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学特征论文-刘丹

旅游地学特征论文-刘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地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地学,资源特征,SWOT分析,旅游开发

旅游地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18)在《江西南城县旅游地学资源特征及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城县隶属于江西省抚州市,地理位置处于江西省东偏南,抚州市中偏东。地势东西高南北低,中部较为平坦,海拔最高为1176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公元前202年设县,为省内十八个古县城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地学资源,“红”、“古”、“绿”、“蓝”、“金”等各类景观比比皆是,且各具特色。其中尤以“麻姑山文化”、“洪门文化”和“建昌文化”为最,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数以百万计。本文在地质学、地理学和旅游学相关理论基础上,根据旅游地学的原理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江西南城地区旅游地学资源特征、成因,以及分布规律,并按照相关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详细分类与评价。首先,阅读了大量文献和参考资料,同时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研究,对该地区旅游地学资源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技术标准,对其进行详细的类别划分,对典型的旅游地学资源分别进行详细介绍;其次,对该地区旅游地学资源进行全面评价与SWOT分析,找出与旅游开发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优劣;最后,对当前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结合研究区旅游开发环境与旅游地学资源特色,提出了南城地区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为当地旅游业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与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敏,戴传固,韩雪,王雪华,陈建书[2](2017)在《贵州梵净山枕状玄武岩特征、成因及其旅游地学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梵净山主体由新元古界地层及火山岩组成,是海相沉积、火山活动以及后期构造运动的产物。近9亿年的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梵净山系列罕见的地质遗迹、旖旎的自然风光,极具开展地学旅游之独特条件。目前尚需地质学家提供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之地质说明。本文尝试从科普角度简要介绍梵净山典型地质景现和罕见地质遗迹之一的枕状玄武岩构造之成因,为铜仁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建立地学旅游研学基地,开展地学旅游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本文来源于《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地学旅游研究论文集》期刊2017-09-01)

戈嘉璐,张路方[3](2016)在《太白山第四纪冰川旅游地学特征及保护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白山地区冰川退化情况也非常明显。在当下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全国各地旅游业开发十分重要,所以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对冰川及冰川遗迹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18期)

阿留林正[4](2016)在《乐山市黑竹沟风景区旅游地学资源特征与产品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黑竹沟的地理环境和地学资源,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黑竹沟地学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类,并构建了黑竹沟风景区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对其旅游地学景观资源进行了评价,在一定基础上丰富了旅游地学资源评价的理论体系。同时,在评价的基础上,依托其特色优势资源并结合国内外同类景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借鉴,探讨了黑竹沟品牌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与构想,对促进风景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因子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GB/T18005—1999)、国家地质公园评价标准、国家旅游景区评定标准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并根据黑竹沟风景区旅游地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评分细则和方法,对黑竹沟风景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得出的结果是黑竹沟风景区旅游地学景观资源为优级旅游资源,说明其景观资源质量水平很高,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并依据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黑竹沟典型的地学景观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得出黑竹沟地磁现象、古冰川遗迹和地热温泉为黑竹沟的特色优势旅游资源,依托该特色优势资源并结合国内外同类景区旅游及产品开发的经验借鉴,提出了叁大品牌旅游产品和四大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和构想。研究区位于四川乐山市峨边县境内,属民族地区。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是改变该区域脱离贫困的最佳选择,通过旅游开发,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特色转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让当地老百姓参与旅游发展,共享旅游所带来的利益,从而改变他们过去贫困、滞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生态以及环境予以保护,推动全社会经济大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李鹏举,余心起,邱骏挺,李红英,陈子微[5](2015)在《赣东北大鄣山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其旅游地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赣东北大鄣山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及成岩背景,通过LA-ICP-MS锆石U-Pb方法对大鄣山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进行了测定,大鄣山二长花岗岩形成于135.0±2.6 Ma B.P.,为早白垩世。花岗岩的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暗色矿物稀少,有利于抵抗风化侵蚀,保持岩石的完整性。岩石形成于以伸展为主导的构造背景下,张性的节理和断裂更为发育。风化侵蚀作用只能沿节理和断裂逐渐进行,容易形成尖峰、峡谷、断壁悬崖等花岗岩地貌景观。岩石结构和矿物组成是花岗岩地貌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节理和断裂是花岗岩地貌景观的造型控制因素;成岩之后的构造抬升是花岗岩成为景观的必备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也在景观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蒋征林,黄远远[6](2011)在《广西横县六景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广西横县六景地区的旅游地学特征,提出了建立以六景泥盆系剖面为品牌与区域内其它景点为附设景观相结合的地质公园的战略框架。战略目标实现后,该区将成为广西旅游业中新的亮点,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将得到全面提升。(本文来源于《南方国土资源》期刊2011年12期)

李刚[7](2009)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被誉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是至今保持最自然的生态系统。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2m。山体巍峨雄伟,地势高差悬殊,它具有典型的温带山地植被景观,茂盛的森林资源,古老的植物区系,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太白山地区(自然保护区)隶属陕西省宝鸡市(主体)和西安市(部分),涉及周至、眉县、太白县等3个县,9个乡镇,总面积56325km~2。科学评价、认真保护、合理开发太白山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是本论文重要任务之一。本论文在简略地介绍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和前人研究概况之后,系统地阐述了太白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根据旅游地学的原理与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太白山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分类和特征,共划分出“高山峡谷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构造地貌景观”、“层状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地貌景观”等6大类、22亚类。并对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数十个地质遗迹单体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同时,对其它类型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也进行了分类与评价。论文在深入分析太白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全球的视野角度,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科学的开发理念和在旅游管理、保护、开发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为太白山地区旅游开发提供模板和启示。最后,论文根据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原理,借鉴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太白山地区的旅游开发环境与资源特色,提出了太白山地区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及山地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即山地生态旅游“叁维立体开发模式”。根据该模式原理将太白山地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叁大圈层和叁个旅游产品垂直分布带,并建立一整套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9-04-30)

李娴[8](2008)在《贡嘎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贡嘎山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主峰海拔7556m,山体巍峨雄伟,地势高差悬殊,现代冰川发育,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垂直自然带谱完整,旅游地学景观资源非常丰富,是研究世界第叁极——青藏高原形成与发展和开展地学旅游及山地生态旅游的理想地区。贡嘎山地区(旅游区)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主体)和雅安市(部分),涉及康定、泸定、九龙、道孚、石棉等5个县,30余个乡镇,总面积12000km~2。该区处于川西平原经济区和川西高原经济区的结合部,是藏汉经济走廊,川藏“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是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线上的核心景区。科学评价、认真保护、合理开发贡嘎山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本论文重要任务之一。本论文在简略地介绍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和前人研究概况之后,系统地阐述了贡嘎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根据旅游地学的原理与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贡嘎山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分类和特征,共划分出“高山峡谷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构造地貌景观”、“层状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地貌景观”等6大类、21亚类。详细分析了各类地质遗迹景观的地学成因,并对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64个地质遗迹单体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同时,对其它类型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也进行了分类与评价。论文在深入分析贡嘎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全球的视野出发,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科学的开发理念和在旅游管理、保护、开发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为贡嘎山地区旅游开发提供样板和启示。最后,论文根据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原理,借鉴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贡嘎山地区的旅游开发坏境与资源特色,提出了贡嘎山地区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及山地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即山地生态旅游“时空叁维立体开发模式”(3S Mountain Ecotourism Exploitation Model)。该模式包含叁大要素:(1)平面(X轴)分区:根据保护与开发两大主题进行功能分区;(2)垂直(Y轴)分带:按照山地海拔高程变化引起不同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进行分带;(3)时间(Z轴)延续方向上持续发展:按照生态旅游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参与和旅游管理。根据该模式原理将贡嘎山旅游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叁大圈层和四个旅游产品垂直分布带,并建立一整套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8-10-01)

吕金波,龚进忠,王继明,许秀水,郑桂森[9](2006)在《北京西山仙栖洞风景区的旅游地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仙栖洞风景区是北京西山拒马河流域新发现的岩溶洞穴群,属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十渡地质公园的精品园区,包括仙栖洞、龙仙宫洞和五星峡谷等。母岩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顶部白云岩,地质构造为由EW逆的的霞云岭断层。周边均为硅质条带白云岩,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方解石,化学成分为CaCO_3和MgCO_3,在大气降水和可溶性CO_2的作用下,洞外岩石溶解,洞内CaCO_3和MgCO_3重新沉积,为本区岩溶景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地质条件。新生代以来,伴随着新构造运动,西山开始隆升,在靠近拒马河流域分水岭的地方形成了早期的唐县期夷平面,该夷平面与霞云岭断层的结合部位形成了仙栖洞和龙仙宫等岩溶洞穴。景区有唐代关墙,故日东关上村。霞云岭逆冲断层形成了北京西山唯一的飞来峰一喀权山。仙栖洞风景区已经开发了仙栖洞、五星峡谷、龙仙宫洞等3个景点,1998年正式营业,经济效益超过了投资者的预料,年收入可达300万元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1届年会暨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8-25)

林军,施文耀[10](2000)在《福建平潭岛旅游地学资源特征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潭岛又名海坛.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点、有秀丽无比的海域风光和别具一格的海岛民俗,最具特色的还是它的地质地貌景观,专家们称之为“天然的地学博物馆”,具备广阔的旅游地学资源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00年03期)

旅游地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梵净山主体由新元古界地层及火山岩组成,是海相沉积、火山活动以及后期构造运动的产物。近9亿年的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梵净山系列罕见的地质遗迹、旖旎的自然风光,极具开展地学旅游之独特条件。目前尚需地质学家提供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之地质说明。本文尝试从科普角度简要介绍梵净山典型地质景现和罕见地质遗迹之一的枕状玄武岩构造之成因,为铜仁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建立地学旅游研学基地,开展地学旅游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地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丹.江西南城县旅游地学资源特征及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8

[2].王敏,戴传固,韩雪,王雪华,陈建书.贵州梵净山枕状玄武岩特征、成因及其旅游地学价值探讨[C].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地学旅游研究论文集.2017

[3].戈嘉璐,张路方.太白山第四纪冰川旅游地学特征及保护开发[J].城市地理.2016

[4].阿留林正.乐山市黑竹沟风景区旅游地学资源特征与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5].李鹏举,余心起,邱骏挺,李红英,陈子微.赣东北大鄣山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其旅游地学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蒋征林,黄远远.广西横县六景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建议[J].南方国土资源.2011

[7].李刚.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09

[8].李娴.贡嘎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9].吕金波,龚进忠,王继明,许秀水,郑桂森.北京西山仙栖洞风景区的旅游地学特征[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1届年会暨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10].林军,施文耀.福建平潭岛旅游地学资源特征浅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

标签:;  ;  ;  ;  

旅游地学特征论文-刘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