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点阵字体电子行业标准审批

汉字点阵字体电子行业标准审批

一、汉字点阵字型电子行业标准审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19)在《语言文字工作七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20世纪50年代的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改革开放时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到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分三阶段阐述了我国70年来语言文字工作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成就,反映了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2019)在《生活语言皮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9) 第二章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文中认为第一节重大语言文字规范宣传与纪念一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六十周年《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于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2018年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施行60周年。为推动汉语拼音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发挥作用,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纪念活动。

刘连芳,海银花,那顺乌日图,黄家裕,吐尔根·依布拉音,玄龙云[3](2018)在《壮、蒙古、维、哈、柯、朝语信息处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理是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理在各民族科研、产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操作系统、输入输出、编辑排版、标准化、语言资源建设、机器翻译、软件平台、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综述壮、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6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许念一[4](2015)在《中国汉字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汉字规划视为汉语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因此上述观点不仅反映了汉字和汉语的密切关系,也维护了汉语规划研究的完整性。然而,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中国社会汉字问题,我们也应从汉字的自身特点出发,重视并强调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汉字规划研究”作为论文选题,集中解答了以下五方面问题。(1)为何要开展专门性的汉字规划研究?汉字规划的属性和定义是什么?(2)中国汉字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古今演变?(3)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汉字规划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4)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是什么?其划分依据和理论内涵又是什么?(5)当前的中国汉字规划问题有哪些?我们应如何有效应对?虽然汉字规划对汉语规划存在一定的依附性,但其独立性也十分显着。换言之,汉字规划兼具依附性和独立性两重属性。这一观点可由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来证实。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社会交往、教育启蒙和文化传播是汉字规划的主要社会功能。一方面,由于汉字规划在国家认同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方面是汉语规划的有益补充,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汉语规划而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的形体表意性和文化传承性赋予了汉字规划超越汉语规划的特殊功能优势——教育启蒙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因此汉字规划的独立性也十分鲜明。据此,我们应在承认汉字规划依附性的基础上,强调和重视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并将汉字规划作为独立的学术概念加以界定。所谓汉字规划,是指政府、社团、学者或个人通过颁行汉字政策、制定汉字法律、编写汉字规范等方式,对汉字的政治地位、本体要素(主要包括汉字的字形、字音、字量、字序等)、社会使用、国内教育和海外传播等方面所进行的前瞻性的动态引导与调节,旨在妥善解决与汉字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使汉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古到今,中国汉字规划先后经历了启蒙与成长、变革与探索、改革与稳进等阶段。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汉字规划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指导体系,实践范围也不断扩大,全面涵盖了汉字地位、汉字字形、汉字字音、汉字字量、汉字字序、汉字典籍、社会用字、汉字教育、汉字传播和汉字社会活动等规划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如下:启蒙时期(先秦时期)的汉字规划内容简单、形式原始;成长时期(秦代-清代)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统一,服务于专制统治;变革与探索时期(民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改良,突出汉字普及;改革与稳进时期(新中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宏观引导,强调汉字规范。除中国大陆外,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也值得探讨与学习。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双文政策和繁简由之,台湾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繁体为正和简体为用,日本的规划经验表现为分门别类和注重应用,韩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教育为先和韩汉并用,新加坡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全面简化和数位教学,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顺时简化和简化推广。中国汉字规划具有政治范畴、社会范畴、教育范畴和传播范畴四个主要范畴。四大范畴的划分依据为:第一,避免了类型划分的弊端;第二,与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相互照应,突出了本文的理论主线;第三,有助于揭示中国汉字规划的本质与规律。四大范畴的理论内涵为:政治范畴是指汉字的政治地位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显隐之辨、民国时期的存废之争和新中国时期的文字平等为代表;社会范畴是指汉字的社会使用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统一、民国时期的汉字改良和新中国时期的汉字标准制定为代表;教育范畴是指汉字的国内教育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强权、民国以后的汉字启蒙和近年来的汉字能力建设为代表;传播范畴是指汉字的海外传播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交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汉字教学和2000年以后的汉字推广为代表。当前的汉字规划问题可以分为四类: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和传播问题。其中,政治问题包括字母词的地位界定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社会问题包括繁体字的境内使用、地名用字规范、人名用字规范、网络用字管理和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教育问题包括汉字教育安全维护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传播问题包括简化字的境外推广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我们建议:在开展字母词地位界定时,应明确字母词的性质,区分字母词的政治地位和功能地位。在开展汉字国际地位规划时,应避免文字霸权主义,积极应对大国文字的挑战,以获取国际话语权为规划核心。在开展繁体字的境内使用规划时,应理清简繁字关系,巩固简化字的社会通用地位,制定专门性的“繁体字表”,开展多种类型的繁体字活动。在开展地名用字规划时,应将规范观与实用观相结合,地名选字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政府、公众、企业利益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在开展人名用字规划时,应吸取他国的规划经验,开展人名用字动态监测,完善人名用字法规建设,研制推荐性人名用字表。在开展网络用字管理时,应认清网络新字的作用与性质,对其使用范围加以限制。在开展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时,应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汉字信息法律建设,注重汉字信息行业升级。在维护国内汉字教育安全时,应提高汉字教育安全意识,重视各阶段的汉字教育,合理部署外文教育战略。在提升全民汉字书写能力时,应正视“提笔忘字”问题,加强汉字书写教育,勿忘汉字文化之根。在完善简化字的境外推广时,应摒弃简繁对立的错误观念,发挥简化字固有的形体优势,增加简化字文化介绍。在开展对外汉字传播规划时,应增强宏观政策引导,构建对外汉字传播模式,开辟汉字文化走廊。

王爱云[5](2014)在《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既是对近代以来在中国面临被世界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下兴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扬弃。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其中的合理部分,扬弃、摒弃其中的激进、错误主张,使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成为中国百年文字改革上最辉煌的一章。论文以1949-198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新中国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即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和改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客观评价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并深刻分析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中的缺陷不足,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代语言文字工作有所启示。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本选题的海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回顾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文字改革的历史。先是梳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五四时期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字改革思潮和文字改革运动中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情况,然后追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文字改革的主要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字改革思想和理论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探索的继承、扬弃和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所推行的文字改革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二章论述当代中国开展文字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对文字改革的战略认识。一是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理论、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理论以及对文字发展规律的认识等;二是阐述文字改革的时代需求,主要分析当时中共将文字改革提上日程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当时世界范围内拼音化文字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三章记述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重点梳理中共在领导文字改革过程中如何确定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文字改革工作如何掀起高潮、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两年徘徊时期在低潮中蹒跚前行,展现新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第四章考察1979-1986年党对建国以来文字改革工作进行的反思和新时期文字改革工作方针的调整。主要分析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是否要继续推进文字改革工作等问题的反思,以及根据新形势需要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所做出的调整,包括废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制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完成文字改革工作的拨乱反正;召开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重点由文字改革转向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五章按专题概述1986年以后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由于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已经不是文字改革,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工作不作全面深入研究,而是从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行并完善《汉语拼音方案》、积极开辟中文信息处理工作新局面这五个方面来概述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情况。第六章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作出总体评价。论文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成就和影响予以客观评价,分析当代文字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对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启示。结束语部分主要对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字改革等问题的继续探索,即“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进行评述,并对如何大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提出了三点建议。

祁雪琴[6](2013)在《西双版纳城镇标牌中傣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是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民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我国民族语文现代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族语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西双版纳傣文历史久远,它对继承与发展傣族的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但通过对目前所见到的关于西双版纳傣文的研究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后,笔者发现,关于西双版纳傣文使用情况目前尚无人进行过专题研究。因此,本文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城镇标牌傣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获得丰富的标牌傣文材料,结合傣语文相关基础知识,对标牌中傣文使用情况做了详细的描写分析。同时,笔者深入研究了标牌中傣文使用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标牌傣文规范使用的一些措施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题的缘起、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主要是对西双版纳傣语文情况的介绍,主要对西双版纳傣文的历史、傣文在西双版纳地区城镇和村寨的使用情况、西双版纳傣语文工作情况做了简单介绍,从声母符号、韵母符号、声调符号和书写形式四个方面对西双版纳新老傣文进行了对比,从语音对比的角度出发,以景洪方音作为西双版纳傣文的标准音,把西双版纳傣语和汉语普通话、景洪汉语方言的声、韵、调三个方面做了对比。第二章通过对田野调查获得的标牌材料进行整理分类与统计分析,详尽地描述了西双版纳城镇标牌中的傣文使用现状。首先对标牌制作方式做了简要分析。其次,对标牌进行了种类划分并对单文标牌与双文标牌进行了总量统计与分类统计。再次,对标牌中傣文使用的错误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描写分析,主要从傣汉内容的对应情况、傣文翻译、傣文字母、傣汉对应顺序等方面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析。第三章是对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城镇标牌中傣文规范化使用的探索。首先对标牌中傣文规范使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与总结,然后对傣文使用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缺乏标牌翻译与制作的标准、傣语文信息化层次低、专业翻译人员与机构短缺、缺乏规范使用傣文的意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制建设不足。最后,依据现状与原因探索出标牌傣文使用规范化的有效措施。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语,总结了本文得出的一些结论,并对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做了说明。

刘梅玲[7](2013)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互联网、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了网络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迎来了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第三次浪潮。会计信息化也步入了以标准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浪潮变革期。在此次浪潮中,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必要而迫切。一方面,标准化是会计信息化自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会计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从客观上推动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会计信息化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而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顶层设计,制定和实施标准,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重点过于集中,尚未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本文尝试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展开研究,以丰富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理论和方法学,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实际构建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从而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本文首先基于文献综述和理论与方法学基础,提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研究其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的层次划分和层次之间的关系,包括前导层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特征,规范层的构建目标和构建原则,设计层的构建视角、构建思路和构建方法,开发层的框架结构和标准体系,以及评价层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认证,为后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其次提出并选取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视角。通过对信息化发展体系和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深入剖析,发现前者的组成要素和后者的子体系之间存在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映射关系,从而推断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映射关系;基于这种推断,提出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一种全新视角--发展体系视角;比较发展体系视角与其他典型构建视角的优势和不足,认为发展体系视角整体较优,但需辅以其他视角作为补充。为此,本文最终选取混合视角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在顶层和中间层采用发展体系视角,在底层采用属性分类视角。再次研究混合视角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的设计、应用和检验:基于发展体系视角,提出从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映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建思路,和自顶向下分解抽取与自底向上汇聚实现相结合的分析综合方法;继而将该构建思路和构建方法应用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构建,形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含顶层结构、分层结构、框架结构全图和标准明细表;进而展开实例研究,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映射成为XBRL财务报告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并为XBRL财务报告标准体系进行路线规划,形成实现路线图。最后分析和检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应用效益。在深入剖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应用效益的基础之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包Eviews6.0,分别选取会计信息化标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探索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有着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且长期作用比短期作用更为显着,从而检验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应用效益。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六点结论:其一,应以理论框架指导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其二,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决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任务;其三,基于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切实可行;其四,会计信息标准体系各板块的标准有待补充完善;其五,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六,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本文可能的创新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出并研究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二是依据信息化发展体系和信息化标准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推断出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为发展体系构建视角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提出并探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全新构建视角——发展体系视角,选取发展体系视角和属性分类视角相结合的混合视角作为实际构建视角,并设计该视角下的总体构建思路和具体构建方法,为基于发展体系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提供了方法学依据;四是运用混合视角下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完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具体构建,进而完成XBRL财务报告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映射,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和XBRL财务报告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赵生辉[8](2012)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作者所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统一归档研究(项目号:11XZJC870001)”的研究成果。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是国情的基本特征。伴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和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如何稳妥、科学、有效地管理随之产生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Electronic Records),是民族地区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是融合了管理、技术、法律、政治、文化等多领域需求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环境复杂、目标多重、主体多元、客体多样、技术异构、资源分散、方法综合等特点;在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考虑“跨语种信息共享”、“跨媒体信息整合”和“跨地域协作管理”等特殊需求。作为国家档案事业的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机制具有很多优点,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的重重矛盾,无法有效满足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多种特殊需求,使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处于高风险状态的同时限制了其档案价值实现的空间。“集成管理”是从国家战略视角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进行宏观规划和统筹之后提出的新模式。该模式以系统科学和集成理论为指导,在民族地区现有档案事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将境内语种多样、类型丰富、地域分散、技术异构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视为整体进行管理,建立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技术平台、组织架构、流程规范,平衡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多元性需求”和“一体性需求”,整合电子文件形成机构、档案管理机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力量,化解分级分散管理所无法有效解决的诸多风险和矛盾,最终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集成、高效、便捷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利用服务,满足多层次的利用需求。本文紧扣“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这一主题开展论证。全文共分7章,除第0章的引言和第6章的结语外,主体部分的内容按照“战略层”、“战术层”和“实施层”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重点探讨了“为什么要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Why to do)"、“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如何构成?(What to do)"、“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如何实施?(How to do)”这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构想(第1章)。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是一类特殊的电子文件,除具备一般性电子文件的属性外,还具有应用的非孤立性、社会功能的多样性、信息处理技术的异构性、支撑技术的非成熟性、地理分布的分散性等特征。按照通用模式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面临长期可读风险、编码冲突、文化冲突、理解障碍、获取障碍、整体低效等重大缺陷。集成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将各地区、各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视为整体进行管理,形成单一语种和分散管理难以实现的部分功能,达到“1+1>2”的效果,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集成管理模式在档案、政治、文化、经济、信息、科研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第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的架构(第2章~第4章)。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内容,第2章在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集成管理架构模型,第3章详细分析了“价值链”模型当中的“基本增值活动”,第4章详细分析了“价值链”模型当中的“支持性活动”。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整体上分为“民族地区(事务)电子文件管理”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两个阶段,其核心是“单元归档”和“集成归档”环节。“单元归档”体现“分级管理原则”,按综合档案馆建设和管理的思路进行,“集成归档”体现“面向用户原则”,按专门档案馆建设思路进行;“单元归档”侧重于完整地保存历史记忆,“集成归档”侧重于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障碍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基于“价值链”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模型整体上分为三部分:价值分析、基本增值活动、支持性活动。价值分析主要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多维价值来体现;基本增值活动包括前端控制、单元归档、集成归档和集成服务四个环节,称为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生命周期;支持性活动分为基础设施、制度体系、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四个方面。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项任务,实现集成管理的各类价值。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生命周期当中,前端控制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编码方案、存储格式、数据结构的标准化问题;单元归档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双语对照、双语着录、非通用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归档留存等问题;集成归档关注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电子文件存储体系、可读性支撑中心、信息安全灾备等问题;集成服务关注基于双语对齐语料库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机器辅助翻译系统、集成服务平台建设等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支持体系探讨与基本环节所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法律制度体系、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流程设计等问题;第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的实施策略(第5章)。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正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领域受到足够重视。无论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基础如何,战略规划必须先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是根据电子文件的不同类型,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推进的过程,整体上需要经历“虚拟平台”、“逻辑平台”、“实体平台”和“云平台”四个阶段。当前重点关注使用人口较多、影响较大少数民族语种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做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工程(同心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经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本文以“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建构了基于“价值链”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模型,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多语种电子文件协同管理与集成共享体系”。该体系可以解决“面向来源”的整理保存和“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之间的矛盾;立足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地区实际,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各类矛盾和关系做出战略性安排;在民族地区现有档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跨地区、跨语言、跨媒体共享机制;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文字权的前提下,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该体系的实施将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战略。从国家整体角度进行战略思考,提出“集成管理”模式的战略构想,为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了战略参照体系;(2)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模型并探讨模型相关部分的实现思路,为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基本思路;(3)分析论证了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的若干实施策略,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的工程实践提供了策略指导。

佟加·庆夫,吕建春[9](2011)在《信息交换用维哈柯文字型标准综述》文中提出介绍了近几年来由新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和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制定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民族文字型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研究与制定情况、所取得的成果、技术实现方法、技术创新点和推行应用情况等。

佟加·庆夫[10](2009)在《新疆民族语文工作60年概览》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的语言文字事业,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语言文字法制体系,保障民族语言文字广泛应用,促进民族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推进民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挖掘整理出版大量优秀的民族文明成果。建国以来,新疆的民族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民族语文工作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民族语文工作进行简要回顾。

二、汉字点阵字型电子行业标准审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字点阵字型电子行业标准审定(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文字工作七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
    2.1 建立机构, 确定方针, 制定实施方案
    2.2 简化汉字
        2.2.1 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2.2.2 编写《简化字总表》
    2.3 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2.3.1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2.3.2 汉语拼音的推广和扩展应用
    2.4 推广普通话
3. 语言文字的整理和规范化工作
    3.1 汉字的整理和规范
        3.1.1 字数、字形的规范
        3.1.2 更改地名生僻字
        3.1.3 统一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
        3.1.4 停止使用第二次简化汉字, 推行规范汉字
        3.1.5 整理汉字查字法
    3.2 语音的规范
        3.2.1 普通话三次审音工作
        3.2.2 汉语拼音的完善和规范
    3.3 词汇的规范
    3.4 语法的规范
    3.5 标点符号的规范
    3.6 排写方式的规范
    3.7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
4. 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
    4.1 国家语言文字专项立法
    4.2 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
    4.3 特殊的语言文字应用
        4.3.1 盲文
        4.3.2 手语
    4.4 推广普通话与扶贫攻坚
    4.5 语言资源保护
    4.6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服务
    4.7 社会语言文字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标准得到加强
    4.8 国家语言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初步建成
    4.9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

(3)壮、蒙古、维、哈、柯、朝语信息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历史与现状
1.1 壮文信息处理
    1.1.1 壮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1.1.2 壮语言信息处理技术
    
1.1.2. 1 古壮字的电子字典
    
1.1.2. 2 现代壮文的电子词典
    
1.1.2. 3 壮文语料库及机器翻译
1.2 蒙古文信息处理
    1.2.1 蒙古文信息处理成果
    1.2.2 整体发展现状
1.3 维哈柯文信息处理
    1.3.1 操作系统
    1.3.2 信息处理标准化研究
    1.3.3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
    
1.3.3. 1 语言资源建设
    
1.3.3. 2 词法分析与句法分析
    
1.3.3. 3 框架语义知识库研究
    
1.3.3. 4 语言动态监测与研究
    1.3.4 综合应用研究
1.4 朝鲜文信息处理
    1.4.1 标准的制定
    1.4.2 朝鲜语言文字信息处理
    
1.4.2. 1 朝鲜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
    
1.4.2. 2 朝鲜语言文字字符集及其平台建设
    
1.4.2. 3 朝鲜语文本资源库建设
    
1.4.2. 4 中国朝鲜语口语语料库建设
    
1.4.2. 5 其他研究成果 2 存在问题
2.1 有些语言缺乏统一规范化的标准
2.2 技术应用范围狭窄 3 展望

(4)中国汉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汉字规划的界定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文字规划
        一、何为“语言规划”
        二、语言规划中的“文字规划”
    第二节 汉语规划与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与汉语规划的关系
        二、汉字规划附属地位的利与弊
    第三节 汉字规划的依附性与独立性
        一、汉字规划的依附性
        二、汉字规划的独立性
    第四节 汉字规划的问题与反思
        一、汉字规划的基本问题
        二、汉字规划的理论反思
第二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与成长
    第一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
        一、汉字规划的启蒙标志
        二、启蒙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成长
        一、汉字规划的封建指令
        二、汉字规划的成长演进
        三、成长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三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变革与探索
    第一节 汉字规划的变革背景
        一、切音字运动
        二、“万国新语”之争
        三、汉字简化思潮
    第二节 汉字规划的探索领域
        一、汉字地位
        二、汉字字音
        三、汉字字形
        四、汉字字量
        五、汉字教育
        六、变革与探索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四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改革与稳进
    第一节 改革阶段(1949年-1966年)的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二、汉字规划的改革历程
    第二节 稳定阶段(1972年-1999年)的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二、汉字规划的稳定历程
    第三节 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的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二、汉字规划的推进历程
    第四节 改革与稳进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五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他者经验
    第一节 港、澳、台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
        一、香港、澳门地区
        二、台湾地区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
        一、日本
        二、韩国
        三、新加坡
        四、马来西亚和泰国
第六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
    第一节 划分依据
        一、“范畴”与“类型”
        二、理论依据
        三、现实依据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政治范畴
        一、显隐之辨
        二、存废之争
        三、文字平等
    第三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社会范畴
        一、汉字统一
        二、汉字改良
        三、汉字标准
    第四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教育范畴
        一、汉字强权
        二、汉字启蒙
        三、汉字能力
    第五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传播范畴
        一、汉字交流
        二、汉字教学
        三、汉字推广
第七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政治思考
        一、字母词地位界定
        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
    第二节 社会思考
        一、繁体字的境内使用
        二、地名用字规范
        三、人名用字规范
        四、网络用字管理
        五、汉字信息产业建设
    第三节 教育思考
        一、汉字教育安全维护
        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
    第四节 传播思考
        一、简化字的境外推广
        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汉字规划的学术界定
        二、汉字规划的历史经验
        三、汉字规划的国际视野
        四、汉字规划的理论范畴
        五、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汉字规划的理论构建
        二、汉字规划的实践探索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专着部分
    二、论文部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2. 海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历史视野
    1.1 近代以来以救国图强为初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1.1.1 清末文字改良主义思潮与实践
        1.1.2 20世纪初激进主义文字改革主张及汉字存废之争
        1.1.3 四时期至二三十年代涌动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1.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运动
        1.2.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字改革的关注
        1.2.2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2.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试验拉丁化新文字
        1.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1.3 本章小结
2 当代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2.1 新中国成立前后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2.1.1 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2.1.2 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
    2.2 新中国成立后推进文字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2.2.1 新中国建设对文字改革的迫切需求
        2.2.2 拼音化文字改革的世界趋势
    2.3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全面展开
    3.1 设立机构,高屋建瓴、全盘规划文字改革
        3.1.1 文字改革机构的设立
        3.1.2 文字改革方针和方案的确定
        3.1.3 整风运动中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
        3.1.4 中共中央调整确定文字改革三大任务
    3.2 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文字改革工作的高潮
        3.2.1 《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
        3.2.2 掀起推广普通话热潮
        3.2.3 汉语拼音广泛应用
    3.3 文字改革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
        3.3.1 修订《汉字简化方案》,编印《简化字总表》
        3.3.2 汉字整理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3.3.3 推广普通话工作持续进行
        3.3.4 扩大汉语拼音应用,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
    3.4 “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文字改革在低潮中蹒跚
        3.4.1 文字改革的中断与周恩来努力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3.4.2 拟订、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3.4.3 重新恢复推广普通话
        3.4.4 恢复推行汉语拼音,努力扩大汉语拼音应用
        3.4.5 启动汉字信息处理工程
    3.5 本章小结
4 文字改革的拨乱反正和调整
    4.1 文字改革工作的复苏
        4.1.1 充实文字改革领导机构,重申文字改革方针
        4.1.2 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4.1.3 完善《汉语拼音方案》,开展“注·提”教学实验
        4.1.4 各行各业踊跃推广普通话
        4.1.5 汉字信息处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4.2 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和反思
        4.2.1 改革开放对文字改革提出新要求
        4.2.2 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研究新时期文字改革的方针任务
        4.2.3 对文字改革的不同意见
        4.2.4 对文字改革的再思考
    4.3 文字改革工作的里程碑
        4.3.1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
        4.3.2 废除“二简字”,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4.4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全面发展
    5.1 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5.1.1 调整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
        5.1.2 与时俱进,创新对语言文字的认识
        5.1.3 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和规划
        5.1.4 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5.2 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
        5.2.1 推普工作方针的调整
        5.2.2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举措
    5.3 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5.3.1 加强社会用字管理,巩固汉字简化成果
        5.3.2 整理现行汉字,促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
    5.4 继续完善并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
        5.4.1 发布、修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5.4.2 推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5.4.3 扩大汉语拼音在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5.5 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建设成绩显着
    5.6 本章小结
6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总体评价
    6.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
        6.1.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的继承、扬弃与发展
        6.1.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扬弃的过程
    6.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6.2.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6.2.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慎重而严谨
    6.3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成就
        6.3.1 对推进新中国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6.3.2 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6.3.3 对汉字和华语文化圈国家和地区产生积极影响
        6.3.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成果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6.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不足
        6.4.1 文字改革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的毛病
        6.4.2 汉字简化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6.4.3 文字改革工作一度存在学术问题政治化处理
    6.5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启示
        6.5.1 文字改革必须处理好文字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6.5.2 文字改革必须遵循文字发展规律
        6.5.3 文字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结束语 积极推进中国语文现代化探索
    1. 关注社会语文生活,积极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2. 继续推动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的科学发展
    3. 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西双版纳城镇标牌中傣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论文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傣文概述
    第一节 傣文历史
    第二节 傣文使用现状
        一、城镇和村寨傣文使用情况调查
        二、西双版纳傣语文工作情况介绍
    第三节 新老傣文对比
        一、新老傣文声母符号比较
        二、新老傣文韵母符号比较
        三、新老傣文声调符号比较
        四、新老傣文书写形式比较
    第四节 傣语和普通话及景洪汉语方言的声韵调对应情况
        一、傣语和普通话及景洪汉语方言的声母对应情况
        二、傣语和普通话及景洪汉语方言的韵母对应情况
        三、傣语和普通话及景洪汉语方言的声调对应情况
第二章 标牌中的傣文使用现状
    第一节 调查程序
    第二节 标牌中傣文使用情况分析
        一、标牌类型
        (一) 标牌制作方式
        (二) 标牌种类划分
        (三) 单文标牌与双文标牌情况统计
        二、标牌中傣文使用不规范现象
        (一) 不按规定使用傣文
        (二) 傣文翻译不规范
        (三) 傣文不规范
第三章 城镇标牌中傣文使用规范化的探索
    第一节 标牌傣文使用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标牌翻译与制作缺乏统一的标准
        二、傣语文信息化层次较低
        三、专业的翻译机构和翻译人员短缺
        四、对规范化的傣汉双文标牌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制建设不足
    第二节 标牌中傣文使用规范化措施
        一、确立标牌翻译与制作标准
        (一) 确立标牌翻译标准
        (二) 确立标牌制作标准
        二、加强傣语文信息化工作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
        四、强化规范使用傣文的意识
        五、加强傣语文法制建设与标牌傣文规范使用管理
        (一) 加快立法
        (二) 严格执法
        (三) 强化监督管理
第四章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本文的不足及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信息化发展体系相关研究及评述
        2.1.1 信息化发展体系概要
        2.1.2 信息化发展体系解析
        2.1.3 信息化发展体系评价
    2.2 信息化标准体系相关研究及评述
        2.2.1 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要
        2.2.2 信息化标准体系解析
        2.2.3 信息化标准体系评价
    2.3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相关研究及评述
        2.3.1 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的研究
        2.3.2 会计信息资源标准化的研究
        2.3.3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
        2.3.4 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策略的研究
        2.3.5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的其他研究
        2.3.6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3.1 一般系统论
        3.1.1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1.2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3.1.3 一般系统论对本文的贡献
    3.2 标准化理论
        3.2.1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3.2.2 标准化原理
        3.2.3 标准化形式
        3.2.4 标准分类
        3.2.5 标准化理论对本文的贡献
    3.3 信息论和信息方法
    3.4 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
        3.4.1 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框架
        3.4.2 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对本文的贡献
    3.5 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学
    3.6 本章小结
4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
    4.1 理论框架的提出
    4.2 前导层研究
        4.2.1 基本概念界定
        4.2.2 关键特征分析
    4.3 规范层研究
        4.3.1 构建目标设立
        4.3.2 构建原则确立
    4.4 设计层研究
        4.4.1 构建视角辨析
        4.4.2 构建思路拟定
        4.4.3 构建方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结构研究
    5.1 顶层结构
    5.2 分层结构
        5.2.1 会计信息化总体标准
        5.2.2 信息技术应用标准
        5.2.3 会计信息资源标准
        5.2.4 会计信息安全标准
        5.2.5 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
        5.2.6 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
    5.3 框架结构全图
        5.3.1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板块结构图
        5.3.2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图
    5.4 本章小结
6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实例研究
    6.1 实例研究背景
        6.1.1 XBRL概要
        6.1.2 XBRL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6.1.3 XBRL的研究与应用评述
        6.1.4 XFSS的提出
    6.2 XFSS的构建概述
        6.2.1 XFSS的构建目标
        6.2.2 XFSS的构建原则
        6.2.3 XFSS的构建步骤
    6.3 XFSS的结构分解
        6.3.1 XFSS的顶层结构
        6.3.2 XFSS的分层结构
        6.3.3 XFSS的框架结构全图
    6.4 XFSS的路线规划
        6.4.1 标准之间的扩展模式分析
        6.4.2 XFSS的树状图
    6.5 实例研究启示
    6.6 本章小结
7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应用研究
    7.1 应用目标
    7.2 应用成本与应用效益
        7.2.1 应用成本
        7.2.2 应用效益
    7.3 应用瓶颈与应用策略
        7.3.1 应用瓶颈
        7.3.2 应用策略
    7.4 应用效益的实证检验
        7.4.1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7.4.2 变量设置与数据选取
        7.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缩略语

(8)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
        0.1.1 研究背景
        0.1.2 问题提出
        0.1.3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0.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0.2.3 研究现状总结评述
    0.3 问题界定
        0.3.1 核心概念界定
        0.3.2 拟解决的问题
        0.3.3 拟达到的目标
    0.4 研究方案
        0.4.1 研究定位
        0.4.2 研究思路
        0.4.3 论文结构
        0.4.4 研究方法
    0.5 本章小结
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构想
    1.1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概述
        1.1.1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来源
        1.1.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类别
        1.1.3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特征
    1.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复杂性
        1.2.1 环境的复杂性
        1.2.2 目标的多重性
        1.2.3 主体的多元性
        1.2.4 客体的多样性
        1.2.5 方法的综合性
    1.3 以通用模式管理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缺陷
        1.3.1 长期可读风险
        1.3.2 编码冲突风险
        1.3.3 文化冲突风险
        1.3.4 信息理解障碍
        1.3.5 便捷获取障碍
        1.3.6 整体低效问题
    1.4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战略的提出
        1.4.1 “集成管理”的概念
        1.4.2 “集成管理”的内涵
        1.4.3 “集成管理”的特征
    1.5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多维价值
        1.5.1 档案价值
        1.5.2 文化价值
        1.5.3 政治价值
        1.5.4 经济价值
        1.5.5 信息价值
        1.5.6 科研价值
    1.6 本章小结
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架构模型
    2.1 核心理念
        2.1.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启示
        2.1.2 欧盟“墨卡托语言多样性网络”的经验借鉴
        2.1.3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核心理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档案学相关理论
        2.2.2 电子文件管理相关理论
        2.2.3 多语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2.4 大规模信息集成系统参考模型
    2.3 需求分析
        2.3.1 真实性保障需求
        2.3.2 完整性保障需求
        2.3.3 可读性保障需求
        2.3.4 安全性保障需求
        2.3.5 可获性支持需求
        2.3.6 可理解性支持需求
        2.3.7 单语种专业化管理需求
    2.4 体系规划
        2.4.1 整体思路
        2.4.2 阶段划分
        2.4.3 功能模型
        2.4.4 技术架构
        2.4.5 体系分布
        2.4.6 可行性分析
    2.5 架构建模
        2.5.1 “价值链”理论
        2.5.2 价值分析
        2.5.3 基本活动
        2.5.4 支持活动
        2.5.5 架构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基本环节
    3.1 生命周期
    3.2 前端控制
        3.2.1 功能需求嵌入
        3.2.2 信息编码标准
        3.2.3 保存格式标准
        3.2.4 数据管理标准
    3.3 单元归档
        3.3.1 通用归档模式
        3.3.2 双语对照归档
        3.3.3 双语着录归档
        3.3.4 软件系统归档
    3.4 集成归档
        3.4.1 多原件共存原理
        3.4.2 文件资源的导入
        3.4.3 分布式存储网络
        3.4.4 可读性保障网络
    3.5 集成服务
        3.5.1 跨语言共享策略
        3.5.2 跨语言信息检索
        3.5.3 跨语言辅助翻译
        3.5.4 集成服务平台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支持体系
    4.1 体系概述
    4.2 基础设施
        4.2.1 网络基础设施
        4.2.2 存储基础设施
        4.2.3 安全基础设施
    4.3 制度体系
        4.3.1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4.3.2 国家档案管理的基本制度
        4.3.3 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标准
        4.3.4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规范
    4.4 组织架构
        4.4.1 战略层机构
        4.4.2 集成层机构
        4.4.3 单元层机构
        4.4.4 来源层机构
    4.5 管理流程
        4.5.1 流程模型
        4.5.2 关键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管架构的实施策略
    5.1 现实起点
        5.1.1 相关法规
        5.1.2 相关实践
        5.1.3 现状总结
    5.2 规划先行策略
        5.2.1 民族地区的信息生态与电子文件管理
        5.2.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规划
        5.2.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工程”的规划
    5.3 分类管理策略
        5.3.1 基于符号类型的分类管理
        5.3.2 基于语言活力的分类管理
        5.3.3 基于功能特征的分类管理
        5.3.4 基于初始特征的分类管理
    5.4 阶段推进策略
        5.4.1 “虚拟平台”阶段
        5.4.2 “逻辑平台”阶段
        5.4.3 “实体平台”阶段
        5.4.4 “云平台”阶段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附录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示例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9)信息交换用维哈柯文字型标准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信息交换用维哈柯文TrueType字型标准介绍
    2.1 维哈柯文的历史沿革
    2.2 维哈柯文字型标准制定情况
    2.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4 TrueType字型样本与应用效果
3 信息交换用维哈柯文字型国家标准正文白体正文黑体 (曲线字型)
    3.1 标准制定的依据
    3.2 字型标准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3.3 关于曲线字形 (型) 的概念
    3.4 标准的主要内容、定义与数据
4 信息交换用维哈柯文点阵字型国家标准
    4.1 标准的内容与用途
    4.2 标准的技术创新点
    4.3 点阵字型样本举例
5 标准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6 结语

(10)新疆民族语文工作60年概览(论文提纲范文)

1. 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设立
2. 民族语文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贯彻落实
3. 民族语文调查
4. 民族语文科学研究
5. 民族文字改革与推行
    5.1 维吾尔、哈萨克文字改革情况
    5.2 胡都木蒙文推广普及情况
6. 民族语文翻译工作
7. 各民族互学语言文字情况
8. 民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8.1 正字正音规范
    8.2 维吾尔、哈萨克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则的制定与推行
    8.3 维吾尔、哈萨克语文正字正音水平培训测试工作
    8.4 民族语言名词术语的规范、审定
    8.5 民族语文社会用字规范
9. 民族语文的信息标准制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9.1 民族语文信息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
    9.2 新疆民族语文各类软件的研发与应用
    9.3 新疆民族语文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四、汉字点阵字型电子行业标准审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文字工作七十年[J]. 张洁. 中国语文, 2019(03)
  • [2]生活语言皮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9) 第二章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A].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语言生活皮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9), 2019
  • [3]壮、蒙古、维、哈、柯、朝语信息处理研究进展[J]. 刘连芳,海银花,那顺乌日图,黄家裕,吐尔根·依布拉音,玄龙云.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8
  • [4]中国汉字规划研究[D]. 许念一. 武汉大学, 2015(03)
  • [5]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D]. 王爱云. 武汉大学, 2014(06)
  • [6]西双版纳城镇标牌中傣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 祁雪琴. 云南大学, 2013(01)
  • [7]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D]. 刘梅玲.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8]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D]. 赵生辉. 武汉大学, 2012(09)
  • [9]信息交换用维哈柯文字型标准综述[J]. 佟加·庆夫,吕建春.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1(06)
  • [10]新疆民族语文工作60年概览[J]. 佟加·庆夫. 语言与翻译, 2009(03)

标签:;  ;  ;  ;  ;  

汉字点阵字体电子行业标准审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