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养育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行为问题,视屏,家庭养育环境
养育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方红英,徐成恒,汤银霞,陈尚徽,杨菲菲[1](2019)在《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为早期干预从而促进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4~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作为研究工具。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屏暴露>2 h/d报告率39. 4%。家庭养育环境良好的占13. 1%,较差15. 5%,一般71. 4%。检出行为问题儿童426例(32. 94%),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501,P=0. 001)。视屏暴露是否过度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不同等级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01)。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关系密切,保持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适度控制视屏时间可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15期)
张烨,王艳秋,赵颖,王俊,陈燕[2](2019)在《父母养育方式对11~22岁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六安市某县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流行现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从而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四所中学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青少年2349人,年龄段在11~22岁,1~2次自伤行为检出率32.8%,3次及以上自伤行为检出率27.7%。父母养育方式上,母亲方面,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试被爱评分有差别且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父亲方面,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评分不同且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发生自伤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关联,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的青少年较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自伤行为。父母应该多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志红[3](2019)在《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对父母焦虑抑郁和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对父母焦虑、抑郁和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为提高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水平以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选取北京2所小学430名学生的父母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389份。采用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问卷(PPFQ)、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CBRS)进行调查。结果 PPFQ得分与父母焦虑、父母抑郁、儿童行为得分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32和-0.52,P均<0.01),父母焦虑、父母抑郁得分与儿童行为得分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和0.30,P均<0.01)。回归分析显示,PPFQ负向预测父母焦虑、父母抑郁和儿童问题行为(β值分别为-0.26、-0.29和-0.48,P均<0.001)。自举bootstrap分析显示PPFQ分别在父母焦虑与儿童问题行为(R~2=0.31,F_(3385)=57.76,P<0.001)、父母抑郁与儿童问题行为(R~2=0.29,F_(3385)=51.83,P<0.001)的关系上均有调节效应,进一步简单斜率检验显示调节效应方向均为负向。结论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负向预测父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儿童问题行为,且可以缓冲父母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提示促进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有望减轻父母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儿童问题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张茜,王争艳,梁熙,闫琦,付英丽[4](2019)在《母亲成人依恋维度特征与其养育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母亲成人依恋维度特征与其养育行为的关系。方法:以68对母婴为研究对象,在婴儿14个月时,采用家庭观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由研究者提供玩具,请母亲和婴儿在家里开展自由游戏活动,互动时间为15 min并进行录像。接着,请母亲填写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AAES)并回收。结果:母亲成人依恋的过度投入/未解决维度与母亲的鼓励自主呈现负相关(r=-0.39,P<0.05);母亲成人依恋的安全自主维度与母亲的敏感性呈现正相关(r=0.32,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成人依恋中的安全自主维度与母亲的敏感性正向关联(β=0.30);过度投入/未解决维度与母亲的鼓励自主负向关联(β=-0.38)。结论:母亲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可以有效并独立地评价母亲在母子互动情景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养育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杨洁,蒋琪,岳爱,汤蕾,聂景春[5](2019)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照养人抑郁风险现状及其对养育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风险是儿童照养人常见的心理障碍,可能对其养育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该研究以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1798名6-24月龄儿童的照养人为研究对象,使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及自制家庭量表,分析照养人抑郁风险现状及其对养育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照养人整体抑郁风险比例为22.90%,高于5.2%至16.2%的一般人群中抑郁风险发生率;祖母作为最主要照养人时抑郁比例比母亲作为第一照养人时高出10.11%;(2)照养人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资产水平与其是否存在抑郁风险显着负相关,照养人年龄与其是否存在抑郁风险显着正相关;男童、大月龄及存在语言发展滞后风险的儿童,其照养人抑郁风险比例显着更高;(3)照养人抑郁风险会使其积极养育行为显着减少,使其消极养育行为显着增加。因此,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应重视我国农村学龄前儿童照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儿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白钰,郑丽娟,刘步瑶,杨宁,陈鹏[6](2019)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养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0-3岁儿童早期发展对提升人力资本至关重要,而照养人的养育行为对其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I版(BSID-I)和第III版(BSID-III)及自制家庭量表,2013-2018年抽样调查中国A、B和C叁省农村地区3991名0-3岁婴幼儿及其照养人养育行为,分析照养人养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婴幼儿照养人普遍缺乏积极养育行为。家庭养育环境5个维度得分普遍较低,亲子互动讲故事、唱儿歌、读书的比例均不超过40%,消极管教方式的发生率超过40%(管教时提高声调或吼、管教时拿走玩具);(2)母亲年龄、受教育程度、主要照养人是否是母亲和家庭资产显着影响照养人养育行为;(3)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滞后问题严重,总样本中41%的婴幼儿存在认知滞后风险,58%存在语言滞后风险,29%存在运动迟缓风险,58%存在社会情感滞后风险。这种滞后风险与照养人的积极养育行为显着负相关;与消极养育行为显着正相关。因此,婴幼儿主要照养人应该转变养育观念,采取积极的养育行为,提供高质量的养育环境,和婴幼儿开展更多的亲子互动活动。政策制定者也需关注中国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在婴幼儿早期发展促进方面投入,提高中国未来人力资本质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岩[7](2019)在《共同养育关系与2-3岁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0-3岁早期教育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段时间内幼儿出现的行为问题在之后的发展阶段中具有持续性,可以预测其青少年及其成年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在2-3岁期间,幼儿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内因素尤其是养育者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以往有关2-3岁幼儿行为问题的变量中,缺乏对共同养育者及其关系的探讨。本研究利用文献法和问卷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276名2-3岁幼儿养育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共同养育关系和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上海市共同养育关系和2-3岁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上海市2-3岁幼儿的共同养育者组合类型依次为直系父辈—祖辈(38.4%)>父辈—父辈(32.6%)>非直系父辈—祖辈(27.2%)>直系祖辈—祖辈(1.8%)>非直系祖辈—祖辈(0%),半数以上(65.6%)的家庭存在着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幼儿的情况。经数据分析,共同养育者的辈份组合对2-3岁幼儿的行为问题并无显着影响。(2)2-3岁幼儿的行为问题中,破坏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躯体诉述问题频率最低;外向性问题多于内向性问题。幼儿的行为问题在父母月收入、共同养育者学历组合变量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幼儿父母月收入越低,2-3岁幼儿出现行为问题的频率越高。养育者均为高学历(本科及以上)的家庭中,幼儿的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最低。(3)共同养育关系的积极维度中,养育认可度水平最高,养育一致性水平最低;消极维度中,养育损害的水平高于冲突暴露。共同养育关系和各维度在父母月收入、养育者学历组合、辈份组合、性别组合以及幼儿性别、月龄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月收入越高,共同养育关系质量越积极。(4)2-3岁幼儿家庭整体共同养育关系与2-3岁幼儿整体行为问题、行为问题的所有维度间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共同养育关系质量越高,2-3岁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经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得到标准化的回归方程:2-3岁幼儿行为问题=0.301×养育损害+(-0.203)×养育亲密度。综上所述,与以往大多数研究不同,本研究的结果得出共同养育者的辈份对2-3岁幼儿的行为问题并无显着影响。对共同养育关系以及2-3岁幼儿行为问题影响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是幼儿父母收入以及养育者的学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王佳怡,雷雳[8](2019)在《亲密养育:展示问题行为的自然后果胜过实施惩罚》一文中研究指出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来指责极其没有骨气的父母。但如今学者们警告说,孩子们正处于失控状态,因此无法控制。利奥纳德·萨克斯(Leonard Sax)在他的着作《父母的崩溃》(The Collapse of Parenting)中指责家长造成了一些社会弊病,包括肥胖和精神疾病。(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参考》期刊2019年03期)
杨静,王丹,吴萍萍,咸亚静,林素兰[9](2019)在《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饮食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分析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饮食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出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3~6岁儿童,采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IMFeD)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调查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家庭养育环境。结果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5.89%;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与无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家庭养育环境各维度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及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06,-7.395,-9.393,-9.348,-9.773,-12.618,-13.633,P<0.000 1);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及环境气氛为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应积极改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以预防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亚鹏,邓慧华,张明浩,张光珍,陆祖宏[10](2019)在《5-HTTLPR基因多态性和早期养育压力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探讨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母亲早期养育压力对中国汉族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机制和性别差异。355名6个月婴儿及其父母参加了本研究。在婴儿6个月时,收集婴儿的口腔脱落细胞和母亲养育压力数据;在48个月时,再次邀请父母分别报告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当母亲养育压力较高时,s/s和s/l型男孩的外显问题行为显着高于l/l型男孩;但当母亲养育压力较低时,两组男孩没有显着差异;(2)当母亲养育压力较高时,l/l型女孩的内隐问题行为显着高于s/s和s/l型女孩;但当母亲养育压力较低时,两组女孩没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母亲养育压力在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和女孩内隐问题行为时的交互作用机制均支持素质-压力模型。(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养育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六安市某县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流行现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从而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四所中学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青少年2349人,年龄段在11~22岁,1~2次自伤行为检出率32.8%,3次及以上自伤行为检出率27.7%。父母养育方式上,母亲方面,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试被爱评分有差别且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父亲方面,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评分不同且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发生自伤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关联,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的青少年较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自伤行为。父母应该多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育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方红英,徐成恒,汤银霞,陈尚徽,杨菲菲.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
[2].张烨,王艳秋,赵颖,王俊,陈燕.父母养育方式对11~22岁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3].李志红.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对父母焦虑抑郁和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9
[4].张茜,王争艳,梁熙,闫琦,付英丽.母亲成人依恋维度特征与其养育行为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5].杨洁,蒋琪,岳爱,汤蕾,聂景春.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照养人抑郁风险现状及其对养育行为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6].白钰,郑丽娟,刘步瑶,杨宁,陈鹏.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养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7].刘岩.共同养育关系与2-3岁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8].王佳怡,雷雳.亲密养育:展示问题行为的自然后果胜过实施惩罚[J].基础教育参考.2019
[9].杨静,王丹,吴萍萍,咸亚静,林素兰.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饮食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10].刘亚鹏,邓慧华,张明浩,张光珍,陆祖宏.5-HTTLPR基因多态性和早期养育压力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