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渊源论文-张慧敏

叙事渊源论文-张慧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渊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史互证,史书,虚构性叙事

叙事渊源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敏[1](2019)在《基于文史互证的文史渊源研究——论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史互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其来源于中国文学与历史起源的共通性。中国文史起源的交融从以神话传说、符瑞征兆等为代表的叙事上可见,表现为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和文学对史书虚构性叙事的继承发展。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主要体现在史书上,尤其是正史对感生神话一类虚构性叙事史料的选取。史书与小说的互文,展现了文史互证的叙事渊源。这对我们打造文史贯通的学术视野,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覃建行[2](2018)在《对非虚构写作“新闻与文学”渊源的历史性分析——兼论真实性与叙事伦理的冲突与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跨文体的写作理念,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有着明显的双重面向,一是由新闻界推动的特稿写作,二是由传统文学界倡导的纪实性写作。新闻与文学有着各自不同的叙事伦理,在非虚构介入后两者在真实性与文学性上取得了平衡。但在非虚构写作概念不清、外延不明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平衡,在各自的文体边界内创作就尤为重要,特别是对真实性有更高要求的特稿写作。另一方面,"非虚构写作"正呈现出精英叙事向平民叙事的转变,"我视角"的出现反映了真实性的另一维度。这使得"非虚构"内涵进一步泛化,或将使得真实性呈现更强的欺骗与建构,造成公众的认知冲突。(本文来源于《南方传媒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徐大军[3](2018)在《《红楼梦》叙事建构的文艺渊源刍议——以《红楼梦》开篇神幻情节的属性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在化用前代文艺创作经验以为自己的叙事建构服务方面,表现出了精细巧妙的构思,这在其前五回的叁段神幻情节中表现得颇为典型。石头故事有对框套情节模式的化用,绛珠还泪故事有对杂剧楔子体制的化用,太虚幻境故事有对戏曲副末开场程式的化用。《红楼梦》在叙事建构中借鉴前代文艺经验的精细构思和优秀实践,使得这些已成套路的文艺手法在小说叙述中起到了有效的修辞作用,从而更好地达成了自己的叙事目的,实践了自己的审美追求。《红楼梦》的创作实践所表现出的化用前代文艺营养以求变革创新的思路,代表了明清小说利用前代文艺经验的创作实践所能达到的理想标高,进一步丰富了古代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来源于《红楼梦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祝宇红[4](2017)在《“化俗”之超克——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与主旨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可以追溯到以王应遴杂剧《逍遥游》为代表的"庄子叹骷髅"叙事。王应遴一方面不满浊世,利用庄子思想来"化俗";另一方面不满"叹骷髅道情"所体现的道教"诱人入道"之世俗性一面,于是将道情中道教神仙庄子改写为杂剧《逍遥游》中满口"释道与儒门总归一理""但做心性工夫"的新形象。鲁迅延续了杂剧《逍遥游》的"讽世"精神,同时舍去旧"叹骷髅"叙事延续的道教神仙之庄子形象,复归其"齐物论"哲理,让庄子的"哲理"与来自原始宗教的具有超越性的鬼魂与司命、来自现实生活层面的"野蛮"汉子杨大展开对峙,呈现出理性主义的"化俗"式启蒙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7年12期)

贾兵[5](2017)在《论《琵琶记》双线叙事结构的戏剧性——兼谈双线叙事结构的文学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琵琶记》为代表的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多采用生、旦双线叙事的结构,这种结构既突出了作品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等戏剧性对戏剧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戏剧性"紧张性""曲折性""集中性"的戏剧美学特征。这种戏曲作品的双线叙事结构起源于古代诗歌的对唱形式。对唱所具有的两个视角和交错进行的形式,以及它融入长篇叙事诗后遗留的以"换韵"为标志的叙事视角转换,是其与双线叙事结构渊源的最好证明。(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夏伟[6](2017)在《“道德叙事关怀”:从利维斯到夏志清——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西学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志清在学脉上虽师承"新批评",但其《中国现代小说史》却更受剑桥大批评家利维斯的影响。夏着以"道德细查""非功利化""主题处理"所合成的"道德叙事关怀",与利维斯提出的"道德关怀""非个人化""有致融合"叁个批评准则确呈环环相扣之势,使其堪称《伟大的传统》的中国化文本。但同时,夏志清的叁大批评原则并不如利维斯般稳定和谐,这是因为《中国现代小说史》希望将史述聚焦在"主题"层面,而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形式"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7年03期)

王立[7](2017)在《叙事文学“被杀前获救”类型之渊源及叙事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被杀前获救"故事类型渊源于佛经与史传,在汉译佛经及以此为摹本的文本故事中,此一母题则仅呈现出"宗教意义"的"语词"载体功能。在章回体通俗白话小说中,"被杀前获救"母题的意义指向趋于世俗化,折射出大众趋合大团圆结局的惯性思维。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叙事功能。在与白话通俗小说密切相关的说书艺术领域里,"被杀前获救"母题借助"延宕"叙事技巧,由原来的"艺术效果"而被转译为"艺术手段",从而营造出叙述主体与接收者之间共谋的一场"狂欢"。同时,"被杀前获救"的母题并非中国传统文学的专利,在外国叙事文学传统中,其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普遍的艺术创作手段。特别是,新兴的电影艺术中"最后一分钟获救"的套路堪称类型电影的制胜法宝。由于多重文化传统背景的存在,"被杀前获救"母题便具有了超民族性的深刻价值。(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刘卫英,陶汝崇[8](2016)在《金庸白猿藏经叙事的民国武侠小说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小说描绘的人与动物构建的社会,突出展现了动物对人类的亲和感。白猿藏宝部位的选择,较为直接地来自还珠楼主《兵书峡》,与道教练功参道传统相关。护宝猿猴类角色的智慧,在还珠楼主有被拔高的倾向;而金庸写宝物赠与者白猿,非常接近自然界生活的原生态。武侠人物的成长具有普通人的弱点,难以摆脱物种局限带来的困境。金庸写行善者无意中获得善报,突出了善待动物行为,不仅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而且带有生物主体间平等和睦相处的情怀。与还珠楼主相比,金庸更为理性科学地勾画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伦理图景。(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尚继武[9](2016)在《《聊斋志异》预叙艺术渊源及叙事功能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有着深远的预叙艺术渊源,使用了卜筮式、梦示式、角色化、直叙式等多种预叙,具有构成叙事悬念、引发后续事件、昭示命运力量、彰显人物性格、反映人情世态、揭示社会变迁等多种叙事功能。(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王立[10](2016)在《明清猿猴叙事的中外文化史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猿猴故事的书写,契合了古人华夏中心与"人类中心"的双重心态。作为人类近亲的猿猴类动物,既有类人的特征,又具动物属性。因灵活与善于模仿,猿猴成为人类的娱乐工具;又因其接近人类,"远交近攻"的种族生存谋略,激发了人类的歧视与排斥。人们在表层利用与深层拒斥的生态理念支配下,一旦发现猿猴幻变僭越或敢于向人类挑战便恼火万分。对猿猴武力驱除或话语挞伐的文化模式,既有本土传统,亦有外来宗教文学与观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叙事渊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跨文体的写作理念,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有着明显的双重面向,一是由新闻界推动的特稿写作,二是由传统文学界倡导的纪实性写作。新闻与文学有着各自不同的叙事伦理,在非虚构介入后两者在真实性与文学性上取得了平衡。但在非虚构写作概念不清、外延不明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平衡,在各自的文体边界内创作就尤为重要,特别是对真实性有更高要求的特稿写作。另一方面,"非虚构写作"正呈现出精英叙事向平民叙事的转变,"我视角"的出现反映了真实性的另一维度。这使得"非虚构"内涵进一步泛化,或将使得真实性呈现更强的欺骗与建构,造成公众的认知冲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渊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慧敏.基于文史互证的文史渊源研究——论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J].西部学刊.2019

[2].覃建行.对非虚构写作“新闻与文学”渊源的历史性分析——兼论真实性与叙事伦理的冲突与平衡[J].南方传媒研究.2018

[3].徐大军.《红楼梦》叙事建构的文艺渊源刍议——以《红楼梦》开篇神幻情节的属性为中心[J].红楼梦学刊.2018

[4].祝宇红.“化俗”之超克——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与主旨辨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

[5].贾兵.论《琵琶记》双线叙事结构的戏剧性——兼谈双线叙事结构的文学渊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夏伟.“道德叙事关怀”:从利维斯到夏志清——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西学渊源[J].文学评论.2017

[7].王立.叙事文学“被杀前获救”类型之渊源及叙事功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8].刘卫英,陶汝崇.金庸白猿藏经叙事的民国武侠小说渊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尚继武.《聊斋志异》预叙艺术渊源及叙事功能拓展[J].蒲松龄研究.2016

[10].王立.明清猿猴叙事的中外文化史渊源[J].河北学刊.2016

标签:;  ;  ;  

叙事渊源论文-张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