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珀安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家基础,农丰则国之基础强,农富则国家昌盛,农稳则社会安定。基于农业、农民、农村对于我国的重要性,出现了所谓的“三农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是只有我们中国存在,它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要实现农业的科学、跨越式发展,必然要走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化之路。
本文概述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及主要问题点,并表明了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农业自身的工业化的观点。同时,重点阐述了用现代工业化的思路及理念,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阐述了发展农业工业化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推进农业工业化的基本思路,必须通过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金融手段化、人工智能化、机械化等工业化的手段、技术、设备及组织来推进发展,并最终走向品牌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农业工业化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发展大国,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党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让农业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让农民增收受益。
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在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字眼,由此可以说明“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也可以称作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起源于二战后的农业振兴时期的美国,再传入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它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核心是一体化结构体系的建立和运作。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始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应运而生的产物。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念或内涵,在理论界尚未形成共识,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检索也可以发现,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阐述的定义不尽相同。本论文认同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农业自身的工业化的概念。
二、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主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搞好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调整其他相配套的方面;它贯穿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方针,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工业化的基本经验运用于农业的工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及更好的宏观环境,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主要的意义如下: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内部和外部规模经营的同步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有利于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三)有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标准化生产。
(四)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劳动力再就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业的基础还是比较脆弱,比现代化的工业仍然落后很多。农业如果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组织状态,不仅自身很难迅速发展,而且很难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互相协调,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从我国农业的内部来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各家各户分散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缺少规模化、组织化,产品流通不够完善。
(二)目前生产产能及经济效益比较低,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从事农业的中高端人才缺少,造成农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四)农业投入不足,资金匮乏,制约了产业的优势发展。
(五)政府扶持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无法充分调动的群众积极性。
(六)产业布局不合理,跟风式生产较多,造成难卖的问题。
(七)农产品的质量一致性不高,鱼龙混杂,造成性价比差。
(八)农业相关产品的服务内容粗放,精细或深度加工不够。
四、如何实施农业产业化?
从2004年开始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我们已经明确地了解到,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展农业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那么,就很明确了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农业,且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那如何实施农业产化化,就成了我们当今一个重要研究的主题。
我们知道,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必须着手解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问题点。从上面我们描述的问题点来看,有点类似我们改革开放之初的工业发展之初的相关问题点,所以我们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农业自身的工业化,用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也就是农业的工业化,简要概括就是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组织方式、技术装备,对农业进行生产、经营、服务上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产品品质水平等,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快速、透明的服务。
因此农业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就必须通过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金融手段化、人工智能化、机械化等工业化的手段、技术、设备及组织来发展,并最终走向品牌化发展之路。
(一)发展农业工业化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出现了部分农村空壳化的现象,即农村人口大多涌入城市工作生活,导致该村人口只剩少部分甚至只有个位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农村基本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动力甚少。当前我国部分农村空壳化的广度和深度,早已超出“人去村空”这一基本形态,全然扩展到了教育、文化、土地等涉及“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因此,发展农村生产力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应对国际化竞争和变化,持续推进农业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化问题、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对发展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指导意义。
另外,在我国发展农业的道路上,发展农业的工业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工业化是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工业化的手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产品的一致性高,可以精确的掌握产品的销售时间;第二,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对农产品进行精深的加工,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促进农产业增效、增收;第三,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可以大幅提高产品的质量,以统一的质量面对市场,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第四,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可以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并树立品牌实现品牌化的梦想;第五,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可以实现和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便捷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第六,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大量使用机械化设备,达到大幅提高产能和大量降低劳动力的效果,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农业基础的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的工业化推进,大力发展我国特色的农村经济。
(二)推进农业工业化的基本思路
针对目前的农业的现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
1、组织化
乡村建设事关我国亿万农民切身利益,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调整经济结构和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在2016年3月22日举行的博鳌亚洲“乡村建设与治理”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推进乡村建设的前提是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出路在加快农民组织化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①理事长温铁军坦言,“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人。我国亿万农民分散在300万个自然村,只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才是这些分散小有产者的主体性;不组织,完全分散,是不可能有主体性的。”
乡村建设需要钱。如何才能让农民有钱,这就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要先做好三件事:第一,是充分赋权,让农民和土地结合更紧密;第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补上,包括路、水、电和网络;第三、是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以提高农业适度规模化。同时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光靠农民不行,有些方面还要靠工商资本下去带动,但单个农民主体性不够,分散的农户无法跟各种资本对接,因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农业企业是农村发展、三产融合的前提和出路。
龙头企业借鉴现代工业组织理念,扭转目前农业散户、小规模的局面。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农场等工业化的公司型组织。龙头企业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加速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来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有必要重点及广泛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真正的产业化经营和管理。
组织化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的整合,还将推动农业领域效益型经营机制的完善,加快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提升农业价值链效益。
2、标准化
借鉴工业化的标准概念,以农业为对象来展开标准化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为了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对农业的经济、技术、生产、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制订并实施标准,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
其目的是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制订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企业以及农户推广,最终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产品供应市场,不但能使农业企业、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其内涵就是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建立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检验标准。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在北京市登记注册成立的以新乡村建设为核心目标,以推动农民合作和城乡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组织。
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这个目标,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要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起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2002年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其承担起扩大出口、调节进口的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和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农业。
农业标准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八项:
第一,制订农业基础标准: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的标准。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技术中所涉及的名词、术语、符号、定义、计量、包装、运输、贮存、科技档案管理及分析测试标准等。目前我国已形成了99类的农业国家标准,并在农业范围内普遍使用;对于新产品可以由企业提起,国家修改或批准而得以实施;
第二,种子、种苗标准:主要包括农、林、果、蔬等种子、种苗、种畜、种禽、鱼苗等品种种性和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包装、运输、贮存、标志及检验方法等。
第三,产品标准:是指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制订的标准。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品品种、规格。质量分级、试验方法、包装、运输、贮存、农机具标准、农资标准以及农业用分析测试仪器标准等。
第四,方法标准:是指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而制订的标准。包括选育、栽培、饲养等技术操作规程、规范、试验设计、病虫害测报、农药使用、动植物检疫等方法或条例。
第五,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为保护环境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对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污染源检测方法以及其它有关事项制订的标准。例如水质、水土保持、农药安全使用、绿化等方面的标准。
第六,卫生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体和其它动物身体健康,对食品饲料及其它方面的卫生要求而制订的农产品卫生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其它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允许量的标准。
第七,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是指围绕农业基本建设中各类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以及农业工程构件等方面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如塑料大棚、种子库、沼气池、牧场、畜禽圈舍、鱼塘、人工气候室等。
第八,管理标准:是指对农业标准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如标准分级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办法及各种审定办法等。
图1就是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在某基地对仙客来花的生产推行标准化的生产及管理的实地照片。从现场了解到,实施标准化的最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品的品质一致性非常好,销售时间的可控性强。
图1
3、规模化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指出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
当前农民普遍面临着规模大、效益低的窘境,种植积极性受挫。如何化解规模化困境,是目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规模化是我国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一剂良药。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竞争力总体较低,这也是当前我国在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却不得不面对粮食大规模进口的根本原因。经营规模决定了农业的基础竞争力。专家估算,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只有0.6公顷,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所以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人均产值,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
规模化是我国深化农村土地流转的一剂良好的药引。要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空村现象”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土地规模化集中,扶持工业化龙头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多种土地流转形式,要让土地流转更加顺畅,明确界定承包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是基础的基础。因此,要加快推进农户承包地的“三权分置”,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要扎实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使承包地折股量化、按股分配有据可依;要鼓励规模经营业主与农户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办法,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规模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现在随着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的调整,粮食价格下降,规模大、效益低的问题凸显。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一些农民选择“退”,就是减少种植面积,却有违土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农民选择了“稳”,就是稳定种植面积,选择种植收益相对较高的苗木等经济作物,这种非粮化趋势又会影响粮食安全。推进规模化,就可以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规模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农业生产现代化需要农业大规模化,而大规模化又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规模化还能充分发挥土地和农用物资的生产潜力,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图2为浙江森禾种业有限公司规模化生产容器苗的示范图。
图2
4、机械化
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意见中也指出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亿千瓦左右,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0%左右,油菜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基本解决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问题。
从国家政策及科技的发展来看,农业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大趋势。从源创新①的理论方式,应根据我国土地分布的实际情况大量开发及推广适合我国地型的新型农业机械。从惠农的角度,我们更应该看到使用机械化给农民带来增收及生活品质提高。
第一,通过机械化的使用,为农民提供便捷性,可以降低误差或减少出错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大幅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发展农业机械化,实际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达到的现代科学的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通过机械化的使用,可以提高产品的流通率,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可以快速出产品及产生效果,也可以解决部分鲜活产品的中长途运输难题。比如,我国目前要挖一颗直径为15公分树需要4个人3小时的时间;但是2013年,我们在意大利考察及调研发现他们通过使用专用的树木挖掘机器,只需要一个人5分钟的时间,完成挖掘及装车的动作。
第三,通过机械化的使用,可以降低公司管理成本。公司里的人员越多,管理难度也越大,同时投入也越多,这也是农业龙头企业公司面临的大问题。而大力使用机械化,则可以大幅减少人员,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及人员开支。同时,因为农业公司的人员减少,可以促进劳动力转移,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化,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
第四,通过机械化的使用,大幅减少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吸引各类技术人才返乡,整体提高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品质水平等,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只有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同时,因劳动强度的减少,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也提高农业公司的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人员的流失率,为农业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了解到2014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8056.60万千瓦、2015年为111728.10万千瓦,可以看出农业的机械化一直处于增涨状态。当然,在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广大农业相关人员来说,能否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也随之朝向含有科学技术更高、具有更强的系统性的方向不断发展着。很多高科技都被加入到了农业机械的设计当中,例如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和通讯等等,这些技术的加入让农业机械在操作的过程中智能化更高、简便性更强的特点。相信农业机械能够更好地壮大发展下去,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
①源创新:源于生活上的某种欲望,通过新的理念组合现有资源来满足这一欲望,我们称之为“源创新”。[美]谢德荪(EdisonTse)《重新定义创新》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
具标准化以及通用化。
5、人工智能化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指用计算机模拟或实现
的智能,亦称人造智能或机器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工智能着眼于探索智能的实质,模拟智能行为,最终制造出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①它是研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型科学技术。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战略目标,从中可知智能农业已作为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地分析土壤的性质特征,实现选择最佳的宜栽作物,提高经济效益。在农作物种植之前,我们需要分析哪一块地适合种植哪种农作物、什么时间种植最佳、需要施什么肥料等等一系列的前期考量,并且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凭多年的耕作经验得出的结论,而没有实际的科学数据作为依据,因此往往在收割情况、经济效益上面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借助非侵入性的探地雷达成像技术等,可探测土壤性质特征和通过分析电磁感应土壤传感器获取的信号,而获取土壤表层的粘土、EC值、PH值等含量信息。并与AI技术数据库内的相关联模型对比,从而精准的判断出相应的土壤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需要施加的肥料等判断。以达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缩短种植时间,达到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和经济效益。这种方式也称为“精准农业(precisionfarming)”,②在欧州的荷兰的威斯兰德“温室之都”已经在大量实施,并得到大量有效及准确的数据。
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农作物维护不精准的问题。传统农业对灌溉用水的使用量往往依靠经验,无法根据环境变化进行精确调节,对多目标灌溉规划问题也无能为力。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人们选择合适的水源对作物进行灌溉,保证作物用水量,大大减轻灌溉问题对作物产量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美国,有专家研制出一个隐层的反馈前向ANN模型③和一个位于科罗拉多州地区阿肯色河流域的消费使用模型,使用它们可勘察区域气候变化对灌溉用水供应和需求可能产生的影响。在灌溉项目研究中,为了选择最好的折中灌溉规划策略,还可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优化,利用神经网络将非支配的灌溉规划策略加以分类,将这些策略分为若干个小类别。结果表明,在对多目标灌溉规划问题加以建模时,综合模型方法是有效的。
人工智能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对杂草进行智能识别,
①廉师友:人工智能技术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②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包括系统、基础、应用等不同层次的软件。
③ANN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简称ANN),以数学模型模拟神经元活动,是基于模仿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而建立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主要通过图像分析系统通过分析田间图像的颜色模型,根据色差分量①颜色特征实现杂草实时识别,提取其特征参数,可以配比出合理的药物品种及用量,配合可以精确控制喷头的喷雾,可以快速及最低药量地清除杂草。这样可以提高除草剂的经济性和大量减少药物的使用,而可能有效的保护环境。
人工智能可以大大的提高食品的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及国家都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图像识别、电子鼻等技术都应用在了农产品检测中。李洪涛②等利用人工嗅觉装置,模拟人的嗅觉形成过程分析、识别和检测农产品在腐败过程中释放的不同特征气体。从而得出农产品的新鲜度,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销售等过程的安全,最终达到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景非常光明,但其应用的研究现阶段只能说是在起步,离目标还很远。文章也是以点概面进行了部分阐述,相信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亨受空间和时间,做到真正的轻松、便捷、舒适、时尚的享受,同时也一并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下,农业已迈入崭新的时代,借助其优势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是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6、信息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农业信息化水平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成一种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如何加速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进而有力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尤为关键,要想真正达成上述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优势。文章围绕电子商务、大数据的应用来展开,分析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性。
第一,大数据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
径也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低。大数据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从大量形式
各异的原始数据中,按照我们设计的数据需求模型,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关键数据。以种植农业为例,在农业产业链前端,我们需要全面掌握农业种植使用土地的范围,需要实时了解各地区的土壤状态,并将大气环境、病虫害等综合因素通过差异性分
析形成管理模板,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在农业产业链的产中阶段,以生产流通为例,
我们需要对农产品品质认证、加工信息、检测报告、物流环节等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方便管理者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溯源和质量把控。在农业生产的后端,我们需要将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价格趋势等信息进行分析,为企业开展精准营销提供帮助。
大数据可以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中的决策环节,通过挖掘数据和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决策者关心的重点,将数据进行重新筛选、组合,挖掘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分布在各个节点的物理设备按照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将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信息,统一转换为格式的数据,而大数据则运用模板分析等手段从海量数据中
①色差分量:在视频输出和颜色处理过程中就统一忽略绿色差Cg,而只保留YCrCb,这便是色差输出的基本定义。目前可以在一些专业级视频工作站/编辑卡专业级视频设备或高档影碟机等家电上看到有YUV、YcbCr、Y/B-Y/B-Y等标记的接口标识,虽然其标记方法和接头外形各异但都是指的同一种接口色差端口(也称分量视频接口)。
②李洪涛:基于农产品品质检测的专用电子鼻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0。
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从而为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以及消费做出科学化指导。
大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大环境,它可以优化整个农业生产链条的结构,可以提升农业产品生产管理的效率,可以提升农产品安全的保证水平,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可以为农业市场提供监测预测数据。农产品监测需要对农产品的生产、消费需求、市场情况、进出口贸易、供需平衡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建模后对生产进行宏观指导。
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我们获取的数据将更加全面、更加细化,更加的个性化、精准化,而检测预警的周期也将大大缩短。数据分析技术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市场数据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高附加值的信息,已经成了各个企业的争相研究的课题。以往企业获取信息主要靠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不仅成本高,还有滞后性。但在大数据技术的带动下,通过广泛地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可以大大提高市场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使得各个企业可以精确地把握市场信息对自己的生产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同时还可以根据气候、市场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好各种防范风险预案,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第二,电子商务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目前最直接的体现是农村的电子商务。“中央一号”文件也是连续四年提到了“农村电商”,特别是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将其单列出来重点布置。据统计,2016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8945.4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下沉,农村电商发展相当迅猛。
电子商务的相关数据可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经常带有较强的盲目性。导致农业生产中的各项生产准确性严重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风险,农户的利益也很难得到有效保证。但是,将电子商务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电子商务可以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问题,为农户及相关的农业企业等提供详细、全面、完整、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及农业市场信息。相关的农业企业可以准确把握当下农业市场的具体需求,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变得更为快捷、高效。
电子商务的相关数据可以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依据。传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很多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工作仍然停留在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阶段,不同的农业生产者之间也很少互相沟通、交流。这样,就会导致农业生产存在较强的被动性,农业结构存在不完整性及落后性,农业产品的价格、具体产量等因素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下,无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而利用电子商务自身较为强大的网络特征,确保农业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交换与沟通,农户在得到较为翔实的信息之后就可以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针对性。此外,应用电子商务,还保证了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差异进行分析,保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以调节,确保传统农业向更为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这样就容易形成了蔬菜种植、果茶种植、水产品养殖、水稻种植、禽畜养殖等复合型农业生产结构,电子商务真正实现了对农业结构的切实调整。
电子商务可以扩大农业技术传播范围。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少应用新型、科学、高效的农业技术,且农业技术的传播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利用电子商务扩大农业技术的传播范围,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农业生产部门在应用电子商务后,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技术专家通过网络对当地的农户、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学会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方法,并将新型技术与农业生产工作相结合。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来实现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之后,新型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农业生产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农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农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电子商务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新生力量。农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加入其中,但是,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滞后性等客观因素,导致很少有新生力量加入到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去,这就给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若想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就必须要利用电子商务来吸引新生力量,让新生力量切实参与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以此确保农业产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效果。这样,年轻的新生力量就利用电子商务的广阔平台参与到农业产业信息化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如相关网站的运行维护、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生产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农业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农业市场的分析调研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农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这些新生力量参与到这些工作中,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发展,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确保了当地农户、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新生力量对于农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背景之下,电子商务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中,给我国农业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与作用。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可以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电子商务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等。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
7、品牌①化
从当前市场消费形态出发来看,无疑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是最受市场青睐的企业,同时,农业产业也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长久大计,永远不会有衰落的那一天,这正应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还是有更多地依赖政府和政策的扶持。民间有句戏言“找市长”比“闯市场”来得更加容易和简单。然而,随着目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长经济”将退出历史舞台,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必须学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闯荡。这也更要求农业产业化的企业,需要向工业化的品牌化进行学习和推广。
现今,面对市场竞争,而竞争的根源就是品牌,这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企业的劣势所在。当然,并不是说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没有品牌,而是指其品牌力相对较弱。从另一方面来讲,农业企业的普遍品牌弱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正是一个大好时机,这为致力于闯荡市场的农业产业企业提供了契机,一旦树立起强大的品牌,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为后来者带来强大的市场竞争屏障。
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推行品牌化,将会和工业化的品牌化一样,给农业企业带来
①品牌定义:国内外理论界与实业界对品牌的概念有多种界定。张焱和张锐(2004)把国内外对品牌本性的表术划分符号说、情感说、综合说、浅层关系说、资源说和浅层媒介说,深层关系说、扩展的媒介特性说,品牌哲学说以及品牌生态说。李德立.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牌战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极大益处。文章就品牌化的作用,阐述如下:
农业产业化的品牌化有助于企业的农产品与其他竞争品相区别,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中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依靠市场自由贸易,而这种现象会造成农产品相对过剩的状态,特别是当前的大宗农产品过剩,更是导致出现农产品“难卖。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如种植行业中,粮食种植比重偏大,经济作物比重偏小,品种结构不合理,传统品种比重偏大,新品种、优良品种推广慢,比重偏低;第二,是农产品品质低,不符合市场需求,农产品的口感、营养成份等方面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滞销;第三,是农产品的单一品种生产数量过多,超过了当地市场的需求量,供过于求而滞销;第四,是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低,缺少稳定的消费者群体。研究表明,品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益,减少其搜寻成本,并满足其追求而获得心理满足。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消费者认同而获得稳定的市场,并且这种认同可以扩展到同一品牌的其他产品上。所以农业产品的品牌化不仅能解决“难卖”的问题,而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农业产业化的品牌化有助于塑造企业的形象高档化。推行品牌农产品,就代表了企业对质量、服务等方面就有了承诺,比无品牌的产品在规格、品质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一致性。而且考虑到消费者文化水平以及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就需要农业产化业的企业在加工、包装、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推出更为清新高雅、不落俗套的农产品,这样才能不但更能显示农产品的高品位,也更能塑造出企业高档形象。这也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的优化。
农业产业化的品牌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适当增加农业产业化的企业的效益收入。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规模小、数量小、自有品牌少,大部分是非品牌产品或国外品牌的贴牌产品。我国加入WTO后,已经逐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这样也加剧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就必然要参与到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但国外农产品品牌发育比较成熟,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企业要在市场上获胜,就必须加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形象,走出国门,适当增加收益。从而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的品牌化要推行成功,重要一点就是品牌所带来的超级体验,这种超级体验不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消费价值,甚至能够给非消费者带来消费体验,让消费者感觉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或感觉。我们知道,禇橙品牌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农业品牌之一,虽然很多消费群体并没有能力享受禇橙产品的完美消费体验,但却因为参与到禇橙品牌营销过程当中,获得了精神层面的消费体验,很多人以参与到禇橙品牌营销过程为荣。对于农业产业化品牌来说,一定要探索品牌消费体验元素,发掘能够形成消费价值的完美消费体验。
结束语
2017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三季度的农业总产值为38724.2亿元,则201年前三季度的农业总产值累计为62123.6亿,占2017年前三季度累计国民总产值(593288.1亿元)的10.47%。可以看出,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总产值占据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与第二产业相比(2017年第二产业前三季度累计增加产值为238108.5亿元),还是有着相当大差距。所以农业产业化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变化中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如何实现农业工业化的有序发展仍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从农业工业化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农业工业化的益处和方式,希望能对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南养菊: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2010年,2010(12):31-31。
[2]李德立: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牌战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杨新元: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1998年。
[4]魏群: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江西农业,2016年(19):115-116。
[5][美]谢德荪(EdisonTse):《重新定义创新》[M].ISBN9787508656335/F.3524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
[6]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昌乐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7]安书芳:“互联网+”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7(4):148-149。
[8]张毅,易向红:新余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02)。
[9]李勇: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17(5)。
[10]杨敏丽,白人朴,刘敏: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7):68-72。
[11]孙学文:基于电子商务视角的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12]胡亚会,苏虹,张同健: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基于商务主体主导与匹配的视角[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13]廉师友:人工智能技术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3(6):250-252。
[15]姜芳,曾碧翼: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与发展建议[J].农业网络信息,2013(5):10-12。
[16]张慧霞: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1)。
[17]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
[18]张洪程:《农业标准化概论》[M].ISBN9787109095281,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19]冷晓明,王铁生:农业产业化概论[J].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03月。
[20]刘丹,郑根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农技服务,2017(0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