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本文层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受美学,本文层次观,言意观,言,象,意
本文层次论文文献综述
窦可阳,李小茜[1](2015)在《“言、象、意”的本文层次观与中国接受美学本文批评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之一,尧斯与伊泽尔同为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但他们的接受理论在国内的接受与应用却不尽相同。尧斯作为接受史的首倡者,他在国内的影响远大于伊泽尔,其表现是,国内的接受研究普遍关注接受史的建构和接受史的铺叙,具体的接受现象研究相对来说并不多。此中原因在于,伊泽尔的"微观接受"可行性偏弱,而伊泽尔本身玩弄概念的文字游戏也不适宜中国接受研究的土壤。但从接受美学"中国化"的进程来看,伊泽尔的接受本文理论,或者说,微观接受研究确实应该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本文在梳理了伊泽尔接受论之后,主要以与接受美学关系较大的英加登的本文层次理论为参照系,系统阐述了中国文论传统言意观,尤其是"言、象、意"的本文理论,并以《周易》经传接受这一典型接受现象为例,分别在言、象、意叁个层面上阐发了微观接受的方法论及其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与诗学》期刊2015年01期)
张少杰[2](2009)在《论宋玉《九辩》的本文层次及其文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虽然一直是“屈宋”并称,但相对于屈原研究,宋玉研究则要冷寂得多。本文主要以战国文学家宋玉的《九辩》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宋玉《九辩》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为基础,着眼于《九辩》的文学性内部研究。根据中国古代《周易·系辞》中提出的“言、象、意”的有关理论和中外文论中的本文层次理论,从话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叁个由表及里的纵深层次来分析《九辩》相异于屈原《离骚》的特点,旨在使《九辩》研究得以深入具体。全文共分引言、正文两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分述宋玉生平及其着作情况、《九辩》研究综述及对《九辩》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第一章至第叁章是正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话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叁个层次依次展开行文。第一章话语层面在与《离骚》进行比较中得出《九辩》语言上的叁个主要特点:铺排化语词的使用、形容性语词的使用和复杂化句型的使用。第二章形象层面主要从《九辩》意象的使用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探讨《九辩》所使用的审美意象系列特点,包括晚秋意象、骐骥凤凰意象和浮云意象。《九辩》中抒情主人公形象也表现出与《离骚》的不同。主要定位为正直高洁的志士、漂泊异乡的游子、落拓失意的寒士和自叹自怜的贤才。第叁章《九辩》的意蕴层面则主要探讨了《九辩》的主旨问题和《九辩》的情感及表达。关于《九辩》主旨是众说纷纭,笔者则认为本文抒发抒情主人公仕途失意之悲。《九辩》的情感与《离骚》相比则表现出丰富、内敛和细腻的特点;表达上以借景抒情为主,直抒胸臆为辅。第四章从悲秋主题的集成之作、悲婉风格的奠基之作和失意文人的精神归依叁个方面论述了《九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6-09)
窦可阳[3](2008)在《“言、象、意”与英伽登的本文层次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象、意"的本文层次理论本乎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它分别以"言"、"象"与"意"叁个概念来对应文学本文的叁个层次,一方面,这叁个层次的"异质层递性"正对应着英伽登的文学本体层次结构论;另一方面,所谓"得意忘言"的理论对应着现象学的"悬置"理念。中西方这两种本文层次观又都指向了直观的思维方式。虽然两种本文层次观产生于不同的话语背景,但它们的比较研究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融会西方文艺学方法论。(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期刊2008年10期)
卢静[4](2008)在《茵加登的本文层次理论与中国古代言意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象、意"的本文层次理论本乎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它分别以"言"、"象"与"意"叁个概念来对应文学本文的叁个层次,一方面,这叁个层次的"异质层递性"正对应着茵加登的文学本体层次结构论;另一方面,所谓"得意忘言"的理论对应着现象学的"悬置"理念;这中西方两种本文层次观又都指向了直观的思维方式。虽然两种本文层次观产生于不同的话语背景,但它们的比较研究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融会西方文艺学方法论。(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08年00期)
蔡相宗,吉立田[5](2005)在《论《考城隍》本文层次的典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本文层次的角度阅读、分析和评判文学作品意义重大。《考城隍》本文层次的典型特征是文学话语内指性突出;文学形象的个别性未能成为“这个”,人物形象粗浅模糊;文学意蕴重在批判黑暗科举。《考城隍》本文层次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共同形成了它特有的召唤结构和艺术魅力,让人钻研不止,品味无尽。(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6](2003)在《网格方案一瞥》一文中研究指出IBM网格针对不同行业 网格计算的核心是让一个企业、行业或工作组能够共享、管理和访问几乎任何形式和具备不同特点的资源。它使用开放标准实现互联网或一个专网上的分布式计算,帮助IT部门汇聚不同的要素,如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文件系统,进而创建一个单一、统一(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世界》期刊2003/12/01)
夏廷[7](2003)在《FTA:全球自由贸易的破冰船》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95年WTO成立到2000年,短短的5年时间里,全球向WTO申报、生效的地区和双边层次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数量已达66件,占向关贸总协定(GATT)和其后继者世界贸易组织申报、生效的(本文来源于《国际商报》期刊2003-05-15)
启然[8](2003)在《门户迷宫导航》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悄悄起步后,最近几年企业门户技术达到了它的最佳状态,已经成为一种将不同应用、后端系统、服务和内容集成到一个个性化窗口中的功能强大的工具箱。此外,门户技术与Web服务的结合有希望成为实现业务过程和系统集成的强力组合技术。 但(本文来源于《网络世界》期刊2003/01/06)
本文层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文学史上,虽然一直是“屈宋”并称,但相对于屈原研究,宋玉研究则要冷寂得多。本文主要以战国文学家宋玉的《九辩》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宋玉《九辩》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为基础,着眼于《九辩》的文学性内部研究。根据中国古代《周易·系辞》中提出的“言、象、意”的有关理论和中外文论中的本文层次理论,从话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叁个由表及里的纵深层次来分析《九辩》相异于屈原《离骚》的特点,旨在使《九辩》研究得以深入具体。全文共分引言、正文两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分述宋玉生平及其着作情况、《九辩》研究综述及对《九辩》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第一章至第叁章是正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话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叁个层次依次展开行文。第一章话语层面在与《离骚》进行比较中得出《九辩》语言上的叁个主要特点:铺排化语词的使用、形容性语词的使用和复杂化句型的使用。第二章形象层面主要从《九辩》意象的使用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探讨《九辩》所使用的审美意象系列特点,包括晚秋意象、骐骥凤凰意象和浮云意象。《九辩》中抒情主人公形象也表现出与《离骚》的不同。主要定位为正直高洁的志士、漂泊异乡的游子、落拓失意的寒士和自叹自怜的贤才。第叁章《九辩》的意蕴层面则主要探讨了《九辩》的主旨问题和《九辩》的情感及表达。关于《九辩》主旨是众说纷纭,笔者则认为本文抒发抒情主人公仕途失意之悲。《九辩》的情感与《离骚》相比则表现出丰富、内敛和细腻的特点;表达上以借景抒情为主,直抒胸臆为辅。第四章从悲秋主题的集成之作、悲婉风格的奠基之作和失意文人的精神归依叁个方面论述了《九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文层次论文参考文献
[1].窦可阳,李小茜.“言、象、意”的本文层次观与中国接受美学本文批评的建构[J].文化与诗学.2015
[2].张少杰.论宋玉《九辩》的本文层次及其文学影响[D].复旦大学.2009
[3].窦可阳.“言、象、意”与英伽登的本文层次理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
[4].卢静.茵加登的本文层次理论与中国古代言意观[J].华夏文化论坛.2008
[5].蔡相宗,吉立田.论《考城隍》本文层次的典型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5
[6]..网格方案一瞥[N].计算机世界.2003
[7].夏廷.FTA:全球自由贸易的破冰船[N].国际商报.2003
[8].启然.门户迷宫导航[N].网络世界.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