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洛河上游论文-吴珍妮,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

北洛河上游论文-吴珍妮,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洛河上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流分割,数字滤波法,基流变化,北洛河流域

北洛河上游论文文献综述

吴珍妮,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1](2019)在《北洛河上游基流分割适宜性方法及基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北洛河上游植被恢复效果显着,为探究该区域基流分割的适宜性方法及植被变化对基流量的影响,采用基流分割中的HYSEP法、数学滤波法、基流指数法3类方法(9种计算表达式)对吴旗水文站1971—2014年的实测径流数据进行了基流分割估算,同时采用Mann-Kendall法和Pettitt法对基流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滤波中的F_1法较适宜于北洛河上游地区基流分割;北洛河上游1971—2014年基流指数呈显着增大趋势,突变年为2002年;退耕还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对涵养水源有很大作用。(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3期)

陈玫君,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2](2018)在《北洛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人类活动及降水变化对北洛河上游径流的影响,分析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北洛河上游及相类似的其他流域水土保持、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对北洛河上游1971—2014的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进行趋势分析与变异点诊断,并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和线性回归模型量化分析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汛期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3年大规模退耕还林实施后,北洛河上游降水-径流关系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年径流和汛期径流显着低于突变前;年径流变化主要是汛期径流减少造成的;人类活动相比降水对年和汛期的贡献率分别为106%和114%;突变后植被调节径流的能力显着增加,日径流量> 100、> 1. 15和<0. 5 m3/s所占比例分别为0. 27%,59. 2%,和8%,径流变化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降低。认为:大规模化植被恢复是北洛河源区径流量减少的直接因素,而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政策是核心驱动力;同时,随着退耕还林时间的延长,北洛河径流不会持续减少,未来将维持在相对低而稳定的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闫瑞,张晓萍,李够霞,陈浩[3](2017)在《基于RUSLE的北洛河上游流域侵蚀产沙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RS、GIS和RUSLE模型结合SEDD模型,分析了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土壤侵蚀强度和产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时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8189.72,7 408.93,2 857.76t/(km~2·a),年均输沙模数分别为14 093.31,5 997.65,2 394.37t/(km~2·a),均呈减小趋势。3个时期的土壤侵蚀量在地形上的分布表现出趋同性,即高程上均在1 475~1 575m内平均侵蚀模数和侵蚀量表现出最大值。随着坡度增加,平均侵蚀模数增加,流域内75%以上的侵蚀量均来自于坡度>15°区域。3个时期平均侵蚀模数均遵循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的规律。研究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效益评价及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有益信息。(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闫瑞[4](2017)在《黄土高原北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草的水文响应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为了遏制严重的土壤侵蚀,1999年后,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大范围的退耕还林还草等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发生的显着变化,深刻影响着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水文响应过程,成为多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洛河上游吴起水文站控制范围为研究区域,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等水文统计法对1963-2012年流域的降雨、径流和输沙量进行了趋势和阶段分析;解译Landsat TM影像,分析了流域1995、2007、2010和2014年等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对SWAT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程度,模拟流域内径流、蒸发和土壤含水量等地表生态水文过程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利用修正通用流失方程RUSLE模拟流域内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趋势;最后通过设定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的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的生态水文响应。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1979年和2002年为阶段划分时间节点,分析了流域气象水文要素的年变化趋势和阶段变化特征。北洛河上游流域1963-2012年间平均降水量为440.3mm。50年间降雨量的变化表现出不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1963-1978年间降雨量均值为416.9mm,但年降雨量呈不显着下降趋势,趋势线性率为-2.3 mm·a-1;1979-2001年期间降雨量均值为441.9mm,呈不显着上升趋势,趋势线性率为0.2 mm·a-1;2002-2012年间降雨量均值为449.1mm,呈不显着下降趋势,下降斜率为-0.4 mm·a-1。(2)流域1963-2012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现出显着减少趋势(P<0.01),年均变率分别为-0.32 mm·a-1、-170.18 t·km-2·a-1。1963-1978年间径流量均值为31.6mm,呈不显着下降趋势,趋势线性率为-0.9mm·a-1;1979-2001年期间径流量均值为28.5mm,呈不显着上升趋势,趋势线性率为0.3 mm·a-1;2002-2012年间径流量均值为16.5mm,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下降斜率为-0.7 mm·a-1。1963-1978年间年输沙模数均值为13828.1 t·km-2·a-1,呈不显着下降趋势,趋势线性率为-851.1 t·km-2·a-1;1979-2001年期间年输沙模数均值为10375.1 t·km-2·a-1,呈不显着上升趋势,趋势线性率为148.9 t·km-2·a-1;2002-2012年间年输沙模数均值为2023.3 t·km-2·a-1,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下降斜率为-376.8 t·km-2·a-1。(3)1995年北洛河上游流域内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46.79%和49.94%,呈现出以农、牧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2000年,耕地和草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的格局没有变化,耕地面积稍有减少。1995-200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8.8%,林、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1%、8.5%。而2010年耕地面积锐减68.8%,林、草地面积扩大了6.5倍和27.0%。研究区农、林、草用地面积的数量结构,从1990年的1:0.1:1.1,2000年的1:0.1:1.3,改变为2010年的1:1.4:4.3。2000-2010年间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变化幅度显着大于1995-2000期间。从植被覆盖度分析来看,北洛河上游流域(刘家河站控制范围)在1995-2014年平均覆盖度从20.21%增加到51.22%。通过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并对不同级别间的转化进行分析发现,1995年到2007年,≤40%的低、中低盖度级别植被的面积数量迅速和持续减少,先转化为40-60%的中盖度植被,到2014年,又迅速向盖度60-80%和>80%的植被转化的特征。海拔越低,坡度越陡,越向阴坡,低盖度植被向高盖度植被转化程度越大,面积越广,叁时期植被覆盖差异越大。(4)SWAT模拟流域近30年中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文响应。以1986-1995年为基准期,1996-2005年和2006-2012年分别为气候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的两个变化期。SWAT模拟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程度从第二阶段的56.5%增加至第叁阶段的77.8%。随着流域内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流域时段平均地表径流量从1986-1995年间的26.8mm,减少至1996-2005年间20.9mm,2006-2012年间的11.9mm。相应地,流域时段平均土壤含水量41.8mm,减少到33.7mm和26.9mm。而蒸发量从362.7mm,增加到370.1mm和406.7mm。空间上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均呈现出由东北部向西南部、南部和东部呈逐渐递减的趋势。而蒸发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则与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相反,表现出由北部、东北部地区逐渐向南部和西南部地区递增趋势。(5)采用RUSLE模型模拟了1990、2000和2010年叁时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叁时期间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从15220.09、6471.08,减小到2591.94t·km-2·a-1。3时期的土壤侵蚀量在地形上的分布表现出趋同性,即高程上均在1475-1575m内平均侵蚀模数和侵蚀量表现出峰值。随着坡度增加,平均侵蚀模数增加,流域内75%以上的侵蚀量均来自于>15°区域。3时期平均侵蚀模数均遵循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的规律。(6)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的地形地貌分布,进行优化设置,模拟产流和侵蚀过程。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情景下,与原2010年土地利用相比,耕地由原来的14.59%降到9.99%;草地由原来的63.43%下降到49.79%;林地则呈上升趋势,由20.95%增加到了39.20%。相对于2010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流域径流深降低了16.98%;平均侵蚀模数降低了18.65%。采用2010年土地利用,分析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发现,在年尺度下,RCP4.5和RCP8.5两个情景下的2021-2050模拟径流深与历史期模拟值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月尺度下,未来2021-2050年内,RCP4.5和RCP8.5两个情景下的气候数据预测径流深表明,径流深在1-3月份和10-11月份将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6-8月份的径流深在RCP4.5情景下可能呈现增加的趋势,在RCP8.5情景下可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蒋观滔[5](2016)在《基于SWAT模型的北洛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沙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川径流和输沙是反映流域水文过程的综合指标,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黄河水沙在近几十年呈减少趋势。北洛河是黄河的二级支流,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流域上游区间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变,同期的径流输沙也呈显着减少趋势。本文以北洛河上游(吴起水文站以上)为研究流域,利用1971-2012年的气象水文资料,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候、水文要素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点检验;根据退耕还林前后叁期土地利用数据(1990、2005和2010年),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通过野外人工降雨试验对SWAT模型中的SCS-CN径流曲线模型参数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并利用SWAT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变化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北洛河上游区间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由1990年的1483.95km2减少到2005年的929.43km2,减少幅度为37.37%。林地面积大幅增加,由1990年的79.07km2增加到2005年的1025.88km2,增长了近12倍。流域内的生态植被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北洛河上游1971-2012年的气候变化呈现暖干化趋势,主要表现为降水的减少和气温的显着升高。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31.5mm,下降幅度-5.52mm/10a。多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8.1℃、16.0℃、1.9℃,叁者上升幅度分别为0.24℃/10a、0.20℃/10a和0.21℃/10a,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叁者分别在1996年、1996年和1988年发生突变。(3)北洛河上游径流、输沙均呈显着减少趋势(P<0.01),减小幅度为0.14亿m3/10a和944.9万t/10a。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径流、输沙均在2002年左右发生突变。与基准期(1971-2001年)相比,2002-2012年年均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减少了41.5%和79.6%,基流量占河川径流比例由34%增加到51%。(4)人类活动是影响北洛河上游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区分2002-2012年期间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影响,表明人类活动对径流、输沙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6.27%和97.07%。(5)SCS-CN径流曲线数模型参数优化与改进。利用野外坡面人工降雨试验对标准SCS-CN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与改进。实测计算得到SCS-CN模型参数为:降雨初损率λ=0.15,草地CN值为75,裸地CN值为90,经优化后的SCS-CN模型在北洛河上游研究区的产流模拟精度得到提高,相对误差Re由34.38%和20.91%降低为0.50%和2.06%。(6)利用SWAT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输沙的影响。通过实测模型土壤数据库相关参数,模拟了北洛河上游1992-1999年年和月尺度径流输沙过程,均取得了较好效果。校准期和验证期的月尺度径流模拟效果的评价指标:相对误差|Re|、决定系数R2和效率系数Ens分别在15.65-22.04%、0.77-0.81、0.71-0.78之间,输沙模拟评价指标|Re|、R2和Ens分别在15.98-21.31%、0.66-0.78、0.65-0.69之间,均达到满意效果,表明模型能够适应于北洛河上游的径流、输沙模拟。通过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输沙模拟,定量计算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沙的影响程度。与实测值相比,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别导致流域径流量减少了47.32%和48.61%,输沙量减少了57.21%和59.19%。(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蒋观滔,高鹏,穆兴民,柴雪柯[6](2015)在《退耕还林(草)对北洛河上游水沙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水沙响应问题,以植被恢复较好的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域,根据其控制站吴起水文站1971—2010年4—10月实测水沙资料,定量分析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叁个水文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发生突变的年份。结果表明:1971—2010年,降水量并未发生显着的趋势性变化,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显着减小趋势;综合四种突变点检验方法结果,并结合水土保持措施资料,确定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为2002年;利用双累积曲线定量分析降水和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人类活动对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影响,相对于1971—2002年,2003—2010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0.8%和29.2%,对输沙量的影响程度分别为34.0%和66.0%。植被的减沙作用明显大于减水作用,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北洛河上游流域泥沙减少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蔺鹏飞[7](2015)在《北洛河上游次洪水沙过程对生态恢复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滥砍滥伐和陡坡开垦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侵蚀加剧。1999年政策性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生态环境得以显着改善。本文选择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非常显着的陕北吴起县所在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基于吴旗水文站(1963-2011年)实测日径流、输沙和次洪水径流、输沙数据,以及相应时期的降雨资料,利用水文统计法,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径流、输沙等行为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尤其对大规模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建设和水沙资源管理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近50年来,流域年径流、输沙量均表现出极显着减少趋势,年均变率分别为-0.32 mm·a-1、-228.91 t·km-2·a-1。与基准期(1963-1979年)相比,流域丰、平水期径流和输沙量,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应期(水保期,1980-2002年)和退耕还林(草)生态显着恢复期(生态恢复期,2002-2011年),呈逐阶段减少趋势。生态恢复期相应发生概率下的径流量分别减少了54.6%、27.01%,输沙量则减少程度更大,分别为96.71%、90.42%。枯水期基流量则增加了157.65%,输沙量消失。(2)与基准期比,水保期年尺度线性水沙关系统计上无显着差异,而与生态恢复期差异显着。月尺度径流-含沙量关系分析表明,含沙量/径流量比值(C/Q)呈逐阶段降低趋势,尤其在生态恢复期,6-8月C/Q值减少幅度范围达到50-81%。生态恢复期日均含沙量>300 kg·m-3的高和极高含沙量的洪水事件发生频率下降了约82%,<300 kg·m-3的低含沙洪水事件发生频率上升。(3)在流域汛期降水量无显着变化背景下,年次洪径流量、输沙量表现为极显着减少趋势,年均变率为-0.27 mm·a-1、-221.96 t·km-2·a-1。次洪发生频次从10.8次/年,降低到6.7次/年和3.6次/年。平均洪峰峰值和沙峰峰值也随之降低,从基准期的1744.13m3·s-1、1091.94 kg·m-3,逐阶段降低到1279.65 m3·s-1、941.96 kg·m-3和368.93 m3·s-1、657.56kg·m-3。但是C-Q滞后环类型,逐阶断仍以逆时针滞后环为主,逆时针滞后环在研究时段共358次洪水事件中发生了284次,发生比例为73.94%。基准期比例为79.65%,水保期和生态恢复期则分别为80.52%、71.87%。(4)次洪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线性关系分析表明,一次项系数(产沙动力系数)从基准期的808.87 t·m-3,下降为764.07 t·m-3和536.63 t·m-3。统计检验表明,基准期与水保期水沙关系存在(P=0.004)显着差异,而水保期与生态恢复期水沙关系差异性显着增强(P=0.002)。说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总体上降低了该流域的径流产沙能动关系。(5)采用P-III型频率曲线对次洪过程按重现期分类,与基准期1-2年重现期次洪过程比,后两阶段水沙关系均发生显着变化,其方程结构表现出显着差异。而对于5年以上重现期的次洪水,叁阶段水沙关系没有显着差异。说明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随后的生态植被恢复均能够有效控制高概率、低降雨量中的产流和侵蚀输沙过程,而对小概率、高降雨量中的产流产沙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5-05-01)

苏建伟,沈冰,林涛涛[8](2013)在《北洛河上游径流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和Morlet小波法对北洛河上游交口河、刘家河、吴旗、志丹年径流序列进行分析,对于年径流序列交口河站、刘家河站和志丹站都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吴旗站年径流从整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4个站年径流变化都存在3~4年的周期,这种年径流周期下所对应的正负相位交替频繁,即年径流量偏多和偏少交替频繁;同时交口河、刘家河、志丹3个站还存在13年左右周期,而交口河站和志丹站又存在另一更长的周期为28~29年的周期。(本文来源于《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1-15)

刘红英,古明兴,张惠宁[9](2013)在《北洛河上游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洛河上游刘家河水文站1959—2006年的水文观测数据为依据,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刘家河站以上区域的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刘家河以上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1959—2006年均呈下降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初均发生了突变;②降水量是引起1959—1979年水、沙变化的根本原因;③1980—2006年间,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而输沙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3年08期)

葛芬莉[10](2013)在《北洛河上游区水沙特性变化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洛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衰减,2000年以后水沙减少显着。利用1956-2006年水文系列资料,分析了北洛河上游区水沙特性变化事实,剖析了不同下垫面、不同降水条件下水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前后、典型场次雨洪、水沙变化对比分析,探讨了水沙变化原因,定量估算了降水量变化和各项人类活动对径流和输沙量的影响,为探索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北洛河上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人类活动及降水变化对北洛河上游径流的影响,分析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北洛河上游及相类似的其他流域水土保持、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对北洛河上游1971—2014的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进行趋势分析与变异点诊断,并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和线性回归模型量化分析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汛期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3年大规模退耕还林实施后,北洛河上游降水-径流关系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年径流和汛期径流显着低于突变前;年径流变化主要是汛期径流减少造成的;人类活动相比降水对年和汛期的贡献率分别为106%和114%;突变后植被调节径流的能力显着增加,日径流量> 100、> 1. 15和<0. 5 m3/s所占比例分别为0. 27%,59. 2%,和8%,径流变化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降低。认为:大规模化植被恢复是北洛河源区径流量减少的直接因素,而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政策是核心驱动力;同时,随着退耕还林时间的延长,北洛河径流不会持续减少,未来将维持在相对低而稳定的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洛河上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珍妮,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北洛河上游基流分割适宜性方法及基流特征[J].人民黄河.2019

[2].陈玫君,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北洛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

[3].闫瑞,张晓萍,李够霞,陈浩.基于RUSLE的北洛河上游流域侵蚀产沙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7

[4].闫瑞.黄土高原北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草的水文响应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蒋观滔.基于SWAT模型的北洛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沙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6].蒋观滔,高鹏,穆兴民,柴雪柯.退耕还林(草)对北洛河上游水沙变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5

[7].蔺鹏飞.北洛河上游次洪水沙过程对生态恢复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

[8].苏建伟,沈冰,林涛涛.北洛河上游径流变化分析[C].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2013

[9].刘红英,古明兴,张惠宁.北洛河上游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13

[10].葛芬莉.北洛河上游区水沙特性变化分析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

标签:;  ;  ;  ;  

北洛河上游论文-吴珍妮,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