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无课程论文-王凤杰

空无课程论文-王凤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无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学,空无课程,原因分析

空无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杰[1](2019)在《中学“空无课程”存在之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艾斯纳认为"空无课程"产生之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出于某种需要而有意摒弃排除;另一方面是人们由于受习惯势力的影响而尚未意识到其价值所导致。我国当前教育目的之限定、信息时代之知识爆炸、传统文化之深层渗透、国外哲学教育学理论等因素是"空无课程"存在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33期)

宁宁,王静雨[2](2019)在《教师专业标准视角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空无课程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无课程主要指学校课程中应该有却缺失的知识情感技能等内容,于高校而言这些缺失的内容不仅会影响课程设置,也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的依据和要求,对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中的空无课程进行分析,并从课程设置、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分别提出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海琴[3](2019)在《谈初中语文课堂对现行教材“空无课程”的弥补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家艾斯纳曾说:"学校所缺乏的、应该有而没有、应该教而没教的课程,都可被称作‘空无课程’。"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呈现时代的滞后性,但初中学生都是"00后"出生的青少年,无法把握过去时代的气息。因此,教师要解决教材内容"空无"问题,将一些出色的、学生关心并感兴趣的年轻作家作品引入到课堂中,以起到成才成长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激发其兴趣,使课堂焕发青春活力。(本文来源于《语文世界(教师之窗)》期刊2019年04期)

刘艳,刘斌[4](2015)在《再论体育课程学科地位——基于空无课程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无课程"是那些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异化问题进行了解读,论述了体育课程处于学科地位底层的原因以及尝试性得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再思考。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再认识。(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5年11期)

叶爽[5](2015)在《浅析“空无课程”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无课程"是由美国艾斯纳提出的观点,是指被学校与社会变革过程中有意、无意排除于学校课堂体系之外的课程。而在这些设置和实施中,应该有但却没有的内容,逐渐被国内外学者发现。其不仅影响着高校课程的设置,也影响着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该文以西华师范大学英语专业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2013级必修课和西华师范大学2014-2015学年度第2学期公共选修课,浅析"空无课程"及空无内容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刘婧,胡蓉[6](2015)在《试论小学语文空无课程的审视与重构——基于教材内容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对于学科知识的归纳和综合方面具有全面、系统、准确的特征,它是对人类"共同文化"的一种传承,但是教科书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空无课程"的现象,从而导致我们的知识内容并没有那么全面和具体,本文主要是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空无内容进行一个分类与分析,初步探讨出现空无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5年24期)

张艳丽[7](2013)在《空无课程资源在教材中的缺失——基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是一套法定的教育知识文本,它是静态的,投射着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它又是动态的,蕴含着事态变迁的过程。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讲,统治阶层总是力图通过控制学校课程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课程就其社会本质而言是社会控制的中介。而教材是呈现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文本,是知识、情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众所周知,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吸纳进来,那就意味着有一些知识被排除在外,被"空无"。既然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选进课程,被选进教材的知识沧海一粟,那被"收纳"到学校课程之中的这些法定教育知识文本是怎样就被确定为"教育(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3年30期)

徐祥梓,苏楠[8](2013)在《空无课程的诞生:品德与社会课学科地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品德与社会课,在学校教育中担负着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品德与社会课一直处于学科地位底层,成为一种"空无课程",这与我国现有的科目学术性地位、考试制度、资源分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3年03期)

张艳丽[9](2013)在《“空无课程”的缺失与资源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无课程"是指学校课程所缺乏的、应该有而没有、应该教而没教的课程。对"空无课程"资源提出的缘由及对"空无课程"资源开发之可为与不可为进行分析,对完善教材和改进教育教学及促进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论坛》期刊2013年02期)

贺绍栋[10](2012)在《教科书“空无课程”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科书是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法定"文本,是知识、价值观等的载体。教科书中在发挥着对人类"共同文化"之传承功能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空无课程"现象,这种课程体系中的空无内容并不仅仅是无知或者偶然遗漏的结果,而常常是人为安排的结果,并且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控制意味。以社会学的视角对教科书中"空无课程"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洞察"被空无"现象背后的涵义及后果,对教科书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2年02期)

空无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空无课程主要指学校课程中应该有却缺失的知识情感技能等内容,于高校而言这些缺失的内容不仅会影响课程设置,也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的依据和要求,对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中的空无课程进行分析,并从课程设置、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分别提出应对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无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凤杰.中学“空无课程”存在之原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

[2].宁宁,王静雨.教师专业标准视角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空无课程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9

[3].张海琴.谈初中语文课堂对现行教材“空无课程”的弥补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

[4].刘艳,刘斌.再论体育课程学科地位——基于空无课程视角[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

[5].叶爽.浅析“空无课程”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6].刘婧,胡蓉.试论小学语文空无课程的审视与重构——基于教材内容的分析[J].中国市场.2015

[7].张艳丽.空无课程资源在教材中的缺失——基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3

[8].徐祥梓,苏楠.空无课程的诞生:品德与社会课学科地位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

[9].张艳丽.“空无课程”的缺失与资源开发[J].教育科学论坛.2013

[10].贺绍栋.教科书“空无课程”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

标签:;  ;  ;  

空无课程论文-王凤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