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棕象甲论文-廖志娟,覃志谦,韦嗣武

红棕象甲论文-廖志娟,覃志谦,韦嗣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棕象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棕象甲,年生活史,虫态,天敌

红棕象甲论文文献综述

廖志娟,覃志谦,韦嗣武[1](2019)在《红棕象甲在柳州市的年生活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饲养方法,周年系统继代饲养红棕象甲,观察记录虫情,发现红棕象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年发生两叁代,世代重迭,这3代都可以产生危害。同时,本文阐述其虫态发生的时间及特点,归纳其生活习性、越冬虫态和场所、滞育情况,调查总结其天敌和寄主植物。(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32期)

黄山春,覃伟权,阎伟,王富有,李朝绪[2](2019)在《红棕象甲诱捕防控技术在阿联酋的示范与推广》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红棕象甲在阿联酋的发生与危害情况、红棕象甲诱捕技术和该技术在阿联酋的示范与推广情况,并指出了示范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为今后红棕象甲绿色防控技术"走出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钟宝珠,吕朝军,覃伟权,李朝绪,阎伟[3](2019)在《淡紫色拟青霉对红棕象甲成虫室内毒力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昆虫病原菌淡紫色拟青霉对红棕象甲成虫的毒力水平。结果表明,红棕象甲死亡率与淡紫色拟青霉的处理浓度和时间呈现正相关性,LC50值为6.15×10~8孢子/mL;在1.0×10~8孢子/mL浓度下,其对红棕象甲成虫的LT50值为140 h。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经淡紫色拟青霉处理后,红棕象甲体节连接处出现大量真菌孢子,表明淡紫色拟青霉在侵染红棕象甲成虫时,主要通过体节连接处的缝隙和薄弱部位侵入虫体,造成虫体死亡。结论:淡紫色拟青霉具有侵染红棕象甲成虫的能力,具有应用于红棕象甲生物防治方面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热带林业》期刊2019年03期)

王辉,孟令春,王钦召,肖斌,刘兴平[4](2019)在《发现入侵害虫红棕象甲转移为害本土树种棕榈》一文中研究指出入侵害虫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是我国2013年发布的14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自1997年首次在广东中山发现以来,已扩散到15省63县区,严重为害棕榈科(Palmae)绿化树种。该虫主要随加拿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 Chabaud、华盛顿棕榈Washingtonia filifera(Lind.ex Andre)H.Wendi.等外来寄主树种的引种栽培而远距离传播,一直被认为对本地树种无为害风险。然而,2016年,笔者首次发现该入侵害虫从加拿利海枣引种苗圃地(2013年)逃逸并转移到附近本土树种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定殖为害。为弄清其转移为害状况,本次对该苗圃地周边1.5km范围内的棕榈树资源、受害、红棕象甲成虫数量(诱捕法)等进行调查,并对比分析原寄主与新寄主种群形态学、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①调查范围内有棕榈树270株,红棕象甲为害致死8株,为害率2.96%;②距加拿利海枣苗圃中心按50m、100m、200m、900m、1 600m梯度连续6周内诱捕成虫61头,Wilcox-text配对检验发现1 600m组明显小于50m、100m、200m组个体数量,但900m组与50m、100m组却在数量上相当,说明并不随距离增加而数量减少,以此推测900m点附近可能存在另一个类似的虫源地(如加拿利海枣苗圃或受害死树);③对原寄主(加拿利海枣)与转移新寄主(棕榈)种群参数比较(t-test),发现雌雄成虫形态指标(如体重、体长、翅展)均差异不显着,但雌雄性别间都差异显着,此外,比较雌虫产卵量与孵化率也同样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说明红棕象甲自身扩散能力较强,单个虫源地可能至少能对1.5km范围内的棕榈科树种形成威胁,因而及时开展源头防控(包括植物检疫、虫源地防控等)应成为关键措施。另外也说明红棕象甲寄主适应能力强,转寄主取食对种群影响不明显,从而易借助本土棕榈树种(调查区资源丰富)而定殖建群,进入当地林业生态系统,形成长期威胁与风险。因此,亟需在受害区开展围绕棕榈科树种的种群调查与跟踪,掌握实际为害与损失,并长期监测其为害动态(如至少作为各地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专查重点),预防未来可能突发的生态灾难。(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徐卫平[5](2019)在《赣州市红棕象甲发生情况初步调查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棕榈科植物因其树形优美,在赣州市城区大量引种,取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但也暴露出了部分问题——红棕象甲传播为害严重。简要阐述了红棕象甲的特征及为害特点,并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赣州市红棕象甲的寄主和为害情况,并针对赣州市区红棕象甲的为害特点,提出了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1期)

王禹[6](2019)在《福建地区红棕象甲体表携播螨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寄主飞行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棕象甲(red palm weevil)Rhync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棕榈象属(Rhynchophorus),是棕榈科植物上重大入侵害虫之一。明确红棕象甲体表携播螨与红棕象甲的关系对今后的生物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调查了福建地区红棕象甲体表携播螨的种类及数量,明确了红棕象甲体表携播螨的空间格局,探究了红棕象甲体表优势螨Centrouropoda almerodai的附着对于红棕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福建地区红棕象甲与其携播螨的关系十分密切,螨的附着率为80.65%,每头红棕象甲体表携播螨的平均数量为387.04头,雌性和雄性红棕象甲在携螨量上没有显着差异。红棕象甲体表共存在9种不同种类的携播螨,其中尾足螨科4种、薄口螨科3种、厉螨科1种、双革螨科1种。且尾足螨科的Centrouropoda almerodai为优势种,在红棕象甲体表上的平均附着率为83.75%,平均附着量为200.14头/头。同时,5个调查区域内携播螨的种类存在差异,且以福州地区的携播螨种类最多,为8种;有叁种螨在所有地区的红棕象甲的体表均分离到,分别是C.almerodai、Curculanoetus sp.及Uropodidae的一种螨。所有采集到的携播螨均为休眠体,说明红棕象甲是携播螨进行传播的重要载体。(2)红棕象甲体表携播螨均呈现聚集分布格局,Uropoda orbicularis与Uropoda javae全部附着于红棕象甲胸、足等部位,其它种类的携播螨附着于红棕象甲鞘翅内部空间(鞘翅内表面、膜翅)等。C.almerodai的空间生态位指数最小,为0.17,但其时间生态指数最大,为2.03。Curculanoetus sp.的空间生态位指数最大,为1.02;Proctolaelaps sp.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小,为0.24。红棕象甲上的携播螨在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如C.almerodai和Uropodidae的一种螨,两者在空间、时间生态位重迭指数均为最高,分别为0.95和0.89。大部分螨的发生高峰期与红棕象甲的发生高峰期吻合,但是一部分携播螨为了降低传播过程中的竞争压力,在附着位置和传播时间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3)当红棕象甲体表携播螨的附着数量为101-200头/头和201-400头/头时,红棕象甲的飞行率显着降低,分别为34.29%和35.45%,无携播螨附着时飞行率为40.57%。当红棕象甲体表携播螨的数量为1-100头/头时,红棕象甲的飞行距离最远,为3.84 km/24 h;在24 h内红棕象甲的飞行距离随着携螨的增加呈现缩短的趋势,当携播螨的数量为201-400头/头时,红棕象甲的飞行距离显着降低,仅为1.92 km。在不同数量级的携播螨附着下,红棕象甲的平均飞行速度没有显着差异,平均飞行速度介于2.02 km/h-2.29 km/h之间。当红棕象甲没有被螨附着时,平均最大飞行速度最高,为3.43 km/h,当携播螨的附着量在1-200头/头时,红棕象甲的最大飞行速度显着降低,为2.74 km/h。红棕象甲的飞行能力随体表携播螨的增多而下降,但是少量的携播螨并不会影响红棕象甲的飞行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周继中,叶醒波[7](2019)在《南方棕榈科植物红棕象甲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棕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2003年国家林业局将其列为一种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外来入侵检疫性林业生物,其寄主广泛,目前已发现并已报道的寄主有加拿利海枣、江边刺葵等30多种棕榈科植物,重点危害椰树和海枣,其中包括椰子、油棕、叁角椰子、加拿利海枣、台湾海(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9-05-09)

肖蓉[8](2019)在《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和核转录因子RfRelish在红棕象甲肠道菌群稳态调控中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棕象甲R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是我国的一种高风险性外来入侵害虫,对世界范围的棕榈科植物都造成严重危害。已有研究证实,在该害虫肠道中栖居着丰富的肠道菌群,宿主的营养代谢会因菌群结构的变化而受到显着影响。昆虫肠道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定殖环境,而这些微生物在宿主的生长发育、食物消化、免疫及抵御病原菌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s,PGRPs)作为一种模式识别蛋白,在昆虫免疫系统防御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免疫的过度激活或失调不仅能对肠道菌群的稳态造成破坏,还会损坏宿主的健康。因此,宿主需要快速且精准地识别并清除病原菌,控制免疫系统强度以在维持共生菌和清除病原菌之间达到平衡。本文综合运用qPCR、RNAi、原核表达以及16S rR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分析了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在红棕象甲维持其肠道菌群稳态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发现,RfPGRP-L2基因编码的蛋白既无跨膜结构域也无信号肽,这表明RfPGRP-L2是一种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T-qPCR检测证实RfPGRP-L2主要在血淋巴、肠道和脂肪体等免疫相关组织中表达。细菌注射感染6 h和12 h后,脂肪体中RfPGRP-L2的表达量显着上调;Escherichia coli DH5α喂食感染6 h后,肠道中RfPGRP-L2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体外功能实验发现,重组蛋白RfPGRP-L2能引起E.coli DH5α和Staphylococcus aureus两种细菌发生凝聚反应,这说明RfPGRP-L2能够识别这两种细菌并与之结合。当RfPGRP-L2被干扰后,红棕象甲幼虫在肠道和血淋巴中对感染eGFP标记E.coli的清除能力显着弱于对照组。在未感染的情况下,RfPGRP-L2沉默后的红棕象甲幼虫肠道细菌的菌落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菌群结构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RT-qPCR技术检测发现RfPGRP-L2干扰导致幼虫肠道中抗菌肽基因RfCecropin的表达量显着降低。另外,核转录因子RfRelish被沉默后,红棕象甲幼虫的血淋巴和肠道对eGFP标记的E.coli的清除能力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RfRelish沉默的幼虫肠道细菌的菌落数量增加,而且一些肠道细菌种类的相对丰度也发生了变化。以上结果说明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可以识别细菌并将信号传递至由核转录因子RfRelish介导的IMD信号通路激活抗菌肽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该害虫肠道菌群稳态的调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10)

PROSPER,HABINEZA[9](2019)在《红棕象甲肠道菌群介导调控宿主营养代谢促进幼虫的生长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棕象甲(Red palm weevil,R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是一种危害全球棕榈植物的毁灭性蛀干害虫。最近的研究表明,红棕象甲的肠道内定殖着大量的细菌,而且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以显着地影响该害虫的营养代谢。然而,关于肠道菌群对红棕象甲表型影响的具体机理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肠道无菌的红棕象甲从卵到预蛹的发育时间明显延长,体重也明显降低。此外,检测发现无菌饲养的红棕象甲幼虫的血淋巴中蛋白质、葡萄糖和甘油叁酯的含量显着地降低。有趣的是,将肠道菌群重新植入无菌幼虫的肠道可以显着地提高叁种营养指数的水平,其中重新植入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的无菌红棕象甲幼虫的血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植入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可以显着地增加红棕象甲幼虫的血淋巴中甘油叁酯和葡萄糖的含量。因此,我们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红棕象甲幼虫营养代谢影响该害虫的发育,而且不同的肠道细菌对宿主生理水平有不同的影响。为进一步探明肠道菌群调节红棕象甲营养代谢的相关分子机理,我们克隆获得了RfIGFALS基因的核心片段并评价了肠道菌群对该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以及该基因的沉默对该害虫体内营养物质浓度的影响。RT-qPCR检测发现,RfIGFALS在红棕象甲幼虫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肠道、血淋巴和脂肪体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头部和表皮。利用RNAi沉默RfIGFALS后,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其在肠道和脂肪体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地下调,而且脂肪体中的葡萄糖和TAG含量显着地增加,而血淋巴中葡萄糖和TAG的含量无变化。我们还发现,RfIGFALS在无菌饲养的红棕象甲幼虫肠道中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饲养幼虫。以上结果表明,红棕象甲幼虫肠道菌群可诱导RfIGFALS的表达并参与调节该害虫的营养代谢。总体而言,肠道无菌的红棕象甲幼虫试验模型的建立将加速阐明红棕象甲与其肠道菌群相互作用背后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10)

梁馨予[10](2019)在《红棕象甲芳基硫酸酯酶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体外免疫中的功能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在受到微生物胁迫时会通过表皮屏障或产生外分泌物来阻止环境中的病原菌对自身造成影响。这是一种异于昆虫体内免疫的免疫防御机制,被称之为体外免疫防御策略。许多昆虫都能够合成并分泌出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昆虫的生存、繁衍和扩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研究昆虫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醌类是赤拟谷盗体外免疫分泌物中重要组成部分,而芳基硫酸酯酶B(arylsulfatase B,ARSB)能够调节醌的合成,并影响分泌物的抑菌活性。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是我国一种重大入侵有害生物,主要危害棕榈科植物,给我国南方的棕榈种植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更好地运用生物防治的手段来控制红棕象甲,本文研究了ARSB基因对红棕象甲体外免疫分泌物中的对苯醌含量和分泌物抑菌活性的影响,明确其体外免疫效能与红棕象甲对环境中病原菌耐受度之间的关系等。本文运用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isopliae胁迫的方法对红棕象甲的体外免疫进行了诱导,并对诱导后产生的分泌物进行活性分析,重点测定其对抑菌活性、苯醌含量以及芳基硫酸酯酶B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等。据此确定红棕象甲中ARSB和对苯醌浓度与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而评估ARSB基因对体外免疫效能的影响。同时,使用RNA干扰技术沉默ARSB基因,检测红棕象甲分泌物的抑菌活性和对苯醌含量变化等,得到了以下结果:1.红棕象甲叁个ARSB基因均在唾液腺组织中高表达。ARSB-0311基因、ARSB-11581基因和ARSB-14322基因在唾液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比在其它组织(头部和体壁)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高出5倍、6倍和8倍以上。2.在使用金龟子绿僵菌对红棕象甲幼虫胁迫24 h后,幼虫的口腔分泌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显着增强,大肠杆菌菌液24 h内的OD_(600)值增长量比胁迫前下降了20%;金黄色葡萄球菌24 h内的OD_(600)值增长量比胁迫前下降了14%。对金龟子绿僵菌的抑菌圈直径(14.50±0.29 mm)显着大于未胁迫组的抑菌圈直径(10.33±0.88 mm)。这表明红棕象甲在受到病原菌胁迫后,会增强自身分泌物的抑菌活性,而分泌物中对苯醌的含量无显着变化。3.在进行金龟子绿僵菌胁迫红棕象甲24 h后,ARSB-0311基因在头部、体壁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增加,分别为胁迫前的33倍和16倍,在其他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ARSB-11581基因在头部、体壁的相对表达量也均增加,分别为胁迫前的3倍和9倍,而在唾液腺中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了63%。ARSB-14322基因在唾液腺、脂肪体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了94%和92%,在其他组织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变化。这表明病原菌的胁迫可以显着影响唾液腺中ARSB基因的表达量。4.在干扰12 h后,相较于未干扰的分泌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干扰ARSB-14322基因后的分泌物抑制活性显着增加,菌液OD_(600)值24 h的增量下降了45%;干扰ARSB-0311和ARSB-11581基因后分泌物抑制活性无显着变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表明,干扰ARSB-0311基因后分泌物抑制活性显着增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OD_(600)值24 h的增量下降了25%;干扰ARSB-14322基因后,菌液OD_(600)值24 h的增量下降了48%;干扰ARSB-11581分泌物抑制活性无显着变化。干扰红棕象甲ARSB-14322基因会增强其自身分泌物的抑菌活性,同时导致分泌物中对苯醌含量降低。从上述结果可以知道病原菌胁迫可以引起ARS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且ARSB-1432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也会改变分泌物的抑菌活性以及对苯醌的含量,这表明ARSB基因可以调控红棕象甲的体外免疫反应,对研究其体外免疫机制及防控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ARSB基因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红棕象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红棕象甲在阿联酋的发生与危害情况、红棕象甲诱捕技术和该技术在阿联酋的示范与推广情况,并指出了示范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为今后红棕象甲绿色防控技术"走出去"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棕象甲论文参考文献

[1].廖志娟,覃志谦,韦嗣武.红棕象甲在柳州市的年生活史[J].乡村科技.2019

[2].黄山春,覃伟权,阎伟,王富有,李朝绪.红棕象甲诱捕防控技术在阿联酋的示范与推广[J].热带农业科学.2019

[3].钟宝珠,吕朝军,覃伟权,李朝绪,阎伟.淡紫色拟青霉对红棕象甲成虫室内毒力初步研究[J].热带林业.2019

[4].王辉,孟令春,王钦召,肖斌,刘兴平.发现入侵害虫红棕象甲转移为害本土树种棕榈[J].华中昆虫研究.2019

[5].徐卫平.赣州市红棕象甲发生情况初步调查及防治对策[J].现代园艺.2019

[6].王禹.福建地区红棕象甲体表携播螨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寄主飞行能力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9

[7].周继中,叶醒波.南方棕榈科植物红棕象甲防治技术[N].中国花卉报.2019

[8].肖蓉.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和核转录因子RfRelish在红棕象甲肠道菌群稳态调控中的作用机理[D].福建农林大学.2019

[9].PROSPER,HABINEZA.红棕象甲肠道菌群介导调控宿主营养代谢促进幼虫的生长发育[D].福建农林大学.2019

[10].梁馨予.红棕象甲芳基硫酸酯酶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体外免疫中的功能解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9

标签:;  ;  ;  ;  

红棕象甲论文-廖志娟,覃志谦,韦嗣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