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体会

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体会

王慧斌谷红涛唐海燕孙杰

(大庆油田总院黑龙江大庆163001)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50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50例中痊愈33例,加重自动出院15例,死亡2例。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一旦诊断明确,应进入冠心病监测病房,连续日夜监测。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临床分析;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9-0076-02

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与中年人有许多不同点。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误诊。故在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等均有其特点。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或不明显;且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如肺部、脑部及消化道等疾病,曾有过心绞痛历史的老年人,近期1~3周内心绞痛再度出现,且发作频繁、疼痛加剧、发作时间延长,则值得考虑有心肌梗死发展之趋势[1]。或既往无心绞痛历史,突然出现频繁心绞痛或头晕、气短、心悸等症状亦应注意心肌梗死的发生。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60~79岁,65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前壁及广泛前壁31例,下壁15例,下壁加前壁4例。10例急性心梗死入院,20例心绞痛或右上腹痛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右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

1.2方法

1.2.1心肌梗死的处理卧床休息2~3周,但应注意床上的下肢活动及按摩,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床上定时轻微活动,翻身以防治坠积性肺炎和心血管功能失调,进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环境清洁、安静、温度适宜,入院后应持续吸氧2~3天,吸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疼痛。对无心力衰竭患者,应于2周后逐渐增加床旁和室内活动,有心力衰竭者则控制心衰,适当延长卧床休息,增加活动时需十分小心。发病后数日又出现心悸、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则应考虑有心力衰竭或肺梗死的可能。急性期不宜采用强效的镇静剂,但为了止痛则可选用吗啡或安定,吗啡具有镇静、止痛的作用,用量5~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可静注,吗啡有导致低血压、心动过缓、抑制呼吸等副作用,故对老年患者慎用。血压不低者亦可选用度冷丁25~50mg,肌注。

1.2.2心律失常治疗心律失常应当采用积极治疗方案,急性心肌梗死后48小时内可出现各种不同的心律失常。

1.2.2.1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可用阿托品治疗,0.5mg静脉注射。房室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观察变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型亦可密切观察,Ⅱ型如果心室率过度缓慢,引起心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大脑缺血,则应及时安装临时性心脏起搏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低于45~50次/分。出现低血压或心功能障碍,应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并做相应的处理。

1.2.2.2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纤维性颤动多为暂时性,冠脉供血后可恢复,如果心房纤颤心室率不快或无症状可不处理,如果心室率增快超过140次/分,伴有心功能不全时,可选用西地兰0.2~0.4mg加入0.9%生理盐水20~40mL的静脉缓缓推注,转复后改用口服地高辛维持,不能恢复可选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转变,心室率超过180次/分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可考虑使用同步电击转变[2]。心房扑动多为一过性,易转变为心房纤颤,按上述方法处理。室性心律失常偶尔或单发的,不是频发可以暂不处理,如果频发性,每分钟超过5次者,或是多源、成对、或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应及时治疗,选用利多卡因50~75mg,静脉注射,随即以每分钟1~2mg维持24~48小时静滴。

1.2.2.3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入利多卡因,无效时改用胺碘酮,若心室率超过200次/分,随时发生室颤危险者,可用直流电同步电转变。

1.2.2.4心室颤动与心室扑动:电除颤,同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1.2.2.5抗凝治疗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抗凝治疗并非常规,选择性使用方可对病人有利,如已产生或有可能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者等是适应征。噻氯匹定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因子释放,并延长出血时间,服用量250mg,每日1~2次,服用1周左右达到最大的疗效。肝素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抗凝作用,抑制血栓形成,老年人宜选用小剂量5000u~75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选用3天至1周,用药前、后及用药期间要监测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对照的2倍。

2.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50例中痊愈33例,加重自动出院15例,死亡2例。

3.讨论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出现各种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有的病人仅有虚弱、极度疲乏、晕厥、精神错乱或无任何原因的大汗淋漓等症状。对这些不典型症状,都应考虑到心肌梗死的可能,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得出正确诊断。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体征与中年人没有明显的差别,可以有心律失常、低血压、左心衰竭,严重者有意识丧失。临床病人可出现出冷汗、皮肤苍白、咳嗽、吐白泡沫痰;并发休克者有皮肤湿冷、色泽暗青发花,口唇和甲床紫绀等。多数病人在梗塞初期有心室率过速,可达100~110次/分,伴有不同的心律失常。心音低沉,可出现奔马律,第四心音及第二心音逆分裂音;心尖部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这是由于乳头肌缺血、功能不良及二尖瓣反流有关[3]。然而,除了在心尖部,若在心前区及胸骨左缘3~4肋间听到粗糙多变性收缩杂音时,须考虑心脏破裂或室间隔穿孔的可能。其他如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以及心肌酶谱增高等,均与通常情况相同。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是心肌梗死治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病情早日恢复健康,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采用康复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老年患者修复能力缓慢,自持能力较弱,故适当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出院后在家中除了自行料理起居生活外,还可以读书、看报处理家务事,但均以轻体力活动为主,也可以参加一些轻松的娱乐活动,但避免引起过度兴奋与紧张。病后3~6个月后,经过治疗症状已消失,心肌坏死早已愈合。此时已从恢复期进入复原期;恢复体力,减少复发,消除冠心病易患因素,是为康复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3-297.

[2]刘小平,杨长杰,李冬纯.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7,7(2):168.

[3]赵冬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08:29(11)22.

标签:;  ;  ;  

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