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Fas抗原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任许利[1](2021)在《七氟醚通过上调水通道蛋白4表达增加小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脑胶质淋巴系统是介于大脑脉管系统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特殊血管旁间隙,起到运输脑脊液和排出脑内废物的功能。由于该血管周围间隙的功能和结构与胶质细胞密切相关,并发挥类似淋巴系统功能,故命名为胶质淋巴系统。在胶质淋巴系统中脑脊液流动可将营养物质和药物输送到脑实质,并从大脑深处快速清除代谢废物,如乳酸和β-淀粉样蛋白(Aβ)。当胶质淋巴系统功能障碍时,毒性代谢产物排出能力降低,导致废物在脑实质内积累,在脑实质内积累,引发神经炎症反应,最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同时,胶质淋巴系统功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也可参与神经炎症反应。因此,现认为胶质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可能与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作为一种与手术和麻醉相关神经性疾病,与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相似性。例如,一些研究证明,患者脑脊液Aβ聚集和Aβ/tau比值增加可能与术后长期认知改变有关。因此,我们推测胶质淋巴系统与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病理因果关系。目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与术后认知功能改变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七氟醚是目前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因此,本实验中我们选择4%七氟醚作为研究因素,研究七氟醚对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和小鼠行为学改变影响,并浅探其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为动物实验:首先研究七氟醚对小鼠的行为学和脑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影响。术前3天为Morris水迷宫的位置导航测验阶段(即参考记忆测试),每天让小鼠是熟悉适应环境4次。手术当天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七氟醚组的两组,行小脑延髓池内注射伊文思蓝。然后,对照组小鼠保持清醒和自由活动,而七氟醚组则继续维持七氟醚(4%)麻醉。在维持4 h后七氟醚麻醉结束,再经过4 h复苏后,两组小鼠都完全清醒并能自由活动。所有小鼠进行旷场实验和水迷宫行为学测试。待行为学测试完毕后,小鼠都立刻安乐死并解剖大脑,观察大脑表面伊文思蓝的多少,推测七氟醚对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变化。其次,评估新型水通道蛋白4抑制剂(TGN-020)对小鼠的胶质淋巴系统和行为学的影响。此实验结果显示TGN-020在短期内只发挥特异性抑制AQP4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单次对中枢神经影响较小,不会明显改变小鼠行为学。所以后续实验中不再单独设立TGN组。最后,在七氟醚麻醉状态下,研究TGN-020是否影响胶质淋巴系统功能,以及是否能改善七氟醚麻醉造成的行为改变。此时将小鼠分成三组,分别为对照组,七氟醚组和七氟醚+TGN组三组小鼠,分别行小脑延髓池穿刺术注射伊文思蓝,以便观察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和小鼠认知行为学的变化。通过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观测三组脑组织内的总荧光含量;通过免疫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三组血清中的伊文思蓝含量,检测伊文思蓝经胶质淋巴系统回流入血液循环的多少。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IL-6的表达。之后,通过荧光免疫学方法检测脑内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第二部分为细胞实验:利用星形胶质细胞浅探七氟醚增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相关机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蛋白激酶C(PKC)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IL-6的表达。通过氮蓝四唑显色法去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通过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七氟醚和TGN-020对星形胶质细胞膜总钾通道电导性的影响。最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统计比较是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 A)进行的统计。结果:1.在经过4%七氟醚麻醉4h后,小鼠在麻醉复苏早期(苏醒后4h)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改变。4%七氟醚明显增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2.小脑延髓池穿刺明显增加小鼠IL-6的分泌,而七氟醚引起的炎症相对较弱。3.七氟醚可增加小鼠脑内水通道蛋白4和PKC表达,降低SOD的含量进而减弱对超氧化物的清除作用。同时七氟醚还降低星形胶质细胞钾道开放水平。4.TGN-020作为新型水通道蛋白4抑制剂,明显抑制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在单次使用8h内不会引起小鼠出现明显行为学改变。5.在4%七氟醚麻醉过程中,TGN-020能发挥抑制胶质淋巴系统功能。还可以缓解七氟醚对钾通道的抑制作用,改善因七氟醚麻醉引起的行为学异常。结论:1.高浓度七氟醚可增强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水通道蛋白4和PKC的表达有关。2.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增加可引起过多炎症物质随脑脊液入脑,引起神经性炎症,导致小鼠行为学改变。3.TGN-020作为一种新型的水通道蛋白4特异性抑制剂,可抑制七氟醚引起的胶质淋巴系统功能亢进,并改善小鼠的行为改变。
刘露露[2](2021)在《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性评价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表达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相关性,为AD的诊断提供新的角度。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以来到2020年10月的所有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脑脊液α-突触核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数据提取。使用渥太华纽卡斯尔文献质量评价量表(病例对照研究)(Newcastle-Ottaw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剔除NOS总分≤5分的低质量文献,确定最终纳入研究。应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除此之外检测研究的敏感性及发表偏倚,设定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该分析最终确定了9篇文章,纳入病例组685例及对照组510例;与正常对照/神经对照组比较,AD组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浓度显着增高,总体效应检验Z=5.26,P<0.00001,SMD为(0.53,95%CI=0.34~0.73),菱形位于无效垂直线右侧,各分析间存在中度异质性(P=0.009,I2=59%)。在亚组分析中,ELISA组总体效应检验(Z=3.45,P=0.0006)SMD为(0.52,95%CI=0.22~0.81);Luminex组总体效应检验(Z=5.10,P<0.00001)SMD为(0.57,95%CI=0.35~0.78),异质性较低。正常对照组总体效应量为(Z=3.41,P=0.0006,)SMD为(0.32,95%CI=0.14~0.50),神经对照组总体效应检验(Z=9.45,P<0.00001)SMD为(0.80,95%CI=0.63~0.97),两组分析异质性均较低。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可靠。结论:AD患者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显着增高,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是潜在的诊断AD的生物学标记物。
李宗阳[3](2021)在《补肾方对APP/PS1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及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可能差异性;探究复方中药补肾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外周炎症因子的影响,为补肾方治疗A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研究一: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与AD、VaD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7月15日。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1SE软件进行Meta分析。2.研究二:选用雄性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补肾方高剂量组、补肾方中剂量组、补肾方低剂量组,每组4只;同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4只为对照组。补肾方三个剂量分别灌胃,西药组予盐酸多奈哌齐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等体积0.5%CMC水溶液灌胃。所有小鼠被连续灌胃4个月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跳台实验、Y迷宫实验,以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以此评价补肾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行为学变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4、IL-10水平,探究补肾方对小鼠外周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1.纳入30项研究和3418例受试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AD患者外周血清IL-6水平显着高于正常认知个体[SMD=0.880,95%CI(0.572,1.188),P<0.001]但低于VaD 患者[SMD=-0.477,95%CI(-0.944,-0.009),P=0.046],其他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也高于正常认知个体(IL-1β[SMD=0.841,95%CI(0.129,1.552),P=0.021]、TNF-α[SMD=1.003,95%CI(0.634,1.371),P<0.001]、CRP[SMD=2.212,95%CI(1.528,2.897),P<0.001]),但与 VaD 没有显着性差异(IL-1β[SMD=-0.034,95%CI(-0.325,0.257),P=0.818]、TNF-α[SMD=0.409,95%CI(-0.152,0.970),P=0.153]、CRP[SMD=0.277,95%CI(-0.228,0.782),P=0.282])。2.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显示,第2天,补肾方低剂量组逃避潜伏期(44.36±16.67 s)较模型组(60.00±0.00 s)缩短(P=0.048)。第3天,补肾方高剂量组(30.04±16.58 s)较模型组(58.25±3.49 s)逃避潜伏期显着缩短(P= 0.008),补肾方高剂量组短于低剂量组(56.21±6.41 s)(P=0.026)。第4天,补肾方高剂量组小鼠(28.50±12.16 s)较模型组(56.18±4.69 s)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27)。第5天,与模型组(55.82±5.17 s)相比,补肾方高剂量组(24.77±9.77 s,P<0.001)、中剂量组(39.15±11.81 s,P=0.009)、低剂量组(38.68±6.18 s,P=0.007)、西药组(40.19±8.19 s,P=0.013)小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补肾方高剂量组明显短于中剂量组(P=0.021)、低剂量组(P=0.025)及西药组(P=0.014)。定位航行实验中,第3天,补肾方高剂量组游泳距离明显短于低剂量组(534.59±307.90 cmvs.1108.39±227.94 cm,,P=0.016),补肾方高剂量组在第4天(519.64±258.10 cm,P=0.028)、第5天(404.97±172.88 cm,P=0.013)较模型组(771.40±333.79 cm)游泳距离减少。撤台实验中,与模型组(4.70±6.05 s)相比,西药组(15.37±4.29 s,P=0.013)及补肾方中剂量组(16.04±6.91 s,P=0.009)小鼠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增加,补肾方中剂量效果优于低剂量(7.32±8.22 s)(P=0.038)。其余各日各治疗组之间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跳台实验显示,与模型组(95.50±91.07 s)相比,补肾方高剂量组(227.25±49.63 s,P=0.018)、中剂量组(239.25±73.17 s,P=0.011)潜伏期明显延长;与模型组(3.75±1.71)相比,补肾方中剂量组错误次数显着减少(0.50±0.33,P=0.002),各治疗组之间错误次数、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4.Y迷宫实验显示,各治疗组与模型组(5.25±0.96)相比,进入新异臂的次数均显着增加(补肾方高剂量组11.00±0.82,P<0.001,中剂量组8.50±1.29,P=0.018,低剂量组11.25±2.50,P<0.001,西药组10.25±1.71,P=0.001),补肾方低剂量组疗效优于中剂量组(P=0.041)。与模型组小鼠(43.75±20.00 s)相比,西药组(64.16±12.48 s,P=0.046)、补肾方高剂量组小鼠(65.63±15.09 s,P=0.034)在新异臂中停留的时间延长。其余各治疗组进入新异臂次数及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5.模型组小鼠血清TNF-α、IL-6、IL-1β、IL-4水平相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1)。补肾方高剂量(5.61±1.06pg/ml,P=0.011)、中剂量组(4.93±1.50 pg/ml,P=0.002)小鼠血清TNF-α水平较模型组(8.31±1.15pg/ml)明显下降,补肾方高剂量组(P=0.019)、中剂量组(P=0.004)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8.05±4.17pg/ml)。补肾方高剂量组(16.50±4.25 pg/ml)小鼠血清IL-6水平较模型组(26.03±7.47 pg/ml)明显降低(P=0.033),补肾方高剂量组(P=0.014)、中剂量组(18.09±8.50pg/ml,P=0.031)血清 IL-6 水平均明显低于西药组(27.75±3.21 pg/ml)。补肾方低剂量组(6.69±2.54pg/ml)小鼠血清IL-1β水平较模型组(10.31 ±1.54pg/ml)明显下降(P=0.012),补肾方低剂量组小鼠血清IL-1β水平显着低于中剂量组(11.40±2.73 pg/ml,P=0.002)及西药组(12.29±0.36pg/ml,P<0.001),补肾方高剂量组(8.19±1.69pg/ml)IL-1β水平明显低于中剂量组(P=0.024)。其余各治疗组间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AD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CRP水平较正常个体高,AD患者血清IL-6水平与VaD相比可能存在差异。2.补肾方灌胃4个月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其机理可能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活性有关,但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彭红梅[4](2020)在《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Aβ1-42致BV2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寡聚体Aβ1-42诱导的BV2细胞凋亡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寡聚体Aβ1-42诱导BV2细胞,复制细胞损伤模型。将处于对数期的BV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β模型组,石杉碱甲含药脑脊液组、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10%空白脑脊液,10%空白脑脊液,10%石杉碱甲含药脑脊液,5%、10%、20%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寡聚体Aβ1-42,复制小胶质细胞凋亡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V2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液中IL-10、IL-6、IFN‐γ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BV2细胞Arg-1与i 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β模型组BV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细胞上清液中IL-10显着降低(*P<0.01),IL-6、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2.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降低寡聚体Aβ1-42诱导BV2细胞凋亡。3.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升高BV2细胞上清液中抗炎因子IL-10(*P<0.05),降低促炎因子IL-6、IFN‐γ水平(*P<0.05)。4.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上调BV2细胞中Arg-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i NOS于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1.寡聚体Aβ1-42能够诱导BV2细胞凋亡,抑制BV2细胞M2型激活,促进BV2细胞促炎M1型激活,释放IL-6、IFN‐γ等促炎因子。2.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改善寡聚体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释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保护小胶质细胞,减少小胶质细胞凋亡,从而减少IFN‐γ合成,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促进BV2细胞M2型激活,减少促炎M1型激活,降低IL-6表达水平有关。
郑乃青[5](2020)在《阿尔茨海默病血液类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的不可逆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全球前十大致死因素之一。生物标志物在AD的诊断、预防、治疗及药物研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多种脑脊液和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纳入AD诊断标准。然而,患者对脑脊液采集接收度较低且腰椎穿刺具有一定的侵袭性,而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检测价格极其昂贵,因此它们并非理想的AD生物标志物。血液类生物标志物因其采样简单且价格低廉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至今,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AD血液类生物标志物。但是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存在显着差异。因此,本论文将已报道的AD血液类主要生物标志物进行Meta分析。首先,本论文利用PubMed与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检索以下14种AD血液类生物标志物:Aβ40、Aβ42、Aβ42/Aβ40、Aβ40/Aβ42、P-tau、T-tau、NFL、NSE、VLP-1、Neurogranin、HFABP、YKL-40、MCP-1、sTREM2等。检索策略为{“blood或serum或plasma”}和“Aβ40或Aβ42或Aβ42/Aβ40或Aβ40/Aβ42或P-tau或T-tau或NFL或NSE或VLP-1或Neurogranin或GFAP或HFABP或YKL-40或MCP-1或sTREM2”}和{“Alzheime’s diease”或“Alzheimer’s”或“Alzheimer”};或者上述标志物的全称或缩写词。对检索返回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分别取横断面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水平数据和纵向研究中初始生物标志物水平数据。采用Newcastle Ottawa量表(NOS)和Cochrane系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然后应用Stata 12.0软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出合并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以I2指数为指标评价研究间的异质性,并使用敏感性分析、Meta回归及亚组分析探索了异质性的来源。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血液Aβ42、Aβ40/Aβ42、T-tau、P-tau及NFL水平在AD组与认知健康组(HC)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Aβ42(SMD=0.20,95%CI[0.06-0.35],P=0.006,I2=90.5%),Aβ40/Aβ42(SMD=0.32,95%CI[0.01-0.64],P=0.044,I2=79.4%),T-tau(SMD=0.90,95%CI[0.45-1.35],P<0.0001,I2=95.4%),P-tau(SMD=0.70,95%CI[0.47-0.92],P=0.000,I2=43.0%),NFL(SMD=1.32,95%CI[0.65-1.98],P<0.0001,I2=91.9%)。此外,与血液Aβ和tau等标志物相比,血液NFL水平在AD和HC之间的差异更大。(2)健康转AD组(HC-AD)初始血液中Aβ40和Aβ42水平显着高于没有转变组(stable-HC),其中Aβ40(SMD=0.18,95%CI[0.05-0.30],P=0.007,I2=53.1%),Aβ42(SMD=0.23,95%CI[0.05-0.41],P=0.012,I2=78.4%)。(3)Aβ40初始水平在轻度认知功能损伤转AD组(MCI-AD)与没有转变组(MCI-satble)存在显着差异(SMD=0.18,95%CI[0.00-0.35],P=0.044,I2=35.3%)。(4)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标志物定量方法、女性志愿者比例及个别研究结果是产生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根据上述结果,本论文得出血液类生物标志物对AD的诊断和早期预判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对标志物的临床表现存在显着影响,通过改进检测方法可能会高相关标志物诊断AD的能力。本论文研究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了AD血液类生物标志物诊断或预判AD的能力,这可为本领域相关研究供一些参考。
陈嘉[6](2020)在《朊病毒感染脑组织低丰度细胞因子筛选及其与朊病毒病相关性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朊病毒感染后可观察到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细胞的活化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升高,但一些低丰度和不常见的细胞因子却鲜有报道。为了评估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罕见细胞因子的潜在变化,我们利用Luminex方法分析筛选了感染不同羊瘙痒因子的小鼠脑组织17种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发现干扰素诱导的蛋白10(IP10)、角质形成细胞趋化因子(KC)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朊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中含量上调,随后利用三种细胞因子的商品化ELISA试剂盒和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P10、M-CSF和KC,发现三种细胞因子在朊病毒感染小鼠终末期脑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异常升高,应用数字PCR技术确认了IP10在多种羊瘙痒因子感染小鼠脑组织中转录水平上调。对朊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集的脑组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三种细胞因子的含量随病程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在感染终末期动物脑组织中IP10含量的增加尤为明显。此外,研究发现45例散发型克-雅病患者脑脊液中IP10的含量虽然组内差异较大,但整体明显高于非朊病毒病患者。为揭示IP10与朊病毒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规律,我们利用IP10特异性免疫组织荧光方法对羊瘙痒因子139A和ME7感染小鼠终末期的脑组织切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朊病毒感染的皮层、海马和丘脑中,IP10与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存在共定位,而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不存在共定位;利用CXCR3特异性免疫蛋白印迹、细胞免疫荧光、RT-PCR方法,证实IP10的主要受体CXCR3在朊病毒感染小鼠终末期脑组织中蛋白及转录水平异常升高;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CXCR3主要分布于朊病毒感染的海马、皮层、丘脑及小脑等四个脑区的细胞浆中,尤其在丘脑分布更为明显,且CXCR3的颗粒样沉积会出现在脑组织空泡的周围;特别是对朊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连续切片进行IP10、CXCR3与PrPSc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发现在朊病毒感染海马、皮层、丘脑及小脑四个脑区的相同位置均可观察到PrPSc、IP10、CXCR3三者共同的阳性信号,提示CXCR3-IP10与PrPSc斑块形成具有明显关联性。在本研究中首次发现了M-CSF作为重要细胞因子在朊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显着变化,丰富了IP10和KC在朊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变化特征,同时初步探究了CXCR3-IP10与朊病毒感染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CXCR3-IP10与朊病毒病理形成的因果关系,为丰富朊病毒病致病机制提供可信证据。
黄德华[7](2020)在《人工改造神经干细胞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目前无法治愈的人类重大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脑部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沉积、Tau蛋白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炎症等,这些病变逐渐导致大脑神经元死亡和突触连接丢失,造成认知障碍。目前,AD的治疗策略,如针对Aβ的疗法和干细胞再生医学治疗策略,大多只能减轻AD患者症状,而无法同时实现治疗患者脑部的病理病变和重建患者脑部的神经网络,因此无法实现对AD的有效治疗。由于AD病理的高度复杂性,开发能够改善Aβ的病理聚集,同时又能再生神经元的多功能疗法对AD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挑战,本文结合Aβ降解酶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基因工程化技术和促神经分化纳米载体,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疗法,该策略能增强神经干细胞清除Aβ的能力,提高移植的NSCs和内源性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同时还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并以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小鼠为模型,系统研究多功能神经干细胞疗法的疗效及其机理。首先,脑部Aβ的聚集是AD的重要病理表现,有效的AD治疗方法首先要提高Aβ的清除,因此我们通过慢病毒基因工程的方法增强NSCs中NEP蛋白的表达,提高其清除Aβ的功能,为移植NSCs改善AD脑部病理奠定基础。为此,我们使用含有NE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质粒在293T细胞内包装出含有NEP基因的慢病毒。将含有NE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神经干细胞,通过流式分选的方法获得了高阳性率的NEP-NSCs细胞株。通过实时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记和免疫荧光证明了 NEP-NSCs高表达NEP基因和NEP蛋白。体外Aβ清除实验结果证明了 NEP-NSCs具有比未经改造的NSCs更高的Aβ清除能力,并且NEP-NSCs还能够分泌携带NEP酶的细胞外囊泡实现对细胞外环境中Aβ的降解。其次,我们合成了能够同时高效递送疏水药物、造影剂和质粒基因的纳米载体PBAE-PLGA-Ag2S-RA(PPAR),用于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Wnt/β-catenin和RA信号通路是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关键信号通路。我们制备的PPAR纳米载体,能够递送疏水的RA,同时能够递送SOX9 siRNA表达质粒(siSOX9质粒基因)进入神经干细胞降低细胞内SOX9蛋白的表达,协同作用于Wnt/β-catenin和RA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高效地向神经元定向分化。透射电子显微镜、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合成了 PPAR纳米载体,该载体具有均一的尺寸,表面带正电荷。凝胶电泳结果证明PPAR能够有效地与带负电的质粒结合。细胞标记实验结果表明PPAR能够有效地将疏水药物、造影剂和质粒基因导入神经干细胞。RT-PCR结果表明PPAR携带siSOX9质粒基因进入神经干细胞,并敲低细胞内SOX9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神经干细胞分化实验结果表明,PPAR携带siSOX9质粒基因能够有效抑制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此外,分化后细胞的Aβ清除实验结果表明,分化后的NEP-NSCs仍然具有比分化后的NSCs更高的Aβ清除能力。因此,功能化的神经干细胞提高了 Aβ清除能力的同时还能更多地向神经元分化,有望改善Aβ的病理聚集,同时再生神经元。最后,评估了功能化神经干细胞应用于治疗AD小鼠模型的疗效。在近红外二区影像技术的指导下,将多功能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AD转基因小鼠模型。治疗30天和180天后,AD小鼠模型Aβ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结果表明,功能神经干细胞治疗组比未治疗组对照组脑部Aβ水平显着降低。证明功能干细胞能够有效改善Aβ的病理。AD小鼠模型神经元组织切片染色结果表明,功能神经干细胞治疗组比未治疗组的神经元具有更高活性。证明移植的功能化神经干细胞有利于AD小鼠脑部的神经元再生。此外,水迷宫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功能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的小鼠具有比未治疗组小鼠更好的记忆和认知水平。总之,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多功能的神经干细胞能够有效降低AD小鼠脑部Aβ沉积,并帮助重建神经网络,提高AD小鼠的认知水平。综上所述,本文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神经干细胞的疗法,该疗法具有持续降低AD小鼠脑部Aβ沉积,再生受损的神经网络以及近红外影像指导干细胞精准移植等多重优点。这种功能化干细胞的策略有助于开发高效的AD干细胞疗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尤[8](2020)在《miRNA-451/MIF通路介导神经血管单元损伤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 RNA-451/MIF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炎症激活及神经元损伤中对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影响,阐明其通过神经血管单元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Mpp+诱导MN9D细胞构建细胞帕金森病模型及MPTP诱导小鼠构建动物帕金森病模型,并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估动物认知功能,根据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进行分组,分为NC组、Control组、MPTP组-1、MPTP组-2。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mi RNA-451的表达水平,探究mi RNA-451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损伤。采用慢病毒转染MN9D细胞,在细胞中过表达及沉默mi RNA-451后,采用Mpp+诱导帕金森病模型,使用Western Blot测定mi RNA-451/MIF表达水平改变后MIF蛋白和TH的表达水平。采用MPTP腹腔注射和侧脑室立体定向注射mi RNA-451 antagomir及mi RNA-451 antagomir control诱导mi RNA-451水平下调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分为NC组、Sham组、mi R-in组及mi R-in con组,在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价其认知功能后,分组测定:(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2)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测定其MIF、mi RNA-451表达水平(3)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其TH的受损程度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程度(4)TUNEL荧光染色测定其细胞凋亡水平(5)通过尼氏染色测定其神经元损伤程度(6)Western Blot测定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凋亡通路蛋白激活水平。结果:(1)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和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中mi RNA-451表达水平上升。(2)帕金森病小鼠的mi RNA-451表达水平、多巴胺能受损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正相关。(3)在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中改变mi RNA-451的表达水平,可调控的MIF表达变化。(4)下调mi RNA-451可减轻MN9D的TH损伤。(5)下调mi RNA-451水平可使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减轻。(6)mi R-in组小鼠TH损伤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程度减轻。(7)mi R-in组小鼠细胞凋亡水平减轻(8)mi R-in组尼氏染色示神经元损伤减轻。(9)mi R-in组Occludin、Cleaved-Caspase 3水平比Sham组及mi R-in con组显着上升。结论:mi RNA-451为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标记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mi RNA-451可调控MIF表达,mi RNA-451/MIF通路通过细胞凋亡途径作用于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进而参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陈金鑫[9](2020)在《基于α7nAchR探讨黄连解毒汤对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为探讨黄连解毒汤改善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采用Aβ1-42干预小胶质细胞来模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炎症微环境。观察细胞炎症因子、α7nAchR、小胶质细胞表型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为合理、有效地运用相关中医药治疗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提供新思路。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7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黄连解毒汤组、黄连解毒汤加MLA组、MLA组,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空白脑脊液、以及相应浓度的含药脑脊液,加MLA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μM的MLA溶液,除阴性对照组外,均加入终浓度为5μM寡聚体Aβ1-42,构建AD神经炎症模型,培育24小时。MTT检测Aβ1-42对小胶质细胞损伤情况,各组含药脑脊液对小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使用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液TNF-α、IL-10的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V2细胞α7nAchR、i NOS、Arg-1蛋白的表达水平。用SPSS23.0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1μM~20μM寡聚体Aβ1-42均可使细胞存活率降低;2.各组含药脑脊液对小胶质细胞存活率无明显改变;3.使用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可以下调寡聚体Aβ1-42致BV2细胞释放炎性因子TNF-α的表达;上调IL-10的表达,使用阻断剂后其效果被抑制;4.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降低寡聚体Aβ1-42致BV2细胞i NO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V2细胞中Arg-1蛋白表达水平,在使用阻断剂MLA后,黄连解毒汤无法发挥其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的作用。结论:1.寡聚体Aβ1-42能够促进BV2细胞向M1型激活,释放促炎因子TNF-α。2.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能够抑制寡聚体Aβ1-42诱导释放的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诱导BV2细胞M2型激活,减少促炎M1型激活,此种效应可能是与黄连解毒汤能够激活α7nAchR蛋白相关。
拱忠影[10](2020)在《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标志物定义为在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干预的药理反应过程可客观检测的指标,可协助疾病的早期诊断、表型识别、观察疾病的疗效、监测疾病的进展及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ALS是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诊断主要基于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及精确的电生理检查,同时排除其他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尚无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协助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当前,在基因、炎症、氧化应激、代谢等领域的生物标志物已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但是成果依旧罕见。研究表明,ALS患者脑中通常伴有NFs、tau蛋白及Cys C的沉积,其可导致神经元的死亡,通常伴有脑脊液病理标志物改变,相关因子可能成为ALS的生物学标志物。而血液中有效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是协助疾病诊断、评估预后等最简单、方便直接的方法,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且易于被患者接受的方式。初步的研究提示,NFs、tau蛋白及Cys C在ALS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存在异常,并且与疾病的进展及生存相关,但尚无一致性的结论。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NF-L、NF-M、NF-H、p-tau、t-tau蛋白及Cys C改变,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验证ALS患者血清Cys C水平改变,分析其异常改变及其与疾病的病程、ALSFRS-r、疾病进展、认知及生存的关系,探讨其在疾病的早期诊断、表型识别、疾病进展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第一部分研究揭示,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NF-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及脑脊液NF-H及NF-M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则未见显着差异;ALS患者脑脊液及血清NF-L与ALSFRS-r呈负相关,与6个月内ALSFRS-r下降、DPR及UMN分值呈正相关,且脑脊液NF-L与血清NF-L呈明显的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ALS亚组中的快速进展组及缓慢进展组脑脊液及血清NF-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缓慢进展组,血清NF-L水平与DPR呈正相关;在快速进展组,CSF及血清NF-L水平与DPR呈正相关;此外,高血清NF-L水平的ALS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NF-L水平患者,低脑脊液及血清NF-L水平的ALS患者TTG时间长于低血清NF-L水平者。研究结果提示,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NF-L可能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协助判定疾病早期进展及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之一。本研究第二部分研究表明,ALS患者脑脊液p-tau及p-tau/t-tau比值降低,与OND相比,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tau/t-tau可能反应ALS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ALS患者脑脊液p-tau增高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相关,可能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在伴有认知功能障碍ALS患者中,脑脊液高p-tau蛋白水平与认知功能有关,其可能是导致ALS认知功能障碍因素之一。本研究第三部分研究证实:ALS患者及AD组脑脊液Cys C水平低于OND组降低,ALS患者脑脊液Cys C水平低于AM组。ALS患者血清Cys C水平在入组后12月及18月进行性下降,显着低于基线水平。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ALS患者脑脊液及血清Cys C水平与Mo CA及ECAS评分中ALS特异性评分及执行功能评分呈正相关,提示低Cys C水平可能是AL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贡献因素之一。总之,本研究结果提示,脑脊液及血清NF-L水平可能是ALS患者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其在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早期进展及预后评估中发挥作用;而高p-tau及低Cys C水平可能是ALS认知功能障碍贡献因素。
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Fas抗原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Fas抗原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七氟醚通过上调水通道蛋白4表达增加小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史 |
2.2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病因 |
2.2.1 麻醉因素 |
2.2.2 外科炎症因素 |
2.2.3 易感人群 |
2.3 胶质淋巴系统概述 |
2.3.1 胶质淋巴系统与阿尔茨海默病 |
2.3.2 胶质淋巴系统与血管性痴呆 |
2.3.3 胶质淋巴系统与睡眠 |
2.3.4 胶质淋巴系统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
2.4 立题依据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主要材料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准备 |
3.2.2 小脑延髓池注射 |
3.2.3 小鼠麻醉 |
3.2.4 行为学测试 |
3.2.5 伊文思蓝在脑内分布 |
3.2.6 脑免疫组化检测AQP4 表达 |
3.2.7 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AQP4 蛋白表达 |
3.2.8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QP4和PKC |
3.2.9 星形胶质细胞总SOD活性检测 |
3.2.10 星形胶质细胞IL-6 检测 |
3.2.11 膜片钳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总钾通道电导性 |
3.2.12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高浓度七氟醚对小鼠麻醉苏醒早期行为的影响 |
4.2 七氟醚增强胶质淋巴系统功能 |
4.3 七氟醚增加脑内AQP4 的表达 |
4.4 TGN-020 明显抑制胶质淋巴系统的功能 |
4.5 TGN-020 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6 TGN-020 预处理后七氟醚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7 TGN-020 预处理后七氟醚对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影响 |
4.8 七氟醚麻醉状态下全脑NIRF成像结果 |
4.9 血清伊文思蓝的含量 |
4.10 TGN-020 预处理后七氟醚对脑AQP4 表达的影响 |
4.11 麻醉和手术对血清IL-6 表达的影响 |
4.12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AQP4 表达的影响 |
4.13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PKC表达的影响 |
4.14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IL-6 表达的影响 |
4.15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SOD的影响 |
4.16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总钾通道的影响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筛选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4 资料提取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分析结果 |
2.3 亚组分析 |
2.4 发表偏倚 |
2.5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α-突触核蛋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补肾方对APP/PS1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中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炎症因子及与血管性痴呆差异性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复方补肾方对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中药复方补肾方对AD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Aβ1-42致BV2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
1.1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假说 |
1.2 Aβ沉积与阿尔茨海默病 |
1.3 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 |
1.3.1 小胶质细胞对脑稳态的保护作用 |
1.3.2 小胶质细胞通过表面受体响应吞噬功能 |
1.3.3 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与凋亡促进神经炎症 |
2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3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现状 |
3.1 胆碱酯酶抑制剂 |
3.2 抑制Aβ蛋白沉积药物 |
3.3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
3.4 钙离子拮抗剂 |
3.5 抗氧化药物 |
3.6 非甾体抗炎药物 |
3.7 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 |
4 黄连解毒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基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细胞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5 实验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寡聚体Aβ_(1-42)淀粉样蛋白孵育 |
2.2 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脑脊液制备 |
2.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2 制备含药脑脊液 |
2.3 小胶质细胞培养 |
2.3.1 细胞换液 |
2.3.2 细胞传代 |
2.3.3 细胞冻存 |
2.3.4 细胞复苏 |
2.4 实验检测 |
2.4.1 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寡聚体Aβ_(1-42)致BV2 细胞损伤的影响 |
2.4.2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凋亡 |
2.4.2.1 寡聚体Aβ_(1-42)诱导小胶质细胞凋亡浓度确定 |
2.4.2.2 流式细胞术检测黄连解毒汤对寡聚体Aβ_(1-42)致小胶质细胞凋亡率影响 |
2.4.3 Western Blot检测黄连解毒汤对寡聚体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Cleave Caspase-3、Arg-1与i NOS蛋白表达水平影响 |
2.4.3.1 小胶质细胞蛋白提取 |
2.4.3.2 BCA蛋白定量检测与蛋白变性 |
2.4.3.3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BV2 细胞Cleave Caspase-3、Arg-1与i NOS蛋白的表达 |
2.4.4 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寡聚体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IFN-γ、IL-6、IL-10 表达的影响 |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不同浓度寡聚体Aβ_(1-42)作用于BV2细胞毒性作用观察 |
4.2 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Aβ_(1-42)致BV2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1 寡聚体Aβ_(1-42)诱导小胶质细胞凋亡浓度确定 |
4.2.2 黄连解毒汤对寡聚体Aβ_(1-42)致小胶质细胞凋亡影响 |
4.3 黄连解毒汤对寡聚体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Cleaved Caspase-3、Arg-1与i NOS蛋白表达水平影响 |
4.4 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寡聚体Aβ_(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IFN-γ、IL-6、IL-10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AΒ沉积与细胞凋亡 |
1.1 细胞凋亡与AD |
1.2 Aβ诱导细胞凋亡 |
2 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
3 小胶质细胞凋亡加重AΒ沉积与神经炎症 |
4 黄连解毒汤可以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凋亡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改善神经炎症 |
5 “毒损脑络”理论与黄连解毒汤在AD中的运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从“毒损脑络”探讨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阿尔茨海默病血液类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流行病学 |
1.1.1 阿尔茨海默病的由来 |
1.1.2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2.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
1.2.2 Tau蛋白假说 |
1.2.3 炎症假说 |
1.2.4 其他假说 |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防治现状 |
1.3.1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
1.3.2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 |
1.3.3 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 |
1.4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 |
1.4.1 生物标志物 |
1.4.2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分类及应用 |
1.4.3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6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研究思路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目的 |
1.6.3 研究思路 |
第2章 血液Aβ作为AD生物标志物的Meta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文献检索策略 |
2.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3 文献质量评价 |
2.1.4 资料取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2 文献质量评价 |
2.2.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4 血液Aβ与AD相关性的总Meta分析 |
2.2.5 敏感性分析 |
2.2.6 Meta回归分析 |
2.2.7 亚组分析 |
2.2.8 发表偏倚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血液tau作为AD生物标志物Meta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文献检索策略 |
3.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3 文献质量评价 |
3.1.4 资料取 |
3.1.5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文献筛选结果 |
3.2.2 文献质量评价 |
3.2.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2.4 血液tau与 AD相关性的总Meta分析 |
3.2.5 敏感性分析 |
3.2.6 Meta回归分析 |
3.2.7 亚组分析 |
3.2.8 发表偏倚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血液NFL作为AD生物标志物的Meta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文献检索策略 |
4.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4.1.3 文献质量评价 |
4.1.4 资料取 |
4.1.5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文献筛选结果 |
4.2.2 文献质量评价 |
4.2.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4.2.4 血液NFL与 AD相关性的总Meta分析 |
4.2.5 敏感性分析 |
4.2.6 亚组分析 |
4.2.7 发表偏倚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其他血液类AD生物标志物的Meta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文献检索策略 |
5.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5.1.3 文献质量评价 |
5.1.4 资料取 |
5.1.5 统计学分析 |
5.2 结果 |
5.2.1 文献筛选结果 |
5.2.2 文献质量评价 |
5.2.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5.2.4 其他血液生物标志物与AD相关性的总Meta分析 |
5.2.5 敏感性分析 |
5.2.6 亚组分析 |
5.2.7 发表偏倚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朊病毒感染脑组织低丰度细胞因子筛选及其与朊病毒病相关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 |
1.1.1 朊病毒概述 |
1.1.2 朊病毒病概述 |
1.1.3 朊病毒相关细胞因子 |
1.2 趋化因子CXCL10及其受体CXCR3 |
1.2.1 趋化因子 |
1.2.2 CXCL10/CXCR3概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朊病毒模型 |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SMB细胞系培养 |
2.2.2 细胞裂解液的制备 |
2.2.3 脑组织匀浆的制备 |
2.2.4 脑组织蜡块的制备 |
2.2.5 RNA提取 |
2.2.6 设计引物 |
2.2.7 实时定量PCR |
2.2.8 数字PCR |
2.2.9 免疫印迹 |
2.2.10 免疫组织化学 |
2.2.11 免疫荧光 |
2.2.12 酶联免疫吸附 |
2.2.13 Luminex多重细胞因子检测 |
2.2.14 蛋白浓度测定 |
2.2.1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脑组织中IP10、KC、M-CSF变化特征 |
3.1.1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脑组织中天然免疫因子变化特征 |
3.1.2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终末期脑组织中IP10、KC、M-CSF含量升高 |
3.1.3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终末期脑组织中IP10、KC、M-CSF转录上调 |
3.1.4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终末期脑组织中IP10、KC、M-CSF的分布特征 |
3.1.5 朊病毒感染过程中脑组织IP10、KC、M-CSF的动态表达水平 |
3.1.6 朊病毒患者脑脊液中IP10含量升高 |
3.2 朊病毒感染中IP10-CXCR3信号通路的特征性变化 |
3.2.1 朊病毒感染脑组织IP10与神经细胞的关系 |
3.2.2 CXCR3在朊病毒感染动物脑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特征 |
3.2.3 朊病毒感染动物和细胞模型中CXCR3的转录特征 |
3.2.4 朊病毒感染动物脑组织中CXCR3的分布 |
3.2.5 CXCR3-IP10与PrPSc沉积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多种朊病毒感染动物模型脑组织中CXCL10、KC、M-CSF变化情况 |
4.2 CXCL10-CXCR3在朊病毒感染中的特征性变化 |
5 结论 |
5.1 筛选出朊病毒感染脑组织罕见细胞因子IP10、KC、M-CSF |
5.2 阐明朊病毒感染脑组织IP10/CXCR3与朊病毒病相关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人工改造神经干细胞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 |
1.2.1 阿尔茨海默病简介 |
1.2.2 AD脑部生物标识与诊断 |
1.2.3 AD发病现状 |
1.2.4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分子机理研究 |
1.3 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与临床研究 |
1.3.1 药物控制AD伴发的精神病理症状 |
1.3.2 药物改善AD认知功能 |
1.3.3 AD最新临床药物研究 |
1.4 神经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
1.4.1 神经干细胞简介 |
1.4.2 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研究 |
1.4.3 神经干细胞治疗与阿尔茨海默病 |
1.5 基因、药物和造影剂多功能纳米载体辅助AD治疗 |
1.5.1 基因递送技术简介 |
1.5.2 基因和药物纳米载体系统研究简介 |
1.5.3 纳米载体促进干细胞分化与AD治疗 |
1.5.4 纳米载体系统与干细胞影像示踪 |
1.6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计划 |
1.6.1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思路 |
1.6.2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3 本博士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NEP-NSCs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质粒与细胞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pLVX-EF1α-NEP慢病毒的制备 |
2.3.2 NSCs的获取与慢病毒改造 |
2.3.3 NEP-NSCs脑啡肽酶表达和功能验证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pLVX-EF1α-NEP质粒验证与慢病毒制备 |
2.4.2 NSCs的提取与多能性验证 |
2.4.3 NEP-NSCs细胞株的制备与验证 |
2.4.4 NEP-NSCs细胞株的NEP基因与蛋白表达检测 |
2.4.5 NEP-NSCs细胞株降解Aβ的能力检测 |
2.4.6 NEP-NSCs细胞外囊泡中NEP酶表达与降解Aβ能力检测 |
2.4.7 NEP-NSCs的Aβ抗性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载体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3.2.2 PPAR纳米载体简介 |
3.2.3 Ag_2S量子点的制备 |
3.2.4 聚β氨基酯的合成 |
3.2.5 PPAR纳米载体合成与表征 |
3.2.6 PPAR纳米载体转染能力与生物相容性检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DT-Ag_2S的表征 |
3.3.2 PBAE的合成与表征 |
3.3.3 PBAE的基因运载功能验证 |
3.3.4 PPAR纳米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
3.3.5 PPAR纳米载体质粒基因运载功能检测 |
3.3.6 PPAR纳米载体的NSCs转染条件研究 |
3.3.7 PPAR纳米载体具有高效的基因转染效率 |
3.3.8 PPAR载体协同运载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载体促分化及调控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4.2.2 PPAR纳米载体转染性能检测 |
4.2.3 PPAR纳米载体促分化性能检测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PPAR纳米载体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 |
4.3.2 PPAR纳米载体促进NEP-NSCs向神经元分化 |
4.3.3 PPAR调控NEP-NSCs信号通路的研究 |
4.3.4 分化的NEP-NSCs保持高效的Aβ清除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功能NEP-NSCs治疗AD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5.2.2 多功能NEP-NSCs移植 |
5.2.3 近红外二区影像指导多功能NEP-NSCs的移植 |
5.2.4 Morris水迷宫 |
5.2.5 小鼠脑脊髓液的收集 |
5.2.6 CSF中Aβ的ELISA检测 |
5.2.7 治疗后AD小鼠组织切片病理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近红外二区影像指导多功能NEP-NSCs的移植 |
5.3.2 多功能NEP-NSCs治疗改善AD小鼠脑部Aβ病理 |
5.3.3 多功能NEP-NSCs治疗提高海马区NEP蛋白含量 |
5.3.4 多功能NEP-NSCs移植辅助AD小鼠脑部神经元再生 |
5.3.5 多功能NEP-NSCs移植提高AD小鼠认知水平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miRNA-451/MIF通路介导神经血管单元损伤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miRNA-451在MPTP/Mp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中的变化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miRNA-451/MIF表达水平变化对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α7nAchR探讨黄连解毒汤对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细胞株 |
1.3 实验药物 |
1.4 主要实验仪器、耗材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制备含药脑脊液 |
2.2 实验试剂的配制 |
2.3 实验检测 |
3.统计方法 |
4.实验路线图 |
5.实验结果 |
5.1 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寡聚体Aβ对 BV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5.2 MTT法测定不同含药脑脊液对BV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5.3 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含药脑脊液对寡聚体Aβ1-42致BV2 细胞中α7nAchR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 ELISA法检测不同含药脑脊液对寡聚体Aβ1-42致BV2 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0的影响 |
5.5 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含药脑脊液对寡聚体Aβ1-42致BV2 细胞中i NOS、Arg-1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Aβ沉积诱导的慢性炎症反应是AD发病的重要机制 |
2.小胶质细胞在A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2.1 小胶质在正常激活状态下有利于维持大脑微环境的稳态 |
2.2 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促进神经炎症并加重神经元的损伤 |
3. α7nAchR是抑制AD脑内炎症反应的重要途径 |
4.毒损脑络,内生毒邪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病机 |
5.黄连解毒汤对AD的干预作用 |
结论 |
本实验的创新性和意义 |
问题与展望 |
1.黄连解毒汤作用靶点的选择 |
2.研究相对局限性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清热解毒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刍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NFs水平异常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基线临床资料采集 |
1.1.3 随访 |
1.1.4 血清和脑脊液标本收集 |
1.1.5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1.6 NF-L,NF-H 及 NF-M 的检测 |
1.1.7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ALS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 |
1.2.2 ALS患者脑脊液及血清NF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
1.2.3 ALS 患者脑脊液及血清 NF-L 水平与病程、ALSFRS-r、疾病进展率(DPR)、UMN、6 个月内 ALSFRS-r 分值下降的相关性 |
1.2.4 ALS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NF-L水平相关性分析 |
1.2.5 快速进展及缓慢进展组 ALS 患者脑脊液及血清 NF-L 水平变化及其与 DPR的相关分析 |
1.2.6 ALS患者脑脊液及血清NF-L水平与TTG的相关性 |
1.2.7 ALS患者发展至全面进展时间分析 |
1.2.8 高及低NF-L水平ALS患者生存分析 |
1.3 讨论 |
1.3.1 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NF-L、NF-M及 NF-H的异常 |
1.3.2 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NF-L异常的临床价值评估 |
1.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ALS患者脑脊液及血清p-tau及t-tau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相关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基线临床资料采集 |
2.1.3 随访 |
2.1.4 血清和脑脊液标本收集 |
2.1.5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1.6 p-tau及 t-tau的检测 |
2.1.7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ALS患者组及对照组基本资料 |
2.2.2 ALS患者及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清p-tau及t-tau差异比较 |
2.2.3 ALS患者及对照组血清及脑脊液p-tau/t-tau比值 |
2.2.4 ALS患者p-tau及 t-tau在血清及脑脊液中的相关性分析 |
2.2.5 ALS 患者脑脊液 p-tau, t-tau 及 p-tau/t-tau 与 OND 及 AM 比较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2.2.6 伴及不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LS患者脑脊液tau蛋白水平的比较 |
2.2.7 ALS患者脑脊液p-tau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2.2.8 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t-tau,p-tau与病程,DRP,ALSFRS-r,生存期及UMN相关分析 |
2.3 讨论 |
2.3.1 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tau蛋白及p-tau/t-tau |
2.3.2 脑脊液p-tau及其临床价值 |
2.3.3 tau 蛋白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 |
2.4 小结 |
三、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探讨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基线临床资料采集 |
3.1.3 随访 |
3.1.4 血液及脑脊液标本的收集和检测 |
3.1.5 实验仪器及耗材 |
3.1.6 Cys C检测 |
3.1.7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ALS 患者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 |
3.2.2 ALS 患者血清及脑脊液 Cys C 水平与对照组差异 |
3.2.3 ALS患者不同病程时间段脑脊液Cys C水平分析 |
3.2.4 ALS 患者血清及脑脊液 Cys C 水平与 DPR、ALSFRS-r、病程、UMN 分值相关 |
3.2.5 UMND-ALS与 LMND-ALS患者血清Cys C比较 |
3.2.6 入组后不同时间ALS患者血清Cys C比较 |
3.2.7 ALS 患者血清及脑脊液 Cys C 与 MMSE、Mo CA、ECAS 评分相关性 |
3.2.8 家族性ALS及散发性ALS患者血清比较 |
3.2.9 高及低血清及脑脊液Cys C水平ALS患者生存比较 |
3.3 讨论 |
3.3.1 Cys C与 ALS病理学关系 |
3.3.2 ALS 患者血清及脑脊液 Cys C 与临床指标关系 |
3.3.3 ALS 患者血清及脑脊液 Cys C 水平与认知障碍 |
3.3.4 Cys C在 ALS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神经丝轻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Fas抗原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七氟醚通过上调水通道蛋白4表达增加小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机制研究[D]. 任许利. 吉林大学, 2021(01)
- [2]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D]. 刘露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补肾方对APP/PS1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D]. 李宗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黄连解毒汤含药脑脊液对Aβ1-42致BV2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彭红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阿尔茨海默病血液类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D]. 郑乃青. 吉林大学, 2020(08)
- [6]朊病毒感染脑组织低丰度细胞因子筛选及其与朊病毒病相关性初探[D]. 陈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7]人工改造神经干细胞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研究[D]. 黄德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miRNA-451/MIF通路介导神经血管单元损伤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基于α7nAchR探讨黄连解毒汤对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D]. 陈金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探索[D]. 拱忠影.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