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性遗传论文-谭炎宁,袁定阳,段美娟,李哲理,孙学武

育性遗传论文-谭炎宁,袁定阳,段美娟,李哲理,孙学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育性遗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杂种雄性不育系,杂种优势利用,多系法杂交稻

育性遗传论文文献综述

谭炎宁,袁定阳,段美娟,李哲理,孙学武[1](2019)在《籼型杂种雄性不育水稻9814HS-1的育性与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雄性不育系是培育多系法杂交稻理想的遗传工具;杂种雄性不育性一般发生在水稻种间或亚种间,而鲜见于亚种内的品种间.本文报道了一份籼籼交杂种雄性不育系9814HS-1.田间观察结果显示, 9814HS-1在长沙10月初起或叁亚3月中旬前抽穗则花粉彻底败育,结实率为0.00%,而同期抽穗的双亲T98B和M114B的育性正常.分子标记分析发现T98B和M114B的籼稻基因型频率分别达到了0.94和1.00;进一步分析注意到,它们与8个籼稻品种杂交的F_1株系结实全部正常,结实率达到了80.35%~91.87%,而与4个粳稻品种的杂交后代均高度不育,表明9814HS-1的双亲都具有籼稻属性.测恢试验发现, 9814HS-1的育性能被所测验的6个籼稻品种全部恢复(结实率达到了85.24%~93.21%),表明9814HS-1具有"叁交种"育种利用潜力.遗传分析显示, T98B和M114B的正反交F_2和BC_1F_1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的理论分离比都为1:3,推断9814HS-1的育性受两个非等位的杂合态核基因互作所控制.籼型杂种雄性不育系9814HS-1的发现为重新认识水稻生殖障碍提供了启示,对于建立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31期)

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胡骏,刘耀光[2](2019)在《水稻育性调控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不育分别是叁系和两系杂交稻生产利用的遗传基础,而(亚)种间杂种不育则是杂交稻生产中要克服的主要技术瓶颈。因此,水稻育性调控是杂交水稻生产技术的关键,也是研究植物核质互作和物种生殖隔离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模型。我国植物遗传学家在阐明杂交水稻育性调控的分子遗传基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杂交水稻生产涉及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光/温敏不育与育性转换、杂种不育与亲和性的遗传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讨了我国杂交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9年08期)

宋瑞莲[3](2019)在《小麦光温敏不育系337S的育性相关基因miR2275及其靶基因CAF1的克隆与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s(miRNAs)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的长20~24nt的内源性的单链小分子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进行表达调控,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已有研究显示,一些特定的miRNA参与植物花药发育过程,是导致花药发育异常、产生雄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关miRNA在植物花药发育中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在小麦上的研究报道不多,研究小麦花药发育过程中起作用的特定miRNA对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在短日低温不育和正常可育条件下的花药为材料,通过RNA测序分析鉴定出了一些在小麦337S花药发育中差异表达显着的miRNAs。本研究以miR1127b、miR9652、miR2275为候选基因,构建出过表达载体在不同小麦愈伤中进行遗传转化。由于前期降解组测序时没有找到miR1127b、miR9652的靶基因,仅miR2275找到了其靶基因CAF1,故对CAF1基因进行了同源克隆,对miR2275基因进行了遗传转化研究,以期初步了解miR2275与靶基因CAF1在小麦生殖发育中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iR2275、miR9652、miR1127b基因的遗传转化:借助于Gateway技术,构建了miR2275、miR9652、miR1127b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转化不同小麦品种。转基因植株经初步PCR检测,基因枪介导的小麦幼胚遗传转化,miR2275基因转化共得到阳性苗18株,华麦2566阳性苗10株,Bobwhite7株,337S阳性苗1株,阳性率分别为1.94%、1.51%、0.23%。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的遗传转化,miR1127b基因转化只有华麦2566得到1株阳性苗,阳性率为0.19%;miR9652基因转化只有Bobwhite得到1株阳性苗,阳性率为0.19%;miR2275基因转化共得到3株阳性苗,受体均为华麦2566,阳性率为0.99%。2.miR2275靶基因CAF1的同源克隆:前期研究对337S花药进行了降解组测序,仅miR2275找到了其靶基因CAF1。利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出了CAF1的6个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CAF1-3A-1、CAF1-3A-2、CAF1-3B-1、CAF1-3B-2、CAF1-3D-1、CAF1-3D-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除了CAF1-3B-2,另外5个基因均含有CAF1家族的高度保守结构域。其中CAF1-3A-1与CAF1-3A-2基因间同源性较高。CAF1-3B-2存在34bp的缺失,产生终止密码子,造成翻译的提前终止。只有CAF1-3D-1蛋白存在一个跨膜区域,CAF1-3B-1与CAF1-3D-2为疏水性蛋白,其余均为亲水性蛋白。3.靶基因CAF1的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别构建了GFP与CAF1-3A-1、CAF1-3B-1、CAF1-3D-1、CAF1-3D-2的N端和C端融合的亚细胞定位载体,并在本氏烟草中进行了瞬时表达。定位结果显示,GFP与N端融合的蛋白在烟草细胞核、细胞膜或细胞壁中均出现绿色荧光,表明这4个蛋白均在细胞核、细胞膜或细胞壁中表达。另外构建了CAF1-3A-1、CAF1-3D-1、CAF1-3D-2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BL21(DE3)大肠杆菌菌株中初步确定了适宜的表达条件,即在18℃、0.5mM IPTG下诱导12h均能使这3个蛋白表达。4.靶基因CAF1启动子基因的克隆:克隆了CAF1的6个启动子基因,构建了启动子驱动的GUS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侵染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获得了相应的转基因植株。5.小麦转基因阳性苗的表型:对小麦转基因阳性苗的表型观察发现,与野生型材料华麦2566、华麦2152、Bobwhite、337S相比,转miR2275基因的阳性苗出现不结实和部分结实的现象。其中Bobwhite的1株阳性苗长势较弱,植株矮小,没有结实。337S的1株阳性苗从穗中部开始往上均表现出比野生型植株开颖角度大,雌蕊外露,仅穗基部有少量结实。这进一步显示,miR2275是决定337S不育性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肖勇[4](2019)在《揭秘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人们对杂交水稻并不陌生。最初,尽管成功研制了杂交水稻,但水稻杂交育种材料育性调控的内在道理却还没人能说得清。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植物育性研究的(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报》期刊2019-03-01)

陈芳庭[5](2019)在《苍穹何所以 问稻无穷极》一文中研究指出“苍穹何所以,问稻(道)无穷极,子是田中人,何惧担重泥(仲尼)。”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学校科技楼5楼。走出电梯,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首五言诗。不畏艰难、只求甚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9-01-24)

秦梦颖,苑少华,冯树英,段文静,白建芳[6](2018)在《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F型不育系(FA)是我国近年来新选育的普通小麦细胞质的CMS型不育系,为确定FA育性基因的遗传模型,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5世代联合分析方法,以FA/临汾3158、FA/冬81、FA/HB-7叁个杂交组合的P_1、P_2、F_1、F_2群体和FA/HB-7的F_(2:3)群体为试材,分析了FA育性的遗传特性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FA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对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基因互作效应明显。叁个F2群体结实率的主基因遗传率为50.58%~71.77%,多基因遗传率为0~45.58%,环境遗传效应值为3.84%~44.12%;叁个F_2群体结实小穗率的主基因遗传率为52.35%~66.36%,多基因遗传率为0~17.77%,环境遗传效应值为25.70%~47.65%。FA/HB-7的F_(2:3)群体育性在北京、南阳两地的主基因遗传率相差较大,北京、南阳结实率和结实小穗率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0%和5.45%、90.89%和77.83%,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00%。FA育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但环境对性状的影响较大,推测FA育性可能具有一定的环境诱导效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良和利用FA及其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陈平[7](2018)在《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4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棉占全球棉花产量9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杂种优势十分显着,但目前主要利用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但由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所配制的杂交种存在细胞质的不良效应,其恢复系很少,且存在光温效应,在长日高温条件下恢复系的花粉量不足。因此,在生产上一般采用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的方法已失去市场利用前景。周瑞阳教授等以陆地棉品系J-4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转陆地棉GhbZIP1基因获得了雄性不育突变体,并与非转基因的J-4为轮回亲本选育出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4A,并采用测交筛选法获得了 3个恢复系H265、H267和H268,实现了叁系配套。本研究以J-4A为母本,以H265、H267和H268为父本,研究恢复基因的遗传及其分子标记,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 恢复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对所构建的BC1F1及F2群体育性进行统计分析,BC1F1群体中有100株可育,121株不育,经卡方检验符合1:1的分离比例;F2群体中54株可育,15株不育,经卡方检验符合3.:1分离比例。对B1CIF1及F2代进行群体内自交、姊妹交和不育系J-4A回交,进行后裔鉴定。后裔鉴定经卡方检验,进一步验证了J-4A育性恢复系H265遗传模式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模型,同时H267材料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同时H267材料也得出了相同结论;H268回交符合1:1的期望比例,且等位验证结果发现H267和H268恢复基因等位。2 采用SSR标记,在H265恢复系材料中初步发现了 8对、H267恢复系材料中初步发现了 7对引物可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用H268、H267两个恢复系材料构建好的可育池和不育池对165对引物进行筛选,发现TMB1629、BNL3535、TMB1295、BNL4047、BNL1231、JESPR218、BNL3627和TMB0154在H265不育池和可育池表现多态性,且均为显性标记。TMB0313、BNL3535、BNL3627、TMB1346、JESPR-236、TMB0366、TMB0446在H267恢复系材料的不育池和可育池中表现多态性。本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J-4A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与遗传表达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宋成军[8](2018)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品质和育性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有半数人口以大米为主食,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多样化要求更高,给广大育种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育种周期长、过程繁琐,而基因编辑技术为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特别是品质性状的快速改良提供了可能,可用于水稻品种间的改良育种。在本实验中我们以控制水稻粒长基因(GS3)、香味基因(BADH2)、温敏雄性不育基因(TGMS5)和影响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基因(OsGABA-1)作为研究对象;以本实验室现育成的籼、粳稻亲本为转化受体,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分别对上述4个基因进行敲除,以期人工定向的改造育种材料,缩短育种进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GS3与BADH2基因编辑GS3基因是控制水稻粒长的主效基因,对粒长具有负调控的作用。BADH2基因是调控水稻稻米香味基因。通过构建CRISPR/Cas9双敲载体转化籼型杂交稻恢复系蜀恢573、保持系广8B和粳稻材料粳稻保持系辽39B、常规稻川农粳1号的愈伤组织,获得不同背景下转基因阳性植株。在T2代对GS3与BADH2共敲除的阳性植株进行表型鉴定分析,获得了具有香味的籼稻恢复系蜀恢573和保持系广8B,且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粳稻保持系辽39B和常规粳稻川农粳1号的阳性突变体植株与野生型比较,粒长变的更短、有香味,其他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富含γ-氨基丁酸功能稻的创建OsGABA-1是编码水稻体内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基因,它负调控水稻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对水稻的两个粳稻品种川农粳1号和川农香粳的OsGABA-1基因进行敲除。获得不同敲除背景下纯合的阳性植株。突变体表型分析发现垩白度比野生型显着增加。对突变体成熟种子中各种氨基酸以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测定发现,突变体中γ-氨基丁酸含量显着增加,而其他农艺性状并没有发生显着变化,可用于预防高血压功能稻的开发。(3)温敏不育材料的创制水稻两系不育系具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不受恢保关系限制且配组相对自由、种子繁育程序较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本实验中对两个农艺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川农香粳和辽宁引粳进行温敏不育基因TGMS5的编辑,获得纯合阳性突变体植株。在T2代转基因株系通过分期播种种植在海南,使其遭遇不同的高、低温环境。发现在低温环境下表现可育,能够正常结实,在高温环境下突变体表现为雄性部分不育。这说明通过TGMS5功能突变可人工创建温敏不育系。充分扩大水稻两系不育的种质资源,更好地应用于两系育种研究中。(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赵卓凡,黄玲,刘永明,张鹏,魏桂[9](2018)在《玉米CMS-C同质异核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最早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的作物之一,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CMS-C)在杂交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育性恢复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其应用价值。然而,玉米CMS-C的育性恢复机理复杂,且至今仍不明确。为进一步探究玉米CMS-C育性恢复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玉米CMS-C同质异核不育系C48-2、C黄早四和C478为母本,分别与测验系18白、自330、5022以及恢复系A619组配杂交获得F1。其中育性恢复F1通过自交获得F2,并以育性恢复F1为父本分别给育性保持F1授粉,组配双交群体,共获得4个F2群体,6个双交群体。同时以不育系C48-2、C黄早四和C478为母本,各自的保持系48-2、黄早四和478为父本杂交组配不完全双列杂交F1。将所有杂交组合的F1、F2以及双交组合群体分别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观察,通过植株田间育性调查并结合室内花粉镜检鉴定育性表现。结果表明:1)同一测验系对玉米CMS-C同质异核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同,暗示不育系的核背景参与调控育性恢复表现;2)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对(C48-2×A619)F2群体进行种植观察,发现不同环境下F2群体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均符合15∶1,但在云南种植的可育株的育性级别主要为Ⅲ和Ⅳ级,而在四川种植的可育株的育性级别主要为Ⅴ级,表明环境对恢复系A619恢复后代的育性表现有影响;3)通过恢保关系测定发现18白不能恢复C478,48-2也不能恢复C478,但双交群体[(C478×18白)F1S×(C48-2×18白)F1F]后代却出现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同理,双交群体[(C48-2×自330)F1S×(C478×自330)F1F]的后代也出现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因此,本文推测C48-2、C478核背景中存在微效恢复基因,这些微效基因与18白、自330中的微效恢复基因通过杂交聚合后能使C478、C48-2的育性恢复,暗示玉米CMS-C的育性恢复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这些结果为进一步认识玉米CMS-C育性恢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为深入研究玉米CMS-C育性恢复机理以及加快CMS-C在不育化制种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8年05期)

魏兵强[10](2017)在《辣椒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遗传与候选基因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植物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叁系”配套法生产杂交种子不但可以省去人工去雄,降低制种成本,还能确保杂交种子纯度,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真正利用雄性不育“叁系”配套生产辣椒杂交种子的例子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育系和恢复性的转育较为困难,尤其是恢复系的转育。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辣椒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前人研究表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受细胞质不育基因(S-)与核不育基因(msms)共同控制,主要由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引起线粒体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失调,从而导致雄性不育,并已克隆出相关不育基因。而目前关于恢复基因的认识仅停留在核内恢复基因(Rf)能够使CMS育性恢复的水平上,但究竟有几个Rf基因,其遗传机理如何,是在DNA水平、转录水平还是翻译水平使CMS育性恢复,还不得而知。因此,揭示辣椒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遗传与分子机理,对于恢复系的转育与选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而可以加速辣椒CMS“叁系”配套法在杂交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本研究以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恢复系R_1和R_2,以及其杂交衍生群体为材料,首先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辣椒CMS育性恢复进行六世代联合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进行QTL定位分析,弄清辣椒CMS育性恢复的遗传机理和数量性状位点;同时对8A与R_1,以及其F2分离群体中极端不育池SP与极端恢复(可育)池RP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探索辣椒CMS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并利用BSR法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分析,根据定位区间差异表达基因和功能注释结果,鉴定筛选辣椒CMS育性恢复候选基因。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系的六世代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辣椒CMS育性恢复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且基因遗传力很高,在0.9388以上。8A×R_1组合中,第1对主基因同时表现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9540和1.2490,而第2对主基因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加性效应值为-0.9540,显性效应仅为-0.0447,2对主基因具有相同的加性效应。8A×R_2组合中,2对主基因均同时表现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大于第二对主基因,分别为0.8959和0.3512,2对主基因具有相同的加性效应,效应值为-0.8734。(2)构建了一张由12个连锁群组成,总跨度553.45 c M的辣椒种内分子遗传图谱。利用该遗传图谱,对辣椒CMS育性恢复进行了QTL定位,共定位到2个主效QTLs和7个微效QTLs。2个主效QTLs的遗传力很高,合计为92.58%。第1个主效QTL——q IF-3-1,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6.68%,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8和0.84。第2个主效QTL——q IF-5-1,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7.10%,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76和-0.02。7个微效QTL中,q IF-4-1,q IF-5-2 and q IF-8-1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q IF-1-1,q IF-2-1,q IF-6-1和q IF-12-1主要表现为显性效应。(3)利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对R_1、8A、RP和SP等4个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8A vs R_1间共找到379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R_1中上调表达2274个,下调表达的1516个。在SP vs RP间共找到176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RP中上调表达1490个,下调表达272个。在8A vs R_1和SP vs RP中均存在差异表达基因共944个,其中均上调表达基因891个,均下调表达基因53个。(4)通过对8A vs R_1和SP vs RP中均上调表达的891个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富集最显着和与育性有关的代谢通路有:叁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氧化磷酸化、淀粉与蔗糖代谢、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β-丙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ABC转运体、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和磷酸肌醇代谢。(5)筛选出Capana00g002348、Capana00g004424、Capana02g000930、Capana00g003267、Capana01g002849、Capana05g002270、Capana01g004065、Capana06g002131和Capana02g001595等9个与辣椒CMS育性恢复紧密相关的基因,它们分别依次编码果糖激酶、磷脂酰肌醇磷酸激酶、果胶裂解酶、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酯酶、纤维素合成酶、束状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磷脂酶C(PLC)和ABC转运蛋白。(6)利用BSR法,将辣椒CMS育性恢复基因分别定位到Chromosome 03和Chromosome 06的两个区间上。位于Chromosome 03的区间跨度0.24Mb,包含19个参考基因;位于Chromosome 06的区间跨度16.47Mb,包含231个参考基因。总区间16.71Mb,共包含250个参考基因。(7)根据定位区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以及功能注释,在Chromosome 06的定位区间上筛选到2个辣椒CMS育性恢复候选基因Capana06g002866与Capana06g002871,均编码类泛素结合酶NEDD8。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2个候选基因在F1各个时期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8A,并在8A的4个发育时期表达量变化不明显,而在F1中的第Ⅰ、Ⅱ时期基本不变,到第Ⅲ、Ⅳ时期迅速升高,至第Ⅳ时期达到最大,并远远高于第Ⅰ、Ⅱ时期,说明2个候选基因的表达与花药的正常发育进程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育性遗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不育分别是叁系和两系杂交稻生产利用的遗传基础,而(亚)种间杂种不育则是杂交稻生产中要克服的主要技术瓶颈。因此,水稻育性调控是杂交水稻生产技术的关键,也是研究植物核质互作和物种生殖隔离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模型。我国植物遗传学家在阐明杂交水稻育性调控的分子遗传基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杂交水稻生产涉及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光/温敏不育与育性转换、杂种不育与亲和性的遗传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讨了我国杂交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育性遗传论文参考文献

[1].谭炎宁,袁定阳,段美娟,李哲理,孙学武.籼型杂种雄性不育水稻9814HS-1的育性与遗传分析[J].科学通报.2019

[2].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胡骏,刘耀光.水稻育性调控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J].遗传.2019

[3].宋瑞莲.小麦光温敏不育系337S的育性相关基因miR2275及其靶基因CAF1的克隆与遗传转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刘肖勇.揭秘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N].广东科技报.2019

[5].陈芳庭.苍穹何所以问稻无穷极[N].南方日报.2019

[6].秦梦颖,苑少华,冯树英,段文静,白建芳.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的遗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8

[7].陈平.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4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分子标记[D].广西大学.2018

[8].宋成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品质和育性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9].赵卓凡,黄玲,刘永明,张鹏,魏桂.玉米CMS-C同质异核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研究[J].遗传.2018

[10].魏兵强.辣椒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遗传与候选基因鉴定[D].甘肃农业大学.2017

标签:;  ;  ;  ;  

育性遗传论文-谭炎宁,袁定阳,段美娟,李哲理,孙学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