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世代稳定株系论文-李伯军

早世代稳定株系论文-李伯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世代稳定株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世代稳定,稳定株系,分离株系,SSR标记

早世代稳定株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伯军[1](2006)在《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特有分子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SR和ISSR分子标记已广泛应用于研究遗传行为和基因定位。在对水稻早世代稳定遗传特性的研究中,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68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对28个稳定株系的F_1、F_2、F_3及同组合的分离株系进行了SSR标记分析;选用26个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对5个组合中出现的8个稳定株系及同组合的分离株系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稳定株系的标记带型出现叁种类型:(1)母本带出现,父本带消失;(2)父本带出现,母本带消失;(3)出现非父母标记带型。分离株系表现为杂合标记带。推测水稻早世代稳定是在遗传因子作用下,在杂交受精或合子早期发育中发生了双亲染色体重排,形成纯合的F_1单株。(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周黎军,敖光辉,吴先军,肖祎,廖永祥[2](2005)在《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的农艺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育种实践表明,水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发生疯狂分离,纯合个体的出现一般需经7~10代,5~8年[1,2]。采用花培[3,4]和远缘杂交染色体消除技术[5,6]虽已应用于缩短作物育种时间,但仍耗时耗力。在作物如小麦、大麦、花生、水稻[7~13]等(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5年10期)

谢国生,马平福,祝虹,蔡得田[3](1998)在《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选择与利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84-15,A67为主体亲本,配制不同类型的9个杂交组合,研究了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结果表明,F3、F4、F5稳定株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5%,18.6%和24.1%;84-15×84-1、A67×高粱稻和A67×94541F3代稳定株系频率分别为12.5%,20.0%和16.7%,其它杂交组合则无F3代稳定株系现象出现。证实了84-15,A67在杂交早期世代确有出现稳定株系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1998年05期)

早世代稳定株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育种实践表明,水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发生疯狂分离,纯合个体的出现一般需经7~10代,5~8年[1,2]。采用花培[3,4]和远缘杂交染色体消除技术[5,6]虽已应用于缩短作物育种时间,但仍耗时耗力。在作物如小麦、大麦、花生、水稻[7~13]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世代稳定株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伯军.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特有分子标记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6

[2].周黎军,敖光辉,吴先军,肖祎,廖永祥.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的农艺性状分析[J].作物学报.2005

[3].谢国生,马平福,祝虹,蔡得田.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选择与利用的初步研究[J].杂交水稻.1998

标签:;  ;  ;  ;  

早世代稳定株系论文-李伯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