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放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放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州市第四中学525200

摘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网络环境下“放收式”阅读教学模式,是“翻转课堂”本土化的探索。该模式包括“三个环节,九个步骤”,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环境的收放自如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语文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堂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课堂教学中的“放”,意在打破教师的过度控制,改变教学过程始终由教师“牵着走”的封闭格局,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收”是一种“聚拢”,意在把学生散点式的思考集聚成为促进其发展的资源;“收”是一种导引,意在凸显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保证学生的思考与理解不偏离教材意涵且依循正确的价值倾向;“收”是一种提升,教师应当在充分倾听的情况下,整合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并将之提升到一种更高的水平。在信息化条件下,课堂的多向、多元、多样化延伸常常会让老师感觉到无所适从。对于这个阶段的教师而言,核心的问题就是合理地处理“放”与“收”的关系。这需要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智慧,在开放中聚拢、转化与提升,实现课堂教学“放”与“收”的和谐统一。

“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在美国日渐流行。真正意义的翻转课堂需要网络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平台的支撑,课前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登录网络教育平台学习微课。然而,我国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十分不均,教育生态环境相差很大。[1]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家长和学校都面临着巨大升学的压力,课程安排非常紧张,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少,而且相当多的学校是全寄宿制的,如何利用微课实现课堂的翻转值得我们思考。为此,我们尝试把微课学习环节搬到课堂上,根据翻转课堂理念先让学生通过微课对新知识进行自学,再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掌握和内化知识,实现先学后教的课堂反转。

笔者认为,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学策略的更新,更应该着眼于课堂结构的变革。我们由此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放收式”阅读教学模式。

一、网络环境下“放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独立研习”

1、微课导学

在翻转课堂中,一般是学生先自主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再自主学习。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阅读教学为主,如果学生未看课文便先看教学视频,或者即使已经看过课文但还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就直接观看教学视频,反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极为不利。因此,我们提倡通过学习任务单或导学微课,让学生先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再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而编制的任务表单。导学微课是任课教师制作的导学视频,它不是对课文解读赏析,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引导和提供必要的提示。两种形式各有千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自主研习

在美国的翻转课堂,学生课程学习宽松,课外时间充裕,教育信息化程度高,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家中或课外观看教学视频,并进行自主研究学习。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的活动统一组织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信息化条件好的学校,学生携带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进入教室,登录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观看本节课的导学微课,然后自主研习。教育信息化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利用教室内多媒体教学设备统一播放导学微课。

3、检查监测

在学生经过自主研习和独立探索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监测,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检查监测的形式多种多样。第一种是在线监测,教师把针对性的练习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二种是课堂监测,教师既可以印发书面监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应及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此外,学生在课外还可以通过留言板、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同学之间能够进行互动解答。

二、网络环境下“放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第二环节——“协作探讨”

1、微课助学

针对我国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把微课分成导学微课和助学微课。第一环节导学微课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自学的进行引导和提示。助学微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点、易错点、启发点以及兴趣点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学生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自由选择观看本次学习内容的助学微课。既可以观看自己老师的助学微课,也可以观看本校其他老师的甚至是外校老师的助学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对教学视频采取暂停、倒退、重播等操作。

2、合作探究

学生把自主研习的收获、问题和困惑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和探讨。在小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针对焦点问题、重难点问题及易惑、易错问题,师生有的放矢、画龙点睛地进行合作探究。但这种协作化学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一切合作交流、互动探究都成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其中第三个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是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学生只有主动质疑,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创造性地解疑,能力和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创造性地解疑成了自主学习的着力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作为首要环节,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辅质疑,向老师质疑。

3、解疑释疑

合作探究的目的就是解疑释疑。如果说提出问题是“放”,那么解决问题就是“收”,无论是“放”还是“收”,主要依靠学生间的协作互助完成。当然,在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释疑,教师归纳;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对综合性强、易惑、易错的问题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

三、网络环境下“放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第三环节———“应用实践”

1、作业布置

一直以来,作业的功能被定位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直接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我们认为,学生做作业过程就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提倡适时适度适量布置选择型、开放型、趣味型、积累型、实践型和生活型的作业。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平台或者教育平台发布作业、跟踪指导、督促检查。

2、探索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教师通过布置语文课外作业,组织实施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探索和实践,扩大阅读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能够有个性、有创意地自由表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学生开展课外探索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各种信息化平台或通讯工具进行跟踪引导,在必要时及时给予协调帮助。

3、展示评价

展示与评价是对学生课外作业进行有效“回收”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途径和场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分享和展示作业成果的平台,譬如黑板报、墙报、手抄报、论坛、博客、QQ空间等,举办形式多样的新闻发布会、读书读报心得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征文比赛等,让学生课外作业的成果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们还提倡适时开设课外作业展示交流课,对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作一次综合的展示、交流和评价。

网络环境下“放收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之一,它与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最大的不同在于“先学后教”——从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主动问的模式,这是一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的中国化行动中,根据本土实情提炼一定的操作模式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但任何模式不可能适合所有内容和所有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将对该模式的操作性和实效性进行持续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直面教学现状新版课标说“不”[J].语文教学通讯.2012.(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标签:;  ;  ;  

网络环境下“放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