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型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旧混合社区,改造设计,城区,环境设计研究
混合型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郭月[1](2019)在《对城区中老旧混合型社区进行改造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造问题日渐突出,老旧混合社区改造也是整顿城市环境的重点问题。研究是关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老旧混合社区的改造,在此时间段建设的社区,多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周边地区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发展到现在,老旧社区私自搭建现象严重,居民收入偏低,社区内无人管理环境较差。本次研究通过改造老旧混合社区环境为基础,改造整体形象。(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32期)
董悠悠,张兆欣,闫琳[2](2019)在《混合型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微更新研究——以北京清河美和园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区规划师制度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发展,社区微更新逐步成为社区改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部分社区逐步建立居民议事制度,社区更新需要在议事委员会、居委会、街道等多个利益群体间进行博弈。而城市发展边缘地带的社区由于复杂的产权和人口变迁,易形成混合型社区。由于需求的差异性,混合型社区更加需要微更新的介入逐步推动社区提升。本文以位于北京城乡边缘地区的典型混合型社区为例,研究居民需求类型和改造提升社区的协商机制和实施路径。本文从不同居民群体需求特征、不同利益代表群体诉求等多个维度分析社区更新面临的问题,探讨社区多元主体的协调机制,搭建可持续的社区微更新工作框架,确定分片区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从而促进社区的可持续更新。(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与社区规划)》期刊2019-10-19)
[3](2019)在《“微治到家”助推“一居一治” 长宁新泾党建引领混合型社区治理增实效》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宁区新泾镇是一个混合型社区,共有33个居民区、120个不同类型的自然小区,东部商品房、西部农民动迁房、中部售后公房、南部别墅区,另有29个混合型小区分散布局。混合型社区的治理存在思想文化差异、历史遗留问题差异、收入分配差异和社区布局差异等难题。新泾镇党委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需求出发,发挥"龙头"作用,针对居民以及小区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创新"微治到家"社区治理新模式,做强每一个居民区党组(本文来源于《上海党史与党建》期刊2019年02期)
王锋[4](2018)在《中小城市混合型社区的治理困境与应对——以江苏省江阴市S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型社区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社区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过渡性社区形态。当前,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混合型社区存在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畅、居民自组织发育不足、社区不稳定因素相对较多等多重困境。为此,要进一步理顺社区体制机制,加速对接融合;进一步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引导居民积极有序参与社区事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有效回应各类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雪山[5](2017)在《城镇化背景下村居混合型社区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城乡结合部出现了村民和居民混合居住的一种特殊社区,即村居混合型社区。这种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别在于,虽然是社区,但有经济发展职能,需要组织农业生产;与农村的差别在于,虽然在经济发展职能上存在共同点,但承担着城市管理功能,居民组成结构上有较大差异。村居混合型社区人口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等特点给社区治理带来很多问题,分析村居混合型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对我国和谐社区的构建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村居混合型社区是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型的过渡形态,经济形态往往同时带有农村、城市的特点,人口流动性大、结构复杂,原有的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往往矛盾复杂、冲突频发,一些涉及土地权属争端、治安纠纷频发,失地农民的教育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养老问题交织,是公共管理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点领域之一。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村居混合型社区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牵涉基层政府、自治组织、居民、流动人口、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一旦出现冲突,往往处理的难度较大,引起的社会关注度较高。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由于其理论的出发点往往集中在政府应该怎么做,而在运用到村居混合型社区的问题分析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往往政府行政资源的有限性、行政能力的不足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困境被暴露无遗。相比之下,从治理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相比较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所主张的多中心治理结构,把除政府以外的基层自治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组织甚至居民个体都纳入到基层治理的格局中,一方面适应了村居混合型社区多元性特征,另一方面通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参与进来,弥补了基层政府能力和行政资源不足的缺陷。这是本文选择以治理理论作为研究村居混合型社区问题的重要原因。当然,并非由多元主体参与,就一定能够实现村居混合型社区的“善治”,关键还在于多元主体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配合,有序的解决问题,这是笔者研究和思考的重要方面。从治理理论的相关文献中,虽然笔者获得了很多的启迪和参考,但由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出发点、行为方式、决策取向、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实践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往往较为复杂,也是研究解决村居混合型社区问题的关键。为此,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从具体的案例分析入手,通过比较研究、数据分析、问题探索,力图从中找到治理理论在运用到解决村居混合型社区问题中的一些规律和经验,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治理理论的认识,也给基层的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方法,探讨国内外城镇化进程、社区治理模式、治理相关基础理论以及村居混合型社区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分析治理理论对村居混合型社区治理的适应性。其次,通过个案研究法,以麒麟区为例从麒麟区村居混合型社区的形成、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等方面,对村居混合型社区发展状况、社区架构、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归纳村居混合型社区居民发展困境问题、公共服务稀缺性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管理效能低下等社区及其治理的特征,明确现行治理模式所具有的功能优势,并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性归纳与整理,同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再次,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企业、民间组织、居民等主体参与村居混合型社区治理,解决村居混合型社区中发展问题、公共服务稀缺性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马晓娟[6](2017)在《社会工作介入混合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社区的形态也从传统二分法的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向多元形态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混合型社区在城市出现。混合型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形态,在其居民构成和居住格局方面都存在新的特点,因此给城市社区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中的一元,在社区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良性发展的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自治的推进。近年来,社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在社区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2016年民政部发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分类推进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统筹社区照顾、扩大社区参与、促进社区融合、推动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矫正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本文以北京市一个混合型社区H社区为案例,试图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对H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工作的相关理念和专业技巧探索在混合型社区中社区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希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的介入,在社区中建立一批能满足社区不同居民需求且能独立自主开展社区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使服务取之于居民用之于居民,最终达到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增加对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7-06-19)
魏佳继[7](2017)在《旧城区混合型社区户外空间环境适老性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正面临着转型问题,发展方式逐步由增量规划转变为存量规划。因此,对于城市旧城区的复兴就变得至关重要。旧城区中存在大量的社区,大多由多个规模和类型不同的住区构成的混合型社区,此类社区由于建成时间较长,因此居住对象更多为居住多年的老年人,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老龄化现象严重。并且,居住空间品质差,适老性空间、设施规划建设落后,其物质空间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环境的需求,亟需进行适老性优化研究。本文致力于从社区户外空间物质环境的适老性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相关适老性优化研究与设计,提升社区活力与生活情趣。论文基于旧城区混合型社区的户外空间环境及内部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近年来相关老年人和社区及住区在适老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旧城区混合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对老年人的重要性。其次,以西安市和南社区和建南社区为例进行户外空间环境的适老性优化研究,对社区中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和行为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社区内物质空间环境使用现状,进行问卷及走访调研,发现和总结现有旧城区混合型社区内老年人对现有户外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及需求。第叁,选取其中的3个社区层级的典型街巷空间和3个住区层级的典型住区空间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旧城区混合型社区内的老年人户外空间活动现有特征及户外活动空间现状特征。最后,针对社区级和住区级两个不同层级的8个类型的典型户外活动空间节点存在的问题,提出旧城区混合型社区户外空间环境适老性优化原则及户外空间适老性优化要素,并根据不同层级户外空间的特殊性,作者提出不同的户外空间环境适老性优化策略,并从中选取典型空间进行户外空间环境适老性优化方案设计。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提出对现有旧城区混合型社区内的户外空间环境的适老性优化策略,从而为旧城区混合型社区内的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品质,从而提升旧城区混合型社区的生活品质与活力,优化旧有的老年户外活动空间,为之后相关领域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6)
米杨,陈界[8](2015)在《浅析商住混合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房买卖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入住不同于以往单位社区和传统规划社区的新型商住混合型社区。新的社区思想文化、社区环境等对于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来说是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思路与切实可行的新办法,促进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促进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5年34期)
盛海瑛,徐北平[9](2015)在《混合型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学术上对于混合型社区没有规范性的定义,我们暂且把混合型定义为非原始自然村或者单纯性居住小区的社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迁入和城市居民流动加速,城市大部分社区正在由"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利益纽带的断裂、社区内部的低信任度和合作制度的欠缺所造成的疏离和失序,加大了社区治理的难度。一、当前混合型社区治理的困境社区居民的人群种类复杂、凝(本文来源于《江南论坛》期刊2015年09期)
许朝泓[10](2015)在《混合型社区居住隔离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隔离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社区居住隔离的现象日趋明显。目前,对居住隔离问题展开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宏观层面居住隔离的空间格局、动力机制以及分异模式。虽然也有就一些特定社会空间的实证研究,但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分异探讨,而针对混合型社区居住隔离(居民个体心理层次与社区内部分异)的微观能动及深层次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01期)
混合型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区规划师制度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发展,社区微更新逐步成为社区改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部分社区逐步建立居民议事制度,社区更新需要在议事委员会、居委会、街道等多个利益群体间进行博弈。而城市发展边缘地带的社区由于复杂的产权和人口变迁,易形成混合型社区。由于需求的差异性,混合型社区更加需要微更新的介入逐步推动社区提升。本文以位于北京城乡边缘地区的典型混合型社区为例,研究居民需求类型和改造提升社区的协商机制和实施路径。本文从不同居民群体需求特征、不同利益代表群体诉求等多个维度分析社区更新面临的问题,探讨社区多元主体的协调机制,搭建可持续的社区微更新工作框架,确定分片区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从而促进社区的可持续更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型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郭月.对城区中老旧混合型社区进行改造设计研究[J].居舍.2019
[2].董悠悠,张兆欣,闫琳.混合型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微更新研究——以北京清河美和园社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与社区规划).2019
[3]..“微治到家”助推“一居一治”长宁新泾党建引领混合型社区治理增实效[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
[4].王锋.中小城市混合型社区的治理困境与应对——以江苏省江阴市S社区为例[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8
[5].杨雪山.城镇化背景下村居混合型社区治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7
[6].马晓娟.社会工作介入混合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7].魏佳继.旧城区混合型社区户外空间环境适老性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8].米杨,陈界.浅析商住混合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研究[J].长江丛刊.2015
[9].盛海瑛,徐北平.混合型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J].江南论坛.2015
[10].许朝泓.混合型社区居住隔离问题初探[J].科技视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