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介电特性论文-池涛,曹广溥,李丙春,孜克尔·阿不都热合曼,王文龙

土壤介电特性论文-池涛,曹广溥,李丙春,孜克尔·阿不都热合曼,王文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介电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电特性,极化信号,实时检测系统,土壤盐渍化分级

土壤介电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池涛,曹广溥,李丙春,孜克尔·阿不都热合曼,王文龙[1](2018)在《基于介电特性的土壤盐渍化实时检测研究及系统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渍化是一种常见的土壤退化现象,尤其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情况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传统土壤盐渍化检测方法没有考虑到土壤含盐量、含水量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所以无法达到预期的检测精度,更没有实现到实际应用之中。为了高效精确的检测土壤盐渍化程度,减少土壤水分对检测精度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土壤介电特性下土壤盐渍化实时检测系统,由正弦波信号发生模块、探针及信号处理模块和信号放大检测模块组成。通过检测极化信号的幅值差与相位差作为土壤盐渍化检测的影响因子,探究了土壤水盐含量与极化信号幅值差、相位差的相关关系,并建立预测土壤盐渍化程度的经验公式。分析结果表明:极化信号幅值差US与土壤盐渍化程度相关性为0.536,与土壤干旱程度相关性为0.68,均达到显着性相关,极化信号相位差α与土壤盐渍化程度相关性为0.147,基本不相关,而与土壤干旱程度相关性为0.976,达到显着性相关。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可以建立土壤干旱程度与幅值差US、相位差α的映射方程,精确度为95.8%。通过观察检测数据规律,建立土壤含盐量与幅值差US、相位差α的经验方程,在土壤盐渍化程度分级精度要求下,实现了75%预测精度要求。与传统四电极土壤盐分检测设备相比,检测精度从55%提高到70%,满足了土壤盐渍化程度的测量要求。(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高菁,赵贵章,李志萍,李强,张鑫[2](2018)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垂直分布特征及介电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重金属污染对土壤介电特性的影响规律,可为高频物探设备及地质雷达探测重金属污染以及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济源市试验田取2个土壤剖面,研究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Pb、Cd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介电常数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对土壤中Pb、Cd的质量分数与介电常数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剖面土壤中Pb、Cd垂直分布有着相似的规律,不仅具有较强的表聚性,而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Pb、Cd质量分数明显下降。介电常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平缓增长后迅速增长、最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含水率为30%时,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表土层(0~10cm)的土壤介电常数明显高于其下部土层。当含水率高于20%,且Pb、Cd质量分数分别高于200mg/kg、1.3mg/kg时,质量分数对介电常数影响较为明显,随着重金属质量分数增大,介电常数呈现增大的趋势。当含水率接近30%,且Pb、Cd质量分数分别高于200mg/kg、1.3mg/kg时,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在含水率高于20%,且Pb、Cd质量分数分别高于200mg/kg、1.3mg/kg的情况下,利用高频物探设备及地质雷达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探测效果越好,利用高频物探设备和地质雷达探测土壤重金属污染时,在含水率接近30%,且Pb、Cd质量分数分别高于200mg/kg、1.3mg/kg的情况下,介电常数对表层土壤中Pb、Cd金属质量分数的变化最为敏感。(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8年04期)

王学[3](2017)在《盐渍化灌区土壤介电特性与多源遥感水分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是陆面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也是进行土壤墒情监测、农作物产量估算等工作的重要指标。传统方法通过地面观测网点进行水分监测工作,虽然获取的土壤水分信息十分准确,但采样点数目有限且数据收集时效性差,很难实现大范围持续监测。而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和穿透能力强等特点的微波遥感,却能够快速获取地表参数的时空信息,为全面观测提供可能。介电常数是描述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关系的一个宏观参量,土壤含水量不同,其介电特性就明显不同,进而使得散射系数不同,因此研究土壤介电特性特别重要。本文通过C波段RADARSAT-2雷达数据模拟土壤介电特性,进而研究反演土壤水分的性能。同时为验证微波遥感反演水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分析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的光谱反射率与水分关系,建立水分反演模型。以受盐渍化影响较严重的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为试验区:(1)利用剖面板法测量地表粗糙度,建立均方根高度、相关长度的组合粗糙度的神经网络反演模型。(2)回归分析了介电常数实部与SAR四极化后向散射系数、地表粗糙度的复杂关系,并与Oh经验模型对照,其相关性分别为R2=0.8321、R2=0.8209,从而建立了介电常数反演模型。(3)验证介电常数模型,Dobson半经验模型、Hallikainen简化实部经验模型模拟的介电常数实部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分别为R2=0.8962、R2=0.8690,表明两个模型均能模拟地表土壤水分与介电常数实部的密切关系;最后构建了 Dobson模型、Hallikainen简化实部模型反演土壤含水率的模型,其模拟数值与土壤实测值的相关性分别为 R2=0.8038、R2=0.737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 RMSE=5.2%、RMSE=5.7%。(4)根据AIEM正演模型确定水分反演参数,通过HH、HV、VH、VV后向散射系数及其组合,介电常数、组合地表粗糙度构建水分反演的回归模型。其模拟数值与土壤实测值的相关性为R2=0.8421,均方根误差为RMSE=5%。通过2015年采样点数据进行精度检验,得到模拟数值与土壤实测值的相关性为R2=0.7971,均方根误差为 RMSE=5.4%。(5)通过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建立光谱反射率与土壤水分的指数关系,其相关性R2=0.6793;最终建立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水分反演模型其相关性R2=0.6317,均方根误差为RMSE=6.3%。通过对四个水分反演模型对比分析发现,Dobson模型与统计回归模型反演结果与实地土壤墒情分布较为吻合,都具有良好的精度和适用性,但是Dobson模型需要参数较多,不如统计回归模型方便,因此统计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从而为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曹雷[4](2017)在《稀疏植被区土壤表层介电特性分析及水盐信息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因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导致荒漠多、绿洲少,加之新疆大部分区域的降雨较少、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与此同时,新疆位于中纬度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农作物产量高且质量优,作为我国粮食后备储备基地,担负着粮食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近年来,由于区域农田的不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的滥用等现象,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在绿洲-荒漠交错区域,大面积土地发生退化、生态多样性骤减。造成土地退化的因素较多,而土壤水分匮乏、盐分含量高是绿洲-荒漠交错区域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目前,新疆境内受盐渍化胁迫的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土壤盐渍化现象已严重威胁到区域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抑制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生产,带给绿洲经济的损失不容忽视。本文选择新疆典型绿洲——渭-库绿洲为研究区,该区域主要靠渭干河和库车河水系补给形成绿洲,绿洲稳定性受水资源影响较大。在西部大开发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渭-库绿洲境内县乡的社会经济水平逐年提高,农用地面积迅猛扩增,巨大的水量需求加剧了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绿洲下游、绿洲周边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稀疏植被覆盖区土地退化现象加剧,绿洲至荒漠区域间的缓冲区域日渐缩减。空间传感手段的发展实现了大区域、多时相的土壤信息提取技术,在相关技术手段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壤信息监测精度逐步增高,尤其是高分辨率(光谱、空间)遥感数据更是为土壤信息监测精度提供了保障。本文以提取新疆渭-库绿洲局部地表土壤水分、盐分信息为研究目的,选择多极RadarSat-2雷达影像和国产高分一号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1)以实测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为基础,运用多种数学变换形式,建立土壤水分、盐分的介电常数逐步回归方程;(2)运用AIEM模型模拟一定入射角下,地表粗糙度、土壤水分与雷达后向散射系数间的拟合研究,并建立裸露地表土壤含水量经验模型;(3)优选GF-1的多种光谱指数,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针对雷达数据和多光谱数据建立土壤盐分模型,并进行验证和精度评估。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含水量对介电常数实部有较大的影响且相关性可达0.94,虚部不仅受含水量的影响,也受含盐量的影响;在盐分较大的情况下,虚部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虚部与土壤盐分含量相关性较弱,仅0.45,但与含水量高度相关,相关性可达0.90。此外,利用介电常数的5种变换形式,所建立土壤水分实部模型精度较高,其中,倒数模型为土壤水分最优模型,建模精度的决定系数R2为0.82、验证精度R2为0.91;与此同时,运用介电常数虚部综合模型模拟土壤盐分,盐分指数:(水分+盐分)2为最优模型,建模精度的决定系数R2为0.84、验证精度R2为0.91。水分与实部、虚部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而盐分与虚部呈非线性关系。2、利用AIEM模型模拟了区域地表粗糙度和土壤水分情况,区域地表粗糙度与实际相符,绿洲-荒漠交错区、河道附近的粗糙度较大;土壤水分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达0.86,土壤含水量呈西高东低分布,绿洲边缘和河道附近土壤含水量较高。3、由于土壤盐分线性经验模型难以准确评估土壤盐分含量,因此结合多光谱辅助数据对后向散射信息进行分割。利用RadarSat-2四极化后向散射系数、及地表粗糙度和土壤水分的雷达提取数据、GF-1提取的光谱指数作数据集,并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经多次试验,BP神经网络模型较好地提取了区域土壤盐分信息,模型模拟精度达到了78.95%,因此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光学遥感与主动微波遥感结合进行盐渍区信息提取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主动微波遥感特征,利用AIEM物理模型建立了适用于裸露区土壤水分反演的经验模型;同时,结合多光谱数据,利用BP算法建立了土壤盐分模型,且模拟精度较高,准同步地表土壤水盐研究可为干旱区土壤信息提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7-05-25)

裴晓帅,孙红,郑立华,李民赞[5](2015)在《车载式土壤光-电特性参数采集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电导率是衡量土壤传导电流能力的一种固然属性,除了能够反映土壤质地外,还能够反映土壤的含水率、含盐量、有机物含量等特性。利用土壤光谱数据可以分析出土壤含水率、养分等,且测量过程中无需采样、搅动土壤。通过土壤电导率数据和光谱数据的综合、校正,能够提高系统的精度。基于嵌入式技术开发了土壤电导率和光谱反射率综合检测系统。土壤电导率测量系统采用基于改进的电流-电压四端法原理,使用深松犁的尖端作为电极传感器,能够在测量的同时完成松土的作用。光谱测量系统使用微型光谱传感器采集光谱数据,并进行实时处理。在采集土壤电导率、光谱数据的同时,系统同步采集GPS信息,并和土壤电导率、光谱数据一起保存,供进一步绘制土壤特性分布图使用。系统能够实时综合处理多种数据,并进行显示、保存等操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司马文霞,艾琳丰,袁涛,杨庆,朱彬[6](2015)在《土壤介电频变特性试验研究及其对接地极冲击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地系统是维护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基础设备。从频域介电谱理论出发,开展了土壤频变特性的研究。为了降低电极极化效应影响,配制了含水量较高、电阻率较低的土壤样品。然后进行了不同含水量、不同含石量的土壤介电谱的测量,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函数拟合并代入有限元冲击特性模型中进行计算,分析了土壤电气参数的频变特性对冲击接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电流作用下,接地极周围土壤的介电常数随频率在低频段近似符合幂函数规律,在高频段近似符合指数函数规律;在同一频率点,土壤的介电常数随土石比例和含水量的降低而减小;考虑土壤介电常数频变特性后,冲击电流作用下接地极暂态电阻值与介电常数恒定时相比有显着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6期)

宋自影,李荣荣,牛磊[7](2015)在《基于L波段微波谐振腔分析盐碱土壤介电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谐振腔微扰技术在微波L波段对低盐土壤的介电常数进行了测量。通过测量实验室制备的不同含盐量以及四种阳离子组分的土壤样品的介电常数,研究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与盐度、温度、盐组分的关系,得出结论: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其虚部受温度影响变大;实部与含盐量及其种类无明显相关性,虚部与含盐量呈现曲线关系,并与盐种类存在相关性。在实验测量数据基础上,预测了被动微波遥感对盐碱土特性的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利用微波辐射计能够有效地分辨低盐土壤含盐量的变化,并且在土壤盐度大于5‰的情况下,利用多波段微波辐射计可实现分辨土壤盐种类的分析,这为利用微波遥感进行土壤盐碱化程度监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5年13期)

司马文霞,唐妍,袁涛,杨庆,朱彬[8](2015)在《土壤介电频变特性对接地极冲击散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土壤介电常数频变特性对接地极暂态电阻的影响规律,在典型土壤介电谱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对冲击电流作用下的动态电磁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从电磁场角度出发的、考虑土壤频变特性的接地极冲击特性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土壤介电常数的频变特性对接地装置冲击散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土壤介电常数频变特性的接地极暂态接地电阻与假定介电常数恒定时相比有显着差异;暂态电阻值受到施加的冲击电流波形和幅值的影响,波前时间越长,局部峰值越大;同种冲击波形下,电流幅值越大,波前时间内接地极暂态接地电阻局部峰值越小。(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许景辉[9](2014)在《土壤LF-UHF波段介电特性与含水量频域测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含水量的准确测定是农业工程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很多,其中频域介电传感器以其成本低廉、容易实现自动化等特点,现已成为土壤水分自动化监测的主要设备。然而,土壤频域介电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适应性还有待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土壤频域介电特性的复杂性,因此开展土壤频域介电特性研究不仅能丰富土壤介电特性理论,对提高土壤频域介电传感器精度和适应性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土壤极化机理,分析了探头结构对土壤介电常数测量的影响,确定了一种10mm间距、28mm长的7针探头,应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4种土壤进行了LF~UHF(1MHz~3GHz)频段介电特性研究,分析了不同质地、不同含水量、不同温度和不同含盐量情况下的复介电常数和表观介电常数频谱特性,研究了1M~3GHz频段内土壤极化弛豫过程和机理,确定了土壤水分介电测量的理想频段;研究了温度、盐分等对土壤混合极化、传导电流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不同测量频段的极化特点及完全干燥土壤的介电噪声等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电磁测量理论,开发了75MHz新型土壤水分传感器,经过测试,其精度和适应性较高,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介电谱测量受探头结构影响。探针间距对土壤介电特性影响较小,而探针长度会影响土壤弛豫频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介电常数测量理想频段范围,是影响土壤介电谱测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探头外围探针越多,探头电磁场分布越接近于同轴结构的电磁场,其土壤介电常数测量精度越高。(2)土壤介电常数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频段其特性有较大差异。在低频段,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随频率增大而迅速减小,随着频率的进一步增大,其复介电常数实部随频率变化逐渐减缓。研究表明,复介电常数实部在60.6MHz~130MHz,表观介电常数在62MHz~130MHz频段内,其介电常数值受测量频率影响较小,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是土壤含水量频域测量的理想频段。(3)土壤粘粒含量和颗粒间界面极化是影响土壤介电特性的重要因素,两者相互作用,43.5MHz~237MHz频段内土壤质地对其介电特性影响较小。(4)通过4种烘干后土壤介电谱研究发现,界面极化对土壤介电特性影响较大。由于土壤的颗粒状结构特点,其在21MHz~1.18GHz范围内的频谱中有较大的介电噪声,其原因主要由土壤界面极化和探针周围气隙引起。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介电噪声的影响。(5)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极化率及离子的热运动,两者在不同温度、不同频段下的强弱关系,影响了土壤的介电特性。低于某频段时,受离子热运动和土壤松弛极化影响,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在高于某频段时,由于离子热运动加剧,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复介电常数实部在47MHz~146MHz,表观介电常数在50MHz~110MHz频段内,其测量值受温度影响较小。(6)土壤含盐量影响土壤带电离子数量,在相同土壤含水量情况下,含盐量增大,其复介电常数虚部因土壤电导的增大而增大。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仅与土壤水分子数量有关,故其受土壤含盐量影响较小。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是盐渍土进行土壤水分测量的理想参数。在43.5MHz~139MHz频段内,土壤表观介电常数测量值受土壤盐分影响较小,是盐渍土水分测量的理想频段。(7)综合土壤含水量、质地、温度和含盐量对土壤介电特性的影响,复介电常数实部在61MHz~130MHz,表观介电常数在62MHz~110MHz频段内,其测量值受土壤质地、温度和含盐量影响较小,是土壤介电常数频域测量的理想频段。考虑到土壤含水量精确测量要求,75MHz是土壤含水量频域介电测量的最佳频率。在75MHz时,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与土壤含水量的决定系数值R2为0.9557,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0.013;表观介电常数与土壤含水量的决定系数值R2为0.9223,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0.021,两者与土壤含水量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8)包括饱和、空气中干燥后等特殊状态在内,土壤弛豫频率在不同土壤质地、不同温度、不同含盐量情况下与土壤含水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决定系数值R2为0.9693,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0.021。研究表明,弛豫频率法是提高土壤含水量测量精度和适用性的另一理想频域介电方法。(9)根据土壤介电特性研究成果,研制了75MHz工作频率的土壤频域介电传感器。通过测试,其具有稳定性好,测量精度高等优点,是适用于不同土壤含水量测量的新型传感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2-01)

许景辉,马孝义,Sally,D,Logsdon,Robert,Horton[10](2013)在《基于土壤LFUHF频段介电特性的FDR测量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介电特性是影响FDR传感器测量土壤含水量精度和适应性的重要物理参数。为了确定28 mm长、10 mm间距的7探针FDR传感器理想频率,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对4种不同土壤的LF-UHF频段(1 MHz~3 GHz)散射参数进行了测量,通过Logsdon和Laird模型变换,使用Matlab进行了4种土壤表观介电常数的计算和绘制。通过土壤介电频谱分析,研究了土壤极化机理,分析了土壤介电特性与频率的关系,确定了FDR传感器的工作频段为44~398 MHz,考虑到温度对极化的影响,其最佳工作频段为62~110 MHz,其中75 MHz是其工作的最佳频率。此频率下土壤介电值仅对土壤含水量敏感,是消除温度等因素对FDR传感器影响的理想频率。(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土壤介电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重金属污染对土壤介电特性的影响规律,可为高频物探设备及地质雷达探测重金属污染以及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济源市试验田取2个土壤剖面,研究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Pb、Cd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介电常数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对土壤中Pb、Cd的质量分数与介电常数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剖面土壤中Pb、Cd垂直分布有着相似的规律,不仅具有较强的表聚性,而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Pb、Cd质量分数明显下降。介电常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平缓增长后迅速增长、最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含水率为30%时,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表土层(0~10cm)的土壤介电常数明显高于其下部土层。当含水率高于20%,且Pb、Cd质量分数分别高于200mg/kg、1.3mg/kg时,质量分数对介电常数影响较为明显,随着重金属质量分数增大,介电常数呈现增大的趋势。当含水率接近30%,且Pb、Cd质量分数分别高于200mg/kg、1.3mg/kg时,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在含水率高于20%,且Pb、Cd质量分数分别高于200mg/kg、1.3mg/kg的情况下,利用高频物探设备及地质雷达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探测效果越好,利用高频物探设备和地质雷达探测土壤重金属污染时,在含水率接近30%,且Pb、Cd质量分数分别高于200mg/kg、1.3mg/kg的情况下,介电常数对表层土壤中Pb、Cd金属质量分数的变化最为敏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介电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池涛,曹广溥,李丙春,孜克尔·阿不都热合曼,王文龙.基于介电特性的土壤盐渍化实时检测研究及系统实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8

[2].高菁,赵贵章,李志萍,李强,张鑫.土壤重金属污染垂直分布特征及介电特性分析[J].工程勘察.2018

[3].王学.盐渍化灌区土壤介电特性与多源遥感水分反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4].曹雷.稀疏植被区土壤表层介电特性分析及水盐信息提取研究[D].新疆大学.2017

[5].裴晓帅,孙红,郑立华,李民赞.车载式土壤光-电特性参数采集系统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

[6].司马文霞,艾琳丰,袁涛,杨庆,朱彬.土壤介电频变特性试验研究及其对接地极冲击特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7].宋自影,李荣荣,牛磊.基于L波段微波谐振腔分析盐碱土壤介电特性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5

[8].司马文霞,唐妍,袁涛,杨庆,朱彬.土壤介电频变特性对接地极冲击散流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5

[9].许景辉.土壤LF-UHF波段介电特性与含水量频域测定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0].许景辉,马孝义,Sally,D,Logsdon,Robert,Horton.基于土壤LFUHF频段介电特性的FDR测量频率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3

标签:;  ;  ;  ;  

土壤介电特性论文-池涛,曹广溥,李丙春,孜克尔·阿不都热合曼,王文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