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合成论文-邓占锋,徐桂芝,张高群,宋洁

电催化合成论文-邓占锋,徐桂芝,张高群,宋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催化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催化,反应器,二氧化碳电还原,缓冲层

电催化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邓占锋,徐桂芝,张高群,宋洁[1](2019)在《电催化合成燃料反应技术研究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碳排放逐年增加,将CO_2转化为有用化学品的需求更加迫切。电化学还原CO_2可实现CO_2的资源化转化,是实现自然界"碳循环"的关键技术。综述了微流体电解池,H型电解池和膜电极构型电解池这几种电化学还原CO_2反应器及其核心部件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膜电极构型反应器在实现CO_2规模化转化中的优势;通过对比分析膜电极反应器的核心组成部分电解质膜,电解液与催化层的发展与应用现状,明确了具有阳离子交换膜与KHCO_3液层复合电解质的反应器是现阶段实现CO_2规模化转化的优选。通过分析KHCO_3液层中HCO_3~-形成与解离的循环,指出该循环的闭合程度显着影响CO_2电还原的活性与产物分布,KHCO_3液层的结构设计与其中传质与反应机理的探索和无黏结剂自支撑催化剂的研发将是这类反应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李成未[2](2019)在《重铬酸钾电催化合成反应过程阳极稳定性及析气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重铬酸钾传统生产技术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等问题,研究了电催化合成重铬酸钾绿色新技术。实验研究了自制钌/铱/钛氧化物复合阳极的电催化性能,表征了电极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该阳极在铬酸钾溶液中具有较低的析氧电位和稳定的高催化活性。实验测得不同反应条件下的阴极析氢速率,建立了析氢速率和析氢量随阳极液铬酸钾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指出可用宏观测得的阴极析氢量定量表征重铬酸钾电催化反应进程,并讨论了析氢速率和析氢量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周伟[3](2019)在《H_2O_2的电催化合成及·OH产用效能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染物绿色控制及重质碳资源高效利用对绿色氧化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H_2O_2作为公认的环境友好型氧化剂,可分解产生强氧化性·OH,是构建绿色、高效氧化体系的重要选择。传统的基于蒽醌法的H_2O_2生产方法能耗高、污染大,且生产的高浓度H_2O_2不便于运输。而基于电化学工艺的H_2O_2生产方法,具有绿色无污染、可现场生产等优点,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其存在H_2O_2合成效能低、难以规模化应用等问题。此外,如何提高H_2O_2体系·OH产生和利用的效能,是构建绿色、高效氧化体系的另一关键问题。O_2阴极还原法是目前最具前景的H_2O_2电化学合成方法,H_2O_2合成效能低是其具有应用价值的制约。本文从“反应-传递-流动”3个尺度挖掘了H_2O_2合成效能的提升方法及机制:(1)在阴极材料方面,研究了活性炭基阴极合成H_2O_2的规律及机制、石墨化碳基阴极合成H_2O_2的规律及强化方法,以强化反应尺度上H_2O_2的高效合成;(2)在物种传递方面,研究了H_2O_2合成体系中物种扩散的调控方法及机制,以强化传递尺度上反应物O_2及产物H_2O_2的扩散;(3)在反应器结构方面,提出了易规模化、可实现H_2O_2连续合成的流动反应器,以通过流动尺度的调控实现H_2O_2的连续合成。进一步地,针对·OH产生和利用效能的提升这一关键,从强化Fe~(2+)再生以强化·OH产生、改变反应物添加方式以强化·OH利用等2方面展开了研究。针对传统阴极材料成本高、制备流程复杂的问题,本文构筑了低成本的活性炭/不锈钢网复合阴极,可同时实现H_2O_2的合成、H_2O_2的分解、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通过对该复合电极的表征、H_2O_2合成与分解性能的实验,获得了以下结论:电解液pH、电流均对H_2O_2产量有重要影响;H_2O_2初始浓度、活性炭质量、电解液pH、搅拌等因素均会影响H_2O_2的分解过程;耦合吸附过程的体系对模型化合物的降解能力更强。实验还发现,活性炭虽在反应过程中持续吸附有机物,但可通过自清洁电化学原理再生,实现多次循环利用。针对目前广泛采用的石墨化碳材料合成H_2O_2性能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电极极性互换的碳基阴极掺氧改性新方法。与传统改性方法不同,在非酸、低浓度电解质中进行改性,便可实现氧的原位掺杂。结果表明:极性互换改性法可大大提高材料的O/C比、改善电极的亲水性。改性电极的O_2还原活性明显提高,H_2O_2产量可提高近2倍;改性电极在中性pH及较低电流条件下(pH=7、50 mA)即可获得最大H_2O_2产量。此外,改性电极构建的氧化体系·OH产量更高,对模型化合物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未改性电极。为强化反应物O_2向多孔阴极内的扩散,本文提出了“漂浮阴极”新结构,研究了关键参数对H_2O_2合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浸没式”阴极,“漂浮阴极”的H_2O_2产量提高了4.3倍;溶液pH、电流、搅拌均对H_2O_2产量有重要影响。针对H_2O_2存在歧化分解、阳极氧化、阴极还原等无效消耗路径的问题,本文在解耦研究各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脉冲电流抑制H_2O_2电还原路径、强化H_2O_2向体相扩散的新构想。结果表明:歧化分解路径受H_2O_2初始浓度、电解质浓度的显着影响;阳极氧化受电流大小的影响;阴极还原与电流大小、阴极多孔性有关。当脉冲电流参数为2s ON+2s OFF时,H_2O_2产量可提高61.3%。针对传统H_2O_2合成过程需向体系提供O_2及酸性条件的问题,本文组装了双阴极流动反应器,可实现反应物O_2及H~+的自供给和H_2O_2的连续合成。通过与2电极静态反应器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2电极静态反应器中,Ti/MMO阳极可通过析氧反应向阴极提供O_2;溶解O_2向阴极表面的有效传质及酸性pH环境,决定了H_2O_2的产量。流动反应器中,可在Ti/MMO阳极后形成局部pH为2.5~3.5的酸性环境;电流和流速对H_2O_2的浓度及累积产量有重要影响。实验发现,阴极上累积的O_2气泡会阻碍O_2向阴极的传质。如何将合成的H_2O_2高效转化为·OH并提高其利用率,是本文关注的另一关键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强化Fe~(3+)的还原以强化·OH产量、通过改变Fe~(2+)及H_2O_2的添加方式以提高·OH利用效能。通过对比研究羟胺、对苯二酚、对苯醌、亚硫酸钠等4种典型添加剂对Fe~(2+)再生机制的差异,发现:羟胺为消耗型还原剂;对苯二酚、对苯醌通过建立醌循环促进Fe~(2+)再生,两者与Fe~(2+)的初始摩尔比越高,Fe~(2+)维持高浓度的时间越长;醌循环稳定性下降的原因是两种物质均存在与·OH的反应。通过对比研究多种添加方式,发现:微观尺度的·OH竞争反应可通过宏观尺度的反应物液相扩散方式调控;Fe~(2+)及H_2O_2添加方式影响·OH竞争反应的本质是影响了Fe~(2+)、H_2O_2对·OH的无效消耗反应。(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胡巧丽[4](2019)在《负载铜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合成苄基甲基碳酸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碳酸酯是具有广泛用途的有机化合物,可以采用非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方法合成。电化学方法制备有机碳酸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反应可控和反应“绿色”等优点,所以此方法备受关注。电化学催化醇与CO_2反应是合成有机碳酸酯的路径之一。此路径用到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_2,所以此路径不仅能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还能将CO_2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化学品。目前,已有多篇文章报道电化学催化醇(一元醇、二元醇和叁元醇等)与CO_2反应合成有机碳酸酯,有些报道提出反应发生需用到有毒有害的碱或助催化剂,且反应时间长,则具有污染环境且消耗时间的缺点;有些报道提出在溶剂离子液体中不加碱和任何助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有较高的产率,且离子液体可以回收利用,但是具有离子液体回收过程繁琐等缺点;所有的报道反应用到的工作电极均是普通平板电极,电催化效果差。所以寻找合成路线绿色、合成过程简单及电催化性能好的电极材料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电极的电催化性能与电极的活性位点数成正比,而将金属以纳米粒子的形式分散于具有高比表面积的载体可以提高活性位点数。有序介孔碳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作为载体可以使金属纳米粒子高度分散,作为吸附剂对气体有较大的吸附量及进行N掺杂之后有更高的气体吸附量;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有利于反应物质的扩散;良好的稳定性和导电性,可以应用于电化学领域。有序介孔碳多是用于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和电容器中等,在有机电催化合成方面鲜有报道。本论文结合有序介孔碳的结构优势和有机电催化合成的技术优点,以有序介孔碳为载体,对其进行铜纳米粒子负载和N原子掺杂,制备出铜纳米粒子高度分散的Cu/OMC电极材料和具有更高CO_2吸附性能的Cu/NMC电极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电催化苯甲醇与CO_2反应制备苄基甲基碳酸酯,优化电解条件,探究影响电极材料电催化性能的因素。电解过程避免了碱和助催化剂的使用,操作简单,克服了报道中合成有机碳酸酯污染环境、操作繁琐和普通平板电极催化性能差等缺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简单方便的一锅法制备Cu/OMC电极材料,对其进行表征和电催化应用。研究表明铜的负载量和乙酰丙酮的加入量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铜纳米粒子的大小、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及电催化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对电解条件如电流密度、底物浓度和电解电量也进行了考察。证明了负载铜有序介孔碳电极材料的电催化性能优于普通铜片电极。(2)在Cu/OMC电极材料的研究基础上,为了提高材料的CO_2吸附性能,采用一锅法制备Cu/NMC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电催化应用。在制备过程中,加入N-乙烯基甲酰胺使其作为螯合剂和N源,在分散铜纳米粒子的同时也实现对材料的N掺杂。通过表征证明N掺杂量影响材料的孔道结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越大,N掺杂量越多,材料的CO_2吸附性能越好。通过电催化效果证明Cu/NMC电极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催化性能,说明材料的CO_2吸附性能影响电极材料的电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0)

刘雨辰[5](2018)在《戊酸电催化合成燃料及其化学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能源作为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以其制备清洁、可再生的燃料和化学品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电化学方法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用这种方法转化生物质清洁、高效。因此,本研究采用不同的电极和电解体系对戊酸电催化合成燃料和化学品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电催化反应的机理。首先,采用BDD电极在甲醇中,电催化戊酸脱氧生成甲基醚/甲基缩醛,总选择性可到达90%以上。优化了电解工艺条件,即进料浓度VA=1.0 M、KOH作为支持电解质、VA:KOH=5:5(mol/mol)、电位3.5 V vs.Ag/AgCl,总选择性可达98.7%,法拉第效率可达58%。采用NaClO_4作为支持电解质或加入过量的碱,可调控产物分布变为酯。同时,结合GC-MS分析建立了BDD电极电催化戊酸的反应机理。其次,采用电沉积方法合成了不同形貌纳米Pt电催化剂,在水相体系中电催化戊酸生成辛烷。在优化条件下,电解水被抑制,使用纯Pt电极时辛烷选择性可达57.18%,法拉第效率达54.74%。同时,确定纳米Pt电催化戊酸的活性与其晶面的依赖性为:短程(100)>Pt(110)>长程(100)。最后,在纳米Pt粒子的基础上采用电沉积法制备Pt-Ir粒子,在水相体系下探究了添加Ir对戊酸电催化合成辛烷的作用。通过调节沉积上限获得了金属态和氧化态两种不同状态的Ir。实验结果表明金属态Ir有较好的催化活性,Ir的引入有利于提高纳米Pt的电化学活性,但负载过量的Ir会降低电催化剂活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赵亚,俞红梅,宋微,迟军,邵志刚[6](2017)在《电催化合成酸性过氧化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燃料电池型反应器中,以基于BP2000/PTFE材料制备的气体扩散电极作为阴极电极,以循环流动的硫酸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电化学合成过氧化氢的研究。探讨了电催化氧还原反应制备过氧化氢的反应过程及机理,同时分析了不同催化剂、电解液p H及电解电压对电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电解条件是:阴极催化剂采用BP2000的担载量为2 mg/cm2,外加电压为1.5 V。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生成过氧化氢的电流效率可达70%,过氧化氢浓度达到1.38mol/L(质量分数约为4.7%)。(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宋秀丽[7](2016)在《乙炔成对电催化合成乙烯和草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和草酸均为非常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其现有生产工艺大多存在对原材料、设备、反应条件等要求苛刻,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高温、高压、高能耗等不足。"煤→电石→乙炔电化学合成乙烯和草酸→……"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本研究采用具有常温、常压、清洁等特点的绿色电化学合成技术,以乙炔为原料成对电催化合成乙烯和草酸。通过系统考察和优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以钯电极和铂电极为催化剂成功合成了乙烯和草酸,并结合红外光谱分析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spectrophotometry,UV-Vis.)、超导核磁共振波谱法(Superconduct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和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等手段对产品草酸和乙烯进行表征。测定电极的极化曲线和动力学参数,探讨电极反应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及反应机理,揭示出乙炔电催化氧化和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实质。并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method)运用到乙炔成对电催化合成乙烯和草酸的反应过程,探讨其相关基本科学问题,为该过程的优化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乙炔的溶解特性研究根据乙炔与氯化亚铜作用生成紫红色乙炔铜的基本原理,利用UV-Vis.系统考察乙炔在丙酮(acetone)、叁乙二醇(triethylene glycol,TEG)、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和 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 formamide,DMF)四种溶剂中的溶解特性。结果表明乙炔在这四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DMF>DMSO>TEG>acetone。2、乙炔电催化还原合成乙烯(1)乙炔电催化还原合成乙烯过程的电化学行为研究采用叁电极体系,选择H_2SO_4溶液为电解液,对乙炔在电极表面的电催化还原反应过程进行循环伏安研究(Cyclicvoltammetry,CV),考察电极材料(钯电极、镍电极、银电极、铌电极、铜电极等)、电解液浓度、助溶剂种类(acetone、TEG、DMF、DMSO)及体积分数、温度、扫描速率等因素对阴极电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钯电极对乙炔电催化还原过程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助溶剂acetone的加入可显着提高乙炔在H_2SO_4溶液中的溶解度,从而加快反应的速率;含体积分数为8%acetone的0.8 mol·L~(-1) H_2SO_4溶液是最佳电解液;乙炔电催化还原过程是受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过程。(2)乙炔电催化还原合成乙烯采用H形隔膜玻璃电解槽,钯电极为阴极,铂电极为阳极,以含体积分数为8%acetone的0.8 mol·L~(-1) H_2SO_4溶液作为阴极电解液,控制阴极电流密度为106.2mA.cm-2,乙炔流量恒定为20mL·min-1,实验开始前持续通入乙炔10 min。所有实验均在室温条件下进行。采用GC对合成的乙烯进行表征及产率和电流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成功合成乙烯,产率为68%,电流效率为55%。(3)乙炔电催化还原合成乙烯过程的反应机理研究测定阴、阳两极的极化曲线,探讨其速率控制步骤以及反应机理,并将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运用到乙炔电催化还原合成乙烯的反应过程,通过实验和理论的结合揭示该反应过程的基本动力学规律,并得出该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是(CH ≡ CH)ads +Hads(?)(CH2 = CH)ads。3、乙炔电催化氧化合成草酸(1)乙炔电催化氧化合成草酸过程的电化学行为研究采用叁电极体系,选择Na_2SO_4溶液为电解液,对乙炔电催化氧化过程进行CV研究,考察电极材料(铂电极、镍电极、银电极、Ti/SnO2+Sb2Ox/PbO2电极、Ti/Cu+Ag电极、Ti/Mn0.2Cr0.8O3/2电极等)、电解液浓度、助溶剂种类(acetone、TEG、DMF、DMSO)及体积分数、温度、扫描速率等因素对阳极电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铂电极对乙炔电催化氧化过程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助溶剂acetone和TEG的加入可显着提高乙炔在Na_2SO_4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4.42 kJ·mol~(-1)和13.20 kJ·mol~(-1)),从而加快反应的速率;含体积分数为2%acetone的0.5mol·L~(-1) Na_2SO_4溶液是最佳电解液;乙炔电催化氧化过程是受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过程。(2)乙炔电催化氧化合成草酸采用H形隔膜玻璃电解槽,钯电极为阴极,铂电极为阳极,以含体积分数为2%acetone的0.5 mol·L~(-1) Na_2SO_4溶液作为阳极电解液,控制阳极电流密度为159.2 mA·cm-2,乙炔流量恒定为20 mL·min-1,实验开始前持续通入乙炔10 min。所有实验均在室温条件下进行。运用FTIR考察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并采用UV-Vis.、FTIR和NMR对合成的草酸进行表征及产率和电流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成功合成草酸,产率为75%,电流效率为14%。(3)乙炔电催化氧化合成草酸过程的反应机理研究测定阴、阳两极的极化曲线,探讨其速率控制步骤以及反应机理,并将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运用到乙炔电催化氧化合成草酸的反应过程,通过实验和理论的结合揭示该反应过程的基本动力学规律,并得出该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是 CH ≡ CH+2(OH·)ad(?)HOCH = CHOH。4、乙炔成对电催化合成乙烯和草酸采用H形隔膜玻璃电解槽,钯电极为阴极,铂电极为阳极,以含体积分数为8%acetone的0.8 mol.L~(-1) H_2SO_4溶液作为阴极电解液,以含体积分数为2%acetone的0.5 mol·L~(-1) Na_2SO_4溶液作为阳极电解液,控制阳极和阴极电流密度分别为159.2 mA·cm-2和106.2 mA·cmm-2,乙炔流量恒定为20 mL·min-1,实验开始前持续通入乙炔10 min。所有实验均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用 GC、UV-Vis.、FTIR 和 NMR对合成的乙烯和草酸进行表征及产率和电流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成功合成乙烯和草酸,产率分别为64%和68%,阴阳两极的电流效率分别为53%和19%。(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11-01)

冯海涛,董亚萍,李海聪,陈林明,李武[8](2015)在《电催化合成重铬酸钠过程中氯离子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催化合成技术从铬酸钠制备重铬酸钠,研究了阳极溶液中氯离子的变化规律和脱除效果,并对氯离子的脱除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催化合成重铬酸钠技术能够有效脱除原料溶液中的氯离子。氯离子集中在电催化反应后期(钠铬物质的量比<1.2,阳极电解液p H<4.8)发生氧化反应,以氯气形式自溶液中逸出。当反应时间>5.4 h时,阳极电解液中氯离子含量已经极低。其析出原理可能是电催化合成反应后期,阳极电解液不断增大的酸度提高了H2O/O2反应的过电位,导致氯离子在阳极优先失去电子,被氧化成氯气集中析出。(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5年09期)

李成未,齐涛,李永,王艳坤,王福安[9](2011)在《叁氧化铬电催化合成进程监测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叁氧化铬传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重铬酸钠为原料,在自制电解槽中电催化合成叁氧化铬绿色新技术研究。实验表明可用槽电压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来定量表征叁氧化铬电催化合成反应进程,建立了槽电压变化的数学模型及其变化速率方程,所建模型很好地表征了叁氧化铬电催化合成进程,并讨论了槽电压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1年10期)

李成未,张泽志,齐涛,王艳坤[10](2011)在《重铬酸钠电催化合成中阳极液在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电催化合成重铬酸纳的绿色新技术.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电催化合成过程阳极液铬酸钠溶液在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能.确定了不同温度下电荷传递系数、扩散系数、电极反应速率常数,初步讨论了温度的影响.求得了电极反应活化能.表明了该电极具有很稳定的电化学性能,电极反应是主要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反应.(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电催化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重铬酸钾传统生产技术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等问题,研究了电催化合成重铬酸钾绿色新技术。实验研究了自制钌/铱/钛氧化物复合阳极的电催化性能,表征了电极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该阳极在铬酸钾溶液中具有较低的析氧电位和稳定的高催化活性。实验测得不同反应条件下的阴极析氢速率,建立了析氢速率和析氢量随阳极液铬酸钾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指出可用宏观测得的阴极析氢量定量表征重铬酸钾电催化反应进程,并讨论了析氢速率和析氢量的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催化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邓占锋,徐桂芝,张高群,宋洁.电催化合成燃料反应技术研究发展现状[J].化工设计通讯.2019

[2].李成未.重铬酸钾电催化合成反应过程阳极稳定性及析气效应研究[J].化学通报.2019

[3].周伟.H_2O_2的电催化合成及·OH产用效能提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胡巧丽.负载铜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合成苄基甲基碳酸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刘雨辰.戊酸电催化合成燃料及其化学品[D].天津大学.2018

[6].赵亚,俞红梅,宋微,迟军,邵志刚.电催化合成酸性过氧化氢的研究[J].电源技术.2017

[7].宋秀丽.乙炔成对电催化合成乙烯和草酸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8].冯海涛,董亚萍,李海聪,陈林明,李武.电催化合成重铬酸钠过程中氯离子的变化规律[J].应用化工.2015

[9].李成未,齐涛,李永,王艳坤,王福安.叁氧化铬电催化合成进程监测和表征[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

[10].李成未,张泽志,齐涛,王艳坤.重铬酸钠电催化合成中阳极液在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标签:;  ;  ;  ;  

电催化合成论文-邓占锋,徐桂芝,张高群,宋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