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环境论文-刘晓华,刘潘伟,胡续礼,张荣华,张光灿

土壤侵蚀环境论文-刘晓华,刘潘伟,胡续礼,张荣华,张光灿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侵蚀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环境因子,江淮丘陵区

土壤侵蚀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华,刘潘伟,胡续礼,张荣华,张光灿[1](2018)在《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为研究区,以2015年15m分辨率的Landsat 8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基于"3S"技术平台,采用综合评判法和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坡度、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1)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 409.60km2,约占总面积的10.20%,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以中度侵蚀为主。(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下垫面起伏度较大、条件较为恶劣的坡耕地,以及坡度相对较大、植被盖度较差的林地和荒草坡中;不同坡度下,主要发生在5°~15°的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带;不同植被覆盖度下,主要发生在45%~75%的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主要发生在暗色土、水稻土以及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中。[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与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关系紧密,坡耕地、坡度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低、土壤抗蚀性较差等下垫面更容易发生土壤侵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广举[2](2017)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演变与黄河水沙历史变化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异常严重且一直是区域最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72×10~5 km~2,其中侵蚀模数大于8 000 t/(km~2·a)的极强度以上水蚀面积为9.12×10~4km~2,占中国同类面积的64.95%,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进入黄河,导致黄河下游成为世界着名的悬河,严重威胁黄河下游堤坝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赵翠平,陈岩,孙运海,孙宏亮,郜志云[3](2016)在《邛海流域不同环境因素与土壤侵蚀相互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USLE模型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以邛海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海拔、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下,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侵蚀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1 500~17 00 m海拔段是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域。坡度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无明显的规律,但对土壤侵蚀量的产生有显着影响。15~25°坡度带是土壤侵蚀的重点预防和治理区域。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存在明显的差异。流域需加强旱地、园地和林地的治理。(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于寒青[4](2016)在《土壤侵蚀与碳动态环境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为加速的土壤侵蚀和泥沙再分布速率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土壤侵蚀变化及其引起的土壤碳动态变化,不仅有助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管理,而且对解释陆地碳收支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散落的环境放射性核素(FRNs)137Cs,210Pb和7Be被认为在定量研究不同时空尺度土壤和有机碳侵蚀再分布方面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但仍存在一些缺陷。本论文以我国典型水蚀(黄土高原、长江上游和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景观)和风蚀区(河北丰宁风蚀农田景观)为对象,从研究变时空尺度土壤FRN采样方法入手,评价了我国土壤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有效性,探讨了土壤侵蚀再分布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为建立土壤侵蚀与碳循环的定量研究方法,开展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固碳效应的准确评价提供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了以设计和模型为基础的采样方法,即分层随机采样和混合样品可以大大减少FRN采样和测量成本,实现评价跨尺度的(小区、流域和区域)土壤再分布的空间变化;提出基于时空采样框架的FRN重复采样方法,评价FRN示踪的土壤再分布随时间尺度变化对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措施历史变化的响应。(2)植被恢复、梯田工程及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坡地景观的土壤侵蚀。FRN示踪结果发现:在我国西南山地,灌木比草地对减少土壤侵蚀更有效,而乔木下无枯落物不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在延安,与坡耕地相比,梯田可使土壤侵蚀量减少了49%,林草坡地减少土壤侵蚀80%。在丰宁,3年免耕+留茬措施相比传统耕作可使土壤侵蚀速率下降33%-44%。在东北拜泉,与传统耕作措施相比,土壤净侵蚀速率在梯田上减少了14%,而等高耕作措施下土壤侵蚀减少了34%。(3)忽视土壤侵蚀速率的变化会过高估算土壤保持措施的固碳效应。基于7Be示踪与土壤碳密度测定,估算得到5年退耕还草(CG)和3年免耕留茬(CL)处理表层土壤(0-20mm)净的负固碳速率(源)分别是–0.42和–0.37 t C ha–1 year–1。与传统固碳方法(不考虑土壤侵蚀)相比,CG和CL处理分别被高估了126%和130%。而CG和CL耕层土壤(0-245mm)固碳速率分别为0.27±0.12和1.53±0.13 t C t C ha-1yr-1,与传统方法得到的固碳速率(CG,0.8±0.03 t C ha-1yr-1;CL,2.0±0.06 t C ha-1yr-1)相比,分别过高估计了196%和31%。(4)黄土高原坡耕地高强度土壤侵蚀过程显着减少了SOC矿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碳汇。基于田间原位监测数据建立的土壤碳侵蚀再分布与土壤呼吸关系模型发现,坡地侵蚀区侵蚀导致原位土壤CO_2排放减少速率为0.43±0.15 t CO_2_C ha-1yr-1,全山坡原位土壤CO_2净排放减少速率为0.32±0.22 t C ha-1yr-1。(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罗应[5](2016)在《试论城市化建设和采矿对土壤侵蚀及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土地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剧土壤侵蚀,使其发生的初始、边界条件更趋复杂。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因此,在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和治理技术方面受到限制,许多关键性问题尚未解决。目前国内外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研究这一关键问题研究较少。无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城市土地利用在城市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异程度通常比农业、林业要大(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6年04期)

尚敏,赵敏慧[6](2014)在《土壤侵蚀对滇池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侵蚀面积广、侵蚀强度大,而且侵蚀危害也非常严重。加之我国人口增长迅速,导致了对土地资源过渡索取,使得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该文以湖泊土壤侵蚀为研究对象,以滇池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土壤侵蚀对滇池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相关的数据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土壤侵蚀给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及产生原因,并给出了控制水土流失的3条措施与建议。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4年36期)

Orlando,F,Balderama,Jeoffrey,Lloyd,R,Bareng[7](2014)在《气候类型和作为管理措施对菲律宾北部旱作高地环境的土壤侵蚀和产流的影响(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菲律宾北部卡格扬河谷旱作高地区雨情和作物管理措施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该研究目的在于评价水蚀预报模型(WEPP)在估算旱稻栽培中的土壤侵蚀率和径流量估算的性能和可行性。研究了自动气象站和采用了3种养护管理作为处理的侵蚀点。对降雨特征(数量、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侵蚀数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不同降雨量、坡度和水土保持情况的实测数据、模拟数据和敏感性分析进行了比较。统计学验证结果表明,WEPP模型可接受。实测和仿真数据表明,当田块周边设有绿篱时,可以减少50%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率与坡度和长度呈线性关系,当坡降为10%~50%,坡长为10~40 m时,水土流失率为1.2~48.46 thm2。该模型可用于开发水土保持和丘陵地区农业流域农场资源优化和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生产力的决策支持工具。(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4年05期)

范力强[8](2014)在《人工模拟降雨开展工程扰动环境下土壤侵蚀强度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了一定应用。文章以鹤大国家高速公路佳木斯至牡丹江段扩建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为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对扰动土地单元和整治土地单元分别进行了观测,基于观测数据,对前后两个阶段土壤侵蚀量的变化给予剖析,以期为同类项目应用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4年08期)

艾蕾[9](2013)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与水环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环境污染是当今全球化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引发的地表水体污染严重制约了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规模宏大的跨流域水资源配置战略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面临的潜在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问题,以及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水环境健康与水资源长效利用的环境保护需求,基于水源区地形、土壤、气候、土地利用组成及土地利用格局等自然景观因子,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综合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模糊决策理论方法、SWAT模型模拟预测、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等多种方法手段,借鉴生态环境综合集成研究的思路,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划分为多层次系统,从多方位、多角度逐级开展水源区不同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差异、土壤侵蚀风险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土壤侵蚀产沙时空特征与演变趋势、流域水化学特性时空差异、不同景观特征与流域侵蚀产沙及水化学特性耦合关系的集成研究,为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水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核心生态安全保障区和水质保护最敏感区域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对象,在提取侵蚀响应单元基础上提出了适于大尺度区域土壤侵蚀风险快速评估的方法,构建的侵蚀风险评估最优化模糊决策树分类结果表明,库区土壤侵蚀风险等级被划分为5个类别:极低侵蚀风险、低侵蚀风险、中侵蚀风险、高侵蚀风险和极高侵蚀风险。月均降雨量为侵蚀最显着影响因素,当其处于相对较低等级时,土壤侵蚀其他因素影响明显偏小,侵蚀风险等级也相对较低;反之则地形坡度、土壤可蚀性和植被覆盖度的多因素综合影响作用更突出,且侵蚀风险也相对较高。(2)基于模糊决策树判别结果,综合分析库区侵蚀风险时空分布表明,库区高等级和极高等级侵蚀风险主要集中在6月到8月,其中以7月和8月分布最广,超过研究区总面积80%;其次为6月,分布达研究区总面积65%。11月到次年3月主要为低等级侵蚀风险,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超过90%。而中等级侵蚀风险主要分布在4月、5月、9月和10月,面积超过研究区总面积79%。此外,大量农田、稀疏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布的陡坡区域在雨季显示出相对偏高的侵蚀风险,验证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评估方法精度达到76%,在该区域适用且有效,值得推广应用到其他相似的大尺度区域。(3)以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最大支流、水源区水土流失多发地区堵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校准和验证后的SWAT模型进行1978、1987、1999和2007年的侵蚀产沙模拟,结果表明,4年中土壤侵蚀强度最大的子流域集中在流域北部;流域年均土壤侵蚀率分别为9.47、10.40、14.14、7.64t/ha;1978年和1987年子流域土壤侵蚀最大负荷位于8号子流域,1999年和2007年转移到34号子流域;流域年均产沙量分别为3.72、5.36、7.30、3.69t/ha,1978年流域最大产沙量为8号子流域,而1987年、1999年和2007年流域最大产沙量则分别为6、39和21号子流域。研究区侵蚀产沙变化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一致。(4)研究选取的15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分析流域侵蚀产沙景观格局特征表明,107个子流域的景观格局特征相差较大,特别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边界密度、平均最近邻距离和最大斑块指数具有较明显的变异。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研究区子流域尺度上的土壤侵蚀、产沙和泥沙输移比与土地景观格局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叁者与流域土地景观格局关系密切,其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聚集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蔓延度和斑块连通度指数是控制流域土壤侵蚀和产沙的主要景观指数;当土地景观格局分散性较强且斑块数目较多时,土壤侵蚀和泥沙输出显着增加。(5)以丹江口水库水环境水质监测的9个典型入库支流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化学特性时空差异发现,2005年溶解氧含量最高为白河、陶岔和旬阳,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含量神定河和张湾较高,氨氮含量神定河远高于其他支流,重金属砷含量差异不明显,石油类含量神定河最高。对比发现2006年至2009年水化学特性与2005年基本保持一致趋势,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含量神定河远高于其他流域,总磷含量总体较低且神定河最高。研究区入库支流中神定河水质状况相对较差。(6)入库支流景观特征分析表明,城镇、林地、草地和农地面积比、地形坡度、流域面积和土壤有机质与其他变量相比变异更明显,景观指数中变异最明显的是最大斑块指数、蔓延度、景观形状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溶解氧主控因素为4个形态变量;对高锰酸盐指数贡献较大的为高程积分、城镇面积比、土壤有机质和总氮、斑块连通度指数;对氨氮和总磷贡献较大的为高程积分、流域面积、城镇面积比、土壤有机质和总氮、斑块连通度指数;重金属砷主控因素为流域面积、土壤有机质、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高程积分、城镇面积比、土壤有机质和总氮、斑块连通度指数、流域面积对石油类贡献性较高。总的来看,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城镇面积比、土壤有机质和总氮、以及斑块连通度指数对入库支流水化学普遍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12-01)

刘宇,吴炳方,曾源,张磊[10](2013)在《耦合过程和景观格局的土壤侵蚀水环境影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景观格局的作用纳入到土壤侵蚀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中,具有方法上的实用意义,可为水体泥沙源区识别、评价立地侵蚀对目标水体的泥沙输出风险和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流失抑制潜力提供一种途径.本文将RUSLE模型作为模拟立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工具,考虑植被覆盖和地形对泥沙输送的阻滞作用,从点(栅格)和子流域两个尺度,采用景观格局表征方法定量评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壤侵蚀对河流、水库的影响.在点(栅格)尺度提出土壤侵蚀影响强度(I)指标表征土壤侵蚀对水体的泥沙输出风险;在流域尺度利用反映流域景观格局留滞泥沙能力的渗透指数(LI)指示泥沙进入水体的风险.结果表明:耦合景观格局信息和侵蚀过程的指标能空间分布式地有效反映立地土壤侵蚀对水体泥沙输入的影响强度;LI与流域平均景观阻滞、平均植被覆盖度呈显着的指数关系,子流域输沙模数与LI呈显着的指数回归关系.说明基于土壤侵蚀过程表征景观格局、将景观格局信息与景观土壤保持功能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可为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提供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土壤侵蚀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异常严重且一直是区域最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72×10~5 km~2,其中侵蚀模数大于8 000 t/(km~2·a)的极强度以上水蚀面积为9.12×10~4km~2,占中国同类面积的64.95%,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进入黄河,导致黄河下游成为世界着名的悬河,严重威胁黄河下游堤坝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侵蚀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华,刘潘伟,胡续礼,张荣华,张光灿.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土保持通报.2018

[2].赵广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演变与黄河水沙历史变化及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17

[3].赵翠平,陈岩,孙运海,孙宏亮,郜志云.邛海流域不同环境因素与土壤侵蚀相互关系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6

[4].于寒青.土壤侵蚀与碳动态环境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5].罗应.试论城市化建设和采矿对土壤侵蚀及环境的影响[J].西部皮革.2016

[6].尚敏,赵敏慧.土壤侵蚀对滇池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科技资讯.2014

[7].Orlando,F,Balderama,Jeoffrey,Lloyd,R,Bareng.气候类型和作为管理措施对菲律宾北部旱作高地环境的土壤侵蚀和产流的影响(摘选)[J].农业工程.2014

[8].范力强.人工模拟降雨开展工程扰动环境下土壤侵蚀强度监测[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

[9].艾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与水环境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10].刘宇,吴炳方,曾源,张磊.耦合过程和景观格局的土壤侵蚀水环境影响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3

标签:;  ;  ;  ;  

土壤侵蚀环境论文-刘晓华,刘潘伟,胡续礼,张荣华,张光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