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杉木人工林论文-王海伦

会同杉木人工林论文-王海伦

导读:本文包含了会同杉木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杉木人工林,不同林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

会同杉木人工林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伦[1](2019)在《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不同林龄养分含量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人工林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丰产造林树种,在我国人工林中杉木的面积以及其蓄积量均居整个生态系统首位,其可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紧张等问题本文在湖南会同生态站杉木人工林幼林龄、中林龄、成熟林设置共五块样地并对其土壤养分、土壤酶以及杉木器官养分进行测定,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运用土壤与植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原理,在前人对杉木人工林定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杉木人工林不同林龄间土壤养分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形成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林,其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通气度随着林龄变化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总孔隙度随着林龄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2)杉木人工林土壤总体呈强酸性,幼林龄、中林龄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但成熟林pH值有所增加。(3)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常量元素含量在不同年龄的林分差异性显着,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林龄中的变化特征表现为:成熟林>中林龄>幼林龄;全氮含量在不同林龄中的变化特征表现为:成熟林>幼龄林>中林龄;土壤全钾、全磷、全钙、全镁以及有效磷含量在不同林龄中的变化特征都表现为:幼林龄>中林龄>成熟林;土壤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林龄中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幼龄林>成熟林>中林龄。杉木人工林部分土壤常量元素含量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部分常量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4)杉木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具有随着林分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趋势,在相同年龄的林分中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特点,变化规律因土壤微量元素不同而有差异,而且同一土壤微量元素因林分年龄不同含量高低顺序有差异。土壤重金属元素Hg、Pb、Cd在土壤中的含量随着林分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说明森林对土壤重金属有净化作用。土壤微量元素与常量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复杂,其中全钾与Cu、Zn、Cd、Pb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全磷与Cd、Pb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其他土壤常量元素与其他微量元素含量间的相关性不显着。(5)杉木人工林中其不同器官中的C、N、P含量在不同年龄段有明显的差异;在相同器官中,C、N、P含量随着林龄而变化。变化趋势表明在杉木生长过程之中,叶片所积累的碳、氮、磷,随着林龄的增长日渐增多;钾和镁的含量在中林龄时多于成熟期,因此,在杉木人工林的中林龄时期要合理施以钾肥促进杉木生长。杉木器官中的养分与土壤养分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其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与杉木当年生叶片养分相关性较强,土壤中的全钙、全氮、全磷与两年生叶片养分成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土壤养分含量直接影响杉木生长发育。(6)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中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随着林分年龄不同而变化,其中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随着林分年龄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随着林分年龄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酶活性随着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因林分年龄阶段、土壤层深度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酶活性在土层之间的差异不显着,蔗糖酶酶活性以及酸性磷酸酶酶活性在林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有相关关系,其中土壤蔗糖酶与Cu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全氮、全磷、Pb呈显着正相关;土壤脲酶与全氮、有效磷呈显着正相关,与全钾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与全磷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全氮呈显着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与速效钾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瑞滕[2](2019)在《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及可持续经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杉木人工林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特性的不同变化,以期对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对6、8、10、12和20年生5种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43块标准地,通过对样地内杉木人工林立地因子和生长特性的调查,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不同林龄和立地因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的影响,构建回归方程和密度效应模型,筛选主要立地因子,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进行分析。(1)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的生产弹性分析结果表明,Ep(H)=1.581,处于效应递增阶段,因此应选择高地位指数也就是立地质量好的地区造林以提高单株材积;当林分平均优势高增加1%时,其单株材积增加1.581%。而Ep(N)=-0.761,其效应处于负效应阶段,因此应减少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当林分密度降低1%时,林分单株材积增加0.761%,说明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现有密度偏大,应适当减少其密度;当该地区杉木人工林林分多种不同因素增加Z%时,产量增加小于Z%。(2)计算造林密度与优势木高度的边际产量,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当其他条件确定不变时,每公顷面积上优势木高度每增加1米,单株材积相应增加0.024m3;每增加1株树木,杉木人工林林分单株材积减少0.000052m3。(3)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因子与不同林龄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数函数下不同林龄胸径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倒数函数对不同林龄树高和蓄积量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多项式函数对不同林龄单株材积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对相同林龄的树高胸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幂函数对6年生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关系的拟合效果最好,对8、12和20年生杉木人工林树高胸径回归方程拟合度最好的是S函数,10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叁次函数对其树高胸径拟合度最高。(4)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数为:0.60,属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其中,立地因子综合指数为:0.67,属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土壤性质因子综合指数为:0.51,属于一般可持续水平;生长特性因子综合指数为:0.58,属于一般可持续水平。(5)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因子: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其生长特性的稳定性逐步提高。6、8、10、12、20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分别为:6.40cm、11.87cm、13.08cm、13.65cm、22.26cm;单株材积分别为:0.0113m3、0.0728 m3、0.0949 m3、0.1064m3、0.3605 m3;平均蓄积量分别为 28.88m3/hm2、183.82 m3/hm2、240.18m3/hm2、254.81m3/hm2、321.78 m3/hm2。(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文秋,房磊,杨健,张伟东,闫妍[3](2018)在《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的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干扰历史重建与林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为例,利用1986—2016年Landsat历史存档数据构建了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集,通过计算综合森林特征指数与时间序列分析逐像元检测森林变化动态,并获取相关干扰历史的时相信息;通过与树芯年轮信息对比分析与建模,最终实现了当前林龄空间分布制图。结果表明:1)会同县现存杉木林面积约为7.67×104hm2,主要分布于坡度小于25°山地; 2)现存杉木林干扰历史多早于1996年,其中1987—1992年的杉木林面积减少量占现存总量的17.54%,2000年以后杉木林面积减少量逐渐降低且恢复面积快速增长,约42%的现存杉木林是在近15年内恢复成林,且多分布于主要交通路线及河流沿线; 3)成熟林与中龄林分布面积较广,分别占杉木林总面积的47%与29%,幼龄林、近熟林与过熟林分别约占15%、3%和6%。研究表明,遥感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可以有效获取人工林的林龄分布,为人工林区域尺度的林龄估计提供了方法借鉴,所得的结果可以为当地的林业资源经营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参数指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段汝航,赵仲辉,项文化[4](2017)在《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及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II集水区2015年的林外降雨、林内穿透雨、树干茎流及气候观测数据,研究了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分析了影响林冠截留量的主要因子,验证了Gash(1995)模型模拟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试验区5月降雨次数最多,8月降水量最大;次降雨以小雨频率最高,以短时降雨为主;(2)林下穿透雨、树干茎流及林冠截留均与林外降雨呈正相关;(3)Gash(1995)模型模拟的年累积林冠截留量为235.62mm,与实测值(254.16mm)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模型主要受冠层饱和持水量(S)值、平均蒸发率与平均降雨强度比(E/R)值影响,研究中S值取值合理,E/R值有待进一步精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娟,白彦锋,彭阳,姜春前,汪思龙[5](2017)在《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管理碳汇的核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制定森林管理参考水平,计量并核算森林管理活动的合格净碳汇清除量。[方法]采用核证减排标准中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自愿碳标准,选取其中改善森林管理的项目方法学标准,并结合不可抗力及湖南会同县的杉木人工林林地资源现状,进行计量和核算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的合格碳汇量。该方法学标准包括4个碳库,即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枯死木和木质林产品。[结果]对30年生和23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森林管理活动后,林分碳储量变化量和碳汇量都有明显增加。森林管理参考水平在考虑皆伐的碳排放后的净碳汇量为-82.79 t二氧化碳当量·hm~(-2),30年生和23年生的总碳汇量分别为441.00、715.46 t二氧化碳当量;实际合格总碳汇量分别为606.59、881.06 t二氧化碳当量。[结论]不同的森林管理采伐强度对30年生和23年生林分碳汇量的影响差异显着。本文分别基于湖南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第1代杉木人工林建立参考水平和生态站2代杉木人工林制定参考水平核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碳汇量,结果是基于后者参考水平核算的会同县杉木人工林合格的碳汇量比基于前者参考水平核算的多30 t二氧化碳当量·hm~(-2)。(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段汝航[6](2017)在《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Ⅱ集水试验区进行,以湖南会同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林冠结构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对其林冠截留、林内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水文效应进行观测分析,进而探讨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降雨再分配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为杉木人工林林地的水量平衡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气降水的特征决定着林地水分循环的形式,特别是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级这两个影响因子,其影响着林地径流的形成速度。2015年试验地共观测了 105场降雨,测得林外降水量为1535.0mm,最大场降雨量为122.1mm,最小场降雨量为0.2mm,平均场降雨量为14.6mm,平均场降雨强度1.6mm/h;降雨量级主要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未出现特大暴雨;总降雨历时为959h,场降雨最长时间为56h;场降雨最长雨前干燥期为269h,平均雨前干燥期为71.3h。(2)在森林与降水的关系中,不同的植被其林冠层对降水的分配是不尽相同的。本论文研究得知2015年试验地林外总降水量为1535.0mm,其中,产生穿透雨95次,穿透雨总量为1252.6mm,平均穿透雨量为13.2mm;产生树干茎流的降雨有33次,树干茎流总量为28.2mm,平均树干茎流量为0.85mm;产生林冠截留105从,林冠截留总量为254.2mm,平均林冠截留量为2.42mm。(3)不同的降雨强度、降雨量级对林冠层降雨再分配的影响不同。平均穿透雨量、平均树干茎流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林冠截留率与降雨强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对不同降雨量级的降雨动态过程比较发现,在降雨初期,林冠截留量和降雨量拟合度较高,但随着降雨量的持续增加,林冠截留量产生一个临界点,增加速度放缓或出现负值。在降雨量级小于林冠截留饱和持水量的情况下,穿透雨和树干茎流都可能不会出现;随着降雨量级增大到超过林冠饱和持水量后,会产生树干茎流;在降雨量级为大雨、暴雨或大暴雨时,林冠层快速饱和,多余的降雨暂存在枝叶上,又在重力作用下,降雨以穿透雨及树干茎流的形式落下,相当于林冠层是个暂时存储器,将降雨短暂存储后再释放出来,产生降雨延滞效应。(4)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2015年林冠截留量为254.2mm,林冠截留率为16.55%,。应用Gash模型模拟年累积林冠截留量为235.52mm,模拟值比实测值小18.64mm,低估约 7.37%。(5)研究中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穿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留与林外降水呈正相关。从各拟合方程可以得出杉木人工林冠层饱和持水量S为1.327mm,树干持水能力St为 0.261mm,树干茎流系数Pt为0.029mm。其中S值对模型的影响最大,当S值增加10%引起林冠截留总量模拟值增加8.42%,当S值减少10%引起林冠截留总量模拟值减少1.2%。(6)通过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Gash模型模拟可知,模型能够较好的适应研究区林冠截留模拟。2015年105次降雨林冠截留累积量模拟值为235.5mm,实测值为254.2mm,模拟值(Im)比实测值(Is)偏低18.64mm。本文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模型主要受E/R值的影响,由于平均蒸发率(E)与平均降雨强度(R)都为变量,受季节、气候、昼夜、风速等多种因素影响,选取尺度越小,E/R值的精度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伍倩,闫文德,赵亮生,邓湘雯,宁晨[7](2016)在《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冠对降水的截留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分循环和水资源管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研究杉木人工林各生长阶段的林冠截留,能更好的了解杉木各生长阶段的水循环过程以及涵养水源的能力。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Ⅲ集水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小集水区径流场综合试验法对1983年至2007年杉木人工林幼龄阶段、中龄阶段及近熟阶段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冠截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年均截留率分别为:幼龄阶段26%、中龄阶段27.86%和近熟阶段29.47%,3个阶段的截留率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在降雨量较小的月份,近熟阶段的截留率明显高于幼龄阶段。(2)在雨量级小于1.0 mm时,3个阶段林冠截留率都较高且无明显差别,均在86%以上;在1.0—2.0mm雨量级时,3个阶段截留率与雨量级小于1.0 mm时均大幅降低,但3个阶段截留率物显着差异,幼龄阶段48.1%、中龄阶段48.7%和近熟阶段47.1%;在进入2.0—4.0 mm雨量级时,3个阶段截留率差异较大,幼龄阶段30.5%、中龄阶段38.4%和近熟阶段44.1%,近熟阶段的林冠能截留住更多的降雨;当降雨量大于100 mm时,3个阶段林冠截留率又无明显差异截留率均低于10%。(3)Fan模型对各阶段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的模拟较为理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3期)

赵月,陈婵,陈安娜[8](2016)在《施N肥对会同杉木人工林N、P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会同杉木基地Ⅱ号集水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施N肥实验,并进行一年期采样,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N肥对杉木林N、P含量的影响及杉木器官与土壤N、P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施肥能够提高杉木土壤、细根、叶片的N和P含量,其中施N肥25 g/m~2能提高土壤的N、P含量,施N肥25g/m~2比施N肥5 g/m~2和15 g/m~2更能提高土壤中细根的N、P含量,施N肥5 g/m~2比施N肥15 g/m~2和25 g/m~2对提高叶片中的N含量的效果好,施N肥并未提高凋落物N含量。会同杉木人工林氮磷含量的增加说明施肥能够促进杉木林的生长。(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赵月[9](2016)在《施N肥对会同杉木人工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着名的特有速生用材树种,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严重影响林地生产力的长期保持,从我国目前杉木人工林发展状况来看,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其中施肥是增加土壤养分快速有效的方法。本文以湖南会同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梯度施肥方式对杉木林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施肥实验,采用生态计量学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下以及不同时期杉木人工林土壤、细根、叶片和凋落物的C、N、P含量及计量比值,综合分析了施N对会同杉木人工林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以及施N对会同杉木人工林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器官与土壤间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器官间C、N、P含量及计量比之间的季节动态比较和相关关系,揭示了施N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重要作用,为会同杉木人工林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N肥能提高叶片的N、P含量,其中施N肥5 g.m~(-2)比施N肥15 g.m~(-2)和25 g.m~(-2)对提高叶片中的N含量的效果更好,并且相关性分析显示施N肥5g.m~(-2)处理下叶片和土壤的N含量正相关关系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域中施低N肥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2)施N肥15 g.m~(-2)和25 g.m~(-2)能够提高杉木叶片的C:N比值,其中施N肥15 g.m~(-2)比施N肥25 g.m~(-2)对杉木叶片C:N比值更有利,施N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N肥的增加,杉木叶片的C:N比值先增加后逐渐降低。不同的施N处理会提高凋落物的C:N比值及C:P比值,其中施N肥5 g.m~(-2)和25 g.m~(-2)导致凋落物N:P比值的增加。研究表明施N肥对杉木人工林的生长是有利的,只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才能够有效促进会同杉木人工林的健康快速发展。(3)杉木林器官的C含量从秋季到冬季逐渐下降,从冬季到春季逐渐升高,春季到夏季逐渐降低,不同的施肥处理均导致细根、叶片和凋落物的C含量在次年4月的时候达到最大值;杉木林土壤和器官的N含量总体处于降低的趋势,其中细根的N含量在7月份相对较低,但是不同施肥处理导致叶片在秋冬季的时候N含量会相对较高;杉木林土壤和器官的P含量均在4月份的时候处在最低值,其中叶片的P含量是所有器官中最高的,从4月到7月凋落物的P含量与其他器官的P含量相比是最小的。由季节动态的分析可知,春季植物对N肥的需求较大。(4)杉木土壤的C:N比值从秋季到冬季有明显升高,杉木细根的C:N比值从秋季到冬季一直高于其他杉木器官,而杉木器官中叶片的C:N比值最低,凋落物在秋冬季节的C:N比值相对较低;杉木土壤和细根的C:P比值在春季的时候达到最大,凋落物的C:P比值从1月份到4月份逐渐升高;土壤中的N:P比值从4月到7月有明显的下降,杉木叶片的N:P比值在1月份的时候大于细根和凋落物的N:P比值,说明秋冬季节杉木对N肥的需求较少。施N肥5 g.m~(-2)处理下的叶片N:P比值要大于细根的N:P比值,说明施N肥5 g.m~(-2)更有利于杉木的生长。(5)对照样地和施N肥25 g.m~(-2)处理杉木叶片与凋落物间的C:N比值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施N肥15 g.m~(-2)处理下杉木细根和凋落物的C:P比值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对照样地杉木细根和凋落物的N:P比值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不施肥和施高N肥的情况下叶片、细根与凋落物的营养元素间的转化率较高,并不利于植物成长,因此杉木人工林经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量施肥。(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曹娟,闫文德,项文化,谌小勇,雷丕锋[10](2015)在《湖南会同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林龄(7,17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土壤层次分布规律及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地内3块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内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每块样地内采用"品"字形布点,按0~20,20~40和40~6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并计算土壤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结果】7,17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2.14~19.52 g·kg-1,全氮含量为1.43~1.89 g·kg-1,全磷含量为0.32~0.40g·kg-1;3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0~60 cm)增加而逐渐降低,全磷含量在土壤垂直结构上的差异不明显;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C∶N随林龄增加而下降,分别为11.73,8.70和8.52,对照样地炼山造林前土壤C∶N为9.52,7年生幼龄林显着高于对照样地,对照样地显着高于17年生中龄林和25年生近熟林(P<0.05);土壤C∶P分别为57.42,36.27和40.54,对照样地为55.70,低于我国平均值61,7年生幼龄林、对照样地显着高于17年生中龄林和25年生近熟林(P<0.05);土壤N∶P分别为4.87,4.18,4.76,差异不显着(P>0.05),低于我国土壤平均值5.2,而炼山造林前为5.85,显着高于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N∶P(P<0.05);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C∶N∶P分别为56∶5∶1,36∶4∶1和41∶5∶1,炼山造林前为55∶6∶1,均低于我国平均值(60∶5∶1)。【结论】通过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研究发现,随着炼山后造林时间的推移,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逐渐得到恢复。本研究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的氮含量相对较高,而磷含量较为缺乏,为了达到土壤中磷的相对平衡,在土壤C∶P较低的情况下土壤微生物体有机磷会出现净矿化现象。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C∶N,N∶P和C∶P在不同土壤剖面深度上变化不大,相对稳定。该研究区土壤C∶N和C∶P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在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调控土壤中机碳含量显得十分关键。(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会同杉木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杉木人工林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特性的不同变化,以期对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对6、8、10、12和20年生5种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43块标准地,通过对样地内杉木人工林立地因子和生长特性的调查,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不同林龄和立地因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的影响,构建回归方程和密度效应模型,筛选主要立地因子,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进行分析。(1)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的生产弹性分析结果表明,Ep(H)=1.581,处于效应递增阶段,因此应选择高地位指数也就是立地质量好的地区造林以提高单株材积;当林分平均优势高增加1%时,其单株材积增加1.581%。而Ep(N)=-0.761,其效应处于负效应阶段,因此应减少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当林分密度降低1%时,林分单株材积增加0.761%,说明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现有密度偏大,应适当减少其密度;当该地区杉木人工林林分多种不同因素增加Z%时,产量增加小于Z%。(2)计算造林密度与优势木高度的边际产量,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当其他条件确定不变时,每公顷面积上优势木高度每增加1米,单株材积相应增加0.024m3;每增加1株树木,杉木人工林林分单株材积减少0.000052m3。(3)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因子与不同林龄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数函数下不同林龄胸径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倒数函数对不同林龄树高和蓄积量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多项式函数对不同林龄单株材积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对相同林龄的树高胸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幂函数对6年生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关系的拟合效果最好,对8、12和20年生杉木人工林树高胸径回归方程拟合度最好的是S函数,10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叁次函数对其树高胸径拟合度最高。(4)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数为:0.60,属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其中,立地因子综合指数为:0.67,属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土壤性质因子综合指数为:0.51,属于一般可持续水平;生长特性因子综合指数为:0.58,属于一般可持续水平。(5)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因子: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其生长特性的稳定性逐步提高。6、8、10、12、20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分别为:6.40cm、11.87cm、13.08cm、13.65cm、22.26cm;单株材积分别为:0.0113m3、0.0728 m3、0.0949 m3、0.1064m3、0.3605 m3;平均蓄积量分别为 28.88m3/hm2、183.82 m3/hm2、240.18m3/hm2、254.81m3/hm2、321.78 m3/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会同杉木人工林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伦.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不同林龄养分含量动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2].陈瑞滕.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张文秋,房磊,杨健,张伟东,闫妍.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的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干扰历史重建与林龄估算[J].生态学杂志.2018

[4].段汝航,赵仲辉,项文化.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及模拟[J].水土保持学报.2017

[5].李娟,白彦锋,彭阳,姜春前,汪思龙.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管理碳汇的核算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7

[6].段汝航.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过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7].伍倩,闫文德,赵亮生,邓湘雯,宁晨.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J].生态学报.2016

[8].赵月,陈婵,陈安娜.施N肥对会同杉木人工林N、P含量的影响[J].湖南林业科技.2016

[9].赵月.施N肥对会同杉木人工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10].曹娟,闫文德,项文化,谌小勇,雷丕锋.湖南会同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林业科学.2015

标签:;  ;  ;  ;  

会同杉木人工林论文-王海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