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用地集约利用,农民职业化,农民外来化,影响因素
农用地集约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燕语[1](2019)在《农民职业化与外来化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关系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20世纪后期以来应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其中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妥善平衡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和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快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导致农业人口持续转移、乡村人口持续流失、土地向非农利用转变、乡村呈衰落趋势,“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另一方面,农业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型过程中农民生产出现“非粮化”、“掠夺式”趋势,“地怎样种”亦成为各界之问。在居民更多元更优质食物需求的市场趋向,以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农业劳动力在部门中由传统小农向职业农民发展加速、在空间上沿梯度跨区域转移加剧,通过带动农业转型对乡村土地利用产生广泛深远影响。国内农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研究主要着眼宏观和中观尺度,对农户和地块等微观尺度研究尚有欠缺,更少涉及农业人力资本提升、劳动力要素流动造成的农民群体分化对农用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区域本底条件下农民、地块、村庄、区域等多层级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本文从农民职业化与农民外来化两个路径维度研究农民分化及其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机制与作用,探索农户自身特征与农地利用粗放与集约间的复杂性、多样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农民职业化与外来化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具体影响机制,尝试性构建了农民职业化和外来化测度指标体系,选取了农用地重复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等集约利用指标。而后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研获取320份农户有效样本数据,综合测度并统计分析了南京市农民职业化水平、外来化情况、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最后结合从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和坐标测距等途径获取的数据,从农户和区域多层级选取影响因素构建多层线型模型,探索了农民职业化与外来化及各层级因素对南京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得到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依据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从农民素质、专业技能、职业薪酬、经营管理等角度建立南京市农民职业化水平综合测度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等权法计算得到的农民职业化综合得分显示,农民职业化水平分异明显,且在空间上基本呈现“以江宁、溧水两个农业大区交界为中心,向外围依圈层递减”规律;用外来与否、经营年长等指标表征各社区农民外来化情况,得出区域外来农民数量比例可能与区域农业发展、距主要农产品消费市场远近有关,外来农民到当地年份呈明显的“市域中心周边最早、市域边缘最晚”的空间圈层分异规律。(2)农用地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产出效益等集约度指标显示,南京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①农用地重复利用程度在东西方向上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趋势:②农用地雇佣劳动力投资呈现“距离市中心越近,越为密集”的圈层结构规律;③农户对农用地的劳动总时间投入、家庭劳动力投入呈现“距离市中心越远,越为密集”的圈层规律;④农用地农业资本投入密集度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规律;⑤农用地亩均商品化产出效益呈现“市区周边和市域东南边缘低、市域西南边缘高”的趋势。(3)依据职业化得分与外来化指标划分农民类型,得到各类型农民在农用地利用经营上差异明显,外来职业农民表现为“高农资投入、高雇工投入、低家庭投入、低时间成本、高商品化、高效率”特点,本地职业农民表现为“较高农资投入、较高雇工投入、较高家庭投入、较高时间成本、较高商品化”特点,外来传统农民表现为“高复种指数、较低农资投入、较低雇工投入、较低家庭投入、较短劳动时间、较高商品化”特点,本地传统农民表现为“低农资投入、低雇工投入、高家庭投入、长劳动时间、低商品化”特点。(4)多层线型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农民向职业化发展会降低农用地重复利用程度,但与此同时增大雇工资本投入强度和农业资本投入强度,提高农用地亩均商品化产出效益,有助于带动当地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推动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型、提高当地农业收益和经济效益;农民异地租入土地务农会提高当地农用地的雇工资本投入强度,但随着农民在当地种植时间越长、经营程度加深,其对农用地的亩均家庭劳动力投入和农业资本投入将可能有所回落,可见农业劳动力沿梯度跨区域流动同样有助于带动流入地的农业就业。此外,农户的种植结构、经营设施农业面积及比例、家庭人口和经济特征,以及农业政策、地块条件、区位条件和区域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不同程度明显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能获得的政策启示有职业农民综合教育、外来农民激励政策、传统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民“分流”扶持、农用地绿色可持续利用、农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统筹、农业经营条件与环境改善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0)
贺光琴,李永树[2](2019)在《基于AHP-PSR模型的西南丘陵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西南丘陵地区农用地利用效率低、耕地质量锐减、人地关系逐步恶化等问题构建了基于AHP-PSR模型的西南丘陵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指标筛选后,基于AHP-PSR模型进行农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对系统内部协调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估,较深入地研究农用地集约利用驱动因子,并采用最优子集选取策略分析集约利用驱动力,以避免仅以简单相关性就加入或剔除驱动力因素导致回归系数不符合实际内涵的现象。实验表明:可利用系统调整指标间权重,动态展示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其分析结果可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张娟,闫洋洋,洪坚平[3](2018)在《晋中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地域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将AHP法和熵值法相结合,运用综合赋值法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赋值,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2016年晋中市11个县(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集约度进行了地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要求,构建了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将其集约利用程度分为投入程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可持续状况4个方面,综合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态这3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聚类分析,将2016年晋中市11个县(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分为3个等级,榆社县(0.137)、左权县(0.124)、和顺县(0.146)、昔阳县(0.245)、灵石县(0.216)和介休市(0.307)等6县的集约利用度处于较低的等级,全市55%的县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由于各个县的农业基础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差距偏大,其中,祁县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为0.771,左权县的集约利用程度最低,为0.124,二者集约度之差为0.647,11个县(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在地域上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武美丽,敖登高娃,赵明[4](2016)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域,以其所辖的七个旗一个区为研究单元,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等4个方面选取了21个指标,构建了鄂尔多斯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在33.28~73.28分之间,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其中达拉特旗、鄂托克旗、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4个旗农用地中度集约利用,伊金霍洛旗、杭锦旗和准格尔旗3个旗农用地低度集约利用,东胜区1个区农用地不集约利用。分析鄂尔多斯市自然条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及农用地实际情况,评价结果符合该市农用地利用实际水平。(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9期)
赵颖丽,韩润仙[5](2016)在《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必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集约利用是以农用地为对象,对其质量等别和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且都是在自然条件这个稳定因素下,对其利用程度及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文章以黎城县为例,结合已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布设调查样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集约利用评价,并对其成果进一步分析。(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6年03期)
李建伟[6](2016)在《兵团第一师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同时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土地资源作为兵团第一师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兵团第一师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关键期,也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关时期,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对用地需求持续增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更加突出,在这种供需矛盾情况下,我们要进一步高举节约集约用地大旗,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凝聚节约集约用地正能量,为建设美丽阿拉尔提供土地资源保障。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结合。成为我们当前紧迫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新疆兵团第一师情况,构建新疆兵团第一师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提取指标体系中的叁个因子,并对各个师在叁个因子中得分进行排名,并得出最终得分和排名。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总结得出:第一,农业生产资源因子与投入指标中的指标相一致,该因子能够对新疆兵团第一师及其他各师的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产生最为明显的影响,该因子的得分大小能够对最终得分及排名产生显着的影响;第二,效益主要有农作物复播面积和棉花产量两个指标构成,这两个指标能够对新疆兵团第一师及其他各师的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叁,补充因子主要有人均耕地和粮食作物产量这两个指标构成。该因子尽管相较于其他两个因子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但该因子也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对策及建议。本文通过上述分析,为提高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地区土地节约集约提供借鉴。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土地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利用,必须转变土地粗放利用的模式。因而土地节约集约节约利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也成为焦点.加强对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探讨,对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6-06-01)
刘清泉,梁耀,江华[7](2016)在《珠江叁角洲农用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以林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叁角洲地处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发展具有显着的区域特征。评价和分析珠江叁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对于缓解林产品供需矛盾,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珠江叁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构建评价模型,定量评价该区域1992—2012林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大多数年份处于不可持续利用阶段,系统内部在多个年份不协调,生态可持续水平低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波动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邓琛,董利民,冯兆华[8](2016)在《武汉市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武汉市2003—2013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数据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武汉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都呈现波动上升的总趋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及单向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是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格兰杰原因。(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杨静,李鑫[9](2015)在《四川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从投入强度、利用强度、产出效益叁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对四川省2003-2012年农用地综合集约度进行计算,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四川省农用地综合集约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出现阶段性增长特征,影响农用地综合集约度的投入强度、利用强度、产出效益叁个方面的因素发展不均衡。其中,农用地利用强度得分最低,有待更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5年16期)
吕秋俊[10](2015)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成都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成都市为例借鉴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针对其农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成都市2003~2012年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其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5年08期)
农用地集约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西南丘陵地区农用地利用效率低、耕地质量锐减、人地关系逐步恶化等问题构建了基于AHP-PSR模型的西南丘陵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指标筛选后,基于AHP-PSR模型进行农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对系统内部协调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估,较深入地研究农用地集约利用驱动因子,并采用最优子集选取策略分析集约利用驱动力,以避免仅以简单相关性就加入或剔除驱动力因素导致回归系数不符合实际内涵的现象。实验表明:可利用系统调整指标间权重,动态展示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其分析结果可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用地集约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高燕语.农民职业化与外来化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贺光琴,李永树.基于AHP-PSR模型的西南丘陵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3].张娟,闫洋洋,洪坚平.晋中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地域差异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8
[4].武美丽,敖登高娃,赵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
[5].赵颖丽,韩润仙.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华北国土资源.2016
[6].李建伟.兵团第一师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比较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6
[7].刘清泉,梁耀,江华.珠江叁角洲农用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以林地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6
[8].邓琛,董利民,冯兆华.武汉市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
[9].杨静,李鑫.四川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城市地理.2015
[10].吕秋俊.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成都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