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量控制论文-郭辉

分子量控制论文-郭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四氢呋喃,生产过程,分子量

分子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郭辉[1](2019)在《聚四氢呋喃生产过程中分子量控制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美国英威达工艺生产PTMEG产品时的分子量控制影响因素。通过对聚合反应的醋酸、醋酸酐浓度、进料量及控制窄化工序(SPD)温度,具体介绍了PTMEG分子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周剑[2](2018)在《离子液体中ATRP合成聚合物分子量大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作为产量丰富的绿色天然高分子材料,因其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人们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的绿色可再生资源。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对纤维素进行接枝改性,可合成特定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分布均匀的功能纤维素功能材料,赋予其新的特性,在医药化工、生物和环保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纤维素接枝功能分子大小和分子量分布极大地影响着材料使用性能,因此,本论文在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介质中,主要探究ATRP对纤维素接枝分子刷分子量大小和分布的调控工艺,实现对纤维素接枝功能分子刷长短及分子量分布的精确调节,满足不同领域的需要。首先以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l)为反应溶剂,以溴化亚铜/乙二胺为催化体系,二溴异丁酸乙酯(2-EBiB)为引发剂,通过ATRP技术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可控聚合。通过FT-IR表征确定了产物的结构。探索了聚合反应条件对PMMA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的影响,通过GPC对PMMA分子量大小及分布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AMIM]Cl离子液体体系中的ATRP反应中,反应时间、引发浓度是控制PMMA分子量大小主要因素,当反应时间为4h,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为10:0.35时,PMMA数均分子量为42380,分子量分布为1.35;而溶剂体系和催化体系是控制PMMA分子量分布宽窄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可以设计PMMA分子量的大小和分布,进而实现对聚合物分子量的精确控制。以[AMIM]Cl离子液体作为反应体系,配位功能离子液体[N_2C_2MIM]Cl/CuBr替代有机催化体系,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了生物相容性的纤维素接枝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MCC-g-PEGDMA)分子刷,探索了聚合物分子刷大小及分子量分布的调控工艺和机理。通过FTIR,~1H NMR,GPC等对聚合物分子刷结构、分子然量大小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时间、配体浓度、引发剂浓度是控制MCC-g-PEGDMA接枝分子刷长短的主要因素,并初步探讨调控机理,随着引发剂浓度的降低,MCC-g-PEGDMA聚合物分子刷侧链变长;而配体是控制纤维素接枝PEGDMA分子刷分子量分布宽窄的决定性因素,并初步探讨了其调控分子量分布的反应机理:[N_2C_2MIM]Cl/CuBr为催化体系,可合成窄分子量分布的功能纤维素分子刷,其分子量分布可控制在1.1-1.4。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实现对MCC-g-PEGDMA共聚物分子刷长短的精确调控。此外,在选择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制备MCC-g-PEGDMA自组装胶束。透射电镜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的MCC-g-PEGDMA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窄分子量分布的MCC-g-PEGDMA可在DMF中自组装成形态规整的球形胶束,在相同的PDI和侧链密度下,聚合物自组装胶束的尺寸随着PEGDMA链的增加而增大,表明该功能分子在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30)

崔浩,牟玉洁,王凯,康跻耀,张贵锋[3](2018)在《基于酶解-膜分离集成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制备分子量范围可控的胶原蛋白多肽,研究反应过程中酶种类、截留分子量和过滤体积等因素对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截留分子量为3 k Da的超滤膜处理的透过液分子量主要分布在4.0,1.6和0.6k Da,比例分别为13.7%,34.8%和51.4%;用截留分子量为8 k Da的超滤膜处理的透过液分子量主要分布在8.3,4.0,1.6和0.6 k Da,比例分别为14.5%,22.7%,37.7%和25.1%;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蛋白转化速率比酶解过程提高15%,表明酶解-膜分离集成可以加快大分子蛋白转化率,并使酶解产物分子量均一可控.(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欢,占杨杨,石姣,陈守文[4](2017)在《调节聚γ-谷氨酸降解酶PgdS的表达精确控制γ-PGA分子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聚γ-谷氨酸(γ-PGA)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多功能高分子聚合物,γ-PGA的分子量决定了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价值。目前,γ-PGA主要由微生物发酵产生,尽管人们对其代谢工程研究较多,但对分子量控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启动子和信号肽的筛选,从而调节地衣芽胞杆菌中γ-PGA降解酶PgdS的表达水平,进而制备出不同分子量的γ-PGA。首先,本研究选取了地衣芽胞杆菌中7种信号肽(SPsacC,SPvpr,SPbprA,SPggt,SPaprE,SPsacB,SPyvpA)来置换PgdS自身信号肽,从而构建了不同信号肽介导的工程菌株。结果表明,不同信号肽介导下PgdS表达水平差异明显,其中信号肽SPsacB介导下的工程菌株PgdS酶活最高,8种信号肽表达菌株的γ-PGA分子量大小(分子量从150kDa-2200kDa)与PgdS酶活呈正相关性。在SPbprA信号肽的基础上,利用不同表达强度的启动子(PbprA,PpgdS和PbacA)置换初始启动子P43,构建了3株不同启动子的工程菌株。结果表明,3种不同启动子工程菌株合成的γ-PGA分子量分别是2400kDa、1200kDa、200kDa,与对照菌株(P43启动子)分子量(1470kDa)差异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强度的信号肽和启动子来表达γ-PGA降解酶PgdS可以获得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γ-PGA。本研究建立了不同PgdS表达水平与γ-PGA分子量之间的关系,这将可以指导通过调节PgdS的表达水平实现对γ-PGA分子量的准确控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8)

吴海燕,陈瑜,王晶[5](2017)在《基于有限阶矩值的分子量分布函数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统计学原理证明了在聚合反应对象中分子量分布函数(MWD)的截断矩问题具有唯一解,即分布函数的矩与分布函数一一对应,且由有限低阶矩可以推导MWD的所有矩值,独立低阶矩的个数与分布函数独立参数相等。这一结论为基于有限阶矩控制分布函数提供了理论基础,仿真实验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 2017)暨纪念中国过程控制会议30周年摘要集》期刊2017-07-30)

崔浩[6](2017)在《基于酶解-膜分离集成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原蛋白肽是以动物胶原为原料通过酶法、酸碱法或热降解法制备而成的小分子多肽混合物,在功能食品、美容护肤品、药物控释材料和诊断辅料等领域应用广泛。胶原蛋白肽有着抗氧化、防治骨质疏松和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等许多优秀的生物活性,因此胶原蛋白肽的制备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传统的胶原蛋白制备技术而言,其存在分子量范围宽、工艺条件不完善和降解过程不可控等缺点存在。本研究以胶原蛋白的不同蛋白酶的传统酶解反应过程研究为基础,考察了基于超滤膜分离技术对于胶原蛋白肽的提取工艺,采用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提取分子量均一可控的的胶原蛋白肽,并采用高效凝胶色谱对制备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范围进行检测,以牛明胶为原料探索了分子量均一多肽的制备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酶解工艺研究:实验采用牛明胶为原料,利用不同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探究其酶解动力学,对酶解速率及酶解程度进行探索,经实验所得,经酶解60min后10k Da以下的小分子多肽所占比例分别为:碱性蛋白酶44.7%、胰蛋白酶39.8%、木瓜蛋白酶35.7%和中性蛋白酶15.3%。2.胶原多肽膜分离研究:膜分离过程中多肽的透膜行为是进行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的基础,实验研究了明胶酶解产物超滤处理过程中溶液体积、循环流量等对不同分子量多肽跨膜行为的影响。实验对1.2L、600m L、300m L的明胶溶液进行比较,60min内3k Da左右的多肽组分变化量分别为分别为7.84%、16.99%、21.05%。3.酶解-膜分离集成过程研究:酶解膜分离集成过程采用连续酶解反应,在酶解的过程中通过中空纤维膜进行多肽过滤。实验采用了碱性蛋白酶酶解,使用300m L明胶溶液进行循环反应。在特定条件下经3k Da中空纤维膜的酶解-膜分离集成反应60min后,相对比传统酶解反应酶解速率提高了15%,所得多肽组分分子量集中在1700与600Da左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4)

方刚[7](2016)在《基于DCS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继碳纤维和芳纶纤维之后的世界第叁代高强、高模、高抗的特种纤维,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针对其生产制备过程环节多尤其是对牵伸机速度要求同时起停、同比例调整及单台调整的特点,如何设计一套稳定可靠、易用扩展的生产线控制系统成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为背景,主要研究了基于DCS(分布控制系统)的系统设计,包括DCS系统的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硬件设计、控制软件设计、现场运行分析等,并对实际现场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设计了一套基于32位ARM处理器LPC2132的现场控制器和基于VB的上位机软件,DCS系统采用RS-485现场总线进行通讯,实现了温度、压力等数据的采集及在人机界面显示、存储、处理,生产线速度控制等功能。具体工作如下:1.给出了DCS系统的总体控制方案设计,包括系统的层级结构、总线设计和传动系统的设计。2.详细说明了DCS系统的总体硬件设计方案,包括人机界面的选型、现场控制器各单元电路的设计及器件选型;介绍了变频器的选型和参数配置。3.阐述了软件系统的设计原则,针对底层控制器,利用C语言在ARM处理器LPC2132上进行编程控制实现了底层数据的采集和控制,给出了程序流程图;而针对上位机部分,则利用VB6.0编写了控制系统的上位机软件。4.给出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线的调速、温度等参数采集和控制的现场运行界面。5.对现有系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于扩展、成本低等优点。安装运行以来,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满足了不同产品规格下的柔性生产需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3)

阎昆[8](2016)在《RAFT乳液聚合机理与高分子量聚苯乙烯的可控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二十年,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LRP)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科研文献数目多达两万余篇。但这一技术却迟迟未能大规模工业化,其主要原因在于CLRP中存在不可逆的链终止和链转移副反应,导致产物分子量普遍小于5×104 g/mol,未能满足高性能材料的要求。如何在合理时间内,可控制备高活性、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是CLRP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论文旨在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乳液聚合解决上述难题,试图回答一个基础问题:在合理时间内,通过RAFT乳液聚合可控制备高活性聚合物的分子量极限是多少?论文以聚合反应速度较慢的苯乙烯为单体,深入研究了极低引发剂浓度下大分子RAFT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聚合反应动力学和聚合反应可控性机理;建立了RAFT种子乳液聚合的数学模型;基于实验、模拟和理论工作,提出了一种短时间内制备活性链摩尔百分比高达90%、分子量超过5×105 g/mol、窄分子量分布的聚苯乙烯的方法,改变了目前学术界对RAFT聚合产物分子量的看法。主要创新性结果包括:(1)发现成核过程新规律:在低引发剂浓度下,RAFT乳液聚合中,乳胶粒数目(NP)对引发剂浓度([I])和RAFT浓度([RAFT],也是表面活性剂浓度)的依赖关系为NP oc[I]-0.4[RAFT]0.7。其中NP对[I]的关系与经典的Smith-Ewart方程中预测的依赖关系(NP∝([I]0.4)完全相反。研究表明,降低引发剂浓度会导致成核效率提高,乳胶粒数目增多弥补了乳胶粒内平均自由基数(n)降低对聚合反应速率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聚合反应保持高速进行。(2)发现控制粒径分布和分子量分布的新机制:乳胶粒的激活/失活效应。在乳液聚合反应过程中,活性自由基不断进入或逃出乳胶粒,导致乳胶粒不断经历激活与失活过程。乳胶粒的激活与失活均为随机过程,在极低的引发剂浓度下,在乳液聚合全程中,乳胶粒经历的激活次数少,激活/失活过程的随机性将主导粒径分布和分子量分布,因而粒径分布指数(PDIPS)和分子量分布指数(PDIMW)随引发剂浓度降低而急剧上升,且两者线性相关。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随着引发剂浓度降低,乳胶粒的平均激活/失活次数(Nad)加速下降。当Nad大于15时,PDImw主要受RAFT反应控制,PDIMW和PDIPS仅随Nad降低而略微上升;当Nad小于15时,乳胶粒的激活/失活过程对PDIMW和PDIPS的影响将变得显着,PDIMW和PDIPS随Nad降低而加速上升。(3)建立了RAFT种子乳液聚合的数学模型。通过粒数平衡方程和蒙特卡洛模拟两种方法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粒径分布和分子量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模型在无任何调节参数下,准确预测了聚合反应动力学、粒径分布以及分子量分布随引发剂浓度变化的特征趋势。(4)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两步法RAFT乳液聚合工艺,解决了传统间歇RAFT乳液聚合中产物分子量分布太宽的问题。通过两步法RAFT乳液聚合,在70℃下反应600min,制备出了单体转化率超过90%、分子量超过5.44×105g/mol、PDIMW仅为1.25的高活性聚苯乙烯产品,产物的活性链摩尔百分比接近90%。在80℃下,仅需180 min便可制备出单体转化率超过90%、分子量超过3×105g/mol、PDIMW为1.26、活性链摩尔百分比为90%的聚苯乙烯产品。两步法RAFT乳液聚合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聚合反应速率快、且无污染,完全符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5)在当前研究体系中,死聚物链生成的机理主要是自由基向单体链转移,而非不可逆的链终止。研究发现,在反应温度为60℃,70℃和80℃下,自由基向单体链转移速率常数(CM)相比传统自由基聚合体系中测得值,均显着降低。自由基向单体链转移反应的活化能不变,但指前因子仅为传统自由基聚合中报道值的1/9,说明在当前研究体系中,速率较快的RAFT反应不断与速率较慢的自由基向单体链转移反应竞争自由基,导致自由基与单体碰撞概率降低,抑制了自由基向单体链转移反应。这是能够制得高活性、高分子量聚苯乙烯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4-01)

王雅珍,赵宇,祖立武,兰天宇,陈瑞[9](2015)在《TiO_2(KH–570)-g-AN制备及其分子量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TiO2(KH–570)接枝丙烯腈(AN)制备TiO2(KH–570)-g-AN,并通过加入链转移剂控制分子量。通过实验,探讨出链转移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接枝率及分子量的影响。并利用HF刻蚀处理TiO2,测试PAN黏均分子量大小。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AN质量的1.6%,链转移剂用量为单体AN质量的4%时分子量控制在8 000左右。(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5年07期)

李娜,张占国,左志和,姜伟[10](2015)在《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分子量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采用溶液聚合方法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问题中投料方式、链转移剂用量、反应温度、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不同比例对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通过控制这些条件可以得到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可控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5年01期)

分子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纤维素作为产量丰富的绿色天然高分子材料,因其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人们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的绿色可再生资源。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对纤维素进行接枝改性,可合成特定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分布均匀的功能纤维素功能材料,赋予其新的特性,在医药化工、生物和环保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纤维素接枝功能分子大小和分子量分布极大地影响着材料使用性能,因此,本论文在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介质中,主要探究ATRP对纤维素接枝分子刷分子量大小和分布的调控工艺,实现对纤维素接枝功能分子刷长短及分子量分布的精确调节,满足不同领域的需要。首先以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l)为反应溶剂,以溴化亚铜/乙二胺为催化体系,二溴异丁酸乙酯(2-EBiB)为引发剂,通过ATRP技术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可控聚合。通过FT-IR表征确定了产物的结构。探索了聚合反应条件对PMMA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的影响,通过GPC对PMMA分子量大小及分布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AMIM]Cl离子液体体系中的ATRP反应中,反应时间、引发浓度是控制PMMA分子量大小主要因素,当反应时间为4h,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为10:0.35时,PMMA数均分子量为42380,分子量分布为1.35;而溶剂体系和催化体系是控制PMMA分子量分布宽窄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可以设计PMMA分子量的大小和分布,进而实现对聚合物分子量的精确控制。以[AMIM]Cl离子液体作为反应体系,配位功能离子液体[N_2C_2MIM]Cl/CuBr替代有机催化体系,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了生物相容性的纤维素接枝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MCC-g-PEGDMA)分子刷,探索了聚合物分子刷大小及分子量分布的调控工艺和机理。通过FTIR,~1H NMR,GPC等对聚合物分子刷结构、分子然量大小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时间、配体浓度、引发剂浓度是控制MCC-g-PEGDMA接枝分子刷长短的主要因素,并初步探讨调控机理,随着引发剂浓度的降低,MCC-g-PEGDMA聚合物分子刷侧链变长;而配体是控制纤维素接枝PEGDMA分子刷分子量分布宽窄的决定性因素,并初步探讨了其调控分子量分布的反应机理:[N_2C_2MIM]Cl/CuBr为催化体系,可合成窄分子量分布的功能纤维素分子刷,其分子量分布可控制在1.1-1.4。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实现对MCC-g-PEGDMA共聚物分子刷长短的精确调控。此外,在选择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制备MCC-g-PEGDMA自组装胶束。透射电镜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的MCC-g-PEGDMA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窄分子量分布的MCC-g-PEGDMA可在DMF中自组装成形态规整的球形胶束,在相同的PDI和侧链密度下,聚合物自组装胶束的尺寸随着PEGDMA链的增加而增大,表明该功能分子在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郭辉.聚四氢呋喃生产过程中分子量控制的影响因素[J].云南化工.2019

[2].周剑.离子液体中ATRP合成聚合物分子量大小控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8

[3].崔浩,牟玉洁,王凯,康跻耀,张贵锋.基于酶解-膜分离集成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控制技术[J].过程工程学报.2018

[4].王欢,占杨杨,石姣,陈守文.调节聚γ-谷氨酸降解酶PgdS的表达精确控制γ-PGA分子量[C].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5].吴海燕,陈瑜,王晶.基于有限阶矩值的分子量分布函数控制[C].第28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7)暨纪念中国过程控制会议30周年摘要集.2017

[6].崔浩.基于酶解-膜分离集成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控制技术[D].山东农业大学.2017

[7].方刚.基于DCS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D].山东大学.2016

[8].阎昆.RAFT乳液聚合机理与高分子量聚苯乙烯的可控制备[D].浙江大学.2016

[9].王雅珍,赵宇,祖立武,兰天宇,陈瑞.TiO_2(KH–570)-g-AN制备及其分子量的控制[J].工程塑料应用.2015

[10].李娜,张占国,左志和,姜伟.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分子量控制方法[J].信息记录材料.2015

标签:;  ;  ;  

分子量控制论文-郭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