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农经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农经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产业发展
非农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蒋江林[1](2019)在《非农经济下农村劳动力就业与产业发展及人力资本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此次研究以绍兴市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最大似然法,通过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构建,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对非农就业选择越有抑制作用;农村的人力资本累积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户家庭收入的约束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村的土地资源约束推动了非农就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从强化粮食种植的补贴力度、加强县域非农经济的发展、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培训提出惠农政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盖梦迪[2](2018)在《收入视角下农村居民非农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农户从事农业经营获取的平均收入远低于在城镇地区从事二叁产业活动获取的平均收入,对农户的非农经济活动区位进行研究能够通过调节各项影响要素引导农户返乡就业,有利于间接提高适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同的发展现状背景下会出现分化,对农村人口非农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人口迁移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建议。本文以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农户个人数据和家庭数据为基础,结合对村委会的访谈,选取咸阳市境内的15个村庄进行调研走访,利用地理探测器和逻辑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人口从事非农经济活动所处区位的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咸阳市样本中绝大多数劳动力选择在本地从事非农经济活动,就业城镇级别以地级市、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为主,咸阳市和西安市为咸阳劳动力所占比重最高的两个非农经济活动区域。0~10km内就业的劳动力占34.45%,10~70km的就业距离范围内的劳动力共占51.52%,70~100km的区间内劳动力仅占0.91%,距村庄100km以上的就业地属于外地务工,占样本总量的13.11%。由于城镇地区的生活方式、薪资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较大吸引力,在地级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比重高达51.52%。乡村地区为调研劳动力比重第二高的就业点,劳动力比例为22.41%。陕西为咸阳农村劳动力的最主要务工区域,占比高达88.57%,其中在咸阳市辖区范围内就业劳动力为59.76%,西安就业劳动力占25.76%,省外就业地方面,广东省占比最高,为2.90%。(2)不同收入水平下劳动力的非农经济活动距离、所处地区、地区级别均存在差异。由第叁章对非农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可知,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农村劳动力在进行非农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时对各项影响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距离方面:0.00~0.25分位的样本中,年龄(0.0997)的解释力最强,0.25~0.50分位的样本中,家庭总人口(0.0601)对中低分位收入的劳动力经济活动距离的解释力最强,0.50~0.75分位样本中,年龄(0.0766)的解释力明显高于其他要素,0.75~1.00分位收入劳动力中,村人均GDP(0.1103)的解释力最高;所处地区方面:0.00~0.25分位咸阳市/西安市/其他地区的影响力最高的要素分别为人均年收入(-46.954)/是否有村干部(22.189)/人均年收入(20.050),0.25~0.50分位分别为家庭类型(-17.225)/人均经营性用房面积(-62.663)/耐用消费品原值(-227.328),0.50~0.75分位分别为年龄(5.214)/年龄(3.712)/年龄(-8.925),0.75~1.00分位分别为人均经营性用房面积(38.437)/人均年收入(-39.134)/人均年收入(39.540);就业地级别方面:0.00~0.25分位村级/乡镇级/区县级/地级市及以上城镇地区的影响力最高的要素分别为劳动力数量(-7.728)/人均年收入(-12.597)/村人均GDP(-19.796)/人均年收入(33.869),0.25~0.50分位分别为人情往来支出(2.602)/耐用消费品原值(3.433)/村到最近公路距离(0.877)/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1.884),0.50~0.75分位分别为婚姻(4.431)/村庄农业基础设施满意度(-10.465)/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2.576)/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3.983),0.75~1.00分位分别为村庄交通条件满意度(-4.702)/年龄(7.904)/人均实际种植面积(4.307)/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5.197)。(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朱媛媛[3](2014)在《生态文明视角下非农经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非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财政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发展农村地区非农经济是解决当前我国“叁农”问题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途径。然而,非农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给农村地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整顿措施,然而这些整顿政策的实施严重影响了非农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本文创新性地运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将乡镇企业的集中度这一变量加入到模型当中,分析了集中度及某一地区乡镇企业实现完全集中的可能性对经济最优增长率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将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和委托代理分析方法创新性地用于分析促进企业进入产业园区以及激励进入者长期停留在园区内的研究中。这些提高企业集中度的方法对实现农村地区环境改善及非农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提高乡镇企业集中度的途径进行了实证检验,调查结果与理论研究一致。最后,综合理论模型研究及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非农经济发展的对策。本文分为七章进行分析: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界定了相关概念,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第二章利用大量统计年鉴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农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对非农经济发展带来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第叁章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企业集中度对最优经济增长率和环境的影响。第四章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及其模型分析了政府不同管制政策对排污企业进入园区行为的影响。第五章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及其模型对鼓励企业留在园区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究。第六章利用问卷调查法对第四第五章研究结论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第七章根据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非农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4-02-01)
狄剑光,武康平[4](2013)在《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我国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其供给缺乏弹性而常被定量研究所忽略。文章通过分析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在定量研究土地要素的贡献时,应使用代表土地承载空间大小的建筑面积数据。文章构建了相对建筑面积估计模型,并使用资本和劳动力数据实际估算了我国建设用地相对建筑的面积,并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实际估算了我国建设用地对非农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我国28个省级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在2003-2008年对非农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2.88%,而代表土地利用强度的相对容积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9%。建设用地对非农经济增长的总贡献为11.81%。(本文来源于《数理统计与管理》期刊2013年03期)
张培奇[5](2012)在《“沉睡”的农村房屋变成了“活资本”》一文中研究指出44岁的农民石天松一下子有了当明星的感觉。5月30日,在河南省舞钢市首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发放仪式上,尹集镇张庄社区的石天松双手捏着那张有着15万元贷款的金燕卡,拘谨地站在镜头前嘿嘿地笑着,任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 这一天,和石(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2-06-05)
陈平[6](2012)在《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东部非农经济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了流入地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流入地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流入地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徐刘芬[7](2012)在《非农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贫困减少的效应研究——基于1985-2009年的时序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农村非农经济发展迅速,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就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政策制定者也将农村非农经济发展作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潜在路径而寄予较高的期望。我们利用基于扩展的3变量LA-VAR模型,考察了1985-2009年我国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巨大促进作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这表明在今后,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农村脱贫依赖于非农经济的发展,然而,亲贫困式的非农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政府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教育,改善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本文来源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玉华,朱航辰[8](2011)在《非农经济增长与城镇失业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适用性,利用我国1989-2009年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在非农经济增长与城镇失业人数间建立VAR模型,然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研究前述两种变量的动态路径。结果发现,奥肯定律在我国并不适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非农经济高增长并未降低城镇失业的深层次原因,从公共财政角度提出了缓解我国目前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财政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胡智超,邹健,龙花楼[9](2010)在《中国耕地资源变动与非农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脱钩弹性系数分析了我国1999~2006年间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与非农GDP变动相互关系的时空格局,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耕地变动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呈现波动性变动,且受到国家相应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和制约;②耕地变动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即东部地区的耕地减少受经济发展影响最大,耕地非农化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耕地资源变动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③从东、中、西部代表性产粮大省的分析结果来看,产粮大省耕地资源变动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与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期刊2010-07-22)
王建芳[10](2010)在《我市非农经济助农增收势头强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王建芳)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现有乡镇企业为主体,采取贷款和税收等优惠措施进行大力扶持,不断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快速发展的非农经济,有力带动了农牧民增收。 2009年,全市43个乡镇企业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142人,全年完成增(本文来源于《格尔木日报》期刊2010-03-12)
非农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我国农户从事农业经营获取的平均收入远低于在城镇地区从事二叁产业活动获取的平均收入,对农户的非农经济活动区位进行研究能够通过调节各项影响要素引导农户返乡就业,有利于间接提高适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同的发展现状背景下会出现分化,对农村人口非农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人口迁移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建议。本文以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农户个人数据和家庭数据为基础,结合对村委会的访谈,选取咸阳市境内的15个村庄进行调研走访,利用地理探测器和逻辑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人口从事非农经济活动所处区位的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咸阳市样本中绝大多数劳动力选择在本地从事非农经济活动,就业城镇级别以地级市、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为主,咸阳市和西安市为咸阳劳动力所占比重最高的两个非农经济活动区域。0~10km内就业的劳动力占34.45%,10~70km的就业距离范围内的劳动力共占51.52%,70~100km的区间内劳动力仅占0.91%,距村庄100km以上的就业地属于外地务工,占样本总量的13.11%。由于城镇地区的生活方式、薪资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较大吸引力,在地级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比重高达51.52%。乡村地区为调研劳动力比重第二高的就业点,劳动力比例为22.41%。陕西为咸阳农村劳动力的最主要务工区域,占比高达88.57%,其中在咸阳市辖区范围内就业劳动力为59.76%,西安就业劳动力占25.76%,省外就业地方面,广东省占比最高,为2.90%。(2)不同收入水平下劳动力的非农经济活动距离、所处地区、地区级别均存在差异。由第叁章对非农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可知,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农村劳动力在进行非农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时对各项影响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距离方面:0.00~0.25分位的样本中,年龄(0.0997)的解释力最强,0.25~0.50分位的样本中,家庭总人口(0.0601)对中低分位收入的劳动力经济活动距离的解释力最强,0.50~0.75分位样本中,年龄(0.0766)的解释力明显高于其他要素,0.75~1.00分位收入劳动力中,村人均GDP(0.1103)的解释力最高;所处地区方面:0.00~0.25分位咸阳市/西安市/其他地区的影响力最高的要素分别为人均年收入(-46.954)/是否有村干部(22.189)/人均年收入(20.050),0.25~0.50分位分别为家庭类型(-17.225)/人均经营性用房面积(-62.663)/耐用消费品原值(-227.328),0.50~0.75分位分别为年龄(5.214)/年龄(3.712)/年龄(-8.925),0.75~1.00分位分别为人均经营性用房面积(38.437)/人均年收入(-39.134)/人均年收入(39.540);就业地级别方面:0.00~0.25分位村级/乡镇级/区县级/地级市及以上城镇地区的影响力最高的要素分别为劳动力数量(-7.728)/人均年收入(-12.597)/村人均GDP(-19.796)/人均年收入(33.869),0.25~0.50分位分别为人情往来支出(2.602)/耐用消费品原值(3.433)/村到最近公路距离(0.877)/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1.884),0.50~0.75分位分别为婚姻(4.431)/村庄农业基础设施满意度(-10.465)/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2.576)/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3.983),0.75~1.00分位分别为村庄交通条件满意度(-4.702)/年龄(7.904)/人均实际种植面积(4.307)/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5.19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农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1].蒋江林.非农经济下农村劳动力就业与产业发展及人力资本的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9
[2].盖梦迪.收入视角下农村居民非农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8
[3].朱媛媛.生态文明视角下非农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
[4].狄剑光,武康平.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我国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
[5].张培奇.“沉睡”的农村房屋变成了“活资本”[N].农民日报.2012
[6].陈平.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东部非农经济的贡献[J].内江科技.2012
[7].徐刘芬.非农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贫困减少的效应研究——基于1985-2009年的时序数据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8].王玉华,朱航辰.非农经济增长与城镇失业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
[9].胡智超,邹健,龙花楼.中国耕地资源变动与非农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C].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2010
[10].王建芳.我市非农经济助农增收势头强劲[N].格尔木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