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论文-刘兴坡,李璟,周亦昀,陈子薇,丁永生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论文-刘兴坡,李璟,周亦昀,陈子薇,丁永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海市,生态品质,景观生态网络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兴坡,李璟,周亦昀,陈子薇,丁永生[1](2019)在《上海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与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上海城市生态网络结构,综合应用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景观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提出上海城市生态品质提升途径。首先,应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获得了2008年和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水域和绿地等景观类型分布,应用Fragstats软件获得景观格局指数,比较了城市景观格局和景观格局指数的演变;其次应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迭置,确定了生态网络结构的间断点;最后与《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比较,提出了城市生态网络发展建议。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2008~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绿地和水域的面积比例由38∶51∶5∶6演变为46∶39∶7∶8。(2)上海市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复杂化,连通性下降;建设用地的优势景观类型地位强化,郊区建设用地呈现破碎化入侵,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且破碎化;绿地系统面积增大,但连通性不足,结构待优化。(3)经最小阻力分析获得上海市105条潜在生态廊道线路,在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具有较好的环状度;经迭置分析识别出上海市骨干生态廊道的62个间断点,主要分布在青浦区、松江区、浦东新区以及奉贤区。(4)经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生态网络骨架基本保持,但局部的生态网络结构存在问题,上海西北部和北部的生态廊道空间萎缩,东南部生态空间出现碎片化。(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任金铜,陈凡美,陈群利,冯图,王志红[2](2019)在《黔西北高原湿地景观生态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位于典型喀斯特地区的黔西北高原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近20年来的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黔西北高原地区湿地景观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湿地景观类型中河流、水库坑塘和滩地等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较为严重,而水田、湖泊等湿地景观类型在受到人类活动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面积有所增加;(3)除滩地景观类型外,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NP和PD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水田景观类型的LPI基本保持不变,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LPI则是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来看,河流景观类型变化最为严重.(4)研究区在近20年内湿地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不同景观斑块在空间上趋于离散,1995-201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蔓延度指数(CONTAG)总体呈下降趋势,SHDI和SHEI均呈现出持续增加趋势.(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任金铜,瞿倩,周丽梅,欧阳力剑,冯图[3](2019)在《六冲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位于贵州六冲河流域的夹岩水利枢纽区域近20 a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2)20a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林地和草地等景观类型的形状复杂性在缓慢下降;(3)研究区内耕地、林地、草地等景观类型为优势景观,水域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所增加,但研究区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本文来源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新洲,薛建辉[4](2019)在《蠡湖湖滨湿地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及适宜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滨湿地是陆域生态系统和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在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遥感技术对无锡蠡湖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前后景观生态格局及演变进行分析,从湖滨湿地景观优美性、自然性、稳定性以及服务性4个层面,对蠡湖湖滨湿地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影响湖滨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景观重建的原因,从而为开展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少莹[5](2019)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景观生态格局与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境内,地处温带常绿阔叶林带。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虽为人工景观,却营造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校园景观生态格局以及过程,可以了解校园的景观生态情况,从而评价校园景观生态环境,对校园景观的管理以及未来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张晓瑞,张飞舟[6](2019)在《快速城市化影响下超大型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大型城市建设对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变化定量研究的应用需求,基于多时相遥感变化监测和格网划分方法,结合景观指数对北京景观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探究城市化对城市景观影响的阈值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由于北京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建筑用地增加了56%,斑块破碎程度较低;而城市耕地及绿地景观有所减少、斑块分布不均,破碎程度上升;2)空间格局方面,由于建筑用地的覆盖及彼此间的高度连接,使城区景观破碎程度明显低于城郊,景观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3)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对城市景观破碎度有显着影响,相关系数达0.84,具体表现为倒U关系,即景观破碎度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在51%~53%时达到峰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陈鸿,黄诗雅,刘国亮[7](2019)在《南宁港规划江岸带景观生态格局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南宁港总体规划修编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3S"技术,对港口规划实施江岸带景观格局进行预测分析。分析表明:港区规划以点状分布在沿江岸带,规划实施后生态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李伯华,郭欣欣,曾灿[8](2018)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生态格局演变特征分析——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广州市黄埔区人口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由于人类的开发、建设和生产,导致城市内部出现了一系列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借助RS、GIS等"3S"技术,结合"Fragstats 4.2"景观分析软件,对广州市黄埔区1990~2016年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景观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景观生态用地面积不断减小,斑块数量不断增加,景观异质化程度增加.(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振宇[9](2018)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促进了风景园林规划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当前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基于这种现状,必须要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中包括加快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具有较大的作用,能够提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提高风景园林的吸引力。本文对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建设绿色魅力的风景园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克力木·买买提[10](2018)在《基于遥感和GIS的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唯一性的景观资源,是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的特殊载体。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址及其环境从而使它可持续利用是当今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科学问题。吐鲁番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地区,又是典型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生态退化严重的地区。在自然和人文双重作用下,吐鲁番历史文化遗产的原有历史风貌、传统格局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在文化遗产带动的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背景下,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和保护正在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历史文化遗址分区保护是目前解决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关系的重要平衡手段,但目前因为缺乏充分的科学理论和明确的量化体系,导致这一方法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正在历史文化遗产监测、分析和保护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形成了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信息技术、数字文化遗产等新兴的研究方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文化遗址整体性保护理念出发,在遥感和GIS的支持下,结合生态敏感性理论和空间区划模型,在研究敏感因素与保护分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保护分区方法进行了改进,将文化遗产敏感性涉及到的相关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和时空建模,为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提供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区方法。以吐鲁番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分区为例,对本文提出的保护分区方法进行实践验证,实现了遥感和GIS技术、生态敏感性理论与方法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领域的系统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定性定量集成的干旱半干旱区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框架,实现了区位分析、空间关联、空间统计、空间聚类、空间自相关等模型在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中的的综合应用。系统研究了吐鲁番历史文化遗产分布格局,发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适合干旱区文化遗产分布格局的地理因子影响规律。利用研究区DEM数据、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历史文化遗址格局相关因子,定量分析了地形、水系、道路、水源等对吐鲁番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的影响特点,分析了这些格局描述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在GIS支持下研究了吐鲁番地区古遗址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对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具有显着的影响,导致古遗址不但空间分布分散而且规模也较小。水系、道路对区内遗址点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遗址点距离道路、水系越远均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在水源条件上,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干旱区古遗址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水源指向性。但是在海拔相对较低、植被相对丰富、坡度较小、地表与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平坦地势区域,古遗址在空间形态上有密集分布的特点。2)建立了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影响的历史文化遗址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和区划方案,提高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划的科学性,实现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区域生态建设多目标协同。建立了干旱气候条件下吐鲁番历史文化遗址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提出了历史文化遗址分类、分级、分区保护的相关建议。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迫切需求,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建立了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选取8个敏感性因子,分析了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历史文化遗址生态总体敏感性较高,敏感性从高至低分别占研究区总遗址的33.98%(有140处遗址),19.66%(81处),24.51%(101处),11.17%(46处)和10.68%(44处)。通过对吐鲁番市区遗址点生态敏感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内93.15%的等级遗址、89.32%的类别遗址处在敏感状态,容易受各种人类和自然因素作用而产生明显退化或破坏。基于此评价结果,建议以生态敏感性为依据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分区保护与建设,实现遗址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统一。3)系统开展了吐鲁番历史文化遗产分布格局、地理因子影响、人类活动影响、生态敏感性评价和保护区划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针对不同分区的保护措施,研究成果对于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集中区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提出了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干旱区文化遗址区划方案。将研究区划分为严格保护区、重点保护区、重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结合吐鲁番城市化发展,重点研究了城市化背景下的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策,提出了协调新型城镇化、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将为吐鲁番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产业合理布局和环境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位于典型喀斯特地区的黔西北高原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近20年来的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黔西北高原地区湿地景观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湿地景观类型中河流、水库坑塘和滩地等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较为严重,而水田、湖泊等湿地景观类型在受到人类活动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面积有所增加;(3)除滩地景观类型外,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NP和PD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水田景观类型的LPI基本保持不变,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LPI则是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来看,河流景观类型变化最为严重.(4)研究区在近20年内湿地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不同景观斑块在空间上趋于离散,1995-201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蔓延度指数(CONTAG)总体呈下降趋势,SHDI和SHEI均呈现出持续增加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兴坡,李璟,周亦昀,陈子薇,丁永生.上海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与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任金铜,陈凡美,陈群利,冯图,王志红.黔西北高原湿地景观生态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任金铜,瞿倩,周丽梅,欧阳力剑,冯图.六冲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演化分析[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9

[4].徐新洲,薛建辉.蠡湖湖滨湿地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及适宜性评价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5].张少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景观生态格局与过程分析[J].四川建筑.2019

[6].张晓瑞,张飞舟.快速城市化影响下超大型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7].刘陈鸿,黄诗雅,刘国亮.南宁港规划江岸带景观生态格局影响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19

[8].李伯华,郭欣欣,曾灿.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生态格局演变特征分析——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

[9].李振宇.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8

[10].克力木·买买提.基于遥感和GIS的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8

标签:;  ;  ;  ;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论文-刘兴坡,李璟,周亦昀,陈子薇,丁永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