean bases,clean reads为106 906 108条和101 547 534条,占原始序列的93.73%和94.90%。通过Trinity软件对所得clean reads进行拼接,共获得170 396条转录本,长度为119 020 625。拼接clean reads后获得119 572条Unigenes。在BLAST搜索中,119 572个高质量独特序列中有86 004条(71.92%)Unigenes与现有基因模型具有至少1个显着匹配。在Nr数据库比对结果鉴定了至少5种具有与来自节节麦、乌拉尔图小麦、二穗短柄草、大麦、小麦等已知基因同一性且序列相似性高的Unigenes。KOG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注释成功的基因按KOG的26个group进行分类,注释在一般功能基因,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转运、分子伴侣及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物合成等类别基因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15.79%、14.51%和10.54%。643个差异基因中,236个呈上调趋势,407个呈下调趋势。GO注释表明,按照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所处的细胞组分、具有的分子功能下一层级分类,共44个分类,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GO:0005975,16.03%)、应激反应(GO:0006950,10.83%)和水解酶活性分子功能(GO:0016787,34.84%)等类别中。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可知,353个差异基因富集到153条相关通路上,其中淀粉与蔗糖代谢、苯丙素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通路富集显着。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共66个,2条相关上调表达Unigenes,涉及查尔酮酶、隐色花色素双加氧酶2个关键酶基因,log2(fold change)分别为3.4164和2.1258。对所得关键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证实查尔酮酶、隐色花色素双加氧酶在贵紫麦中1号中表达量呈明显上调趋势,与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一致,测序结果可靠度高。【结论】比较分析贵紫麦1号籽粒变紫后和变紫前2个时期转录组测序结果,获得大量Unigenes数据及差异表达基因相关信息,明确类黄酮代谢途径中2个关键酶基因(CHS和ANS)在调控贵紫麦1号籽粒花青素合成过程中作用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李桂萍,周丽娟,蔡士兵,巴青松[5](2016)在《超黑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色素积累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超黑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积累规律,以超黑糯玉米自交系I46和白糯玉米自交系BN13杂交F2群体中性状为黑糯(黑糯27)和白糯(白糯66)为材料,通过显微观察、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花色甙含量的测定,研究超黑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积累及类胡萝卜素和花色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黑糯玉米籽粒黑色素主要分布于果种皮中,而糊粉层没有黑色素分布,随着籽粒的发育,黑色素从籽粒远胚端开始沉积直至分布到整个籽粒;在黑糯27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发育时间的推进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花色苷含量则随着籽粒发育的推进先上升,直到30 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在白糯66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没有黑色素的沉积,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没有检测到花色苷的含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刘丽莉,白宁宁,谢婧,严明理[6](2015)在《3种显色反应对稻米籽粒中原花色素含量的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缩醛(DMACA)染色法、铁铵矾染色法和香草醛染色法,测定了不同品种稻米籽粒中原花色素的含量。用DMACA染色法测得谭农s/制21、R288、凡-14、12庚351、秦稻2号籽粒中原花色素的质量分数依次为0.136,0.183,0.085,4.115,24.736 mg/g;用铁铵矾染色法测得的质量分数依次为0.292,0.094,1.940×10~(-4),1.220,8.080 mg/g;用香草醛染色法测得的质量分数依次为1.349,1.363,1.093,3.733,15.153 mg/g。检测结果表明:5种稻米品种中,秦稻2号的原花色素含量最高,是12庚351的4.1~6.6倍,凡-14中的含量最低;黑米品种(秦稻2号和12庚351)比白米品种(R288、谭农s/制21和凡-14)中原花色素的含量明显要高。吸光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值表明,3种染色法测定原花色素含量的精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香草醛染色法、DMACA染色法、铁铵矾染色法。(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海艳[7](2015)在《糯玉米籽粒色素积累规律与营养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糯玉米色素,以西星黄糯6号、西星赤糯1号、紫糯208、西星黑糯1号为材料,测定籽粒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化及成熟期营养物质的含量,分析籽粒色素含量与营养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籽粒发育,糯玉米类胡萝卜素与花色苷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品种间比较,成熟期时花色苷和色素含量表现为西星黑糯1号>紫糯208>西星赤糯1号>西星黄糯6号,类胡萝卜素含量则表现为西星黄糯6号>西星赤糯1号>紫糯208>西星黑糯1号。相关分析表明,花色苷和色素含量与粗淀粉、粗脂肪、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呈正相关,与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负相关;类胡萝卜素与各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恰好相反。可见,糯玉米籽粒颜色越深,色素和花色苷含量越高,类胡萝卜素含量越低,糯玉米籽粒色素与其营养特性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海艳[8](2015)在《糯玉米籽粒色素积累规律及与营养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糯玉米色素,以西星黄糯6号、西星赤糯1号、紫糯208、西星黑糯1号为材料,测定籽粒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化及成熟期营养物质的含量,分析籽粒色素含量与营养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籽粒发育,糯玉米类胡萝卜素与花色苷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品种间比较,成熟期时花色苷和色素含量表现为西星黑糯1号>紫糯208>西星赤糯1号>西星黄糯6号,类胡萝卜素含量则表现为西星黄糯6号>西星赤糯1号>紫糯208>西星黑糯1号。相关分析表明,花色苷和色素含量与粗淀粉、粗脂肪、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呈正相关,与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负相关;类胡萝卜素与各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恰好相反。可见,糯玉米籽粒颜色越深,色素和花色苷含量越高,类胡萝卜素含量越低,糯玉米籽粒色素与其营养特性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9)
孙建喜[9](2014)在《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黄色素含量性状的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黄色素含量是影响面制品颜色性状的重要指标。多酚氧化酶是造成面制品颜色褐变的主要原因;黄色素含量过高将导致面粉黄度增加,同时面粉的白度降低。这两个因素都是导致面粉色泽不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主要因素。因此,培育出面粉白度高的小麦品种将成为当前品质育种工作的重点之一。本研究采用分子标记检测的方法,对来自我国农家种和当前春麦区主栽品种进行了多酚氧化酶活性、黄色素含量相关的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并通过对PPO活性和黄色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211份农家种中,在PPO-01位点基因型为Ppo-A1b、Ppo-B1a和Ppo-D1b的材料比较多,其频率分别为69.19%、69.19%和63.51%。不同基因型组合之间的分布情况为:控制高PPO活性的两种基因型组合为Ppo-A1a/Ppo-B1a/Ppo-D1b和Ppo-A1a/Ppo-B1b/Ppo-D1b,分别占10.53%和2.92%,拥有这两种基因型组合的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均值分别为43.94A475/(min·g·103)和43.81A475/(min·g·103), PPO活性的变异范围分别为34.64~57.34A475/(min·g·103)和33.38~56.65A475/(min·g·103);控制低PPO活性的两种基因型组合为Ppo-A1b/Ppo-B1a/Ppo-D1a和Ppo-A1b/Ppo-B1b/Ppo-D1a,分别占16.96%和9.36%,拥有这两种基因型组合的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均值分别为15.62A475/(min·g·103)和15.83A475/(min·g·103),PPO活性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0.25~25.00A475/(min·g·103)和9.35~26.64A475/(min·g·103);控制中等PPO活性的基因型组合为Ppo-A1a/Ppo-B1a/Ppo-D1a、Ppo-A1a/Ppo-B1b/Ppo-D1a、Ppo-A1b/Ppo-B1a/Ppo-D1b和Ppo-A1b/Ppo-B1b/Ppo-D1b,分别占7.02%、2.34%、40.35%和10.53%,拥有这四种基因型组合的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均值分别为38.00A475/(min·g·103)、34.24A475/(min·g·103)、32.63A475/(min·g·103)和30.40A475/(min·g·103),其PPO活性的变异范围分别为26.05~48.03A475/(min·g·103)、31.78~38.46A475/(min·g·103)、9.24~57.34A475/(min·g·103)和22.63~44.10A475/(min·g·103)。总体来看,这批材料中中等PPO活性的基因型组合较多。功能标记PPO18、PPO16和PPO29可以作为小麦材料PPO活性鉴定及筛选的有效工具,可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而F-8的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2.在62份春麦材料中,在Psy-A1位点,含有等位基因Psy-A1a和Psy-A1b的品种(系)分别占64.52%和35.48%,并没有发现含有等位变异Psy-A1c类型的品种(系)。在Psy-B1位点,发现有四种等位变异类型:Psy-B1a、Psy-B1b、Psy-B1c、Psy-B1d,其分布频率分别为54.84%、38.71%、4.84%、1.61%。在Psy-D1位点除了墨引1号没带之外,其他的基因型均为Psy-D1a。不同基因型组合之间的分布情况为:组合最多的类型为Psy-A1a/Psy-B1a/Psy-D1a(33.87%),拥有这种基因型组合小麦品种的黄色素含量均值为4.44mg·kg-1,其黄色素含量的变异范围是3.09~6.92mg·kg-1;其次为Psy-A1a/Psy-B1b/Psy-D1a(25.81%)和Psy-A1b/Psy-B1a/Psy-D1a(20.97%)的组合类型较多,拥有这两种基因型组合小麦品种的黄色素含量均值分别为4.21mg·kg-1和4.44mg·kg-1,黄色素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2.92~6.40mg·kg-1和2.47~9.11mg·kg-1;Psy-A1a/Psy-B1c/Psy-D1a(控制高黄色素含量)和Psy-A1b/Psy-B1b/Psy-D1a(控制低黄色素含量)组合类型较少,拥有这两种基因型组合小麦品种的黄色素含量均值分别为5.51mg·kg-1和3.83mg·kg-1,黄色素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5.13~5.89mg·kg-1和2.98~5.13mg·kg-1,而Psy-A1a/Psy-B1d/Psy-D1a和Psy-A1b/Psy-B1c/Psy-D1a组合类型的材料各只有一份,所占比例都为1.61%,其黄色素含量分别为4.34mg·kg-1和4.26mg·kg-1。但没有发现Psy-A1b/Psy-B1d/Psy-D1a组合类型的品种(系)。总得来说,我国春麦区主栽品种(系)中等黄色素含量的材料较多,研究所用的分子标记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为小麦品质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朱妮,窦姣,马晓丽,徐建国[10](2014)在《响应面优化黑小麦籽粒色素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小麦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黑小麦色素得率的影响,确定了黑小麦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黑小麦色素得率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酸性乙醇(含1%盐酸)提取黑小麦色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为60%,料液比为1∶20 g·mL-1,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黑小麦色素的提取得率为9.47mg·100 g-1。(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籽粒色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米黄色素含量的定量测定不仅有助于小米产品质量评判的标准化,促进小米产品的精深加工,而且对于谷子品质育种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参考美国谷物化学师协会(AACC)14-50方法,研究了不同提取溶剂、提取方式、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小米黄色素含量的影响,优化完善了小米黄色素含量的测定。测定谷子籽粒小米黄色素含量,以β-胡萝卜素制作标准曲线,利用水饱和正丁醇振荡提取3 h,10 000×g离心8 min取上清,在445 nm下定量测定小米黄色素含量;β-胡萝卜素吸光度和质量浓度在0~5.0μg/mL范围内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该方法测定小米黄色素,相对标准偏差<3%,加标回收率92.77%~103.18%,灵敏准确、简便快速,精密度较高,适用于小米黄色素的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色素论文参考文献
[1].罗雅.罗田红米籽粒色素代谢对铁离子的响应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2].杨延兵,张涵,王润丰,邓立刚,秦岭.谷子籽粒小米黄色素含量的测定[J].中国粮油学报.2019
[3].王建武.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研究进展[J].农技服务.2018
[4].徐熙,任明见,李鲁华,杨喜翠,徐如宏.贵紫麦1号籽粒色素形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J].中国农业科学.2018
[5].李桂萍,周丽娟,蔡士兵,巴青松.超黑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色素积累的动态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刘丽莉,白宁宁,谢婧,严明理.3种显色反应对稻米籽粒中原花色素含量的检测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
[7].张海艳.糯玉米籽粒色素积累规律与营养特性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2015
[8].张海艳.糯玉米籽粒色素积累规律及与营养特性的关系[C].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9].孙建喜.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黄色素含量性状的基因检测[D].河南农业大学.2014
[10].朱妮,窦姣,马晓丽,徐建国.响应面优化黑小麦籽粒色素提取工艺[J].陕西农业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