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心流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方管,核心流,强化传热,流动阻力
核心流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郑兆清,杨臣,杨昆,赖凤麟,吴国强[1](2008)在《方管核心流区域添加内插物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方管核心流区域添加内插物强化对流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传热与阻力特性和PEC值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方管内的换热平均强化了2.2倍,PEC值为1.06~1.8之间。此外,实验表明,在层流和湍流情况下PEC均大于1,但层流状态下效果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赖凤麟[2](2007)在《管内核心流区域对流传热强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管内强化对流换热机理的分析,将强化换热的重点转移到管内流动的核心流区域,提出了在管内的流动核心区布置横竖交叉成“十”字型细杆进行强化传热的方法,提高对流换热系数,降低流体流动阻力,同时,要使实验装置紧凑,尽可能的减少成本。之后,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组建实验台架,以水作为工质,对方管和圆管进行了传热和阻力性能实验,实验雷诺数范围为Re=1000~8500,并测量实验段压降和换热系数,将其与光管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方管强化管内传热系数比光管时平均增加了220%,压降增大了650%。而圆管时强化管传热系数平均增加190%,压降比光管时增大了600%。整个实验结果中,层流范围内PEC值均大于1,在湍流范围内则在“1”附近波动。这表明,通过在受限空间充分发展段(管内核心流中心区域)布置细杆后,可以影响流体的流场和温度场,造成一个温度分布非常均匀、速度变化较为明显的核心区域,同时,在换热壁面附近造成一个温度和速度变化均比较显着的边界层区域。可以看出,流体换热Nu明显增加,而阻力增加不大,层流范围内效果较湍流时显着。这种特征的流场和温度场是使换热得到明显强化,而阻力增加不大,造成换热设备PEC值明显增大的根本原因。最后,由实验数据归纳出对流换热努塞尔数Nu与流动阻力系数f随雷诺数Re的变化规律,并对整体换热性能的评价准则进行了分析,为核心流区域强化换热理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由于现有的工业换热设备中的流体流动都属于受限空间,因此,本文提出的提高换热管性能的方法可望得到普遍应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吴国强[3](2007)在《管内核心流区域对流强化传热强化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热强化技术,由于能使各种换热设备的效率提高、重量和体积减少,一直受到科技界和工业界的重视。由于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和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传热强化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虽然某些受迫流动强化传热技术已得到相当广泛地应用,但是,它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大多数的强化传热是基于边界层理论,因而在传热强化的同时,流动阻力(功耗)增加的更多。为了对此问题做更深入地研究,寻求传热和流动综合性能较好的强化换热管,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强化传热观点:核心流区域强化传热。为了对强化换热管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采用了Webb所提出的换热与流动综合评价标准—PEC,该标准简便实用,物理意义明确,并在换热研究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对比叁种换热管,即光滑圆管、核心流区域单排杆插入物强化换热管和核心流区域双排杆插入物强化传热管,模拟计算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以水做为流动工质时,核心流区域强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改善流场的温度分布状况,并有效的提高对流换热系数,阻力系数的增加也较小。这种强化换热方式在层流范围内的效果比在湍流范围内更为明显。最后,本文应用场协同原理对研究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数值模拟结果和对比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核心流区域的强化换热方式能够很好的改变流动换热的场协同角,与数值计算的对流换热Nu系数完全相一致,得出了合理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核心流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管内强化对流换热机理的分析,将强化换热的重点转移到管内流动的核心流区域,提出了在管内的流动核心区布置横竖交叉成“十”字型细杆进行强化传热的方法,提高对流换热系数,降低流体流动阻力,同时,要使实验装置紧凑,尽可能的减少成本。之后,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组建实验台架,以水作为工质,对方管和圆管进行了传热和阻力性能实验,实验雷诺数范围为Re=1000~8500,并测量实验段压降和换热系数,将其与光管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方管强化管内传热系数比光管时平均增加了220%,压降增大了650%。而圆管时强化管传热系数平均增加190%,压降比光管时增大了600%。整个实验结果中,层流范围内PEC值均大于1,在湍流范围内则在“1”附近波动。这表明,通过在受限空间充分发展段(管内核心流中心区域)布置细杆后,可以影响流体的流场和温度场,造成一个温度分布非常均匀、速度变化较为明显的核心区域,同时,在换热壁面附近造成一个温度和速度变化均比较显着的边界层区域。可以看出,流体换热Nu明显增加,而阻力增加不大,层流范围内效果较湍流时显着。这种特征的流场和温度场是使换热得到明显强化,而阻力增加不大,造成换热设备PEC值明显增大的根本原因。最后,由实验数据归纳出对流换热努塞尔数Nu与流动阻力系数f随雷诺数Re的变化规律,并对整体换热性能的评价准则进行了分析,为核心流区域强化换热理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由于现有的工业换热设备中的流体流动都属于受限空间,因此,本文提出的提高换热管性能的方法可望得到普遍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心流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郑兆清,杨臣,杨昆,赖凤麟,吴国强.方管核心流区域添加内插物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
[2].赖凤麟.管内核心流区域对流传热强化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吴国强.管内核心流区域对流强化传热强化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