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不饱和脂肪酸论文-颜清,杨紫伟,戴锦娜

游离不饱和脂肪酸论文-颜清,杨紫伟,戴锦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游离不饱和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肺结核,胸腔积液,棕榈油酸

游离不饱和脂肪酸论文文献综述

颜清,杨紫伟,戴锦娜[1](2018)在《游离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胸腔积液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游离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及顺式-8-二十碳烯酸(c20:1)在胸腔积液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60例胸腔积液患者,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0例为恶性积液组,肺结核30例为良性积液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胸腔积液中游离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c18:1及c20:1准确定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胸腔积液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fragment,CYFRA21-1)、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糖蛋白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5-3、CA125、CA19-9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16:1、c18:1及c20:1对发生恶性胸腔积液的影响;ROC曲线分析c16:1、c18:1及c20:1鉴别胸腔积液良恶性的效能,并与临床常用肿瘤标志物CYFRA21-1、AFP、CA15-3、CA125、CA19-9进行比较。结果恶性积液组胸腔积液c16:1[(2.37±1.77)μmol/L]、c18:1[(63.34±23.56)μmol/L]、c20:1[(0.78±0.33)μmol/L]、CYFRA21-1[(263.77±200.01)μg/L)]、AFP[(2.24±0.88)μg/L)]、CA15-3[(115.75±87.34)u/mL]、CA125[(1 765.58±1 668.10)u/mL]和CA19-9[(296.93±436.44)u/mL]水平均高于良性积液组[c16:1(0.94±0.57)μmol/L、c18:1(27.03±12.90)μmol/L、c20:1(0.50±0.37)μmol/L、CYFRA21-1(58.40±48.66)μg/L、AFP(1.56±0.77)μg/L、CA15-3(12.81±6.91)u/mL、CA125(661.32±481.99)u/mL、CA19-9(3.46±3.12)u/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16:1(OR=4.89,95%CI:1.867~12.807,P=0.001)、c18:1(OR=1.15,95%CI:1.072~1.238,P<0.001)、c20:1(OR=18.03,95%CI:2.063~157.528,P=0.009)是发生恶性胸腔积液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16:1以0.87μmol/L为最佳截断值,其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AUC为0.818(95%CI:0.714~0.923,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3%、53.3%;c18:1以45.30μmol/L为最佳截断值,其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AUC为0.936(95%CI:0.879~0.993,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90.0%;c20:1以0.40μmol/L为最佳截断值,其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AUC为0.816(95%CI:0.705~0.927,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7%、56.7%;c18:1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AUC均高于c16:1、c20:1及CYFRA21-1、AFP、CA15-3、CA125、CA19-9(P<0.05)。结论 c16:1、c18:1及c20:1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均明显升高,其中c18:1对胸腔积液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张亚平[2](2014)在《血清游离不饱和脂肪酸:慢性疾病早期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是目前全球的主要致死原因。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是提高其生存率和预后的关键。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的定性定量分析联合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监测特定代谢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有助于疾病的筛查和检测,从而实现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本课题,以人血清为研究对象,采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检测不同疾病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合SAS或SPSS统计分析软件,旨在寻找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的潜在脂肪酸标志物或标志物谱。方法: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MALDI-FTICR MS检测339例血清样本(包括161例健康对照,118例糖尿病患者和60例非糖尿病患者)的游离脂肪酸,建立多点内标校正曲线,考察试验重复性和稳定性,确保方法的可行性和定量准确性,旨在筛选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根据糖尿病的检测结果,我们接下来建立了基于NanoESI-FTICR MS技术的血清游离不饱和脂肪酸分析方法,检测了包括肺疾病、乳腺疾病、结直肠疾病、胃疾病、胰腺疾病、甲状腺疾病以及健康对照,共2861例血清样本,并通过标准曲线、精密度、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等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我们将这部分研究分为发现组和验证组两个阶段分析完成。同时,我们还监测了8例肺癌晚期病人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并根据曲线变化和临床治疗的比对确定疾病开始恶化时间。非参数检验用来比较不同人群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游离脂肪酸对早期慢性疾病的区分能力。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到的七个血清游离脂肪酸(C16:0, C18:3, C18:2, C18:1, C18:0, C20:4和C226)在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大多数脂肪酸随着血糖值的升高而呈现上升的趋势。ROC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C18:3, C18:2,C18:1, C20:4和C22:6组成的panel具有优秀的诊断能力,可以将健康对照从糖尿病患者或非糖尿病患者中区分出来,其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大于0.97,90%和91%。同时,该生物标志物panel还可以将糖尿病患者从非糖尿病患者中区分出来,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O.940,92.4%和83.3%。在对癌症或者非癌病人的研究阶段,无论在发现实验组还是在验证实验组,血清游离脂肪酸在癌症病人中的含量均呈现下调趋势,而在非癌疾病中则呈现不同的变化ROC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panels对癌症和良性疾病有很高的区分能力,并且在区分早期癌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例如,C18:2/C18:1和C18.3/C18:1的组合能够识别早期胰腺癌(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12,86.7%和88.6%),C16:1,C183,C18:2,C18:1,C20:4和C22:6的组合能够将早期肺癌从非癌人群中区分出来(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3,84.2%和89.1%)以及C16:1, C18:3, C18:2, C20:4和C22:6的组合能够识别早期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大于0.82,80%和72%),这一研究结果明显优于CEA, CA19-9等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在监测盐酸埃克替尼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时,我们发现,与治疗前(0 week)相比,血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个时间点均呈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基于这一结果,我们推断下降的时间点有可能是发生疾病进展的时间点,这比临床影像学的观察早6-16周。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高通量和高灵敏的MALDI/NanoESI-FTICR MS方法,对人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分别考察了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在健康、良性疾病、早期癌症和晚期癌症间的变化规律。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血清游离脂肪酸作为肿瘤标志物不仅能有效地区别癌症人群、非癌症人群和健康人群,在癌症的早期临床诊断中具有巨大潜力;且可以有效的监测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肺癌人群的疗效反应,更早的预测疾病进展。(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4-01)

姜志梅,康倩倩[3](2010)在《孤独症儿童血浆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血浆中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变化。方法以30名孤独症儿童和20名正常儿童对研究对象。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血浆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孤独症组儿童血浆中亚麻酸(LN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以及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水平较正常组儿童相比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尤以DHA含量下降最为明显(p<0.01)。花生四烯酸(AA)、亚油酸(LA)也有下降趋势,但是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较正常儿童下降。(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6-17)

魏宏阳,王加启[4](2004)在《添加游离不饱和脂肪酸或植物油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及微晶纤维素降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体外静态培养法研究添加游离不饱和脂肪酸混合物(FFAM)和植物油对瘤胃微生物培养液pH值、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微晶纤维素降解的影响。采用4×4的2因子试验设计,4种植物油为豆油、棉籽油、菜籽油和亚麻油,每种植物油设置0、5、10和15mg4种添加水平,另外再设置1个5mgFFAM处理。结果显示,5mgFFAM处理组的pH值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P<0.01),TVFA浓度和微晶纤维素粉的消失率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1),TVFA中丙酸的比例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植物油种类和添加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微晶纤维素降解有显着影响(P<0.01)。亚麻油添加量达到10mg,豆油添加量达到15mg后瘤胃pH值开始显着上升,TVFA浓度和微晶纤维素粉消失率显着下降(P<0.05)。在15mg添加水平,按照微晶纤维素粉消失率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4种植物油处理的顺序为:亚麻油、豆油、棉籽油和菜籽油,与不饱和度顺序一致。(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吕朝晖,母义明,汪保安,郑华,陆菊明[5](2002)在《游离饱和脂肪酸诱导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游离脂肪酸对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1)用不同剂量的游离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软脂酸 (PA)和硬脂酸 (S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 (AA)〕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Leydig细胞 (LC 5 40 ) 2 4h~ 72h ,然后用台盼蓝排除法测定细胞的生存率 ;(2 )用DNA片段法确定是否存在细胞凋亡 ;(3 )观察外源性神经酰胺C2 ceramide(2 5~ 2 0 0 μmol/L)引起的细胞凋亡和神经酰胺合成酶抑制剂FumonisinB1是否可以阻断PA引起的细胞凋亡 ;(4)观察检测AA是否对PA引起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结果  (1)PA和SA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的生存率 ,而 10倍于生理浓度的AA(10 μmol/L)能够显着增加细胞的数量 ;(2 )DNA片段化研究证实PA引起的细胞死亡为凋亡 ;(3 )C2 神经酰胺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引起细胞凋亡 ;饱和脂肪酸引起的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神经酰胺造成的 ,因为FumonisinB1可以阻断PA的致细胞凋亡作用 ;(4)AA能够部分阻断PA的致细胞凋亡作用。结论  (1)PA和SA引起睾丸Leydig细胞凋亡并可能与神经酰胺有关 ;(2 )AA能够部分阻断PA所致的凋亡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何永频,陆瑞芳,吴岷,储云福[6](1999)在《血清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组分变化与乳腺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32例乳腺癌患者和24例对照组的血清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组成。结果病例组n-6族的亚油酸(LA)、花生四烯酸(AA)及n-2族的小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4.5、7.08、0.86、0.75和3.73,对照组分别为26.6、6.09、0.94、0.87和4.13。非配对t检验和x检验都表明病例组LA的相对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而AA显着较高(P<0.05),但两组的n-3PUFA的相对含量均无显着差别。提示乳腺癌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的组成模式有了某种程度的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营养杂志》期刊1999年01期)

胡秀丽,李体远,姜熙罗,安汝国[7](1998)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饲低硒粮大鼠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硒及补硒粮饲料饲养大鼠4周后,给予豆油和鱼油(50g/kg)继续饲养4周,用HPLC法测定其血浆游离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结果表明,单纯补豆油后血浆C_(18:2)、C_(18:3)及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增高,加油后同时伴有GSH-Px活性明显降低。饲料中补硒(0.1μg/g)对上述变化具有不同程度地纠正作用。结果提示,在膳食硒不足的情况下,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饮食,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同时FFA含量和组成发生变化,可能降低心肌功能并且参与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1998年04期)

游离不饱和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是目前全球的主要致死原因。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是提高其生存率和预后的关键。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的定性定量分析联合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监测特定代谢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有助于疾病的筛查和检测,从而实现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本课题,以人血清为研究对象,采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检测不同疾病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合SAS或SPSS统计分析软件,旨在寻找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的潜在脂肪酸标志物或标志物谱。方法: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MALDI-FTICR MS检测339例血清样本(包括161例健康对照,118例糖尿病患者和60例非糖尿病患者)的游离脂肪酸,建立多点内标校正曲线,考察试验重复性和稳定性,确保方法的可行性和定量准确性,旨在筛选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根据糖尿病的检测结果,我们接下来建立了基于NanoESI-FTICR MS技术的血清游离不饱和脂肪酸分析方法,检测了包括肺疾病、乳腺疾病、结直肠疾病、胃疾病、胰腺疾病、甲状腺疾病以及健康对照,共2861例血清样本,并通过标准曲线、精密度、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等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我们将这部分研究分为发现组和验证组两个阶段分析完成。同时,我们还监测了8例肺癌晚期病人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并根据曲线变化和临床治疗的比对确定疾病开始恶化时间。非参数检验用来比较不同人群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游离脂肪酸对早期慢性疾病的区分能力。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到的七个血清游离脂肪酸(C16:0, C18:3, C18:2, C18:1, C18:0, C20:4和C226)在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大多数脂肪酸随着血糖值的升高而呈现上升的趋势。ROC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C18:3, C18:2,C18:1, C20:4和C22:6组成的panel具有优秀的诊断能力,可以将健康对照从糖尿病患者或非糖尿病患者中区分出来,其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大于0.97,90%和91%。同时,该生物标志物panel还可以将糖尿病患者从非糖尿病患者中区分出来,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O.940,92.4%和83.3%。在对癌症或者非癌病人的研究阶段,无论在发现实验组还是在验证实验组,血清游离脂肪酸在癌症病人中的含量均呈现下调趋势,而在非癌疾病中则呈现不同的变化ROC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panels对癌症和良性疾病有很高的区分能力,并且在区分早期癌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例如,C18:2/C18:1和C18.3/C18:1的组合能够识别早期胰腺癌(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12,86.7%和88.6%),C16:1,C183,C18:2,C18:1,C20:4和C22:6的组合能够将早期肺癌从非癌人群中区分出来(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3,84.2%和89.1%)以及C16:1, C18:3, C18:2, C20:4和C22:6的组合能够识别早期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大于0.82,80%和72%),这一研究结果明显优于CEA, CA19-9等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在监测盐酸埃克替尼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时,我们发现,与治疗前(0 week)相比,血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个时间点均呈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基于这一结果,我们推断下降的时间点有可能是发生疾病进展的时间点,这比临床影像学的观察早6-16周。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高通量和高灵敏的MALDI/NanoESI-FTICR MS方法,对人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分别考察了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在健康、良性疾病、早期癌症和晚期癌症间的变化规律。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血清游离脂肪酸作为肿瘤标志物不仅能有效地区别癌症人群、非癌症人群和健康人群,在癌症的早期临床诊断中具有巨大潜力;且可以有效的监测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肺癌人群的疗效反应,更早的预测疾病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离不饱和脂肪酸论文参考文献

[1].颜清,杨紫伟,戴锦娜.游离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胸腔积液良恶性的鉴别诊断[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8

[2].张亚平.血清游离不饱和脂肪酸:慢性疾病早期发现的生物标志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3].姜志梅,康倩倩.孤独症儿童血浆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研究[C].第四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0

[4].魏宏阳,王加启.添加游离不饱和脂肪酸或植物油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及微晶纤维素降解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04

[5].吕朝晖,母义明,汪保安,郑华,陆菊明.游离饱和脂肪酸诱导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凋亡[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

[6].何永频,陆瑞芳,吴岷,储云福.血清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组分变化与乳腺癌的关系[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999

[7].胡秀丽,李体远,姜熙罗,安汝国.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饲低硒粮大鼠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8

标签:;  ;  ;  ;  

游离不饱和脂肪酸论文-颜清,杨紫伟,戴锦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