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效应论文-谭浩,吴卫星

解禁效应论文-谭浩,吴卫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解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股票解禁,股东减持,背景风险,投资组合分析

解禁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谭浩,吴卫星[1](2018)在《股东为什么在解禁后会减持股票?——基于背景风险分析的股票解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风险指投资者因持有非交易性资产而承担的风险,会降低投资组合效率。本文以2016年全年1502家公司限售股解禁事件为样本,从背景风险的角度分析了股东的解禁减持行为,并对限售股解禁的价格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背景风险因素对解禁后股价异常收益具备显着负向影响。基于背景风险的投资组合调整效应相较于"高位套现"效应对股价变动的影响更为显着。研究还发现解禁规模对股票异常收益具备显着负向影响;公司规模及异常换手率,在解禁期间缓解了股价的下降;不同的解禁性质对股价也有一定影响,相较于定向增发解禁,首发IPO解禁对股价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济民,李涵[2](2016)在《美国原油出口解禁效应逐渐显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美国现如今在国际原油市场中的地位,美国的原油出口解禁应该作为“十叁五”原油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问题在2015年已成为关注焦点之一,年末终于尘埃落定。起初有国会议员提交解禁原油出口禁令提案,被美国总统予以否决。不过事情并没有因为奥巴马的不支持而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6-01-29)

陈静[3](2015)在《牛市催生定增井喷 警惕解禁潮引发“后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上半年股指不断上扬,投资者皆大欢喜;下半年股市进入调整期,跌宕起伏,更让股民体验了一把股市“过山车”的滋味。事实上,经笔者统计,当二级市场上投资者热火朝天时,一级市场上,上市公司也在“纵情”于产业资本的运作,整个市场忙得不亦乐乎。其中,最瞩目的就是定(本文来源于《证券时报》期刊2015-12-15)

张金海,李明[4](2015)在《盈余质量与限售股解禁市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解禁事件不传递任何新的信息,却导致显着的负向市场效应。本文选取A股市场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的849起解禁事件为样本,发现解禁造成-4.59%的累计异常收益。相对正常时期,应计收益在解禁期间平均增加53.27%,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低于正常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盈余质量与解禁前的累计异常收益负相关,这意味着盈余质量越差,负向市场效应越大。这说明限售协议发挥减弱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使流通股东能够识别内部人解禁期间的不当行为,在预期股票价格下跌的情况下,选择解禁前就卖出所持股票。(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5年09期)

荆宝洁[5](2014)在《限购解禁:蝴蝶效应刚刚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处长冀罕钢桌上的电话,不再像一个多月前那么繁忙。   彼时,呼和浩特刚刚取消限购政策,旋即收回,引发外界猜测。冀罕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说,撤回文件完全是因为打印错误。“作为一个边陲省会城市,取消限购是顺应市(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4-08-07)

何涛[6](2014)在《IPO锁定期限与解禁效应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我国A股市场进入全流通发行时代,包括股改限售股和IPO新股逐步上市流通,给我国股票市场造成巨大的承接压力。对于限售股解禁洪峰,无数次挑动着投资者敏感的神经,伴随着系统性供给冲击,股票交易市场异象丛生,个股情绪进而带动整体市场长期处于疲软状态。然而,股市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起着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长期下去顽疾必成大患。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监管者、企业家的高度关注。同时,关于锁定解禁的学术意义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以深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共计258家IPO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其发生在2010-2012年间326次解禁事件。通过事件研究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索了上市公司持股锁定期限安排以及限售股解禁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锁定期终止日个股交易存在明显的价量效应。统计发现平均异常收益率在解禁日达到-0.6533%的最低点,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在解禁前一天达到最低点-1.7233%,事件日后将近一个月的交易日内,负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没有出现明显反转,维持在-1.1127%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附近。解禁日前第8天出现第一个异常交易量高峰,市场对解禁事件开始有所反应。随后在T+0、T+11以及T+15天都出现了类似的异常交易放量,四个交易日平均异常交易量达+118.69%,表明上市公司在面对市场监管和投资者关注时,限售股东并没有集中减持,而是分批次集中战略交易,避免引起市场的过度恐慌。对比分析发现样本内创业板上市公司解禁日前后虽然具有较强的市场反应,但是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较中小板上市公司显着为正,达6.3426%。最后,观察到同一家公司在不同解禁时点,随着解禁次数的增加,解禁异常收益率逐步降低,应证了供给冲击假说。首先,本文以上市公司IPO首日抑价和上市后内部持股锁定比例构建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代理变量,对锁定期限安排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锁定期限与IPO首日抑价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公开上市前内部人士持股锁定比例与锁定期限显着负相关,因此本文认为IPO新股锁定期的设计是由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程度共同决定的。实证还发现有风险投资(VC)参与的上市公司,偏向设置较短锁定期以实现战略退出;VC持股比例与累积异常收益率显着正相关,风险投资参与公司治理和上市策划,具有稳定股价的作用。发行规模大的公司股东更愿选择较长的锁定期,期待未来股票升值,实现财富最大化。实证没有支持承销商的认证作用以及股权结构对锁定期限安排的影响。其次,回归检验表明上市公司锁定期限与其解禁窗口期内累积异常收益率显着负相关,本文认为延长内部人士持股锁定时间,并不能有效降低解禁效应的负面影响。限售股解禁效应其根本原因来自于公司未来价值的不确定和股票市场的不理性投资。锁定期限的安排是公司内部人士、风险资本家以及利益各方博弈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减少外界对公司的投资顾虑,从而降低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性。最后,本文从供需理论视角对锁定解除效应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供给冲击指标(锁定解禁量)与累积异常收益率显着负相关,其系数为-0.0137,表明当市场供给增加100%时,股价下降1.37%(绝对数值);需求改善代理变量与累积异常收益率显着正相关,表示需求改善有利于缓解股价下跌,其系数值为0.0249,表明当成交量增加100%,股价上升2.49%,证明我国股票市场对新流通股具有一定的吸纳作用,负向累积异常收益率是由供给冲击和短时间内流动性改善共同作用的结果。解禁效应依赖于市场环境波动,波动越大,股价下跌越严重。此外,根据以上实证的发现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测算出了我国股票市场的需求弹性,即为供给冲击变量系数的倒数-72.99。其意义为,股票价格下降1%,需求量将增加72.99%,支持“向下的股票需求弹性”理论。(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1)

杨娜娜[7](2014)在《大小非解禁对股东财富效应的短期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改革举措,消除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在流通制度上的差异,使原来不能上市流通的限售股逐渐获得了流通权。但是,改革设计之初,对上市公司部分股票的上市流通日期做出了限制,大小非随之产生,成为股权分置改革的遗留问题。2006年6月17日,叁一重工作为第一家试点公司拉开了大小非解禁的序幕,从此股改限售股陆续进入了可流通的状态。大小非解禁使得大量的限售股流通到二级市场,打破了股票市场的供求平衡,股市面临巨大的扩容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从个体股民到机构投资者,股东的财富在大小非解禁前后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对大小非解禁进行分析和鉴定并找到应对策略,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在总结前人对大小非解禁的研究基础之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大小非解禁的由来、历程、规模以及对整个股市的理论影响出发,对大小非解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选择285家大小非解禁的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东财富效应的研究。短期股东财富效应是指证券市场各种因素引起股价发生波动而给股东带来的额外收益。本文以2008年1月到2013年6月在沪深两市首次进行大小非解禁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事件研究方法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市场对大小非解禁前后的股东财富效应进行研究,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使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解禁比例、平均换手率、总资产、市净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对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小非解禁日前,整体市场的样本股票的财富效应为负,证明市场受消息效应和市场预期的影响强烈;解禁后,市场逐步消化了不良预期和恐慌心理,股价重新回到正常水平。(2)大小非解禁对个股的财富效应影响不一。(3)从整体上看,大小非解禁对样本股票的超额收益存在正效应,影响结果好于市场预期。(4)回归分析发现,大小非解禁比例(RATIO)与股东财富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大小非解禁规模对股东财富产生负面冲击。同时,大小非解禁的财富效应受整体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显着。文章最后,从政府监管、公司治理和投资者叁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4-04-01)

袁菁[8](2014)在《创业板IP0限售股解禁效应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典金融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资产都有完美替代物,风险相同的资产应该具有同等的收益率。从这一假设出发,有效市场理论的推论就是股票需求曲线是水平的或几乎是水平的。但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并不完美。单个金融资产的需求弹性可能并非是无限的。为探究这一问题,本文以创业板IPO限售股解禁事件为研究对象,选用异常收益率、异常交易量、非流动比率等指标,对解禁后的价格效应、交易量效应、信息效应、流动性效应、投资者认知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以上效应均存在。在D-7日至D+6日间,非询价对象累计异常收益率为-1.97%,在1%的水平下显着;解禁后交易量永久性增长80%"100%;限售股上市流通前后各两个月内,各机构对每股收益的预测值下调了21.61%;解禁后投资者数量增加,影子成本下降。在对子样本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看到,不同市场状态下,不同持股对象在解禁时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解禁限售股是否包含风险投资则对解禁效应无影响。在对价格效应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得到供给冲击的价格反应强度为0.025,在1%的水平下显着,同时流动性指标(SAAV)、信息效应指标(INFO)的回归系数也均显着。说明累计异常收益率不能完全被信息效应、流动性效应所解释,其中部分异常收益应归因于供给冲击,短期股票需求曲线弹性有限。在解禁后两个月内,价格未出现反转,说明长期股票需求弹性有限。创业板非询价对象的解禁效应支持信息假说、流动性假说、向下倾斜需求曲线假说。在与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对比分析中,我们看到中小板市场的价格效应十分特别,无论是询价对象还是非询价对象,均表现出强反弹趋势,因此除价格压力假说成立外,不能判断其他假说是否成立。而在主板市场上,1年期对象的解禁效应支持流动性假说、向下倾斜需求曲线假说,3年期对象的解禁效应仅支持流动性假说。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监管者、公司决策者、投资者叁个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3-27)

刘进[9](2014)在《创业板IPO限售股解禁的市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发行上市的创业板313只股票的719次限售股锁定期解禁样本,运用事件分析方法研究了供给冲击中股价与交易量的变化,并利用回归分析法考察了供给冲击等因素对股价变动的影响。结论如下:事件研究显示:在第一次解禁的窗口期,累计异常收益率呈现出典型的V形波动特征,而第二次则表现出由负转正的变化形态,说明第一次供给冲击时的价格下跌幅度要大于第二次;两次解禁的股份占比和异常收益率均存在显着差异,但交易量差异不显着,说明第二次解禁时实际减持的数量有限。相比较第一次解禁的情况,第叁次解禁时,异常收益率出现了正负交替的变化,但是两次解禁的股份占比,交易量和异常收益率均存在显着差异。回归结果显示:第一次供给冲击产生了显着为负的价格效应,第一次解禁时,股票的需求价格弹性约为8.3,反映当供给冲击增加100%,累计异常收益率下降约12%。但第二次不显着;第二次解禁时,股票的需求价格弹性约为25,反映当供给冲击增加100%,累计异常收益率下降约4%。第叁次供给冲击产生了显着为负的价格效应,第叁次解禁时,股票的需求价格弹性约为0.33,反映当供给冲击增加100%,累计异常收益率下降约305%。第一次和第二次解禁时,企业规模和交易活跃程度显着正向地影响股价,股票估值的影响有变化,但股权集中度与有无风险投资在叁次解禁过程中对股价均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4-03-01)

刘力一,温权[10](2014)在《限售股解禁与减持的市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2006年以来限售股解禁和减持现状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发现限售股的解禁日之前市场效应明显,而解禁当日的市场效应不强。相比于"大非"来说,"小非"减持力度更强,这与"大小非"的构成及持有动机有关,"小非"中的个人股及风险投资基金的投机套利行为加剧了市场波动,主要原因是股票一级和二级市场价格割裂、股票定价机制不健全、投资收益的获利途径单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解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到美国现如今在国际原油市场中的地位,美国的原油出口解禁应该作为“十叁五”原油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问题在2015年已成为关注焦点之一,年末终于尘埃落定。起初有国会议员提交解禁原油出口禁令提案,被美国总统予以否决。不过事情并没有因为奥巴马的不支持而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禁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谭浩,吴卫星.股东为什么在解禁后会减持股票?——基于背景风险分析的股票解禁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8

[2].济民,李涵.美国原油出口解禁效应逐渐显现[N].中国石化报.2016

[3].陈静.牛市催生定增井喷警惕解禁潮引发“后效应”[N].证券时报.2015

[4].张金海,李明.盈余质量与限售股解禁市场效应[J].财会通讯.2015

[5].荆宝洁.限购解禁:蝴蝶效应刚刚启动[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

[6].何涛.IPO锁定期限与解禁效应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7].杨娜娜.大小非解禁对股东财富效应的短期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8].袁菁.创业板IP0限售股解禁效应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14

[9].刘进.创业板IPO限售股解禁的市场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10].刘力一,温权.限售股解禁与减持的市场效应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

标签:;  ;  ;  ;  

解禁效应论文-谭浩,吴卫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