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量控制论文-齐万涛,吕新波,伍智敏

环量控制论文-齐万涛,吕新波,伍智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量控制,飞行控制,环量控制器,纵向控制律设计

环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齐万涛,吕新波,伍智敏[1](2019)在《环量控制技术在飞机纵向俯仰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显着提高升力、改善短距起降性能,并减少维护和减少雷达散射面积,对环量控制技术在飞机纵向俯仰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环量控制技术及其发展,并建立了双射流孔环量控制器的数学模型。针对某一算例飞机,建立了飞行动力学模型,为了验证环量控制代替传统控制面的可行性,采用环量控制器替代升降舵来作为俯仰控制器,并进行了飞行控制律设计。结果表明,环量控制器在较少的动量系数下仍能实现飞机纵向增稳功能和姿态控制功能,从而验证了环量控制器替代传统控制舵面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林,张艳华,张登成,舒杰,秦昂[2](2018)在《激励器位置影响环量控制翼型气动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环量控制翼型增升的作用机理,提高对翼型升力的控制效果,重点研究了激励器位置这一关键参数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构建的风洞实验系统,在椭圆翼型NCCR1510~(–7)067N后缘附近施加毫秒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激励器布置于上、下翼面不同位置,实验来流速度6~35m/s,来流迎角–4~12°,利用压力扫描阀获得翼型表面压力分布,积分获得升力特性,通过烟流实验呈现尾部流场特性。实验结果显示:1)激励器靠近上、下翼面分离涡时增升效果更好,其中激励器位于下翼面98.3%弦长位置,2°迎角时环量控制效费比可达108.7。2)上、下翼面激励增加翼型升力的作用机理不同,上翼面激励射流带动外流产生Coanda效应,延迟了附面层分离;下翼面射流与来流反向,起到减速增压的作用,同时诱导出与尾缘下侧分离涡同向的逆时针旋涡,两者相互耦合使得流线下偏,起到虚拟襟翼作用。3)上下翼面同时开启激励,串联射流产生更显着的Coanda效应,有效来流速度提高到35 m/s,对翼型环量和升力控制效果明显增强。研究结果为等离子体环量控制选取关键参数,提高控制效果以及进一步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乔晨亮,许和勇,叶正寅[3](2019)在《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环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钝后缘风力机翼型具有结构强度高、对表面污染不敏感等优点,但其较大的阻力系数使得翼型的整体气动特性不够理想.利用环量控制方法对钝后缘风力机翼型进行了流动控制,以改善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气动特性,减弱尾迹区脱体涡强度.通过对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环量控制方法进行相关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环量控制方法的增升减阻效果,研究了环量控制下翼型升阻力特性随射流动量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射流动量系数下环量控制方法的气动品质因子和控制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量控制方法能够大幅提升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升力系数,同时有效地降低翼型的阻力系数;翼型的升力系数随射流动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表现出很明显的分离控制阶段和超环量控制阶段的变化规律;射流能耗的功率系数随射流动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且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实施环量控制方法后叶片的输出功率同样随射流动量系数增大而增大,但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总体来说,环量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气动特性以及功率输出特性,在大型风力机流动控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翔,唐俊勇[4](2018)在《环量控制襟翼系统流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量控制襟翼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襟翼系统,能够提高飞机起飞着陆性能并减小系统的复杂程度。以一种襟翼偏转角为60°的环量控制襟翼系统作为几何模型,采用Fluent求解定常雷诺平均N-S方程组,研究了不同动量系数时的环量控制襟翼系统的升力特性以及环量控制对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当攻角为0,动量系数为0.05时,ΔCl=1.7,效费比ΔCl/ΔCμ=31.4;随着动量系数增大,环量控制襟翼系统能够有效控制大偏角襟翼后方的流动分离,并在引射作用下使翼型上表面的流动速度加快,翼型环量增加,从而有效提高翼型的升力系数。(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姜裕标,张刘,黄勇,高立华,陈洪[5](2018)在《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升力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尖尾缘翼型通过控制迎角,综合利用襟翼、缝翼来改变升力,升力对迎角变化的时间响应历程可以用Wagner函数来描述,而内吹式襟翼(IBF)主要通过控制分离来拓展最大升力,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射流强度改变驻点位置和环量来对升力进行有效控制,其升力随吹气动量变化的时间响应尺度是否与传统尖尾缘翼型相同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主要研究内吹式襟翼升力响应过程,并将其与传统尖后缘翼型升力响应特性进行对比。首先通过某襟翼偏角为30°的双圆弧环量控制翼型对数值方法进行验证,再对某最大厚度为18%弦长的亚声速翼型内吹式襟翼定常吹气控制下的流场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中的瞬态特征。结果表明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对激励响应的时间依赖特征与Wagner函数有很好的相互关系,并可以用该函数来描述。(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朱自强,吴宗成[6](2016)在《环量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军/民运输机的高性能要求促使近年来环量控制技术正成为研究的新热点。本文简单介绍了环量控制研究的进展;深入讨论了包括二维环量控制翼型标模和CCA/OTW(Circulation Control Airfoil/Over the Wing)实验、半模型子系统实验和叁维翼身融合体全机实验等可供CFD验证用的NASA实验研究。在2个尺寸相近的风洞中对同一二维标模的实验结果表明,源于切向吹气的最大升力系数CLmax在中等缝道出口高度时可达8~9。数据对比表明此实验结果可供计算流体力学(CFD)验证用。二维CCA/OTW实验表明,发动机位置前移可大幅增大失速迎角和CLmax;CCA后缘吹气噪声的低频部分强度与速度的8次方成正比,高频部分与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半模型子系统的FACT-MAC跨声速实验不仅可研究高雷诺数效应,且可提供2种飞行状态的数据。初步结果表明,与无射流的低速数据相比,在α=25°时CL增大约33%,跨声速时在非设计状态下射流可有效地使激波诱导的分离再附,在保持原有强度下激波位置可后推5%的弦长。叁维全机CCW/OTW的实验数据尚在整理分析中,但初步结果已表明,应用前缘吹气可将失速迎角增大至25°,CLmax增大至6,正确安排OTW位置可增大升力线斜率等。(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李家春,杨卫东[7](2015)在《直升机环量控制尾梁截面形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二维可实现k-Epsilon湍流模型模拟计算了直升机环量控制尾梁上的升力,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之间显示出了可接受的吻合度。利用已验证的数值计算方法和网格划分方法,分别计算了叁组不同截面形状的环量控制尾梁在不同几何参数(喷射角、缝位角、基准直径和狭缝数量)或试验条件(喷射气流速度、下洗流速度)下的升力。结果显示,通过优化尾梁截面形状和狭缝相对位置,引导气流在截面曲率较大的位置处脱离壁面,可以提高尾梁升力并增强附壁气流的稳定性。模拟计算结果还揭示了提高下洗流速度和降低狭缝喷射角可以提高优化尾梁截面和狭缝相对位置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艳华,张登成,胡孟权,郑无计,李靖涛[8](2015)在《环量控制对翼型气动特性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量控制能够显着提高升力,改善飞行器短距起降性能。首先从机理上分析了环量控制的作用原理,然后通过CFD数值仿真方法研究环量控制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雷诺平均N-S方程,SST湍流模型,将射流口边界条件设为反映动量系数的速度入口,分别模拟了动量系数和迎角对升阻特性和附面层分离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α=0°,Cμ=0.05时,升力增加327%,效费比ΔCy/ΔCμ为21.97;随着动量系数增加,前缘分离导致失速迎角提前,在中等动量系数和小迎角状态能够获得优良的升阻特性。(本文来源于《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王海洋[9](2014)在《基于环量控制的无人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与飞行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量控制是一种显着提高升力、抑制分离、提高气动性能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本文对环量控制流动控制技术对气动力和气动力矩的控制效果及在飞行器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试飞验证。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环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影响环量控制效果的主要参数,介绍了环量控制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而后,进行了环量控制激励器的设计和参数优化设计,研究了环量控制激励器的流动机理,测定了环量控制激励器的主要特性参数。然后,将环量控制激励器应用于直机翼小型无人机风洞实验模型,测定环量控制激励器的气动特性。研究表明,对于气动力,环量控制激励器可以增升减阻,大大增加升阻比,提高气动性能;对于气动力矩,环量控制激励器可以产生滚转力矩实现滚转姿态控制,取代副翼,同时产生的偏航力矩带来有利侧滑,实现协同转弯,但同时也会产生低头俯仰力矩,需要升降舵予以配平。相对于襟翼,环量控制激励器实现高升力的同时能大大减小阻力;相对于副翼,环量控制激励器能实现等效滚转控制,还可以提高气动性能。最后,将实验得到的基本气动数据与环量控制激励器产生的“操纵舵效”数据进行气动建模,进行气动参数估算,对环量控制激励器的飞行姿态控制效果进行了飞行仿真,验证了环量控制激励器的有效性。搭建了将流动控制技术与飞行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无人机试飞验证平台,试飞验证了环量控制激励器可以进行飞行姿态控制和提高气动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12-01)

冯岩岩,宋彦萍,秦勇,陈浮[10](2014)在《双射流结构环量控制涡轮叶栅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将双射流引入高压涡轮导向器叶栅进行了二维数值研究。在叶栅出口为高亚声速和超声速条件下,对叁种具有不同曲率尾缘的环量控制叶栅,采用在吸力面和压力面各加一股射流的双射流方式对叶栅的气动性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叶栅出口气流马赫数为0.6和1.1时,采用双射流方案取得了好于单射流的出口气流角和膨胀比,但由于多加了一股射流,能量损失有所增加;马赫数为0.85时,单射流结构的环量控制涡轮叶栅气动性能已经比较好,再加入一股射流对叶栅的气动性能没有明显改善;双射流条件下,压力面射流后方存在低压区,使得在叶栅尾缘曲率较大时,吸力面射流也保持了较好的附壁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环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环量控制翼型增升的作用机理,提高对翼型升力的控制效果,重点研究了激励器位置这一关键参数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构建的风洞实验系统,在椭圆翼型NCCR1510~(–7)067N后缘附近施加毫秒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激励器布置于上、下翼面不同位置,实验来流速度6~35m/s,来流迎角–4~12°,利用压力扫描阀获得翼型表面压力分布,积分获得升力特性,通过烟流实验呈现尾部流场特性。实验结果显示:1)激励器靠近上、下翼面分离涡时增升效果更好,其中激励器位于下翼面98.3%弦长位置,2°迎角时环量控制效费比可达108.7。2)上、下翼面激励增加翼型升力的作用机理不同,上翼面激励射流带动外流产生Coanda效应,延迟了附面层分离;下翼面射流与来流反向,起到减速增压的作用,同时诱导出与尾缘下侧分离涡同向的逆时针旋涡,两者相互耦合使得流线下偏,起到虚拟襟翼作用。3)上下翼面同时开启激励,串联射流产生更显着的Coanda效应,有效来流速度提高到35 m/s,对翼型环量和升力控制效果明显增强。研究结果为等离子体环量控制选取关键参数,提高控制效果以及进一步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齐万涛,吕新波,伍智敏.环量控制技术在飞机纵向俯仰控制中的应用[J].飞行力学.2019

[2].李林,张艳华,张登成,舒杰,秦昂.激励器位置影响环量控制翼型气动特性的实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8

[3].乔晨亮,许和勇,叶正寅.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环量控制研究[J].力学学报.2019

[4].陈翔,唐俊勇.环量控制襟翼系统流动机理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8

[5].姜裕标,张刘,黄勇,高立华,陈洪.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升力响应特性[J].航空学报.2018

[6].朱自强,吴宗成.环量控制技术研究[J].航空学报.2016

[7].李家春,杨卫东.直升机环量控制尾梁截面形状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5

[8].张艳华,张登成,胡孟权,郑无计,李靖涛.环量控制对翼型气动特性的作用机理[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王海洋.基于环量控制的无人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与飞行试验[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10].冯岩岩,宋彦萍,秦勇,陈浮.双射流结构环量控制涡轮叶栅的性能[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

标签:;  ;  ;  ;  

环量控制论文-齐万涛,吕新波,伍智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