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征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特征物质,未识别组分
特征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19)在《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物质变化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2014-2019年间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特征物质含量统计和分析,发现GB50325-2010(2013)中TVOC含量以苯、甲苯、乙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乙酸丁酯、十一烷这八种有机物作为特征代表物质,不再具有代表性。并通过质谱分析研究了现阶段在TVOC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物质,意为测定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提供更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使得TVOC测定结果更加准确。(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14期)
刘干,郑伟涛,谢衍[2](2018)在《塑胶跑道上空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SUMMA罐收集的塑胶跑道上空空气进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定性定量检测,检测出其空气中的VOCs覆盖了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类有机物和含氮类有机物等7大类,共92种,且高碳烷烃(C6~C12)、卤代烷烃和苯系物的有机物单体数量较多,含氧类有机物的检出质量浓度最高。VOCs单体的检出率集中在76.47%以上,平均检出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小于等于1.00μg/m3,且丙酮的平均检出质量浓度最大。(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8年03期)
王晓婷[3](2016)在《太原市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特征与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重要前体物,对生态和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太原市是我国的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全球的重污染城市之一,而太原地区的挥发性有机物相关研究还很匮乏。本研究于2014~2015年间利用苏玛罐采集VOCs样品,分析了47种VOCs的质量浓度水平和时间变化特征,并评估其光化学反应活性以及臭氧生成潜势,最后探讨了VOCs的来源特。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太原市大气VOCs水平和环境与健康效应,来源分析对太原市现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提出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太原市大气环境中47种VOCs的浓度范围为25.51~495.14μg/m3,烷烃在总VOCs中所占的比例最高(49%),其次是芳烃(40%)、烯烃(8%)。VOCs中间/对-二甲苯(7.96μg/m3)、苯(6.24μg/m3)以及丙烷(5.68μg/m3),与其它城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2、VOCs呈现晚上浓度高于白天。可能由于早晚交通高峰加强了VOCs的释放强度,而且早晚的逆温现象又抑制了大气中VOCs的扩散。太原市区的总VOCs呈现冬季浓度最大(74.76μg/m3),其次为秋季(71.08μg/m3)和春季(70.68μg/m3),夏季浓度最低(62.21μg/m3)的变化趋势,但季节变化不明显。对VOCs组分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多数VOCs(如乙烯、丙烯、异丁烷和正丁烷等)呈现秋冬季节浓度最大,而春夏季节浓度最小。3、太原大气中VOCs的丙烯当量浓度以及其对臭氧形成潜势贡献,烯烃的丙烯当量浓度最高,占总丙烯当量浓度的41%,其次为芳烃(30%)和烷烃(29%)。其中丙烯当量浓度较高的前叁种化合物为二甲苯、乙烯、和丙烯;在臭氧形成潜势中芳烃的贡献最大(51%),其次为烯烃(29%)和烷烃(20%),其中间/对-二甲苯、乙烯、丙烯以及苯的贡献最大。4、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PMF模型和后向轨迹对太原大气环境中VOCs来源进行了解析。发现影响太原大气环境中VOCs的主要源为燃煤和焦化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天然气与LPG的泄露。太原市大气VOCs污染控制除本地区燃煤、机动车和工业排放外,还应关注太原盆地及南部的焦化等重污染企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黄薇薇[4](2016)在《我国工业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及其控制技术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雾霾频发,臭氧(03)超标,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VOCs作为PM2.5和03的重要前驱体,目前排放基数不清,控制技术评估匮乏,防治工作基础薄弱、问题突出,亟需开展相关研究分析。本研究针对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工业源VOCs排放特征、控制技术评估、排放趋势预测与情景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为后续VOCs防治政策颁布、标准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建议。首先,采用“自下而上”的排放因子法,构建了包含81种排放源的工业源VOCs 4级排放源分类系统,通过行业活动水平数据统计,结合排放因子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人口分布栅格数据,获得了2011-2013年我国工业源VOCs高分辨率(分辨率为1km×lkm)网格化排放清单。2011年我国工业VOCs排放量为1534.3万吨,2013年增长至2935.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8.3%;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是最主要的贡献部门,贡献率达58.4%-75.4%。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排放较少。华东地区是工业源VOCs排放的重点区域,2013年华东地区工业源VOCs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37.9%。单位面积工业源VOCs排放前叁名省市依次为:上海,天津,北京。人均工业源VOCs排放前叁名省市依次为:上海,天津,浙江。根据蒙特卡洛法,在95%置信区间内,2013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区间为[-33%,62%],含VOCs产品的生产、含VOCs产品的储运、以含VOCs产品为原料的工艺过程、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过程不确定性区间分别为[-39%,+64%]、[-38%,+58%]、[-30%,+45%]、[-41%,+80%]。其次,在归纳总结了我国VOCs末端治理技术适用范围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主要设备状况评价指标、技术经济性能评价指标、环保性能评价指标、生产管理评价指标的VOCs控制技术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体系包含了系统稳定性、技术成熟度、技术可用率等21项子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VOCs控制技术进行综合评估。以家具制造行业为例,根据评估结果优先推荐采用转轮浓缩燃烧技术实现家具制造行业VOCs治理。最后,基于排放清单的编制和控制技术的评估,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20-2050年工业源VOCs减排潜力,在基准情景下,相对于2013年,2020-2050年工业源VOCs排放增加13.3%-361.3%。相比于基准情景,适中情景可减排VOCs 16.9%-55.4%,加严情景可减排VOCs 45.8%-84.2%。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过程仍是主要贡献部门,在2020年叁种情景下的贡献率分别为75.4%,77.8%,75.7%,2030年叁种情景下的贡献率分别为75.4%,71.7%,68.6%,2050年叁种情景下的贡献率分别为75.4%,71.5%,69.6%。(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1-01)
张露露,蒋卫兵,张元勋,陈海宇,陈东红[5](2015)在《上海市青浦区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2年1112月和2014年5~10月对上海市青浦区大气中58个VOCs物种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青浦区VOCs总体浓度水平较低,烷烃是其中含量最高的物种,百分含量为41.64%,其次为芳香烃25.66%,烯烃15.21%,乙炔7.71%.总VOCs的月变化特征表现为11月最高,10月最低;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分布通过OH消耗速率和臭氧生成潜势(OFP)计算,评估了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结果表明,上海市青浦区大气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较强,且与VOCs浓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OH消耗速率贡献最大的物种是烯烃56.92%和芳香烃45.24%,OFP贡献最大的物种是烯烃29.19%和芳香烃40.82%;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物种是乙烯、异戊二烯、甲苯、间/对二甲苯及丙烯等物质.利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分析了VOCs的来源,结果显示,上海市青浦区大气中VOCs主要有6个来源,分别是汽车尾气排放、LPG泄漏、涂料和溶剂挥发、植物排放、生物质燃烧、工业排放,其贡献率分别为43%、5%、16%、3%、14%、7%.(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韦柳鑫,周桂萍,陈满英,路风辉,陈纪文[6](2015)在《四大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固定源污染排放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解析仪—气相色谱联用的方法对固定源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家具行业、制鞋行业、印刷行业和涂装行业的浓度范围分别为7.53~73.0 mg/m3,8.05~85.6 mg/m3,4.98~129.1 mg/m3,7.86~109.9 mg/m3。VOC主要组成为苯系物、酯类、醇类、酮类和烷烃类。VOC浓度超标率为4%,企业对排放的VOC清除率为40%左右,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超标率为5%。(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14期)
李红,李雷,许伶红,张新民,王学中[7](2013)在《北京市东北城区冬季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广泛地存在于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在常温下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可能是仅次于颗粒物的第二大类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大气污染物[1,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的许多物质对人体具有危害性,且其危害性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积累性[3]。考虑到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潜在危害性,有必要开展关于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工作。(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期刊2013-09-22)
刘玲英,蔡慧华,罗超[8](2012)在《制鞋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工艺调查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生产工艺、原辅材料、治理技术及生产管理对制鞋行业VOCs排放的影响,研究了制鞋行业VOCs的排放特征。研究表明:制鞋行业VOCs主要来源于鞋用胶粘剂、处理剂等含溶剂产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成型工艺的中段;油性胶平均VOCs含量为80%,是制鞋行业VOCs的主要来源,水性胶可显着降低VOCs的含量但普及率低;目前制鞋行业多为无组织排放,存在生产管理不完善等情况。(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2年06期)
李兴华,王书肖,郝吉明[9](2011)在《民用生物质燃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民用生物质燃烧是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主要来源.采用罐采样-GC/MS和DNPH衍生-HPLC这2种方法联用采集和分析了5种主要民用生物质燃烧排放烟气中的VOCs组分,并利用碳平衡法确定其排放系数.研究表明,秸秆和木柴等民用生物质燃烧总的VOCs排放系数分别为(4.37±2.23)g·kg-1和(2.12±0.77)g·kg-1,秸秆燃烧排放高于木柴燃烧排放;民用生物质燃烧排放VOCs中,最为丰富的物种为芳香烃和醛类,含量均在25%以上;秸秆和木柴燃烧除卤代烃和腈类含量差异较大外,其余物种分布比较类似;秸秆和木柴燃烧VOCs排放总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16.9±8.2)g·kg-1和(10.8±4.9)g·kg-1;臭氧生成潜势比较高的物种依次为:醛类、芳香烃和烯烃/炔烃,其中醛类贡献基本在50%以上.(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1年12期)
王军,张旭[10](2011)在《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综合散发量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室内建筑污染源散发特性与汇效应机制分析,给出了建筑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综合散发量的计算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材料内部扩散系数、气固界面分离系数和材料厚度对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似稳定阶段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会随源材料内部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升高,而随源材料气固界面分离系数和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以源材料内部扩散系数的影响最为显着;同时,室内汇表面叁类参数的增大均会使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降低;此外,在相同的环境参数条件下,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会因室内汇效应的存在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1年02期)
特征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SUMMA罐收集的塑胶跑道上空空气进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定性定量检测,检测出其空气中的VOCs覆盖了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类有机物和含氮类有机物等7大类,共92种,且高碳烷烃(C6~C12)、卤代烷烃和苯系物的有机物单体数量较多,含氧类有机物的检出质量浓度最高。VOCs单体的检出率集中在76.47%以上,平均检出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小于等于1.00μg/m3,且丙酮的平均检出质量浓度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征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物质变化与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
[2].刘干,郑伟涛,谢衍.塑胶跑道上空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特征研究[J].化学试剂.2018
[3].王晓婷.太原市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特征与来源[D].太原科技大学.2016
[4].黄薇薇.我国工业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及其控制技术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6
[5].张露露,蒋卫兵,张元勋,陈海宇,陈东红.上海市青浦区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5
[6].韦柳鑫,周桂萍,陈满英,路风辉,陈纪文.四大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固定源污染排放特征研究[J].广东化工.2015
[7].李红,李雷,许伶红,张新民,王学中.北京市东北城区冬季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C].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大气污染与控制.2013
[8].刘玲英,蔡慧华,罗超.制鞋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特征研究[J].广东化工.2012
[9].李兴华,王书肖,郝吉明.民用生物质燃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J].环境科学.2011
[10].王军,张旭.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综合散发量及其特征[J].四川环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