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基碳纤维的经济规模分析

PAN基碳纤维的经济规模分析

一、PAN基炭纤维经济规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忠清[1](2020)在《UiO-66-NH2及其改性材料对水中U(Ⅵ)的吸附研究》文中提出铀矿采冶及铀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铀废水,给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去除水体中的U(VI)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吸附法因效率高、操作简单且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被认为是去除U(VI)的最佳方法之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NH2以其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且易功能化等很适合作为新型吸附剂去除水中的U(VI)。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和湿浸渍法分别制备了UiO-66-NH2及其聚乙烯亚胺(PEI)改性材料,用于对水中U(Ⅵ)的吸附去除研究。采用SEM、XRD、FTIR和XPS等技术对材料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H、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影响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机理,得到如下结果:(1)在添加乙酸的条件下,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对U(Ⅵ)具有高吸附量的UiO-66-NH2。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U(VI)浓度为10 mg/L,投加量为100 mg/L,pH=6,30℃时,UiO-66-NH2对U(VI)的去除率为97.17%,且在60 min时基本达到了吸附平衡;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最大吸附量达384.6 mg/g;吸附-解吸实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FT-IR和XPS分析表明氨基、Zr-OH和Zr-O-Zr在U(VI)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吸附机理主要为U(VI)与Zr-OH和C-NH2之间的配位作用;另外,U(VI)还极有可能与Zr-O-Zr结构中的桥接O原子通过共价键相结合。(2)通过湿浸渍法成功制备了PEI改性UiO-66-NH2。UiO-66-NH2骨架的晶型结构不会因PEI的负载而被破坏,但其XRD特征峰强度会因PEI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且PEI负载量过高会导致UiO-66-NH2晶粒之间的团聚加重。吸附试验结果表明:PEI与UiO-66-NH2的最佳质量比为30%,在投加量为80 mg/L,初始U(Ⅵ)浓度为10 mg/L,pH=6,30℃时,UiO-66-NH2/PEI对U(Ⅵ)的去除率达98.2%,且吸附反应在6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分析表明,UiO-66-NH2/PEI对U(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容量达452.49 mg/g。

李连贵,敖玮,孙秀花,敖玉辉[2](2013)在《PAN基碳纤维微观结构与其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小角x射线衍射(SAXS)等微观结构表征手段,对国内不同厂家生产的3种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内部存在的大孔和微孔等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研究结果发现,3种PAN基碳纤维内部都存在着大孔和微孔结构,且这些孔隙结构对碳纤维的机械性能有很大影响,若碳纤维的大尺寸孔洞少,而微孔分布均匀、沿纤维轴取向度高,则碳纤维的综合性能较高。

刘秀影,宋英,李存梅,王福平[3](2012)在《炭纤维表面接枝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聚酰胺-胺(PAMAM)树状分子化学修饰方法制备碳纳米管接枝炭纤维(CF-PAMAM-CNTs)新型增强体。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接枝前后CF表面官能团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利用接触角测量、单丝拉伸方法研究了接枝前后纤维单丝的润湿性能及拉伸强度,并通过微脱黏法分析了其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同时探索了CNTs的最佳接枝量。结果表明,当CNTs接枝量为15%时,CF表面粗糙度提高了180%,表面能提高了300%,拉伸强度提高了22%,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提高了178%,这表明CNTs接枝有利于改善CF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洪龙龙[4](2011)在《炭纤维表面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纳米管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材料科学科技的发展,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近些年来发展的一种高性能结构材料,被大量应用在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具有各方面的优异性能,用其原位复合炭纤维(Carbon fiber)可以制得比传统复合材料性能更优异的纳米复合材料。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法,采用丙烯和乙炔为碳源,用镍作为催化剂,在CFs表面原位生长CNTs。讨论了CVD工艺及催化剂对CNTs生长的影响,并对生长机理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本文首次探究了在CF表面定向生长CNTs。1)采用电镀的方法在炭纤维表面制备镍催化剂颗粒。研究了不同镀镍时间对镀镍层的影响,分析了镀镍层的形貌、生长方式和生长机理等。当电镀时间为510min时,能在炭纤维表面沉积较均匀的催化剂颗粒,且尺寸比较适宜,而且在催化裂解丙烯和乙炔时表现出较好的活性,能在炭纤维表面催化生长出碳纳米管。2)催化剂颗粒在CNTs的生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电镀镍过程中,Ni最初以Frank-van der Merwe (F-M)模式生长,金属镍颗粒先在CF表面能量合适的位置沉积,形成细小微晶;之后,随着电镀时间的延长,镍催化剂颗粒逐渐增加聚集,形成岛状晶。由于预处理后的CFs表面的特殊形貌,从而诱导Ni催化剂颗粒形成树枝微晶,在CVD生长CNTs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采用CVD法在CFs表面原位生长CNTs。分别以丙烯和乙炔为碳源,讨论了催化剂状态、沉积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对CNTs生长的影响。当以丙烯为碳源时,采用电镀时间为5min的试样,沉积温度为900℃,反应时间为4h,C3H6,H2,N2流量分别为30、200和400ml/min时,得到的CNTs较理想。以乙炔为碳源时,反应温度为650℃,沉积时间15min,各气体流量为乙炔/氢气/氮气=30/400/400sccm时,能获得表面比较光滑的CNTs。4)通过对催化剂颗粒的长成机制及CVD过程中各因素对CNTs生长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本实验CVD生长CNTs的生长机理。5)首次对CFs表面定向生长CNTs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改进反应工艺,采用气流控制和CNTs本身重力作用,可以实现CNTs一定的取向生长,从而获得了“森林”形貌的CNTs。

史纪友,吕春祥,张寿春,周普查,贺福[5](2011)在《聚乙二醇改性对聚丙烯腈树脂及纺丝液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在聚合前加入聚乙二醇-600(PEG-600)对丙烯腈-衣康酸二元共聚的聚丙烯腈(PAN)纺丝液进行了改性。采用乌氏粘度计、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PEG-600用量对PAN树脂的分子量、亲水性以及纺丝液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EG-600用量的增加,PAN树脂的分子量逐渐降低,与未改性的PAN树脂相比,其亲水性先减小后增加;由于随PEG-600用量的增加,树脂的分子量降低以及PEG-600的增塑作用增强使纺丝液的非牛顿指数n逐渐增加,流变稳定性更好。

高慧[6](2010)在《聚丙烯腈共聚纤维单向电纺成纤工艺及其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电纺是得到纳米长纤维的一种直接方法。传统电纺纤维由于纤维成纤过程Taylor锥作用使得所收集的纤维呈无纺布形式分布。这种单纤维间纵横交叉的具有网络结构的无纺布或纤维束在原丝后处理与后续碳纤维制备过程中不能获得必要的有效高倍牵伸效果,亦不能满足PAN大分子与碳网层面获得高度取向的需求,故使得纤维力学性能低下,长期以来不能用于结构材料使用。为此,以单向收集沿着轴向高度序列排列电纺丝为目的的探索工作成为电纺领域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由于水是电的良导体,且碳纤维用电纺纤维在后续工序中需要在水中进一步脱除残余溶剂和进行必要的高倍牵伸处理,结合湿法纺丝工艺,本课题成功地设计并建立了新型连续流动水浴收集方式获得了沿轴向高度排列的单向长束状纤维,并获得了发明专利受理。本课题在成功地探索并建立了新型连续流动水浴收集方式的基础上,研究了在电纺过程中电压、收集距离和转速对新型单向排列聚丙烯腈纤维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确定了本实验所需的基本工艺条件。借助扫描电镜(SEM)、差式扫描量热(DSC)和X衍射(XRD)等测试手段,采用对比的方法,探讨了静电纺丝制备得到的纳米纤维与普通市售PAN纤维的差异以及水浴收集电纺丝与辊筒收集电纺丝在单向排列程度、致密性、PAN大分子取向结构、结晶度等序态结构方面的差异。还着重研究了水浴温度对水浴收集方式所得电纺丝的影响。课题还对静电纺初级纤维进行了热水牵伸实验,研究了牵伸前后纤维在结构性能方面的差异,并对两种方式下得到的纤维进行同等倍数的牵伸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电纺纤维与传统纺丝方法得到的纤维相比,直径小,表面缺陷也少,纤维表面基本上看不到沟槽。(2)电纺PAN原丝在空气中的DSC图线呈现双峰。(3)未经牵伸的初生电纺PAN纤维取向度和结晶度(55.0%,42.8%)较经过约八倍牵伸的考陶尔纤维(83.0%,77.46%)低。但是与相同转速下辊筒收集电纺丝(51.1%,5.7%)相比,水浴收集电纺丝的单向排列程度取向度高3.7%、结晶度高37.1%。(4)水浴收集电纺丝的溶剂残余率为1.34%低于辊筒收集电纺丝的溶剂残余率3.87%。(5)水浴收集得到的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主要受电压、浓度、收集距离、环境温度、收集浴的洁净度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6)水浴温度越低越易得到表面光滑的且溶剂残余率低的纤维。水浴温度越高,纤维表面越粗糙,缺陷越多。随着水浴温度的升高,纤维的体密度逐渐减小,直径增大;结晶度减小。(7)牵伸对于电纺丝直径有很大影响,牵伸倍数越大的,纤维的直径变化越明显。热水牵伸对提高电纺丝的结晶性有很大作用,随着牵伸倍数的提高结晶度有增大的趋势。牵伸使电纺丝致密化。(8)水浴收集电纺丝经过3倍牵伸直径减小了近40%,而牵伸3倍的辊筒收集电纺丝直径仅减小17%。牵伸后水浴收集电纺丝的结晶度和取向度提高幅度分别为67.87%和63.09%,且牵伸后的水浴收集电纺丝的取向度89.7%,高于Courtauld纤维。牵伸后的水浴收集电纺丝的DSC放热量大于辊筒收集电纺丝。

李人杰,吕春祥,李永红,周普查,纪英露,吕晓轩,杨禹,袁淑霞,贺福[7](2009)在《水洗条件对PAN水洗丝条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了水洗条件对聚丙烯腈(PAN)水洗丝条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用万能材料测试机、XRD、SEM、压汞仪测试纤维的力学性能、晶态结构、表面形态和孔结构,得到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洗温度升高,丝束的最大应力和最大载荷降低;水洗温度从55℃增大到90℃,结晶度从64.84%降低到57.73%,晶粒大小从4.034nm变为5.007nm;水洗温度升高,丝表面出现更加明显的纵向沟槽,表面缺陷增多,丝的直径也变得不均匀,孔隙率和孔径变小,微孔逐渐增多;随着结晶度降低、晶粒尺寸变大、表面缺陷增多,丝的力学性能随之下降;相同温度,超声波使纤维的孔径和孔隙率变小,同时使表面缺陷增多,所以超声波对丝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周吉松,吕永根,王小华,杨常玲,潘鼎[8](2008)在《丙烯腈-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热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采用溶液自由基法制备了丙烯腈(AN)-丙烯酰胺(AM)共聚物,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NMR)、差示扫描量热仪(BSC)和热重分析(TG)等方法对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M的加入,共聚物的分子质量和转化率都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AN的质量分数为2%(w)时,分子质量和转化率最高,且共聚单体AM能在较低温度时以离子机理形式引发聚丙烯腈(PAN)原丝的氧化、环化放热反应并能减缓放热效应。

周佩讯[9](2008)在《亚微米级电纺炭纤维预氧化工艺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亚微米级聚丙烯腈(PAN)原丝,进而将其预氧化、炭化获得亚微米级炭纤维。研究了适合本课题的静电纺丝和预氧化工艺条件。采用对比的方法,借助差式扫描量热(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和广角X衍射(WXRD)等测试手段,探讨了静电纺丝制备炭纤维过程中电纺PAN纤维热氧稳定化反应的变化及其与湿法纺丝制备的微米级直径纤维的热化学反应差异。结果表明,特殊的成型工艺决定了电纺PAN纤维聚集态结构与普通纤维有所不同。这种聚集态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两种纤维预氧化反应的差别。电纺PAN纤维的DSC曲线上呈现出普通PAN纤维所没有的双放热峰。与微米级的PAN纤维相比,相同处理条件下,电纺纤维的氰基反应程度较高;热氧稳定化低温阶段下电纺纤维的芳构化指数较低,高温阶段则较高。解析相关数据后可以推断,电纺纤维从低到高温度的两个放热区间分别代表了分子内环化和分子间环化;电纺纤维预氧化过程中的分子间环化所占比例较大。为了防止纤维之间的粘连,比较了对纤维上油剂的几种方法,最后发现喷雾法上油剂在静电纺丝过程中的效果较好,提高了纤维的拉伸长度和承受载荷。同时研究了油剂浓度对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赵建国,刘朗,郭全贵,史景利,翟更太,宋进仁[10](2008)在《炭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文中指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炭纤维表面生长了碳纳米管,并观察了它的微观形貌,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纤维表面的纵向沟槽可以负载催化剂粒子,是生长碳纳米管的物理基础;催化剂的浓度太高,金属粒子容易团聚长大,所得碳纳米管的管径较大;而催化剂浓度太低,则不能在炭纤维整个表面均匀生长碳纳米管;最佳的催化剂溶液的浓度是0.05mol/L的硝酸钴。比较了铁、钴、镍三种过渡金属催化剂,从形成的碳纳米管的质量来看,钴催化剂最佳。

二、PAN基炭纤维经济规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AN基炭纤维经济规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UiO-66-NH2及其改性材料对水中U(Ⅵ)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含铀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1 含铀废水的来源
        1.1.2 含铀废水的危害
    1.2 含铀废水的处理技术
    1.3 吸附材料对吸附水中铀的应用
        1.3.1 无机吸附材料
        1.3.2 高分子吸附材料
        1.3.3 复合型吸附材料
    1.4 MOFs对吸附水中铀的应用
        1.4.1 原始MOFs
        1.4.2 功能化MOFs
        1.4.3 MOFs复合材料
        1.4.4 MOFs煅烧衍生物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主要试剂
    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材料制备
        2.3.1 UiO-66-NH_2和UiO-66 的制备
        2.3.2 聚乙烯亚胺改性UiO-66-NH_2的制备
    2.4 试验方法
        2.4.1 吸附剂对U(Ⅵ)的吸附性能
        2.4.2 吸附剂的吸附-解吸实验
    2.5 吸附动力学模型
    2.6 吸附等温线模型及热力学计算
        2.6.1 吸附等温线模型
        2.6.2 吸附热力学计算
    2.7 材料表征
        2.7.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7.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7.3 比表面积分析(BET)
        2.7.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7.5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UiO-66-NH_2 对水中U(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分析
    3.1 UiO-66-NH_2的表征分析
        3.1.1 XRD表征分析
        3.1.2 BET表征分析
        3.1.3 SEM表征分析
    3.2 吸附影响因素、动力学及热力学分析
        3.2.1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3.2.2 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3.2.3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
        3.2.4 初始U(Ⅵ)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及等温线分析
        3.2.5 热力学计算
    3.3 吸附机理分析
    3.4 UiO-66-NH_2的吸附-解吸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乙烯亚胺改性UiO-66-NH_2 对水中U(Ⅵ)的吸附性能
    4.1 UiO-66-NH_2/PEI的表征分析
        4.1.1 XRD分析
        4.1.2 SEM分析
        4.1.3 FTIR分析
    4.2 吸附影响因素、动力学及等温线分析
        4.2.1 PEI与 UiO-66-NH_2 的质量比对吸附的影响
        4.2.2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4.2.3 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4.2.4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
        4.2.5 初始U(Ⅵ)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及等温线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铀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测定方法
    附录 B 铀浓度标准曲线
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2)PAN基碳纤维微观结构与其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1.2 主要测试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碳纤维的形貌结构研究
        1.3.2 碳纤维的孔结构研究
        1.3.3 微孔分布研究
2 结果与讨论
    2.1 PAN基碳纤维的微观形态结构
        2.1.1 碳纤维的表面形貌
        2.1.2 碳纤维截面微观形貌
    2.2 PAN碳纤维的微孔结构
    2.3 PAN碳纤维微孔分布研究
3 结论

(3)炭纤维表面接枝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
    2.1 材料
    2.2 CNTs接枝CF新型增强体的制备
    2.3 分析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CF的表面元素分析
    3.2 CF表面形貌
    3.3 CF表面能及浸润性
    3.4 CF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
    3.5 CF单丝的拉伸强度
4 结论

(4)炭纤维表面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纳米管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炭纤维
    1.3 碳纳米管的介绍
        1.3.1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分类
        1.3.2 碳纳米管的性能
        1.3.3 碳纳米管的制备
        1.3.4 碳纳米管的应用研究
    1.4 炭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及机理研究进展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过程
        2.2.4 测试与表征
第三章 炭纤维表面加载镍催化剂颗粒
    3.1 引言
    3.2 炭纤维预处理效果
    3.3 炭纤维表面电镀镍
        3.3.1 电镀镍反应原理
        3.3.2 电镀镍形貌分析
        3.3.3 电镀镍化学成分分析
    3.4 电镀镍催化剂颗粒生长机制
        3.4.1 电镀镍颗粒的初始生长机制
        3.4.2 电镀镍颗粒生长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丙烯和乙炔为碳源在炭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及机理研究
    4.1 丙烯为碳源生长 CNTs 的研究
        4.1.1 反应温度对 CNTs 生长的影响
        4.1.2 沉积时间对 CNTs 生长的影响
        4.1.3 碳源气体流量对 CNTs 生长的影响
    4.2 镍催化剂对 CNTs 生长的影响
    4.3 乙炔为碳源在 CFs 表面生长 CNTs 的研究
        4.3.1 反应温度对 CNTs 生长的影响
        4.3.2 沉积时间对 CNTs 生长的影响
    4.4 CNTs 生长机理
        4.4.1 理论分析
        4.4.2 生长模型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炭纤维表面定向生长碳纳米管研究
    5.1 工艺改进
    5.2 定向生长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课题延伸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聚乙二醇改性对聚丙烯腈树脂及纺丝液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药品及设备
    1.2 纺丝液的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PEG-600对PAN树脂分子量的影响
    2.2 PEG-600对共混树脂亲水性的影响
    2.3 PEG-600对纺丝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2.3.1 PEG-600对PAN聚合纺丝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2.3.2 PEG-600对PAN纺丝液非牛顿指数的影响
3 结论

(6)聚丙烯腈共聚纤维单向电纺成纤工艺及其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炭纤维概述
    1.2 PAN原丝对炭纤维性能的影响以及原丝性能的改善
        1.2.1 PAN原丝的形态结构
        1.2.2 PAN基炭纤维制备工艺流程
        1.2.3 原丝性能对炭纤维性能的影响
        1.2.4 改善原丝性能的途径
    1.3 静电纺丝的研究进展
        1.3.1 电纺的基本概念及工艺基本原理
        1.3.2 电纺的影响因素
        1.3.3 取向纳米纤维的制备
        1.3.4 电纺丝应用
    1.4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1.1 原丝规格及性能指标
        2.1.2 实验用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溶液配置
        2.2.3 电纺丝实验
        2.2.4 水浴牵伸实验
    2.3 性能测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2 差热扫描量热分析(DSC)
        2.3.3 X射线衍射(XRD)
        2.3.4 体密度(pv,g/cm3)
        2.3.5 热水收缩率
        2.3.6 DMF残余量
        2.3.7 测量仪器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3.1.1 电压
        3.1.2 收集距离
        3.1.3 转速对电纺丝的影响
        3.1.4 小结
    3.2 水浴收集电纺丝与考陶尔3K丝的比较
        3.2.1 外观形貌
        3.2.2 纤维的密度
        3.2.3 纤维的热性能
        3.2.4 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
        3.2.5 小结
    3.3 辊筒收集电纺丝与水浴收集电纺丝比较
        3.3.1 表面形貌及宏观排列
        3.3.2 沸水收缩率
        3.3.3 DSC
        3.3.4 纤维的密度
        3.3.5 结晶度和取向度
        3.3.6 溶剂残余率
        3.3.7 小结
    3.4 纤维表面的粗糙度问题
        3.4.1 收集浴的洁净程度
        3.4.2 电压
        3.4.3 浓度
        3.4.4 收集距离
        3.4.5 环境温度
        3.4.6 其它原因
        3.4.7 小结
    3.5 水浴温度对电纺丝的影响
        3.5.1 SEM
        3.5.2 密度和直径
        3.5.3 DSC
        3.5.4 XRD
        3.5.5 DMF残余率
        3.5.6 小结
    3.6 电纺丝的热水牵伸
        3.6.1 牵伸探索试验
        3.6.2 同一电纺丝牵伸不同倍数
        3.6.3 牵伸相同倍数水浴收集电纺丝和辊筒收集电纺丝
        3.6.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水洗条件对PAN水洗丝条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纤维样品制备
    1.2 样品测试
        1.2.1 万能材料试验机
        1.2.2 X射线衍射
        1.2.3 SEM
        1.2.4 压汞仪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洗丝条的力学性能
    2.2 水洗丝条晶态结构
    2.3 水洗丝条的表面形态
    2.4 丝条的孔结构
3 结 论

(9)亚微米级电纺炭纤维预氧化工艺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炭纤维概述
        1.1.1 PAN基炭纤维制备工艺流程
        1.1.2 炭纤维形成过程中形貌及结构的变化
    1.2 PAN原丝对炭纤维性能的影响以及原丝性能的改善
        1.2.1 原丝性能对炭纤维性能的影响
        1.2.2 改善原丝性能的途径
    1.3 静电纺丝的研究进展
        1.3.1 电纺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1.3.2 电纺装置
        1.3.3 电纺的影响因素
        1.3.4 电纺的应用
    1.4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1.1 原丝规格及性能指标
        2.1.2 实验用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电纺丝实验
        2.2.2 预氧化炭化实验
        2.2.3 电纺纤维上油剂实验
    2.3 性能测试
        2.3.1 体密度(ρ_v)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差热扫描量热分析(DSC)
        2.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元素分析测试(EA)
        2.3.6 X射线衍射(XRD)
        2.3.7 测量仪器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电纺丝炭纤维结构材料制备可行性研究
        3.1.1 普通PAN原丝与电纺PAN原丝的比较
        3.1.2 电纺丝预氧化纤维、炭纤维与普通预氧化纤维、炭纤维的比较
        3.1.3 小结
    3.2 电纺丝实验条件的研究
        3.2.0 纺丝液浓度的选择
        3.2.1 变化接收距离对电纺丝过程的影响
        3.2.2 变化电压对电纺丝过程的影响
        3.2.3 小结
    3.3 预氧化条件的研究
        3.3.1 电纺纳米纤维预氧化的特点
        3.3.2 扩大预氧化温度范围的实验
        3.3.3 利用腈基反应程度来判断预氧化程度
        3.3.4 小结
    3.4 预氧化机理的研究
        3.4.1 DSC分析
        3.4.2 XRD结果分析
        3.4.3 FTIR结果分析
        3.4.4 预氧化过程中的元素变化
        3.4.5 小结
    3.5 电纺纤维上油剂实验
        3.5.1 上油剂的方法选择
        3.5.2 油剂种类和浓度对纤维牵伸性能的影响
        3.5.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炭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
    2.1 试样制备
    2.2电镜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炭纤维表面形貌对碳纳米管分布的影响
    3.2 催化剂的浓度对碳纳米管形貌的影响
    3.3 催化剂的种类对碳纳米管形貌的影响
4 结论

四、PAN基炭纤维经济规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UiO-66-NH2及其改性材料对水中U(Ⅵ)的吸附研究[D]. 胡忠清. 南华大学, 2020(01)
  • [2]PAN基碳纤维微观结构与其性能相关性研究[J]. 李连贵,敖玮,孙秀花,敖玉辉. 化工新型材料, 2013(03)
  • [3]炭纤维表面接枝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J]. 刘秀影,宋英,李存梅,王福平. 新型炭材料, 2012(06)
  • [4]炭纤维表面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纳米管及其机理研究[D]. 洪龙龙. 华东交通大学, 2011(02)
  • [5]聚乙二醇改性对聚丙烯腈树脂及纺丝液性能的影响[J]. 史纪友,吕春祥,张寿春,周普查,贺福. 材料导报, 2011(10)
  • [6]聚丙烯腈共聚纤维单向电纺成纤工艺及其关联性研究[D]. 高慧.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7]水洗条件对PAN水洗丝条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 李人杰,吕春祥,李永红,周普查,纪英露,吕晓轩,杨禹,袁淑霞,贺福. 化工新型材料, 2009(03)
  • [8]丙烯腈-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热性能研究[J]. 周吉松,吕永根,王小华,杨常玲,潘鼎.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08(04)
  • [9]亚微米级电纺炭纤维预氧化工艺及其机理的研究[D]. 周佩讯. 北京化工大学, 2008(03)
  • [10]炭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J]. 赵建国,刘朗,郭全贵,史景利,翟更太,宋进仁. 新型炭材料, 2008(01)

标签:;  ;  ;  ;  

PAN基碳纤维的经济规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