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软预算约束论文-周迪

双重软预算约束论文-周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重软预算约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双重预算软约束,财政,金融分权,区位优势

双重软预算约束论文文献综述

周迪[1](2018)在《双重软预算约束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扩张机理与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显现,学者开始探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扩张机理及治理机制;随着新预算法的出台,“探寻实现硬化预算约束的路径进一步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研究也成为当下热点。基于当下财政分权、软预算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关系的理论研究,本文将金融分权与软预算约束、金融分权下的软预算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关联,引入双重软预算约束概念,并考虑区位因素的作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扩张的制度诱因进行深度探究。从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下的双重软预算约束视角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扩张机理进行理论推导,对各地方债务扩张差异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运用面板数据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扩张的理论诱因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设:财政/金融分权程度越高,软预算约束程度越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扩张程度越大;财政金融协同性程度能够减轻这种软预算约束程度,财政金融协同性越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扩张程度越小。结果显示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的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区位优势因素可能包括金融业发展、互联网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程度等因素,均可考虑被借鉴到各地区。主流研究认为当下依靠行政控制机制的治理并不具备可持续性,通过市场控制机制和规则控制机制进行治理会更加有效。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治理对策及建议:合理安排好中央对地方的分权及地方对市场的分权则能形成治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长效机制,理应从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的制度安排视角引导市场力量硬化预算约束,充分借鉴可利用的区位优势因素,共同抑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无序扩张,进一步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蔡吉甫[2](2012)在《双重软预算约束、银行负债与过度投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沪深两市2004—2006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在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双重软预算约束的框架内,实证检验了银行负债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研究发现,银行负债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整体上是失效的,这种失效对于政府控制的公司是恶化的,对于非政府控制的公司则是弱化的。若深入到银行负债的具体构成,研究显示,短期借款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在政府控制的公司中是弱化的,在非政府控制的公司中则是有效的;而长期借款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在政府控制的公司中是恶化的,在非政府控制的公司中则是弱化的,并且,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长期借款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失效问题在省级政府和非政府控制的公司中变得越严重。相反,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省级政府和非政府控制的公司,长期借款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则分别是有效的和弱化的。上述结果说明,在我国双重软预算约束产生的制度性根源未得到根本改善的前提下,银行负债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及由此导致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失效问题并不必然随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而自动消除。(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吕金营[3](2007)在《双重软预算约束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引用软预算约束理论,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传统观点评述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与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全文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双重软预算约束下银行、企业、政府的行为特征,在D-M模型及“事后的有效”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BEG动态博弈模型;最后,在对模型的外生变量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宏观经济、产权结构改革和市场结构改革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作为全文的理论准备,介绍了软预算约束概念的提出、理论的发展、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案等。“软预算约束”是指的是一个经济组织遇到财务困难时,借助外部组织的救助得以继续生存的一种经济现象。已有文献大多从政治角度、所有制关系、政策性负担及市场结构等不同角度分析软预算约束的成因,在经济后果方面差异不大,认为其将抑制竞争和创新、引发信贷膨胀等。另外,由于不同文献分析角度不同,所以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较大差异。第二章首先述评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两种传统观点,在比较分析产权结构改革和市场结构改革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以及两种观点存在的片面性和不足。然后,引入软预算约束理论将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两种要素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明确本文的理论思路。第叁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双重软预算约束现状,即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和软信贷约束,并论证了软预算约束陷阱的存在,且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长期内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双重软预算约束条件下,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扭曲,通过对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关系的分析为后续几章模型分析奠定了基础。第四章借鉴Dewatripont and Maskin(1995)的快慢项目模型,详细分析在集中型和分散型信贷市场结构下,银行和企业行为的决定。集中型的信贷市场结构下,银行在贷款谈判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信贷决策权;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贷款项目可能是一个慢项目(在信贷期间不能如期完工),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银行就会面临一种再贷款决策。如果再贷款所对项目追加投资产生的收益高于成本,那么再贷款就会发生,这就是“事后的有效”。但在分散型市场结构下,银行再贷款受到自身流动性或银行间资金调剂的交易成本的制约,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软预算约束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模型结论与我国银行业市场现行状况相结合,认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过于集中,限制了改革进程。第五章在对D-M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建立了BEG模型,旨在分析在双重软预算约束条件下银行、企业和政府叁者之间的行为关系。BEG模型具有叁种均衡状态:一种是代表企业的项目经理人努力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还本付息,这当然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其次是项目经理人经营坏项目时偷懒,项目发生亏损,银行拒绝再贷款,这是一种次优均衡,导致商业银行贷款的短期化;第叁种则是一种双重软预算约束均衡,项目经理人经营坏项目时偷懒,项目亏损,银行继续向其提供软信贷;即使银行面临清偿力危机时,政府也会提供救助以避免银行破产。这样,问题焦点就落到了如何避免模型中的双重软预算约束均衡。然后,继续放松模型的外生变量产权结构或市场结构,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发现:当产权结构不变,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出现软预算约束;在治理结构完善的情况下,所有权结构的变化与软预算约束程度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另外,当宏观经济良好时企业还债能力增加,有利于银行化解不良债权;但是,客观数据表明每年新增不良贷款却随着GDP上升而上升。本文在模型中对这种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即繁荣阶段时优良项目概率增大,项目经理人存在道德风险问题,银行更容易面临贷款的软预算约束,又会使新增不良贷款增加;宏观经济良好只能带来银行化解不良贷款能力的加强,使得新增不良贷款上升幅度不断下降。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双重软预算约束条件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引入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改革同样重要。另外,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促进作用,由于软预算约束的存在而受到限制;对商业银行经营来讲,引入逆周期审慎发展理念是非常必要的。最后,本文发现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软预算约束现象并不会自动消失,只有体制上的变革才能根除这种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7-04-01)

滕进华[4](2005)在《双重软预算约束下银行风险成因及其化解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转轨时期,我国企业和银行自身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软预算约束问题。这种双重软预算约束相互交织、演化的结果是我国银行风险,尤其是不良贷款的不断累积,进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从软预算约束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影响银行风险的制度性、市场条件、行为主体的博弈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等众多因素联合起来分析,从而指导我们对银行业的改革进行全面的考虑与设计,更好地实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初衷。 论文首先对软预算约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分别阐述了我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对银行和企业的双重软预算约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不良后果。继而,基于以D-M模型为代表的内生性软预算约束理论的主要思路,利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分别研究了影响我国企业和银行软预算约束成因的一般因素(如信息不对称、事后的有效等)和特定因素(产权制度、市场结构、政府的干预等)及其形成机理。考虑到我国转轨经济过程中经济环境、政策的多变性,金融支持的经济发展策略(内生的)和政府在信贷决策中的强势作用,论文从不确定性和银行的高风险投机行为对D-M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政府、银行、企业的叁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目标函数差异对企业软预算约束从而银行不良贷款之成因的影响。特别地,分析了双重软预算约束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国有银行自身的软预算约束问题主要起源于政府必须依靠国有银行系统向渐进式改革的国有经济提供可观的金融支持,而国有银行自身的软预算约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这就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软预算约束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应该在制度上着眼于软预算约束问题,并分别从社会稳定理念、银行产权制度、银行结构、银行监管体系、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银行业改革的配套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相关对策及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5-04-22)

施华强[5](2004)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生性:一个基于双重软预算约束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和国有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形成的双重软预算约束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内生性。通过对国有企业沉没成本的维持成本、国有商业银行复活投机和地方政府利用双重软预算约束而形成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地悲剧"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和积累的动态机制,指出了逐步硬化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预期对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决定性意义。(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2004年06期)

双重软预算约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我国沪深两市2004—2006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在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双重软预算约束的框架内,实证检验了银行负债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研究发现,银行负债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整体上是失效的,这种失效对于政府控制的公司是恶化的,对于非政府控制的公司则是弱化的。若深入到银行负债的具体构成,研究显示,短期借款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在政府控制的公司中是弱化的,在非政府控制的公司中则是有效的;而长期借款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在政府控制的公司中是恶化的,在非政府控制的公司中则是弱化的,并且,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长期借款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失效问题在省级政府和非政府控制的公司中变得越严重。相反,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省级政府和非政府控制的公司,长期借款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则分别是有效的和弱化的。上述结果说明,在我国双重软预算约束产生的制度性根源未得到根本改善的前提下,银行负债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及由此导致的过度投资控制功能失效问题并不必然随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而自动消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重软预算约束论文参考文献

[1].周迪.双重软预算约束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扩张机理与治理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

[2].蔡吉甫.双重软预算约束、银行负债与过度投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

[3].吕金营.双重软预算约束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滕进华.双重软预算约束下银行风险成因及其化解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5

[5].施华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生性:一个基于双重软预算约束的分析框架[J].金融研究.2004

标签:;  ;  ;  ;  ;  

双重软预算约束论文-周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