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有偿献血者论文-霍炜,李一苇,肖明

既往有偿献血者论文-霍炜,李一苇,肖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既往有偿献血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既往有偿献血人员,抗病毒治疗,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

既往有偿献血者论文文献综述

霍炜,李一苇,肖明[1](2016)在《既往有偿献血人员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菏泽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既往有偿献血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状况和HIV在体内的复制水平,以便评价该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进展情况。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Easy-Q方法检测。结果调查的100例艾滋病患者中,感染时间最长的22年,最短的18年,全部为汉族。治疗时间最长的13年,最短的4年。98%的患者在治疗前接受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抗病毒治疗后,该人群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549.69个/μl,其中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占11.0%;200个/μl<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占9.0%;350个/μl<CD4~+T淋巴细胞≤500个/μl占20.0%;CD4~+T淋巴细胞>500个/μl占60.0%;该人群病毒载量<400 copy/ml有93例,占93.0%。结论抗病毒治疗对该人群艾滋病患者体内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很大程度提高了免疫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6年24期)

王红霞,刘璐,吴端,王胜勇[2](2015)在《既往有偿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状况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既往有偿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状况,分析丙肝防治策略与丙肝患者需求,为当前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200名既往有偿献血史的人员利用丙肝酶联检测丙肝感染情况,对丙肝抗体阳性患者进一步检测丙肝病毒载量。结果 3200名既往有偿献血人员中有丙肝患者288人,感染率为9%,其中丙肝病毒阳性的有216人,占丙肝感染人数的75%。结论丙肝与艾滋病都属于早期血液循环造成的流行与传播,丙肝的危害及传播途径与艾滋病是同等的,而丙肝的治疗与投入需求远不需要艾滋病那么巨大,为既往有偿献血人群中丙肝感染者提供早期的抗干扰素治疗是控制丙肝传播与流行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76期)

邓莉平,熊勇,王胜勇,李继武,桂希恩[3](2015)在《农村抗-HIV阴性既往有偿献血者HBV、HCV感染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湖北农村既往有偿献血者(FPBDs)中乙肝、丙肝的流行及疾病现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37名FPBDs外周血中抗-HIV、抗-HCV、HBs Ag;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外周血HCV RNA,PCR扩增HCV core区分析HCV基因型。结果本组农村FPBDs的抗-HIV阴性率100%(237/237)、抗-HCV阳性率为54.85%(130/237)、HBs Ag阳性率6.75%(16/237),其中4例同时合并HBV、HCV感染。单一抗-HCV阳性患者中,HCV RNA仍为阳性者74.60%(94/126),丙肝的自发清除率为25.4%(32/126)。HCV基因分型成功的83例中,HCV-1b型占71.1%(59/83)、2a型25.3%(21/83)、1b/2a型3.6%(3/83)。肝功能异常者占32.54%(41/126),其中HCV RNA阳性者ALT异常率明显增加。上腹部彩超检查107例:脂肪肝19.62%(21/107)、肝硬化9.34%(10/107)。结论湖北农村既往有偿献血者中,乙肝并未造成大流行,但丙肝的感染率明显增高,部分病例已进展至肝硬化,亟需采取措施,加强对该人群丙肝筛查。(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陈红波,徐银,黄鹏,张媛袁,董莉[4](2015)在《某地既往有偿献血人员HCV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江苏省某地区既往有偿献血人员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s C virus,HCV)的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对该地区部分有既往有偿献血史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肝脏B超检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相关生化检测。应用Epi Data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781名调查对象共检测出抗-HCV抗体阳性510例,感染率为65.3%,抗体阳性者中持续感染者占70.6%(360/510),自限清除者占29.4%(150/510)。HCV持续感染者以1b+3混合型(51.7%)和1b型(32.9%)为主。持续感染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异常率高于未感染组和自限清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献全血史和单采血浆史是既往有偿献血人群感染HCV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0、2.27和3.27;年龄是HCV感染慢性化的危险因素,OR值为1.62。结论 :既往有偿献血人群的HC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不洁采供血特别是单采血浆可能是导致HCV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鲍毅,田地,郑颖颖,席宏丽,刘丹[5](2014)在《既往有偿献血HIV-1感染者中合并感染的HCV对telaprevir和boceprevir天然耐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既往有偿献血人群HIV-1感染者中合并感染的HCV对telaprevir和boceprevir的天然耐药,为HCV的耐药监测及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既往有偿献血人群HIV阳性患者的血浆样本,检测其HCV抗体,应用巢式PCR扩增HCV NS3/4A区,对测序结果进行耐药分析,计算耐药率,评价耐药毒株的流行趋势。结果从150份符合要求的样本里共获得70份(46.67%)HCV NS3/4A基因序列。检测出耐药相关突变4例(5.71%),其中对boceprevir耐药2例(2.86%),耐药位点为R117H和A156V;对telaprevir耐药2例(2.86%),耐药位点为R117H和A156V;对telaprevir可能耐药2例(2.86%),耐药位点为T54S。尚未发现V36A/M/L/C、Q41H/R、F43C/S、T54A、V55A、Q80R、R109K、S138C、R155G/I/K/M/T/Q/S、A156S/T、D168A/E/G/H、V170A/T/I、N174G/S、L175M等已报道的耐药位点。其他突变中,氨基酸替换率超过90%的变异位点有I35V、A40T、R62K、I64L、V71I、S66G、S91A和T42S;在系统进化树中,耐药序列呈点状散在分布,未发现聚集性。结论既往有偿献血HIV-1感染者中合并感染的HCV对telaprevir和boceprevir存在天然耐药,耐药相关突变率分别为5.71%和2.86%。其他氨基酸位点出现突变率较高,但是未发现与耐药相关。各耐药菌株之间未发现传播关联性。(本文来源于《传染病信息》期刊2014年03期)

寇建霞,雷成多[6](2013)在《甘肃省定西地区既往有偿献血员HCV基因型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CV感染及其基因型与有偿献血的关系。方法:收集68例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花坪村1997年以前长期有偿献血员血清,采用Stayver谱线探针杂交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6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表现为1a,1b,2a/2c叁种亚型感染,以2a/2c为主,单纯2a/2c感染者达44.1%,合并其它感染者累计达69.1%。其次为1b型,其中单纯1b型感染者27.9%,合并其它型感染者亦为27.9%,累计55.8%,混合感染多见,其中1a,1b,2a/2c叁种混合感染者居多,占20.6%。结论:当地既往有偿供血者HCV基因型以2a/2c为主,混合感染严重,后者可能与长期供血交叉感染有关。(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13年05期)

陈谨,程险峰,朱明,詹圣伟,项可霞[7](2010)在《既往有偿献血人群戊型肝炎流行因素及HEV基因型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既往有偿献血人群戊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利用ELISA和RT-PCR检测血清抗HEV-IgG抗体、抗HEV-IgM抗体和HEVRNA,并分析HEV基因型特征。结果:调查的人群戊型肝炎感染率为22.7%,男性高于女性。抗HEV-IgM阳性率为1.8%。献血次数超过20次以上HEV-IgG抗体阳性率高于献血次数<10次(P<0.01)。戊型肝炎感染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其中60岁组感染率高达30.6%。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戊型肝炎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0例抗HEV-IgM阳性者的血清进行检测显示本地区HEV均为Ⅳ型。结论:既往有偿献血人群中存在较高水平的HEV感染率,男性、年龄大、有偿献血次数多为危险因素,流行毒株均为Ⅳ型HEV且存在较大变异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李东民[8](2010)在《既往有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自然病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既往有偿献血员(FPDs)感染艾滋病病毒(HIV)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既往有偿献血员艾滋病(AIDS)自然史的研究多是基于2000年之后HIV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感染者,对于未检测即死亡的感染者均未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存在选择偏倚,影响了研究结果。目的:(1)通过对所选村庄的村民死亡原因调查,了解HIV/AIDS死亡和疑似AIDS死亡对当地居民死亡的影响;(2)研究既往有偿献血人群感染HIV的自然进程(潜伏期、生存时间);(3)研究既往有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艾滋病发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乡和邵店乡的7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现场。选择1995年1月~2007年10月当地户籍人口中全部死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死亡信息。死亡前有AIDS相关症状但无HIV抗体检测结果判断为疑似AIDS死亡。以死亡调查发现的既往有偿献血员疑似AIDS死亡者和确诊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既往有偿献血员中HIV/AIDS发病、死亡的信息及治疗等信息,以HIV感染时间为进入队列的时间,观察终点为2008年3月31日。对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的AIDS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进行调整。以人年为单位计算AIDS发病率、HIV死亡率和AIDS死亡率,用Kaplan-Meier法描述AIDS潜伏期、HIV感染的生存时间和AIDS生存时间,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生存时间分布。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IV感染者发病、死亡和AIDS病人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 7个行政村共计死亡2546人,其中,HIV/AIDS死亡521例(20.5%),疑似AIDS死亡525例(20.6%),非AIDS死亡1500例(58.9%)。30~49岁青壮年死亡人数的比例从1995~1997年的不到15%,上升到1998年的21.5%,在2002年达到42.3%,之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为25.5%。30~49岁年龄组死亡者分别占HIV/AIDS死亡者和疑似AIDS死亡者的59.7%和59.8%。全人群死亡率在1995~1999年为7‰左右,在2002年出现高峰,为14.9‰。(2) 7个行政村共有既往有偿献血员HIV感染者2569例,截至观察终点,艾滋病发病人数2535例,占98.7%。死亡983例,占38.8%,其中疑似AIDS死亡483例。快速进展者200例,占7.8%。(3) AIDS发病率为11.7~12.0例/100人年,AIDS潜伏期为8.5~8.9年。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HIV时的年龄与AIDS发病时间有关。感染HIV时的年龄在30~39岁、40~49岁和50岁及以上组HIV感染者发生AIDS的危险分别为15~29岁组的1.23、1.43和1.49倍。(4)感染HIV的死亡率为6.9~8.3例/100人年,HIV感染的生存时间8.8~10.7年。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HIV时的年龄与HIV感染的生存时间有关。感染HIV时的年龄在30~39岁组、40~49岁组和50岁及以上组HIV感染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分别为15~29岁组的1.16、1.37和1.74倍。(5) AIDS死亡率为34.9~51.5例/100人年,AIDS生存时间1.2~2.0年。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HIV时的年龄和潜伏期长短与AIDS病人生存时间有关。感染HIV时的年龄为50岁以上的AIDS病人发生死亡的危险是15~29岁组的1.24倍,潜伏期大于10年的AIDS病人发生死亡的危险是潜伏期小于5年者的0.45倍。结论:HIV/AIDS的死亡和疑似AIDS的死亡导致了当地全人群死亡率的增加,是2000年之后当地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有偿献血员HIV感染者在感染HIV五年内发病的比例为7.8%。既往有偿献血员HIV感染者的AIDS潜伏期、AIDS生存时间和HIV感染的生存时间,分别为8.8年、1.2年和9.8年。随着感染HIV时的年龄增加,HIV感染者发生AIDS和死亡的危险增加。感染HIV时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AIDS病人死亡的危险增加,潜伏期大于10年的AIDS病人死亡危险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0-06-01)

黄祚军,朱新义[9](2009)在《豫东地区某县既往有偿献血人员HIV/HCV感染率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该县既往有偿献血人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和流行因素,以及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方法2007年3月选择豫东地区某县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对18~60岁的成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静脉血作HIV及HCV检测。结果在1730名受调查的村民中共检出102例HIV感染者(总感染率为5.90%),其中既往献血人员的感染率为9.72%(69/710),非献血人员的感染率为3.24%(33/1020);710名献血人员中有献血浆史者的HIV感染率(11.83%)高于无献血浆者(4.43%),献血超过20次者的感染率(15.35%)高于不足20次者(7.05%),1996年以前开始并结束献血者感染率(83.92%)高于1996年以后开始献血浆者(19.57%)。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调查阐明献血员对这方面知识十分缺乏。结论豫东局部地区既往有偿献血人员中存在HIV感染流行,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遏制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艾滋病。(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09年10期)

连永光[10](2008)在《某区既往有偿献血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既往有偿献血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制定榆次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调查表,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整理问卷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既往有偿献血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度比较低,喜欢获得艾滋病传播加识的途径主要为电视、报纸、杂志及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期刊2008年06期)

既往有偿献血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既往有偿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状况,分析丙肝防治策略与丙肝患者需求,为当前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200名既往有偿献血史的人员利用丙肝酶联检测丙肝感染情况,对丙肝抗体阳性患者进一步检测丙肝病毒载量。结果 3200名既往有偿献血人员中有丙肝患者288人,感染率为9%,其中丙肝病毒阳性的有216人,占丙肝感染人数的75%。结论丙肝与艾滋病都属于早期血液循环造成的流行与传播,丙肝的危害及传播途径与艾滋病是同等的,而丙肝的治疗与投入需求远不需要艾滋病那么巨大,为既往有偿献血人群中丙肝感染者提供早期的抗干扰素治疗是控制丙肝传播与流行的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既往有偿献血者论文参考文献

[1].霍炜,李一苇,肖明.既往有偿献血人员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

[2].王红霞,刘璐,吴端,王胜勇.既往有偿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3].邓莉平,熊勇,王胜勇,李继武,桂希恩.农村抗-HIV阴性既往有偿献血者HBV、HCV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5

[4].陈红波,徐银,黄鹏,张媛袁,董莉.某地既往有偿献血人员HCV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鲍毅,田地,郑颖颖,席宏丽,刘丹.既往有偿献血HIV-1感染者中合并感染的HCV对telaprevir和boceprevir天然耐药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4

[6].寇建霞,雷成多.甘肃省定西地区既往有偿献血员HCV基因型调查[J].甘肃医药.2013

[7].陈谨,程险峰,朱明,詹圣伟,项可霞.既往有偿献血人群戊型肝炎流行因素及HEV基因型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

[8].李东民.既往有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自然病程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9].黄祚军,朱新义.豫东地区某县既往有偿献血人员HIV/HCV感染率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

[10].连永光.某区既往有偿献血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

标签:;  ;  ;  ;  

既往有偿献血者论文-霍炜,李一苇,肖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