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结构关系论文-马正立

要素结构关系论文-马正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要素结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县域治理,场域,治理结构,关系形态

要素结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马正立[1](2019)在《结构—关系—文化:新中国70年县域治理场域要素变迁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县域作为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域治理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中国70年,我国县域治理不断变迁,在此过程中,治理结构变迁决定治理关系形态转型,进而推动着县域内独特的文化要素形成,反之亦然。县域治理发生在特定场域内,推动县域治理发生的场域要素也在不断变迁。在县域治理场域内,结构要素从根本上决定了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塑造独特的文化形态;关系要素为特定文化形成提供基础,同时又被各种文化要素所反作用。基于"结构—关系—文化"框架,从场域视角来分析我国县域治理场域要素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进程,以期对新时代继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本文来源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巨虹[2](2019)在《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就是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托探讨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交互影响,按照“空间统计—空间分析—原因探究”的层级逻辑,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选取陕西工业企业变化最快最集中的十余年(2003-2013),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工业企业的位置坐标,并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分别以点数据和面数据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地理信息工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十余年间陕西省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从原来的单一核心转变为双核心结构——即西安市与榆林市两个增长极,且产业发展重心不同,为差异化的双核心发展模式。传统核心区西安市的工业企业向外围疏散的趋势非常显着,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但是仍然以近郊疏散为主;西安与咸阳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辐射带动整个关中及陕南地区;关中平原继续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式发展格局,在原有东西向点-轴空间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向带状网络空间模式演化,产业结构明显向高新技术的专用设备制造和生物制药等倾斜;十余年间陕北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显着,从原来的边缘区一跃成为了核心区之一。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陕北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主要以榆林市的神木-府谷区域为核心。(2)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了区域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率高的企业竞争力也会比较强,因此,其无论是对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陕西省各区县的工业企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其中DEA超效率的结果表明:各区县之间横向比较显示生产效率差异比较大,处在明显非有效区间的区县比较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DEA-M指数的测算结果显示,这十余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快增长,且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保持了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步增长趋势。(3)全要素生产率对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为了探寻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内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将滞后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自变量之一,与其他可能影响企业空间分布的因素一起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着,但是与企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只是其相关系数的空间差异很大,西安咸阳及其外围区域为负相关,陕北区域则为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地理探测器对企业分布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其具有比较显着的解释力,这个结果证实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企业空间分布演化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建构。(4)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各二位数产业的区位商的变化代表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即自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因变量建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区位商存在正向相关性,即专业化程度越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越高。同时具有空间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也会引起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方向变动。总之,本文通过一系列相关性研究,验证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空间结构的演变可能会受到生产率变化的影响,而区域内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又会受到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这个结论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工业发展是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式还是产业转型的路径突破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二者之间的互动联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晓彦[3](2019)在《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组织结构要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造业服务化在企业界越来越流行,并成为世界各制造大国制定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规划,更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服务战略作为制造企业发展服务业务的纲领和方向,是制造业服务化成败的关键。但是,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的绩效结果并不理想。已有理论研究中,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的概念和内在关系还不清晰,对服务战略的绩效检验得出正向、负向、非线性等充满争议性的结论,缺乏对组织结构情境的关注。组织结构对服务战略的成功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本研究聚焦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组织结构要素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旨在解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叁个问题,推动实践中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制造企业服务战略主题的文献,辨析服务战略与相似术语的区别,提出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的概念。总结已有制造企业服务的划分维度和类型,发现最主要的服务类型——支持产品型服务和支持客户型服务,并将这两类服务与已有不同学科相关研究中出现的二十多种服务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制造企业服务战略对绩效影响的研究,归纳为一致认可阶段、“服务化悖论”阶段和复杂关系阶段,发现实证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存在理论基础泛而不精、较少区分服务类型、忽视组织结构调节因素等问题。其次,选取海尔、明珞、珠江钢琴叁家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探索叁家企业不同阶段的服务业务特点、组织结构表现及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提出针对叁个研究问题的初始理论命题。再次,主要依据资源基础观和权变理论,在理论分析、文献梳理、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两种服务类型之间关系、分别对绩效的影响、组织结构要素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搜集我国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组织结构实践的相关数据,借助SPSS、AMOS等统计软件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得到如下结论:(1)制造企业服务战略是制造企业对服务提供物及其运营模式的计划和定位,主要包括支持产品型服务和支持客户型服务,支持产品型服务是支持客户型服务的起点和基础;(2)支持客户型服务因高度定制及与客户的长期、密切关系成为VRIN资源进而积极影响企业绩效,支持产品型服务越来越标准化不能对制造企业绩效产生直接促进作用,而通过促进支持客户型服务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3)制造企业服务业务组织结构主要包含服务业务部门化、分权和企业间协作叁个要素,服务业务部门越独立、企业间协作性越强,支持客户型服务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就越大,而分权受到企业规模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对支持客户型服务绩效贡献的促进作用不显着。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明确了制造企业服务战略与绩效的关系,推动研究理论视角的聚焦,进一步解释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争议性结论,促进研究形成共识。深化了对制造企业服务业务组织结构情境的理解,归纳了组织结构要素,澄清了支持客户型服务部门独立还是整合的争议,明确了企业间协作的重要作用及分权的双重作用。对制造企业服务战略及服务类型的相关概念做了全面梳理,为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研究提供清晰的概念和丰富的内涵,并为进一步基于服务战略的战略-结构匹配、环境-战略匹配、战略绩效检验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4)

高建勇,汪浩瀚[4](2019)在《中国产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互动关系——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与VAR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79—2016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并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均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具有"创造性破坏"的发展形式;产业结构高级化才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关键,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反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非对称性的特点,即产业结构合理化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超前服务化则不利于产业间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王洪盾,岳华,张旭[5](2019)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高速向高质转变的背景下,探索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出发,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公司绩效指标,基于我国2010—2016年1974家A股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激励机制叁方面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与企业TFP存在倒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背景公司的企业TFP显着地低于非国有背景公司;(2)董事会规模与企业TFP负相关,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重对企业效率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董事长兼任CEO对公司TFP也有显着提升作用;(3)高管薪酬对企业TFP提升有显着的正向激励效应。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注重防范大股东"一股独大"导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探索多层股权结构机制,提升股权制度灵活性与多样性;(2)公司在董事会构建时,不仅要规模适度,还应重视外部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升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重;(3)运用丰富多样的激励手段增强高层管理人员与股东间的利益协同性,以缓解与股东目标的不一致性所带来的利益冲突。(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廷廷,汪浩瀚[6](2019)在《产业结构、能源要素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PVAR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测算了非期望产出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间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揭示了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全要素能源效率及经济增长均存在自我提升增强机制,且长期作用更为明显。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相反,程度不同,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具有对称性。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非对称性特点。(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刘守英[7](2019)在《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城乡中国”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国结构转型时有叁个阶段:一是乡土中国阶段,正如费孝通所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二是城乡中国阶段,这个阶段一半农村人,一半城里人。这一阶段变化最为剧烈,而城市化并不能代表这个阶段。叁是城市中国阶段,这是最成熟的阶段。叁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1-28)

黄岗[8](2018)在《基于文化真谛的茶文化结构要素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文化是文化大家族中的一员,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的真谛相契合。在深入学习和理智把握文化真谛的基础上,并与茶文化展开对话的同时,分析阐述了茶文化结构要素间的关系,得出了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茶文化的载体,心态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茶文化的保障,行为文化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农业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罗民波,刘曼曼[9](2018)在《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要素变化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近年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基本要素研究,结合东海海洋环境基本要素(水温、营养盐含量及其结构、COD、悬浮物浓度)的变化,阐明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春季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出现由虹彩圆筛藻、琼氏圆筛藻和中肋骨条藻组成的主要优势种向以中肋骨条藻为主要优势种的方向演替,夏季的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从2015年至2017年浮游植物丰度由51.91×10~3cell/L下降为2017年的5.41×10~3cell/L,下降趋势明显;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从2015年至2017年由1.08上升为1.20。大量的陆源污染物排放到东海近海,造成了东海近海水体的富营养化,为浮游植物优势种中肋骨条藻等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林宏山[10](2018)在《金融要素与工业转型升级关系研究——基于金融发展与融资结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更是对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明确期许。金融作为调节资金在不同部门间流动配置的重要媒介,金融要素投入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工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基于此,本文从金融发展与融资结构两要素出发,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金融规模的扩大、长期信贷的投放、金融中介效率的改善、金融市场化的深化、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均对工业转型升级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反之,融资结构对最优状态的偏离会制约工业的整体发展,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则可以减弱这一负面影响;区域层面,影响各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略有差异,中西部地区的融资结构偏离现象突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直接融资比例和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均衡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期刊2018年06期)

要素结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就是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托探讨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交互影响,按照“空间统计—空间分析—原因探究”的层级逻辑,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选取陕西工业企业变化最快最集中的十余年(2003-2013),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工业企业的位置坐标,并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分别以点数据和面数据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地理信息工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十余年间陕西省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从原来的单一核心转变为双核心结构——即西安市与榆林市两个增长极,且产业发展重心不同,为差异化的双核心发展模式。传统核心区西安市的工业企业向外围疏散的趋势非常显着,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但是仍然以近郊疏散为主;西安与咸阳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辐射带动整个关中及陕南地区;关中平原继续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式发展格局,在原有东西向点-轴空间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向带状网络空间模式演化,产业结构明显向高新技术的专用设备制造和生物制药等倾斜;十余年间陕北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显着,从原来的边缘区一跃成为了核心区之一。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陕北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主要以榆林市的神木-府谷区域为核心。(2)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了区域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率高的企业竞争力也会比较强,因此,其无论是对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陕西省各区县的工业企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其中DEA超效率的结果表明:各区县之间横向比较显示生产效率差异比较大,处在明显非有效区间的区县比较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DEA-M指数的测算结果显示,这十余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快增长,且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保持了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步增长趋势。(3)全要素生产率对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为了探寻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内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将滞后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自变量之一,与其他可能影响企业空间分布的因素一起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着,但是与企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只是其相关系数的空间差异很大,西安咸阳及其外围区域为负相关,陕北区域则为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地理探测器对企业分布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其具有比较显着的解释力,这个结果证实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企业空间分布演化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建构。(4)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各二位数产业的区位商的变化代表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即自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因变量建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区位商存在正向相关性,即专业化程度越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越高。同时具有空间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也会引起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方向变动。总之,本文通过一系列相关性研究,验证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空间结构的演变可能会受到生产率变化的影响,而区域内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又会受到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这个结论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工业发展是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式还是产业转型的路径突破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二者之间的互动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要素结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马正立.结构—关系—文化:新中国70年县域治理场域要素变迁图谱[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

[2].巨虹.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刘晓彦.制造企业服务战略、组织结构要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高建勇,汪浩瀚.中国产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互动关系——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与VAR模型[J].科技与管理.2019

[5].王洪盾,岳华,张旭.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9

[6].刘廷廷,汪浩瀚.产业结构、能源要素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PVAR模型[J].科技与经济.2019

[7].刘守英.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城乡中国”阶段[N].北京日报.2019

[8].黄岗.基于文化真谛的茶文化结构要素关系分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8

[9].罗民波,刘曼曼.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要素变化的关系研究[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林宏山.金融要素与工业转型升级关系研究——基于金融发展与融资结构视角[J].上海金融.2018

标签:;  ;  ;  ;  

要素结构关系论文-马正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