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端脊肌萎缩症型论文-刘璐,李承晏

远端脊肌萎缩症型论文-刘璐,李承晏

导读:本文包含了远端脊肌萎缩症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运动神经元病,远端型脊肌萎缩症

远端脊肌萎缩症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李承晏[1](2016)在《一种罕见的运动神经元病:远端型脊肌萎缩症(附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远端型脊肌萎缩症(Distal spinal muscular atrophy,dSMA)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对1例双下肢远端肌无力伴萎缩的患者进行临床、实验室、电生理、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幼年起病,表现为对称性双下肢无力,病情缓慢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双下肢远端对称性肌肉萎缩,血清肌酶基本正常,电生理检查提示四肢神经源性损害,感觉、运动神经传导正常。结论远端型脊肌萎缩症的临床特征与腓骨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病极为类似,实验室、电生理检查及基因检测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2016年01期)

王继明,刘玉祯,马文龙,张强胜,周顺林[2](2006)在《远端型脊肌萎缩症一家系九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证者(Ⅲ22)男,38岁,主因进行性四肢肌萎无力15月来诊。患者于2004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伴有疼痛及酸胀麻木,症状逐渐加重,在当地医院行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行“髓核摘除术”,术后疼痛及酸胀麻木减轻,但下肢无力进一步加重,逐渐累及(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彭蓉,陈文军,徐严明,曾艳,袁光固[3](2006)在《远端型脊肌萎缩症一家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族远端型脊肌萎缩症(distal spinal muscular atrophy,DSMA)临床罕见,目前国内共报道4个家系。我们于2005年7月对1个以下肢远端为首发部位的家系进行报道。临床资料先证者男,13岁。约6岁觉双下肢无力,跑步困难,肌无力渐(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科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汪万成,赵伯诚,宫丽莉,石海明,卢少军[4](1999)在《成人远端脊肌萎缩症一家四代2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证者(Ⅳ8)男性,45岁。1994年1月始出现左趾背屈无力,渐累及其它足趾,感左小腿无力、肉跳,小腿肌肉萎缩。1995年12月出现左大腿无力,肌肉萎缩及左手无力。之后顺序出现右足趾、小腿及大腿无力。1997年9月出现右手无力。病后2年不能独立行走。...(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期刊1999年03期)

刘斌臧,贺川[5](1997)在《远端型脊肌萎缩症一家系二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端型脊肌萎缩症一家系二例刘斌臧贺川唐启攵群例1(先证者),男,28岁。因8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腿逐渐变细,3年前出现双上肢无力,近1年抬腿困难,跛行就诊。无尿、便障碍。父母非近亲婚配。查体:发育正常。颅神经正常。双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Ⅲ...(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期刊1997年01期)

吴畏,罗德儒,张新忠,何锦程[6](1996)在《远端型脊肌萎缩症和多囊肾一家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端型脊肌萎缩症和多囊肾一家系吴畏,罗德儒,张新忠,何锦程先证者(Ⅲ11)女,41岁,34岁时左足力稍差,行走左脚尖触地,发现左下肢较右侧细,36岁时右下肢无力,易跌倒,37岁时需扶人或物短距离行走,同时双上肢远端无力,四肢肌肉颤动。神经系统检查: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期刊1996年02期)

黄家喜[7](1996)在《遗传性成年远端型脊肌萎缩症的二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年起病的遗传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sMA)临床少见,我科近来发现一家系患病2例。家系谱显示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报告如下。 例1,女性,25岁。24岁起病,无明显诱因渐感双下肢乏力,登高及攀梯困难,走路摇晃,易跌倒。症状缓慢加重,两下肢变细,并觉肉跳,下蹲后站起困难。近半年双臂抬举力弱,两腿不能行走,生活难自理。家族史见家系谱图。(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师杂志》期刊1996年03期)

郭洪志,迟兆福,李义召,郭福堂,李明欣[8](1994)在《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一家系1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一家系10例郭洪志,迟兆福,李义召,郭福堂,李明欣,毕建忠,刘爱芬,王淑贞,李大年先证者男,33岁,因双手抖动,四肢无力,双手肌萎缩3年,于1991年5月10日入院。先证者13岁始双手不自主抖动,近3年四肢无力,手提重物困难,...(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期刊1994年04期)

郭洪志,李义召,迟兆福,刘爱芬,陆伟[9](1994)在《家族性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附一个家族10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族性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附一个家族10例报告)郭洪志,李义召,迟兆福,刘爱芬,陆伟,毕建忠,郭福堂,李大年家族性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临床罕见,国内报道甚少,本文结合一家族10人患病,对其临床与遗传方式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先证者罗某,男,...(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1994年03期)

宰春和,邵福源[10](1989)在《成年远端型脊肌萎缩症2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年起病的遗传性脊肌萎缩症(SMA)临床少见,我科近来发现姐弟2例。报告如下。 例1 女性,45岁,1988年3月12日收治。32岁起病,无明显诱因渐觉双下肢乏力,近2年来下蹲后起立困难,行走时易跌倒,两下肢变细,二便正常。检查:两前臂远端及两手肌肉轻度萎缩。双下肢远端明显萎缩,可见肌束颤动,肌张力减低,双踝反射消失,其余腱反射活跃,近端肌力Ⅳ°,远端0~Ⅱ°;双(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1989年06期)

远端脊肌萎缩症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证者(Ⅲ22)男,38岁,主因进行性四肢肌萎无力15月来诊。患者于2004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伴有疼痛及酸胀麻木,症状逐渐加重,在当地医院行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行“髓核摘除术”,术后疼痛及酸胀麻木减轻,但下肢无力进一步加重,逐渐累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端脊肌萎缩症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璐,李承晏.一种罕见的运动神经元病:远端型脊肌萎缩症(附1例报道)[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

[2].王继明,刘玉祯,马文龙,张强胜,周顺林.远端型脊肌萎缩症一家系九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

[3].彭蓉,陈文军,徐严明,曾艳,袁光固.远端型脊肌萎缩症一家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

[4].汪万成,赵伯诚,宫丽莉,石海明,卢少军.成人远端脊肌萎缩症一家四代28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9

[5].刘斌臧,贺川.远端型脊肌萎缩症一家系二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7

[6].吴畏,罗德儒,张新忠,何锦程.远端型脊肌萎缩症和多囊肾一家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6

[7].黄家喜.遗传性成年远端型脊肌萎缩症的二例报告[J].当代医师杂志.1996

[8].郭洪志,迟兆福,李义召,郭福堂,李明欣.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一家系10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4

[9].郭洪志,李义召,迟兆福,刘爱芬,陆伟.家族性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附一个家族10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

[10].宰春和,邵福源.成年远端型脊肌萎缩症2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9

标签:;  ;  

远端脊肌萎缩症型论文-刘璐,李承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