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理论化论文-史百花

技术理论化论文-史百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理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香山帮,技术理论化,技艺传承,《营造法原》

技术理论化论文文献综述

史百花[1](2018)在《建筑技术理论化与香山帮技艺传承研究(1400—1950)》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运用“技术理论化”理论,研究明初至民国时期的香山帮建筑技术理论化问题,以期为香山帮技艺的现代传承提供思路。文章认为香山帮建筑技术理论化经历了文本化、数理化、标准化和学科化的过程,而清末民初香山匠人姚承祖执鞭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编成教学讲义《营造法原》,则标志着香山帮技艺现代转型的初步完成。《营造法原》作为苏州香山帮的唯一宝典,其包含的香山帮建筑技术,相较于江南传统建筑技术,在概念与范畴、计量与计价、做法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营造法原》在文本生成过程中,集姚氏家传秘笈、姚承祖营造实践以及张至刚整理增改之大成,其对比例关系、几何方法以及近代物理学的运用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门槛,诠释了香山帮建筑技术的数理化过程。且香山匠人在长期的营造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建筑用料、用工和造价的技术标准,这在苏州地区的水木匠业一度被奉为圭臬。此外,香山帮建筑技术的传承,从传统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到现代师生之间的传道授业,这种转型的完成得益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筹办建筑专业,姚承祖登上苏工讲台教授中国营造法。香山帮的建筑技术传承有了专门的学校、学科以及统一的教材,故张至刚增订版《营造法原》文本化的过程亦是香山帮建筑技术学科化的过程。如果说家传秘笈《梓业遗书》使香山帮建筑技术的传承有了文本的依托,那么作为教材的《营造法原》则使这种技术文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华丽转变,香山帮建筑技术理论化趋于成熟。(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余同元[2](2014)在《产业技术理论化与明末清初江南社会经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多年前,拙作《崇祯十七年》在台湾老古文化出版公司、香港经世学库同时出版~①,分春、夏、秋、冬四卷,以大文化与大历史的宏观视野,细致而又实证地诠释明清鼎革、崇祯悲剧与英雄悲歌,深入浅出地叙说农耕帝国的崩溃与游牧政权的南下,以至数主争雄、九州干戈,最后达到农牧一体、满汉一家的历史画面。认为这些都是明末清初传统社会近代转型进程开启的生动表(本文来源于《满学论丛【第四辑】》期刊2014-04-25)

余同元[3](2014)在《产业技术理论化与明末清初江南社会经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多年前,拙作《崇祯十七年》在台湾老古文化出版公司、香港经世学库同时出版①,分春、夏、秋、冬四卷,以大文化与大历史的宏观视野,细致而又实证地诠释明清鼎革、崇祯悲剧与英雄悲歌,深入浅出地叙说农耕帝国的崩溃与游牧政权的南下,以至数主争雄、九州干戈,最后达到农牧一体、满汉一家的历史画面。认为这些都是明末清初传统社会近代转型进程开启的生动表(本文来源于《“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明清鼎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4-25)

李其江,吴军明,张茂林,吴隽[4](2012)在《《陶冶图说》制瓷技术理论化的特点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陶冶图说》系统全面、图文并茂的记述了清代前期景德镇地区成熟的制瓷技术,是研究景德镇陶瓷技术的重要科技文献。本文从技术理论化的角度,研究《陶冶图说》图文中制瓷技术理论化呈现出的特征及其体现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陈伟[5](2011)在《16世纪江南造船技术理论化及其历史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江南地区的造船技术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在16世纪江南造船技术理论化中的文本化和数量化、数理化进程,并分析造船技术理论化对当时江南造船业影响。文章主要运用“技术科学化”理论,同时采用技术史学和历史文献学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构建出造船技术理论化及其技术经济史的初步框架。文章认为在16世纪江南造船技术理论总结中已经形成了文本化和数量化、数理化两个发展阶段。技术理论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一是对造船技术传承和创新的影响。二是对当时造船业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其生产规模、年产值以及船业管理等方面。(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4-01)

王大文[6](2011)在《明清火器技术理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炮和火铳等传统火器既是明代以降军队装备的主要火器类型,又是明清两代火器发展的主流方向,最能体现当时火器技术水平。军事武器装备的火器化与火器技术理论化是中国军事技术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核心内容。军事技术的近代转型,是明清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之一。本文重点讨论明清时期火器技术的文本化,以及文本内容的数量化和标准化发展趋势,同时分析明清时期火器技术变革与火器技术理论化的历史特点、背景及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4-01)

刘娟娟[7](2010)在《《陶埏》制瓷技术理论化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陶埏》是《天工开物》的第七篇,记述了明代景德镇地区成熟的制瓷技术,是研究景德镇陶瓷技术的重要文献。本文从技术理论化的角度对《陶埏》文本进行研究,研究其技术理论化呈现出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0年07期)

刘娟娟[8](2010)在《明清景德镇制瓷技术理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借助技术理论化理论,运用历史文献学与技术经济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明清景德镇制瓷技术理论化的研究框架,着重阐述景德镇制瓷技术文本形成、文本内容及文本特征,研究明清景德镇制瓷技术文本化的特点,并探讨景德镇传统制瓷技术理论化的过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瓷技术理论化与明清景德镇瓷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4-01)

阙静红[9](2008)在《明清江南丝织业技术理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技术史学与历史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明清江南丝织业及刺绣业技术理论化的解释框架,着重阐述了江南丝织业及刺绣业历经文本化、数量化、图形化、学科化的过程,探讨江南传统丝织业及刺绣业技术理论化的过程和特点,并分析丝织业及刺绣业技术理论化与江南丝织业及刺绣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揭示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技术现代转型与工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4-01)

黄康健[10](2008)在《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理论化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重点讨论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文本化、标准化、学科化的演变过程,同时分析棉纺织业技术理论化对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揭示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棉纺织业技术现代转型的特点及意义。文章主要运用“技术科学化”的理论,构建出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发展及理论化框架。认为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理论化并没有按照文本化、标准化和学科化叁个阶段依次进行,而是在文本化和标准化之间交叉演变,直到清末民初纺织传习所等学校的创立才最终实现学科化。(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4-01)

技术理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多年前,拙作《崇祯十七年》在台湾老古文化出版公司、香港经世学库同时出版~①,分春、夏、秋、冬四卷,以大文化与大历史的宏观视野,细致而又实证地诠释明清鼎革、崇祯悲剧与英雄悲歌,深入浅出地叙说农耕帝国的崩溃与游牧政权的南下,以至数主争雄、九州干戈,最后达到农牧一体、满汉一家的历史画面。认为这些都是明末清初传统社会近代转型进程开启的生动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理论化论文参考文献

[1].史百花.建筑技术理论化与香山帮技艺传承研究(1400—1950)[D].苏州大学.2018

[2].余同元.产业技术理论化与明末清初江南社会经济转型[C].满学论丛【第四辑】.2014

[3].余同元.产业技术理论化与明末清初江南社会经济转型[C].“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明清鼎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4].李其江,吴军明,张茂林,吴隽.《陶冶图说》制瓷技术理论化的特点及价值[J].陶瓷学报.2012

[5].陈伟.16世纪江南造船技术理论化及其历史影响[D].苏州大学.2011

[6].王大文.明清火器技术理论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

[7].刘娟娟.《陶埏》制瓷技术理论化的特点[J].世纪桥.2010

[8].刘娟娟.明清景德镇制瓷技术理论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9].阙静红.明清江南丝织业技术理论化[D].苏州大学.2008

[10].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D].苏州大学.2008

标签:;  ;  ;  ;  

技术理论化论文-史百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