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质输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源,线形沙丘,雅丹,戈壁
物质输移论文文献综述
李继彦,赵二丹,柳文龙,闫加亮,周玲[1](2018)在《察尔汗盐湖线形沙丘沙物质来源及输移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地球化学元素方法,探讨了察尔汗盐湖北岸线形沙丘的沙物质来源,并对区域物质输移路径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戈壁、雅丹廊道流沙和线形沙丘的常量元素均以SiO_2、Al_2O_3和CaO为主,微量元素均以Cl、Ba、Sr和Co含量较高;线形沙丘与戈壁表层沉积物的常量与微量元素的UCC标准化值分布模式均较一致,且与距盐湖较近的雅丹廊道流沙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均处于早期的脱Na、Ca阶段,且在A-CN-K叁角图中均位于大陆风化趋势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可能代表河流溶质的风化趋势。因此,戈壁表层沉积物和雅丹廊道流沙在线形沙丘形成过程中均可提供沙物质来源,且前者提供的沙物质应该更多。柴达木盆地可能为其下风向黄土的物质源区之一,但是提供的粉尘颗粒有限。(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5期)
吴雪菲,陈永灿,梁东方[2](2018)在《采用随机游走方法模拟垂向二维波浪流中物质输移扩散》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随机游走方法研究了垂向二维波浪流中的纵向离散现象。作为目前新兴的拉格朗日方法,此模型首先用于计算一理想条件下的周期振荡剪切流中的纵向离散系数,并与解析解对比,二者非常吻合,证明了模型在计算此类非恒定流的有效性。然后模型被应用于水波环境中,其中流场及自由水面分别由线性波理论和Stokes波理论计算,模拟得到的纵向离散系数与半经验公式相吻合,并发现Stokes波理论下计算得到的纵向离散系数较线性波稍大。此外,还讨论了包括时间步长和粒子数量等计算参数的选取。最后,模拟了不同水波参数及扩散系数条件下的纵向离散,分析了各项系数对于纵向离散系数的影响。发现纵向离散系数随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减小,而水波中水深及波高的增大都会导致纵向离散系数的增大,其中波高影响更为剧烈;相反地,纵向离散系数会随着周期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何振强[3](2017)在《钱塘江河口生源物质输移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源物质是维持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要素。钱塘江河口水动力条件十分复杂,使得生源物质的随流扩散输移变化多端。研究钱塘江河口生源物质输移对于保护水体生态系统和改善河道水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意义。根据钱塘江感潮河段生源物质资料分析了氮磷限制性特征、河段营养状况、存在形态的相关性和空间相似性。分析发现相较于氮而言,磷是研究区域内的限制性元素;河段内各观测站点的卡森指数均大于60,河段处在富营养状态;同时由聚类分析得钱塘江闻堰以下河段生源物质的含量主要受钱塘江干流富阳段控制。钱塘江感潮河段存在氮磷营养过剩问题,而磷又是河流水体中的限制性元素,认为可以通过控制水体中磷浓度水平的方法,达到减轻因水体营养过剩对水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针对以往生源物质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口、海岸地区沉积物中这一现状,本文采用了二维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物质输移方程,建立了水动力和生源物质耦合的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钱塘江河口氮磷生源物质的输移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之江实测点进行验证,得到除观测点外整个计算区域内任意一点的氮磷生源物质浓度情况。通过对模拟计算得到的计算区域氮磷生源物质浓度场进行分析,发现感潮河段氮磷生源物质浓度等值线呈现出舌形分布特点,含氮磷生源物质水体主要通过主槽输移,弯道断面凹岸处的氮磷浓度变幅明显地大于凸岸侧。运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分析氮磷生源物质下移对潮差和径流的响应,发现生源物质下移受径流控制,径流流量越大,下移速度明显变快,潮汐过程则使得生源物质输移过程出现周期性的上溯下移,对下移过程起阻滞作用,且潮差越大,阻滞作用越强。基于生源物质输移对感潮河段复杂水动力条件的响应特点,对衰减系数敏感性进行数值分析,发现越往下游,生源物质氮磷浓度对衰减系数越敏感,具体表现为随衰减系数的增大,下游生源物质氮磷浓度降幅较上游要大,说明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大河段衰减系数,能够达到降低氮磷浓度的效果,可为河道营养过剩问题治理提供参考性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1-01)
杨文俊,王振华,贾海[4](2015)在《基于水沙过程的典型多面源营养物质输移机理与生态防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依托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的叁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叁峡库区磷污染生态防治”创新团队取得重要科技进展,完成的“基于水沙过程的典型多面源营养物质输移机理与生态防治”成果荣获2015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参与完成该成果的还(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11-19)
杨毅,徐艳东,王发云,魏潇[5](2015)在《粤西沿岸流和物质输移模型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FVCOM叁维数值模型模拟广东沿岸海流,分析了粤西沿岸海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粤西沿岸海流主要为西南向流,只有在夏季西南季风较大时才会有东北向流。在海流模拟基础上建立物质输移扩散模型,模拟粤西沿岸的物质输移状况,模型结果显示,粤西沿岸的物质扩散以西向为主,只有夏季季风较大时物质才向东扩散,且扩散速度较小,琼州海峡的物质扩散终年向西。(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19期)
夏雨,黄灵光,鄢帮有,方豫[6](2014)在《乐安河流域面源营养物质输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乐安河流域2009~2011年17个监测断面的定期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流域内总氮、总磷的时空分布规律。运用WATLAC水文模型和MESAW营养盐模型,对乐安河流域营养物质产出与输移进行模拟,估算主要土地利用方式营养物输出系数、产出量及河道滞留率。研究表明:该流域氮年产出量为10 438.0t,对流域出口处的贡献量为5 855.7t,滞留率为43.9%;磷年产出量为1 003.7t,对流域出口贡献量为344.9t,滞留率为65.6%。由于氮的可溶性强和流动性更强,因此比磷的产生量和贡献量都更多,并且滞留率受降雨影响更为显着。延长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和时间,可增加营养物的滞留率,减少对河道的贡献量。(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04期)
沈良朵,邹志利[7](2011)在《波浪场中物质输移离散系数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水域波浪引起的物质输移扩散存在着不同于水流引起的物质输移扩散的特征.通过解析的方法对垂向扩散方程进行求解,推导出波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海岸水域物质输移离散系数的理论公式.分析中将总的离散系数分为潮流、质量输移流、纯波浪波动作用以及潮流与质量输移流、潮流与波浪波动、质量输移流与波浪波动的相互作用6部分,通过分析各组成部分特征,得出海岸水域物质输移中波浪所产生的离散效应主要是质量输移流贡献,波浪水质点运动及波流相互作用对时间平均离散系数的贡献较小的结论.仅波浪的作用(不包括潮流)的有关结果与他人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的吻合良好,证明了该理论推导的正确性.给出了时间平均离散系数及离散系数波动幅值随波浪周期和波高的变化特征,同时将结果应用于垂向环流,给出了垂向环流对应于质量输移流所产生的离散系数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胡嘉镗,李适宇,耿兵绪,龙维[8](2010)在《一维河网物质输移模型质量不守恒问题及其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质量守恒是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然而,国内一些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维河网物质输移模型却存在明显的质量不守恒问题。本文在分析该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原模型提出了修正,进而建立满足质量守恒的一维河网物质输移模型,并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质量守恒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原模型产生质量不守恒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模型的求解变量(物质浓度)定义于河段断面上,而非河段控制体中心,这一不当的设置导致模型在水流转向或者顺逆流的情况下出现质量不守恒的现象;质量等恒测试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模型成功解决了原模型质量不守恒的问题,其在计算过程中能够保证质量守恒。(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0年03期)
许丹[9](2010)在《钱塘江河口物质输移与能量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的区域,在径流和潮流的双重作用下水动力特性复杂,尤其在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涌潮汹涌、洪水暴涨暴落、河床急冲骤淤,盐水入侵、污染物和泥沙输移等各类物质输移及相应的能量变化问题十分突出,对河口水环境、水生态和饮用水源质量以及河口工程安全有显着影响。因此研究钱塘江河口的物质输移和能量无论在河口学的理论上还是工程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强潮河口物质输移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一定程度的危害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对此类输移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国内外对此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各类物质输移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针对盐度输移引起的强潮河口盐水入侵对饮用水源地危害极大的问题,基于笛卡尔坐标系中雷诺平均N-S方程及盐度输运方程的有限体积法离散,建立了水动力盐度耦合的二维模型,首次用于钱塘江强潮河口水源地附近河段的潮流及盐度输移过程的数值模拟。发现潮汐河口弯道段盐度等值线呈明显的舌状分布,盐水入侵的最远端受涨潮主流线主导,据此认为河口水源地取水口不宜靠近涨潮流主流线。水库下泄径流具有抑制盐水入侵的作用,但当径流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单位下泄径流量产生的抑咸效果有所减弱,即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此时应考虑从蓄淡水库取水,这为蓄淡避咸水库建设、有效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提供了技术依据。采用正交曲线坐标系中N-S程和污染物输移方程以及ADI离散方法,建立了平面二维污染物输移模型,成功模拟了钱塘江河口污染物的输移过程。结果表明,潮汐河口污染物随涨落潮流往复输移,水体污染物浓度在潮周期内变化趋势与各点自身潮位涨落趋势相反,而浓度峰区呈现往返迁移、其峰值呈降低-增加-再降低的过程,此与无潮河流浓度峰值不断下移、降低的过程显着不同。浓度的减小是通过扩散稀释、浓度峰区逐渐分裂的过程来实现的。并说明了强潮河口在突发污染事故后用加大水库下泄流量的方法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水源水质安全是可行的。结合N-S方程、对流扩散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建立了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叁维泥沙输移模型,模拟了特大洪水条件下5天内的泥沙输移。得到钱塘江河口在不同频率洪水条件下的泥沙输移量,与小流量情形相比,大流量条件下河床更快进入剧烈冲刷状态,但单日输移量比值逐日递减,最后一天的泥沙输移量已趋于相同。大流量持续冲刷数天后,最大冲刷深度将不再增加,代之以断面底部的横向扩展。受丁坝影响的断面,深槽位置会向另一侧转移。从流体机械能概念出发,结合叁维流场数学模型,首次精细计算了钱塘江河口闻家堰至仓前段的能量分布场。基于欧拉法观点分析研究了强潮河口不同时刻重力势能和动能空间变化特征,发现在强潮河口重力势能一般居于主导地位,相同时间内水体势能变化值量级大于动能变化值量级。随着大洪水下泄河床发生大幅度冲刷时,重力势能与动能之比趋于减小,且水深越大的区域单位体积水体重力势能越小、动能越大。在弯道段凹岸水体重力势能与动能之比小于凸岸水体。在上下弯道间急剧过渡的情况下,下弯道的能量分布格局与上弯道恰好相反,凸岸的重力势能与动能之比显着增加以致超过凹岸。冲深越大的区域重力势能损失越多。在河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愈来愈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强潮河口物质输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河口各类输移物质的分布特征以及输移特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有助于揭示强潮河口物质输移的本质,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河口区水环境、保障水源水质安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4-01)
孟凡宇[10](2009)在《长江河口区物质输移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是陆地淡水与海洋咸水的混合区域,由于两大水体性质差异较大,包括泥沙等物质在此过渡区域内容易发生质的突变,无论是从纵向上或是横向上,情况都极为复杂。河口区又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多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带,也是各圈层之间直接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频繁和集中的区域。河流径流所携带的泥沙对全球生命物质的循环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水体中泥沙所携带的各种营养元素、有机物质及污染物质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将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人们对河口海岸开发的日益深入,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海岸带在全球物质循环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流域水文和河口的水动力、生态系统对海洋水体和沉积物、大气、陆地间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河流搬运泥沙至河口沉积和沿岸输运,影响海岸带的地貌演变。因而,对河口物质输移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据统计,世界上约有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2/3的大中城市160万人以上座落在沿海,约有90%的鱼获量来自面积和体积分别仅占全球海洋的8%和0.5%的近海。由于人类活动(施肥、建坝、引水、土地利用、城市化、工业生产、排污等)的影响,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海岸带(河口至陆架坡折带)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江河入海物质变化规律失调,海洋生物资源受到威胁乃至破坏,这已成为有关全球变化的突出问题之一。为此,国际设置了“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Land-Ocean-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1993-2012)研究计划。LOICZ所聚焦的研究区域(即它所定义的海岸带,海平面以上和以下200m之间的区域)是陆地、海洋与大气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区域。其总体目标是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确定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理、地球系统各分量的变化如何影响海岸带并改变其在全球循环中的角色,评估海岸带的未来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以及海岸带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本文在参考有关文献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口及杭州湾海域有关泥沙输运等方面进行计算分析。根据测区内12个准同步监测站位连续两个潮次的流速、悬沙含量、COD、氨氮、活性磷酸盐以及水深等有关时序测量资料,采用机制分解法对各个站位的数据先进行分解,然后计算出该站点悬沙含量与各种污染物的净输运率及方向,分析不同的区域水沙输运的不同特性。对各站潮流的分布、潮平均流速分布及其余流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09-12-30)
物质输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随机游走方法研究了垂向二维波浪流中的纵向离散现象。作为目前新兴的拉格朗日方法,此模型首先用于计算一理想条件下的周期振荡剪切流中的纵向离散系数,并与解析解对比,二者非常吻合,证明了模型在计算此类非恒定流的有效性。然后模型被应用于水波环境中,其中流场及自由水面分别由线性波理论和Stokes波理论计算,模拟得到的纵向离散系数与半经验公式相吻合,并发现Stokes波理论下计算得到的纵向离散系数较线性波稍大。此外,还讨论了包括时间步长和粒子数量等计算参数的选取。最后,模拟了不同水波参数及扩散系数条件下的纵向离散,分析了各项系数对于纵向离散系数的影响。发现纵向离散系数随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减小,而水波中水深及波高的增大都会导致纵向离散系数的增大,其中波高影响更为剧烈;相反地,纵向离散系数会随着周期的增大而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质输移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继彦,赵二丹,柳文龙,闫加亮,周玲.察尔汗盐湖线形沙丘沙物质来源及输移路径[J].中国沙漠.2018
[2].吴雪菲,陈永灿,梁东方.采用随机游走方法模拟垂向二维波浪流中物质输移扩散[J].水力发电学报.2018
[3].何振强.钱塘江河口生源物质输移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7
[4].杨文俊,王振华,贾海.基于水沙过程的典型多面源营养物质输移机理与生态防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N].科技日报.2015
[5].杨毅,徐艳东,王发云,魏潇.粤西沿岸流和物质输移模型研究及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6].夏雨,黄灵光,鄢帮有,方豫.乐安河流域面源营养物质输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
[7].沈良朵,邹志利.波浪场中物质输移离散系数的理论分析[J].力学学报.2011
[8].胡嘉镗,李适宇,耿兵绪,龙维.一维河网物质输移模型质量不守恒问题及其修正[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0
[9].许丹.钱塘江河口物质输移与能量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0].孟凡宇.长江河口区物质输移动力机制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