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越界论文-曹聪

性别越界论文-曹聪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越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酷儿理论,性别越界,南方哥特

性别越界论文文献综述

曹聪[1](2018)在《性别“越界”与精神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是美国文坛上风格独树一帜的女作家。除了在作品中对孤独的极致刻画之外,对性别问题的关注更是她区别于同时期美国作家的独特之处。近年来,酷儿理论的兴起,为她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解读空间。因此,本文拟从麦卡勒斯作品中一系列的“性别越界”者形象入手,运用酷儿理论的相关理论观点,揭示这些人物在酷儿理论语境下的合理性和传统文化语境下越轨性之间的冲突,是造成这些人物悲剧性的根源所在。挖掘由此冲突导致的“性别越界”者们的精神困境,则进一步丰富强化了小说原本的孤独主题和内涵。除此之外,关注她在刻画“性别越界”者时所使用的哥特式手法,明确麦卡勒斯在创作中对性别问题的关注,亦展现了她区别于其他南方哥特式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第一章首先对麦卡勒斯小说中出现的“性别越界”者们进行具体梳理。将这些人物按照特点分为性别界限模糊者、非异性恋欲望者和自我认同的“偏差”者叁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这些人物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各自的“越轨”之处,展现出他们“偏离”于传统性别规范的行为特征。对这一系列“性别越界”者的集中展示,是整篇论文采用性别角度进行研究的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麦卡勒斯在刻画这些“性别越界”者时所采用的哥特式手法。展现麦卡勒斯在继承南方哥特传统的基础上的创作特点:形象塑造上荒诞怪异,热衷于描写决斗、枪杀等暴力情节,同时在叙事上表现出怪诞神秘的哥特式特征。笔者认为她正是通过暴力惊悚的哥特式手段来展现这些主人公内心疯狂隐秘的情感,从而使其达到精神上的突围。进而明确对“性别越界”者的关注是麦卡勒斯的区别于其他南方哥特作家的特点。第叁章具体采用了酷儿理论的相关观点,对这些“性别越界”们进行合理化的解释。首先从对性别规范的质疑入手,阐述了酷儿理论语境下对性别霸权的颠覆,从而推导出当时“性别越界”者们因受霸权钳制而不被接受的困境。其次从道德角度分析这些“越界”者们实际上成为了当时文化宗教背景下的“牺牲者”,进一步分析他们因“越界”而造成的悲剧性命运。最后分析这些“性别越界”者们因在性别领域的“越界”而在精神层面上遭受的孤独困境,同时揭示这种孤独不仅仅是个体的孤独,而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加深了作品的孤独主题内涵。第四章主要结合麦卡勒斯个人的性别遭遇分析她进行“酷儿”写作的成因。首先分析了麦卡勒斯她本人从小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贯穿一身的疾病导致了她个人的精神隔离。其次了揭示她作品中的“越界”人物和情感大多取材于她本人戏剧化的酷儿感情经历,给她的作品增添了独特魅力。最后探寻了她在创作上的情感根基和艺术继承,一方面来自于对美国南方社会深厚的情感,另一方面来自于美国传统文学和俄国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和渗透。结语部分总结了麦卡勒斯对“性别越界”者的书写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文本背后性别因素与孤独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展现了麦卡勒斯作为一个跨时代的反叛者形象身上所承载的积极意义,明确麦卡勒斯创作的独特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芬[2](2016)在《“阿尔巴尼亚圣女”中的性别越界》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巴尼亚圣女"中女人宣誓变成男人的故事和对传统夫妻角色的颠覆构成了典型的性别越界。艾丽丝·门罗在该故事中正是通过性别越界来展开她对女性生存处境、情感追求和两性关系的思考。本文借波伏娃对人的生存兼具内在性和超越性的相关论述及其他者理论,分析了性别越界与女主人公"我"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之间的关联:性别转换、以一种意识压制另一种意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持本真和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才能使男女双方获得自由平等的爱。而现实中很难达到这种和谐统一,这决定了女性的自我追求依然会充满坎坷、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20期)

杨伟[3](2016)在《日本少女漫画中的女性主义想像——以性别越界和少年爱作品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越界是当今女性主义文化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日本,这种对性别越界的文化探索乃是始于少女漫画的。本文以少女漫画中的性别越界和少年爱作品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想象和话语。与女权主义者从理论上向男权社会发起的正面进攻相比,少女漫画的感性想象或许更具摄人心魄的魅力。(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朱宁,陈枫[4](2015)在《广告世界中的性别越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作为一种带有艺术创作痕迹的商业行为,虽然在很多时候是实验而先锋的,但仍然有其不得不遵循的社会规则。"性别"作为一个壁垒分明的区域,即使最大胆的广告人在面临这一敏感问题时也免不了踯躅不行。但越来越多的广告正在跨越固有的性别定位,尝试带给消费者颠覆性的视觉刺激与心灵冲击。文章试图从广告中"性别越界"现象入手,从社会、经济及广告的创作规律本身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5年10期)

孙晶,王晓洪[5](2015)在《秋瑾:性别越界的“骚客”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秋瑾是我国近代着名的爱国女诗人,其诗词以一种英风侠气震人心魄,感人至深。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九章》等作品感天地、泣鬼神,至今仍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然而,由于二者思想、身份以及所处时代的不同,其相同之中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个以女人而有豪侠之气,一个以男子而抑郁寡欢。他们的为人及其文学作品都表现出性别越界的一些特征,也深刻反映了积极浪漫型诗人内心的苦闷以及情感外化方面的共通性和个体差异,值得文学研究界予以更多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5年04期)

卢婧洁[6](2015)在《当代亚裔美国文学中的种族越界与性别越界》一文中研究指出越界并非只是跨越边界。基于巴塔耶、福柯和巴赫金的定义解释,越界是与边界间进行的长期开放的对话,边界应是差异的标识而非敌对与隔断。在穿越边界的过程中,边界已然成为越界者进行探索、反思和批判的地域。越界同时也是一种反抗方式,通过逆转和混杂的手段破坏二元对立,挑战并推翻等级制度。越界作为一种反抗方式并不能迅速集结产生强大力量进行革命,而是以一种话语的、解构性的方式进行反抗,致力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因此,“越界书写”正以这种细微的方式逐步削弱蚀穿那些带有压制性的政治思维模式。“亚裔美国人”的称谓由市冈裕次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提出。因此,本文也将研究对象“当代亚裔美国文学”的起始时间定于这一时期。“亚裔美国人”对于拥有亚裔背景的族裔群体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身份,但对于某些个体也可能成为自由的约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当代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这一时期亚裔美国作家中的代表作家汤婷婷和赵健秀一方面拒绝被白人主流社会同化为“模范族裔”,另一方面也放弃回归亚洲家国传统文化,唯恐成为白人手中刻板印象化的东方古玩,他们渴望通过超越“亚裔”和/或“美国”的身份限制寻求真正属于自身的种族性别身份,凸显真实自我;二、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以骆里山的论文标题“异质性、混杂性和多样性”作为关键词。这一时期涌现的亚裔美国酷儿作家的多元身份正是异质、混杂和多样化的代表,他们通过身份游戏、性别操演等越界写作策略引人注目,彰显自己多元化的种族性别身份。与此同时,在后身份时代,不少亚裔美国作家也在尝试跨文类的越界书写,旨在运用文类并置或杂糅作为脱离种族及性别身份限制的自由个体平等对话、和平共生的隐喻。本文通过对越界概念的梳理,将其对边界的探索反思和批判超越的辩证思想作为指导,运用文本细读、分析比较的方法,从语言越界、身体越界和文类越界叁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当代亚裔美国文学各发展时期内代表作品对于越界书写策略的运用,展现不同时期作家对于“亚裔美国人”作为群体和个体在种族、性别身份界定及超越方面进行的批判和思考。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越界概念和越界书写在当代亚裔美国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并梳理国内外此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和价值。第一章主要对越界的概念发展进行梳理并概述当代亚裔美国文学中种族越界与性别越界主题。第二章以当代亚裔美国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汤婷婷和赵健秀的经典作品《女勇士》和《鸡埘中国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越界的角度入手,分析两位作家在作品内对“结舌症”和“多语症”两种语言障碍隐喻的运用,展现其在亚裔少数族群和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两种语言文化的夹缝中试图找寻或创造自己的专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或创建自身种族性别身份所作出的挣扎和努力。第叁章以当代亚裔美国文学发展第二阶段代表作家梁志英的短篇故事集《凤眼》和查莫纳·林马的成长小说《卷舌音》为研究对象,从身体越界的角度入手,试图分析亚裔美国酷儿们身处美国主流社会和亚裔美国族群交集的边缘地带,在跨越边境的全球化离散迁徙间,以及在种族、性别、阶级阶梯的底层挣扎中,如何运用混杂、溶和、变装和性别操演等多种越界手段彰显自己多元化的种族性别身份。第四章以新世纪以来亚裔美国文学中两部跨文类作品——法学家吉野健治的《掩盖》和汤婷婷的新作《第五和平书》为研究对象,从文类越界的角度入手,分析两位作家在“后身份”时代,以文类杂糅、并置等越界创作手段,打破读者的阅读常规,力图改变其思维方式,号召读者超越基于群体划分的种族、性别等身份界限,基于独立自由的个体,从更高一层的普世角度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民权和世界和平等议题。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申越界书写对当代亚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越界的意义在于对边界的探索和反思,也在于对现存边界的不断超越。当代亚裔美国文学在越界概念的影响下不断反思自我,在种族越界与性别越界两大创作主题、内容、文类、技巧等方面不断创新,致力于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本文从越界角度研究当代亚裔美国文学,也是旨在为国内当代亚裔美国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郭潇雅[7](2012)在《性别越界者面临五大生存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易装易性者是社会性别或生理性别上的跨越者。社会学家童戈认为,易装易性者是性少数人群的一种。在多元文化下,其数量日益增多,但他们正面临五大生存危机,任其发展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1高艾滋病感染风险 易性者多是男同性恋或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05-21)

杨宣宣[8](2009)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阿米莉亚与李蒙的性别越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文学史上的天才作家,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令人瞩目的文学遗产。田纳西.威廉姆斯认为麦卡勒斯“即使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她也堪称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麦卡勒斯的作品之所以出色,正是由于弥漫其中的对于边缘人物伤痛的深切同情。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一书中认为性别即是“表演”是人们在特定时期所戴的标志(面具)。巴特勒认为我们都在进行着性别“表演”,不管是否符合传统,而所谓的“性别本质”仅仅只是一种幻想。通过异于传统的“表演”如性别越界,我们便可以改变性别规范和对于男性与女性的二元理解。本论文主要采用巴特勒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卡森.麦卡勒斯最出色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阿米莉亚与李蒙的性别越界。论文探讨了传统父权社会和主人公自己的单恋对于阿米莉亚和李蒙性别越界的压抑。认为阿米莉亚和罗锅李蒙性别越界的“表演”是对“性别本质”的一种颠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所表现的性别的合理性,由此证明真正性别的实施和越界的性别一样,都只是一种“表演”而已。在霸权压抑之下,阿米莉亚和李蒙不得不分别从性别越界中返回,再次显示了“性别本质”的虚伪性。结论对上述论证进行概括,认为传统社会文化的霸权压抑了阿米莉亚和李蒙性别的自由发展,并造成了他们生活的最终悲剧,以此作为对其性别越界的惩罚;而所谓的“性别本质”仅仅只是幻想,只是对父权社会霸权和传统性别观念的一种持续重复的“表演”。(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11-01)

周慧玲[9](2009)在《明星过程、性别越界与身体操作──从张国荣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以纵横世纪之交二十五年的香港电影与流行音乐"巨星"张国荣为个案,论述他以性别越界着称的"明星过程",探索世纪之交的华语电影演员、专业评论、观影大众、大众媒体、电影制片等,如何在辩论戏剧角色创造与明星形象扮演之余,不断探索辩证彼此的性别政治与身份认同的底线。本文一方面将张国荣的个案放置于世纪末香港影艺事业的文化语境脉络中考察,援引既有香港电影文化研究与欧美明星研究方法以论析之;另一方面更尝试从表演技巧与表演论述切入,分析张国荣的表演特色,在比较对照张国荣的明星过程里不断出现的"本色表演"言说的同时,剖析如是的表演言说,隐含承载了什么样复杂且多面貌的身份政治与性别论述。(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边静[10](2006)在《性别越界的狂欢——华语电影中的“易装”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易装指女扮男装或者男扮女装,易装,特别是扮装表演,带来性别和审美意识上的模糊暧昧意味,在现代华语电影中获得充分的表现。易装是一种非常有意味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华语电影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易装叙事模式,使易装成为现代电影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美(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06年11期)

性别越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尔巴尼亚圣女"中女人宣誓变成男人的故事和对传统夫妻角色的颠覆构成了典型的性别越界。艾丽丝·门罗在该故事中正是通过性别越界来展开她对女性生存处境、情感追求和两性关系的思考。本文借波伏娃对人的生存兼具内在性和超越性的相关论述及其他者理论,分析了性别越界与女主人公"我"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之间的关联:性别转换、以一种意识压制另一种意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持本真和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才能使男女双方获得自由平等的爱。而现实中很难达到这种和谐统一,这决定了女性的自我追求依然会充满坎坷、任重道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越界论文参考文献

[1].曹聪.性别“越界”与精神突围[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陈芬.“阿尔巴尼亚圣女”中的性别越界[J].北方文学.2016

[3].杨伟.日本少女漫画中的女性主义想像——以性别越界和少年爱作品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

[4].朱宁,陈枫.广告世界中的性别越界[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

[5].孙晶,王晓洪.秋瑾:性别越界的“骚客”精神[J].当代文坛.2015

[6].卢婧洁.当代亚裔美国文学中的种族越界与性别越界[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郭潇雅.性别越界者面临五大生存危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8].杨宣宣.《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阿米莉亚与李蒙的性别越界[D].中南大学.2009

[9].周慧玲.明星过程、性别越界与身体操作──从张国荣谈起[J].文艺研究.2009

[10].边静.性别越界的狂欢——华语电影中的“易装”审美[J].艺苑.2006

标签:;  ;  ;  ;  ;  

性别越界论文-曹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