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宋代演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宋代,宴乐,队舞,演出场合
宋代演出论文文献综述
杨子[1](2016)在《宋代队舞演出场合及其用乐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队舞是宋代宫廷宴会"分盏奉乐"中的主要节目,也深受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本文指出宫廷队舞主要是在春、秋、皇帝寿辰叁大节以及上元节进行演出。宫廷队舞人数多规模大,具有较为严格的程式化。贵族士大夫家乐中的队舞表演,在沿袭宫廷的队舞的基础上,形式和内容有所创新。宋代队舞的音乐沿袭唐代歌舞大曲,乐队配置以节奏热烈的吹管乐和打击乐为主,在歌舞表演中加入戏剧性成分,为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6年01期)
沈倩[2](2015)在《从戏曲文物看宋代的演出服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戏曲表演,宋朝是个很重要的时代。宋代的演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代是有史以来,城市与商业活动发展得最进步的时代,因为出得起钱、花得出时间的人越来越多,不知不觉造就出一大批热衷于表演艺术的市民阶层,让中国戏剧与曲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今存宋代戏曲文物形象来看,当时杂剧装扮已经有了服饰上的简单区分,如装官(本文来源于《曲学》期刊2015年00期)
李玫[3](2012)在《明清小戏的演出格局探源——兼及宋代“小杂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前辈学者关于宋代小杂剧的研究结果作较为全面的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宋代小杂剧的演出时间、场合及其形态特征作了概括。从形态特点和演出情形看,明清戏曲中的小戏作品与宋代小杂剧这种篇幅短小、风格谐谑的表演样式有某些共同之处。文章重点梳理了民间谐谑小戏作品在清代宫廷里的演出情况:日常演出和皇家庆典上均演,而且与民间演出模式相类。由于关于宋代小杂剧的材料现存极少,其确切的面貌并不清晰,本篇文章无意说明明清小戏与宋代小杂剧之间具有传承关系。不过,二者都具有短小的形态和滑稽诙谐的风格,在演出中的位置有相似之处,且都受到从市井到宫廷的欢迎。这显示出,明清小戏作品的演出格局,承袭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2年06期)
赵宏声[4](2010)在《宋代文艺演出团体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乐,经常是礼乐并称,把它作为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重要手段,宋代也不例外。宋代的文艺演出团体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本文就宋代文艺演出团体的不同形式进行了初步探析,为进一步研究宋代音乐的发展特征打下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15期)
邹代兰,郑莉[5](2009)在《宋代百戏的演出与禁毁》一文中研究指出百戏是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两汉,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宋代经济的繁荣、大都市的涌现,为百戏的演出提供了庙会、瓦舍勾栏这样的演出场所,使杂乐百戏由街头进入了专业表演场所。但百戏在宋代的发展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禁毁的声音,这个时期的百戏禁毁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朝廷的禁令,二是地方官府或儒士劝诫百戏。但禁奏不过是一纸空文,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宋代百戏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09年09期)
沈倩[6](2009)在《文物物语——论宋代戏曲文物与宋代演出》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念兹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戏曲文物学”的概念,本文亦遵循“论从史出”为舞台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准则之一,并以此来探讨分析宋代戏曲文物和宋代演出的关系。由于戏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又由于戏曲演出具有形象性和舞台性的双重特点,因而古典戏曲演出的痕迹被广泛保留在各种形式的文物遗存中,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中一批数量可观的文物珍品。戏曲活动总是和民间的信仰和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戏曲文物也大多体现为这些活动的物化形式,其类别多种多样,具体的载体包括:绘画、壁画、画像砖、画像石、木雕、石雕、砖雕、版刻、年画、泥塑、陶器、瓷器、剪纸、织绣以及古代戏台建筑等。这些戏曲文物珍品是中国戏曲演绎兴盛发展的实物记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宋代戏曲文物。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至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这叁百余年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华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近人严复也说过:“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故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中国戏曲发展到宋朝,完全由“史前状态”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勾栏瓦舍的出现与民间曲艺的繁兴,使戏曲实现了对说唱、歌舞和扮演故事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与此同时,戏曲文物亦开始成批出现。这些戏曲文物的诞生,毫无疑问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反之,这些戏曲文物保存到今天,我们也能将它们看作当时民间风俗的物化反应。本文将以宋代戏曲活动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以文物表现的内容为切入点,将文物、文献、民俗叁种资料结合起来讨论中国戏曲前期发展规律。本文由引言、上篇、中篇、下篇和结语组成。一.引言部分。简单阐述了戏曲文物的定义以及宋代对于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性。二.上篇:《宋代戏曲文物概述》。该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宋代戏曲文物》。在此列举了笔者整理到的宋代戏曲文物的名称、出处、特征等,并配有照片图像。包括北宋期间文物26件;南宋期间文物13件。其中很大一部分图像均为笔者到现场考察后拍摄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年代久远,留存至今的宋代戏曲文物十分有限,通过这样的盘点,读者基本可以对宋代戏曲文物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部分为:《宋代戏曲文物产生背景》。此处归纳论证了宋代戏曲文物产生的各种历史文化背景,包括:1、“兴文教、抑武事”;2、经济发达,人口众多;3、街市繁荣;4、市民阶层出现;5、文化生活普及;6、戏曲的发展。第叁部分为:《宋代戏曲文物分布》。笔者将搜集到的文物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两宋戏曲文物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叁.中篇:《宋代戏曲文物分类》。本篇将各种戏曲文物进行分门别类,并挑出其中有重要意义的几项戏曲文物进行详细考证。今天发现的宋元戏曲文物的存在形式有着多种形态,笔者将现发现的宋代戏曲文物分为七大类:1.碑刻。附:《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碑考;《潞州潞城县叁池东圣母仙乡之碑》考。2.砖雕。附:偃师出土“丁都赛”砖雕考;偃师酒流沟墓杂剧砖雕考、“温县东南王村宋杂剧砖雕”、“温县东南王村宋散乐砖雕”考;“河南博物馆藏北宋杂剧砖雕”考。3.石刻。附:“河南荥阳朱叁翁石棺杂剧石刻”考;“广元市零七二医院宋墓杂剧石刻”考。4.壁画。附:“白沙宋墓壁画”考。5.戏俑。附“鄱阳南宋洪子成墓戏文磁俑”考。6.绘画。附:《骷髅幻戏图》考;“宋杂剧绢画”考。7.器物。附:河南济源宋代“听琴图叁彩枕”和“婴戏图叁彩枕”考;“傀儡戏铜镜”考。四.下篇:《戏曲文物与宋代演出》。主要从各类戏曲文物中分析论证宋代演出的状况。包括:概述、戏班、观众、演出场地、演员、角色行当、服饰装扮、砌末、乐器九个方面。戏曲文物可以修正我们对戏曲发展史的认识、弥补文献的不足。目前出土的宋代戏曲文物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盛行的乐舞、说唱、傀儡戏、社火、杂剧等表演的生动场景,众多杂剧演出场景中的脚色形象还使我们能结合文字的记载,直观地了解当时戏剧演出的脚色体制与扮演形态。本文从以上四个章节的分析,力图通过对戏曲文物的研究与印证,尽可能复原戏曲舞台艺术在宋代的演剧形态。(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学院》期刊2009-04-01)
陈舟[7](2009)在《一份提案激活一个古老剧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莆田讯 2008年12月28日晚,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申报“世遗”启动仪式在福建省莆田市举行。根据民盟福建省委会抢救莆仙戏的提案,有关部门经过5年多的准备,终于启动申报“世遗”工作。 2003年初,在福建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09-01-08)
张影[8](2007)在《论宋代教坊杂剧演出的雅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教坊杂剧的演出体现了雅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杂剧表演风格的雅化和教坊杂剧演出题材的文雅化。而后者又主要表现在杂剧取材较多的是以文人入戏,以先圣孔子入戏,以当时的文学现象为戏,以及举经语为戏等。另外,教坊杂剧伎艺人博学多识也成就了教坊杂剧的雅化特征。(本文来源于《语文知识》期刊2007年03期)
于天池,李书[9](2006)在《宋代说唱伎艺的演出场所》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说唱伎艺的演员往往是作为个体独立演出的,绝少演员之间的配合,也很少乐器伴奏,演出上的这些特点以及流行于瓦舍勾栏,分散于酒楼茶肆,决定了说唱伎艺对场地的要求不高,随意、自由、且具有流动性、分散性。这使得宋代说唱伎艺极为普及,成为典型的市民文艺形式。由于没能建立起自己的舞台系统,瓦舍消亡后,说唱伎艺繁华不再。(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06年02期)
宋代演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戏曲表演,宋朝是个很重要的时代。宋代的演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代是有史以来,城市与商业活动发展得最进步的时代,因为出得起钱、花得出时间的人越来越多,不知不觉造就出一大批热衷于表演艺术的市民阶层,让中国戏剧与曲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今存宋代戏曲文物形象来看,当时杂剧装扮已经有了服饰上的简单区分,如装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代演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子.宋代队舞演出场合及其用乐初探[J].当代音乐.2016
[2].沈倩.从戏曲文物看宋代的演出服饰[J].曲学.2015
[3].李玫.明清小戏的演出格局探源——兼及宋代“小杂剧”研究[J].文学遗产.2012
[4].赵宏声.宋代文艺演出团体初探[J].大众文艺.2010
[5].邹代兰,郑莉.宋代百戏的演出与禁毁[J].电影评介.2009
[6].沈倩.文物物语——论宋代戏曲文物与宋代演出[D].上海戏剧学院.2009
[7].陈舟.一份提案激活一个古老剧种[N].团结报.2009
[8].张影.论宋代教坊杂剧演出的雅化特征[J].语文知识.2007
[9].于天池,李书.宋代说唱伎艺的演出场所[J].文艺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