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针层孔菌论文-谢丽源,张勇,郭勇,吴翔,彭卫红

鲍氏针层孔菌论文-谢丽源,张勇,郭勇,吴翔,彭卫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鲍氏针层孔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物量,胞内多糖,液体发酵

鲍氏针层孔菌论文文献综述

谢丽源,张勇,郭勇,吴翔,彭卫红[1](2011)在《鲍氏针层孔菌菌丝体及胞内多糖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菌丝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及胞内多糖产量为评价指标,对鲍氏针层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的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液体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玉米粉4%,麸皮2%,KH2PO40.4%,MgSO4·7H2O0.05%。进一步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生长的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pH6.5、接种量12%、装液量150mL/500mL、转速140r/min、发酵时间168h。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菌丝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及产量由优化前的12.837g/L,15.930mg/g,204.493mg/L分别提高到19.410g/L,20.935mg/g,406.348mg/L。(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1年08期)

谢丽源,张勇,彭卫红,甘炳成[2](2011)在《鲍氏针层孔菌菌丝体多糖脱蛋白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多糖提取液中的蛋白质去除方法和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不同方法对蛋白质去除的影响。方法:采用Sevag法与叁氯乙酸(TCA)法去除鲍氏针层孔菌多糖中的游离蛋白质。结果:TCA去除蛋白质的效果优于Sevag法,TCA最佳脱蛋白条件为:5%叁氯乙酸用量,处理3次,反应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蛋白质去除率为82%,多糖损失率为10.8%。结论:TCA法为最佳的鲍氏针层孔菌脱蛋白方法。(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1年02期)

谢丽源,张勇,彭卫红,甘炳成[3](2010)在《鲍氏针层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超声波复合酶法中影响鲍氏针层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分析和正交回归分析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超声波提取胞内多糖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1 min,功率315W,料液比1∶25,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3.441%。在超声波优化结果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复合酶法处理,酶解最佳条件是:酶解时间120 min、pH5.5、酶解温度50℃、蛋白酶2%、纤维素酶3%、果胶酶1.5%,多糖得率为6.513%。结论:超声波和复合酶法双重处理提取桑黄胞内多糖是一种有效的提取方法,适合大规模生产运用。(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0年12期)

邱文娜,王秋颖,苏明声,吴丽伟,王秋雯[4](2009)在《鲍氏针层孔菌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及其相关生理代谢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摇瓶培养,对不同培养时期的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菌体形态进行观察、计数,以及测定相应培养时期发酵液的胞外多糖含量、残糖含量、pH值及菌体生物量等生理代谢指标。结果表明,鲍氏针层孔菌菌体主要有5种形态且在培养的不同时期,各形态菌体的数量不同;生物量、胞外多糖、还原糖、pH值随着菌丝体的生长也不断变化。(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曾念开,王秋颖,苏明声[5](2008)在《鲍氏针层孔菌的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鲍氏针层孔菌的形态结构特征深入了解。方法对鲍氏针层孔菌的菌落、菌球、营养菌丝和子实体进行观察。结果菌落菌丝初期为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色、黄色至黄褐色;营养菌丝多分枝,可见菌丝横隔,无锁状联合;菌球呈规则的圆球状,表面具柔软的毛刺;子实体呈半圆形、马蹄形或覆瓦状;担孢子卵圆形,平滑,(3.51~4.06)×(2.18~3.01)μm。结论鲍氏针层孔菌的形态学研究,有助于该菌和其他相似物种进行区别。(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08年15期)

曾念开,王秋颖,苏明声[6](2008)在《鲍氏针层孔菌生产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液体发酵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对鲍氏针层孔菌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摇瓶实验,对不同的碳源、氮源、接种量、起始pH和温度进行筛选。结果:鲍氏针层孔菌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和胞外多糖时,所需的最优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大豆蛋白胨;适宜的接种量、起始pH、温度分别为6%,6.0,28℃。结论:通过摇瓶实验获得的数据将为鲍氏针层孔菌工业化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8年15期)

曾念开,王秋颖,苏明声[7](2008)在《鲍氏针层孔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鲍氏针层孔菌优良菌株的选育。方法:通过5.8SrDNA-ITS序列,生长速度、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产量等方面,对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优良的亲本菌株。在此基础上,采用双灭活标记,原生质体PEG诱导融合的方法。结果:筛选出亲本菌株SA02和SA04,以及编号为R002、R003、R005等叁个融合菌株与两亲本菌株都具有拮抗反应,且菌落性状表现出不同于亲本的性状。结论:R002、R003和R005初步确定为双亲株的融合子。(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08年04期)

曾念开,王秋颖,苏明声,王怀凯[8](2007)在《营养及环境因素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营养及环境因素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观测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pH、光照、培养基含水量等7个方面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碳氮比在15/1~20/1有益菌丝的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pH值和培养基含水量分别为28~32℃、5.0~6.0和65%;一定的光照使菌丝颜色加深,但不会抑制菌丝的生长。结论:为鲍氏针层孔菌的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07年04期)

鲍氏针层孔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多糖提取液中的蛋白质去除方法和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不同方法对蛋白质去除的影响。方法:采用Sevag法与叁氯乙酸(TCA)法去除鲍氏针层孔菌多糖中的游离蛋白质。结果:TCA去除蛋白质的效果优于Sevag法,TCA最佳脱蛋白条件为:5%叁氯乙酸用量,处理3次,反应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蛋白质去除率为82%,多糖损失率为10.8%。结论:TCA法为最佳的鲍氏针层孔菌脱蛋白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鲍氏针层孔菌论文参考文献

[1].谢丽源,张勇,郭勇,吴翔,彭卫红.鲍氏针层孔菌菌丝体及胞内多糖发酵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

[2].谢丽源,张勇,彭卫红,甘炳成.鲍氏针层孔菌菌丝体多糖脱蛋白方法研究[J].中药材.2011

[3].谢丽源,张勇,彭卫红,甘炳成.鲍氏针层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中药材.2010

[4].邱文娜,王秋颖,苏明声,吴丽伟,王秋雯.鲍氏针层孔菌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及其相关生理代谢指标[J].食用菌学报.2009

[5].曾念开,王秋颖,苏明声.鲍氏针层孔菌的形态学观察[J].中国药学杂志.2008

[6].曾念开,王秋颖,苏明声.鲍氏针层孔菌生产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液体发酵培养[J].中国中药杂志.2008

[7].曾念开,王秋颖,苏明声.鲍氏针层孔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J].中药材.2008

[8].曾念开,王秋颖,苏明声,王怀凯.营养及环境因素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J].食用菌.2007

标签:;  ;  ;  ;  

鲍氏针层孔菌论文-谢丽源,张勇,郭勇,吴翔,彭卫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