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云论文-刘蓓

地形云论文-刘蓓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形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形云,日变化特征,山谷风

地形云论文文献综述

刘蓓[1](2016)在《祁连山南麓夏季地形云特征及山谷风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门源、祁连气象站2004—2013年6—8月逐时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地形云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站夏季总、低云量的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层积云和积雨云的日变化呈反相特征。层积云出现频率最高在清晨,积雨云在午后至傍晚出现频率最高;门源站层积云出现频率高于祁连站,而祁连站积雨云出现频率高于门源站。两站山谷风环流特征明显,风速最大值出现在午后,最小值出现在清晨;门源站谷风控制时间长于山风,祁连站山风控制时间长于谷风。两站积雨云出现时间与山谷风风速最大值出现时间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有天气系统影响时形成的积雨云,持续时间较长,降水较多;仅由地形风及热力、湍流作用形成的积雨云,持续时间较短,降水较少。层积云的形成有3种类型:第1种由高层云演变而来;第2种由积雨云对流发展受到抑制而形成;第3种由局地山谷风环流形成,云的形成与山谷风环流以及边界层日变化特征相关。(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马学谦,陈跃,张国庆,田建兵,周万福[2](2015)在《X波段双偏振雷达对不同坡度地形云探测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的祁连地区地形云个例资料,对比分析了3°、9°和14°坡度与不同影响气流下形成的地形云特征。结果表明,夏季祁连地区在不同影响气流和不同坡度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差异显着,沿坡生成的单体数量、强度及内部动力、微物理过程和优势粒子分布特征均有明显差异,深入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地形云将有助于科学开展地形云人工增雨作业。(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5年04期)

朱平,张国庆[3](2015)在《祁连山南麓湟水河谷地形云雷达回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0年7月15—8月15日、2011年7月15—8月15日的逐日雷达资料和数值预报以及探空资料等,对祁连山南麓湟水河谷地形云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湟水河谷对流天气形势以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副高脊区型、浅槽型、浅槽与西南气流共同控制型5种类型为主。在各种类型控制的大气形势下均有地形云产生,太阳辐射加热使水源地或附近山顶形成地形云,初生地形云首先沿着近地面风场方向移动,再沿500 h Pa引导气流方向移动。山脉对地形对流云起到抬升、加强和成型的作用。5种类型的地形云都可能发展成对流风暴单体(普通对流单体或脉冲单体),在对流发展阶段,西南气流型地形云的雷达回波参数值(回波顶高、对流单体顶高、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等)更大;在成熟阶段,副高脊区型和浅槽与西南气流共同控制型的回波参数值更大,易形成带状多单体对流风暴,其后部形成逆风区,强降水集中于该逆风区内。(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江琪,银燕,单云鹏,李爱华,陈魁[4](2014)在《人为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影响:以黄山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黄山站为高山站,周围黄山区、绩溪、黄山市叁个低海拔高度站为对比站,比较高山站与对比站1960—2009年降水量差值,即地形影响因子R0的变化趋势,以及同期能见度的变化,分析了人为气溶胶对黄山地形云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960—1979年能见度下降,气溶胶含量增大,R0升高;1980—1989年,能见度升高,气溶胶含量有下降趋势,不同对比站R0变化趋势不同;1990—2009年,能见度下降,气溶胶含量升高,R0显着下降。气溶胶对降水的影响作用与背景气溶胶浓度有关,背景气溶胶浓度较低时,增加气溶胶浓度可促进降水;背景气溶胶浓度较高时,增加气溶胶含量对降水抑制作用显着,对应的能见度阈值为10km。当气溶胶对降水起抑制作用时,抑制作用与风速成反比,与风频和各风向平均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郭欣,郭学良,付丹红,牛生杰[5](2013)在《钟形地形动力抬升和重力波传播与地形云和降水形成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形云和降水过程在区域水循环、水资源、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数值模拟试验,以及通过引入表示大气层流速度、层结稳定度和地形特征的关系参数——湿Froude数(Fw),研究了北京2009年5月1日湿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下,地形云和降水形成过程与地形动力抬升和地形重力波传播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在地形最大高度2km、半宽10km的条件下,层流速度从2.5m/s逐步增加到25m/s时,对应的湿Fw数从0.19增加到1.81。当Fw≤1时,地形的阻挡起主要作用,由地形抬升形成的地形云主要产生在迎风坡一侧。地形重力波主要产生在迎风坡,并向上游传播,先形成层状云,最后演变为准稳定浅对流波状云。最大降水主要发生在紧靠山顶的迎风坡一侧,但当Fw很小时,地形云不产生降水。当Fw>1时,地形抬升形成的云主要发生在山顶附近,而地形重力波主要形成在背风坡,并向下游方向传播,形成准稳定波状云。最大降水主要产生在紧靠山顶的背风坡一侧。另外,在弱湿条件不稳定大气层流下,地形降水主要由地形动力抬升造成的暖云微物理过程产生,地形重力波形成的波状云几乎不产生降水。(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郭欣[6](2013)在《地形强迫、重力波及气溶胶对地形云及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形云产生的降水是很多重要河流、冰川形成的主要来源,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国际上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地形云的形成受到气流速度、大气层结状况、地形高度、水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云形成所需云凝结核(CCN)和冰核(IN)浓度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气溶胶浓度的增加,这种人为气溶胶的增加是否会改变地形云的产生、演变过程和降水的分布,是直接关系到河流、冰川水源的问题。本论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数值模拟试验,引入表示大气层流速度、层结稳定度和地形特征的关系参数-湿Froude(Fw)数,并在数值试验中结合不同的气溶胶(CCN)浓度,通过多组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了北京2009年5月1日湿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下,地形云和降水形成过程与地形动力抬升、地形重力波传播及气溶胶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理,对提高地形云降水形成过程的认识和预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地形最大高度2km、半宽10km的条件下,层流速度从2.5m/s逐步增加到25m/s时,对应的湿Fw数从0.19增加到1.81。当Fw≤1时,地形的阻挡起主要作用,由地形抬升形成的地形云主要产生在迎风坡一侧。地形重力波主要产生在迎风坡,并向上游传播,先形成层状云,最后演变为准稳定浅对流波状云。最大降水主要发生在紧靠山顶的迎风坡一侧,但当Fw很小时,地形云不产生降水。当Fw>1时,地形抬升形成的云主要发生在山顶附近,而地形重力波主要形成在背风坡,并向下游方向传播,形成准稳定波状云。最大降水主要产生在紧靠山顶的背风坡一侧。另外,在弱湿条件不稳定大气层流下,地形降水主要由地形动力抬升造成的暖云微物理过程产生,地形重力波形成的波状云几乎不产生降水。在此基础上,考虑不同Fw下,云凝结核(CCN)浓度分别为100/cm3(清洁)和1000/cm3(污染)两种情景下对地形云及降水的影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Fw很小时(Fw1),CCN浓度的变化对地形云微物理量的影响很小;随着Fw的增加,CCN浓度的影响程度呈增强趋势,当Fw≤1时,CCN浓度由100/cm3增至1000/cm3时,云滴含水量增加,雨水含量减小,在地形云发展后期,云中霰粒子含量有所增加。由于大量CCN导致云滴数浓度增加,使云中非降水粒子向降水粒子的转化效率显着降低,这个过程抑制了暖雨过程的发展,但在云发展的后期,云滴被上升气流带到高层后,与雪粒子发生碰并过程,形成霰粒子,导致冷雨过程有所加强。但当Fw>1时,CCN浓度的增加会显着增加云水含量,但同时减小雨水含量和霰粒子含量,对冷暖雨过程均出现抑制作用。在较大Fw数情况下,CCN浓度的增加对地形云降水具有显着的减小作用。当Fw数很小时(Fw《1),CCN浓度的增加都不会对降水产生大的影响。当Fw≤1时,CCN浓度由100/cm3增至1000/cm3,20小时累积降水量减少10-15mm,减小7-8%左右;当Fw>1时,CCN浓度增加到1000/cm3,20小时累计降水量可减小50%以上,最大可达到96%,导致地形云几乎不产生降水。CCN浓度的增加地形云流场强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Fw≤1时,CCN浓度的增加会使山后水平、垂直气流强度有所增强,这可能是由CCN活化过程中的潜热释放所导致。此现象相应的也会增强背风波的强度。但当Fw>1,CCN浓度的增加对流场强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3-06-01)

邵元亭,刘奇俊,荆志娟[7](2013)在《祁连山夏季地形云和降水宏微观结构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al System)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7年7月19日低涡天气背景下发生在祁连山区的一次比较典型的地形云降水过程中云和降水的宏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模拟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ARP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地面降水分布及其发展演变特征;祁连山北坡陡峭地形的抬升作用是祁连山云系降水的主要动力机制;祁连山地形作用下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结构随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3年01期)

周万福,肖宏斌,孙安平,张国庆,校瑞香[8](2012)在《祁连地形云与垂直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7-07-12至2007-08-19的地面观测资料和叁轴风速仪资料,对祁连地形云的形成与垂直风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按照地形云形成的天气背景,将其分为5类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和低云量以及气层的抬升(叁轴风垂直分量W)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时,W为正值(气层抬升),低云量增加,此时有降水或降水强度较大;该地区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时,W为负值(气层下降),低云量减少,此时无降水或降水强度较小;多数情况下,降水发生在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时,降水时间与W开始抬升时刻相差1~2 h。另外,湍流强度的垂直分量变化也与降水有很明显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湍流强度的垂直分量比较大时,伴随着有较大低云量和降水强度;湍流强度的垂直分量比较小时,伴随着有较小的低云量和降水强度。当湍流强度的垂直分量大于水平分量时,也正是降水发生的时间或与降水时间相差1~2 h。这种情况可以说明降水的产生与地形抬升后的大气形成的低云降水或者中高云降水有关系。(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陈添宇,陈跃,陈乾[9](2011)在《风廓线雷达资料的误差及对祁连山地形云风场监测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0年夏季祁连山地形云探测试验期间的风廓线和气球探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资料变化趋势的一致程度和资料的偏离程度。同时,用风廓线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的风场演变。结果表明:(1)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总体上能反映风向的变化,具备监测祁连山地形云近地面风向变化的能力;(2)风廓线雷达探测的风速误差较大,尤其是1 400 m以下误差更大,在使用时应注意。(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1年04期)

郑国光,陈跃,陈添宇,陈乾,朱君鉴[10](2011)在《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综合探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和2007年夏季在祁连山冷龙岭西段开展了地形云云量、云状、大气水汽、风场、雨滴谱和雨强等的综合探测试验,以分析祁连山地形云的特征。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夏季云量丰富,平均云量在6成以上。西南气流天气背景下总云量多达8成;②祁连山夏季无降水日大气水汽非常少,700 hPa以上层大气相对湿度大多在20%以下;③西南气流背景下祁连山南北侧山谷风的共同作用,气流昼间向山顶辐合,夜间向山谷辐散,当水汽条件充足时,极易抬升形成可以产生降水的地形云;④祁连山降水主要由小于1 mm的雨滴组成。(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10期)

地形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的祁连地区地形云个例资料,对比分析了3°、9°和14°坡度与不同影响气流下形成的地形云特征。结果表明,夏季祁连地区在不同影响气流和不同坡度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差异显着,沿坡生成的单体数量、强度及内部动力、微物理过程和优势粒子分布特征均有明显差异,深入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地形云将有助于科学开展地形云人工增雨作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形云论文参考文献

[1].刘蓓.祁连山南麓夏季地形云特征及山谷风影响分析[J].气象科技.2016

[2].马学谦,陈跃,张国庆,田建兵,周万福.X波段双偏振雷达对不同坡度地形云探测个例分析[J].干旱气象.2015

[3].朱平,张国庆.祁连山南麓湟水河谷地形云雷达回波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5

[4].江琪,银燕,单云鹏,李爱华,陈魁.人为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影响:以黄山地区为例[J].大气科学学报.2014

[5].郭欣,郭学良,付丹红,牛生杰.钟形地形动力抬升和重力波传播与地形云和降水形成关系研究[J].大气科学.2013

[6].郭欣.地形强迫、重力波及气溶胶对地形云及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7].邵元亭,刘奇俊,荆志娟.祁连山夏季地形云和降水宏微观结构的数值模拟[J].干旱气象.2013

[8].周万福,肖宏斌,孙安平,张国庆,校瑞香.祁连地形云与垂直风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2

[9].陈添宇,陈跃,陈乾.风廓线雷达资料的误差及对祁连山地形云风场监测的初步分析[J].干旱气象.2011

[10].郑国光,陈跃,陈添宇,陈乾,朱君鉴.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综合探测试验[J].地球科学进展.2011

标签:;  ;  ;  

地形云论文-刘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