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生态效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宜昌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生态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格局指数
土地生态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李桂媛,郭琦,杨凡星[1](2016)在《宜昌市城市边缘区土地生态效率及效益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宜昌城市边缘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数据为基础,参考Costanza和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宜昌城市边缘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2015年宜昌市边缘区遥感数据,运用FRAGSTAS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其内土地景观格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地生态效益上,区域内4个时期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均大幅下降,呈恶性发展趋势;在土地利用格局上,区域内土地斑块分散且破碎,斑块面积小.说明交通及工矿用地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的侵占,导致了边缘区整体景观格局失衡.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景观格局,是提高宜昌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和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梅伟[2](2013)在《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及耦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改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子系统与土地经济子系统相互耦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巨系统,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大要素。本文通过构建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及各子系统效益进行评价分析。选取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2011年的数据对各参评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进行分析,定位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的高低。得出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且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和各子系统效益排名都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市。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对2002~2011年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耦合度进行分析,并对5个计划单列市的耦合度进行比较。得出2002~2011年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处于22.62°~80.28°之间,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厦门市土地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经济子系统效益都很明显。从五城市耦合度度数比较来看,各城市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厦门市耦合度变化幅度较大,位居第二。(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8)
姚青林[3](2011)在《土地督察可否为土地产权补“短板”》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土地生态和社会效益产权主体缺位,导致相当多的地方耕地违法占用严重,土地市场调控乏力和农民集体土地权利时常受到侵犯等问题。2006年,国家设立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专门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和管理行为,找准了解决土地法律制度失衡的症结之一。随(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1-08-25)
崔登攀,宋戈[4](2010)在《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鹤岗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土地生态效益是煤炭城市土地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煤炭城市黑龙江省鹤岗市为例,根据土地利用生态现状、资源开发状况以及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从土地生态承载力、土地生态状态和土地生态响应等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24个指标,构建了鹤岗市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对鹤岗市2001-2007年土地生态效益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7年,鹤岗市的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和土地生态综合效益具有正相关性且呈有序上升的趋势。2001-2003年土地生态系统处在不协调状态。2004-2006年土地生态状况处于基本协调的状态,2007年,土地生态系统比较协调。2001-2007年,鹤岗市的土地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值在0.10~0.21之间小幅度上升,处于低下水平,表明鹤岗市的土地生态效益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并可以通过提高土地生态效益协调度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土地生态综合效益。(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马萧,白中科[5](2009)在《平朔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平朔矿区为例,在已解译的矿区遥感资料图的基础上,建立矿区土地生态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平朔矿区的实际情况,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侧重对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价,即体现在生态效益评价方面。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进行定量化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态重建时间的效应积累以及复垦、重建技术的日益成熟,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向着健康、综合效益高的方向发展,而定量化的对比分析也证实了矿区土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人工半人工的复杂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同时也证实了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效益配置理论。(本文来源于《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期刊2009-08-22)
吴聿明[6](1991)在《根据土地生态特征和经济效益确定种植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梧州市郊县农村土地生态特征,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给出以各自然村为基础的区位点土地利用方法;并根据土地利用方向,结合果树经济效益和各种信息,应用规划理论给出本地区果树在满足诸条件时以种植46万亩橙、2万亩香蕉最为适宜。(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保护》期刊1991年03期)
郎南军,瞿元喜[7](1988)在《云县林业土地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林业土地直接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和地区优势的发挥。研究林业土地的经营现状,合理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是提高林业土地生态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林业土地作为国土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受到某一特定地区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数量的多寡、质地的优劣、生产经营方式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受到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经济规律的普遍制约。一云县作为云南省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县,目前在林业土地生态经济效益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本文来源于《云南林业科技》期刊1988年04期)
土地生态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改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子系统与土地经济子系统相互耦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巨系统,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大要素。本文通过构建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及各子系统效益进行评价分析。选取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2011年的数据对各参评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进行分析,定位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的高低。得出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且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和各子系统效益排名都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市。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对2002~2011年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耦合度进行分析,并对5个计划单列市的耦合度进行比较。得出2002~2011年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处于22.62°~80.28°之间,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厦门市土地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经济子系统效益都很明显。从五城市耦合度度数比较来看,各城市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厦门市耦合度变化幅度较大,位居第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生态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1].李桂媛,郭琦,杨凡星.宜昌市城市边缘区土地生态效率及效益初探[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梅伟.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及耦合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姚青林.土地督察可否为土地产权补“短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
[4].崔登攀,宋戈.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鹤岗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0
[5].马萧,白中科.平朔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价[C].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论文集.2009
[6].吴聿明.根据土地生态特征和经济效益确定种植类型[J].资源开发与保护.1991
[7].郎南军,瞿元喜.云县林业土地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