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动脉造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飞利浦256层极速CT(iCT),颈动脉造影扫描技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图像质量
颈动脉造影论文文献综述
代伟[1](2017)在《iCT颈动脉造影扫描技术临床应用及影响图像质量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Philips iCT颈动脉造影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目标性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来我院接收的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35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接受Philips iCT颈动脉造影扫描,筛选出并对颈动脉血管不同部位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将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叁等级。结果:共有63支可以进行颈部血管造影评价,其中颈动脉起始段、颅外段和颅内段的诊断有效率分别给为87.3%、90.48%及76.19%。结论:iCT颈动脉造影扫描技术对于诊断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价值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经过分析得知患者心理因素、呼吸因素及扫描的时间、顺序及造影剂的选择均是影响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解决好上述问题定能提高诊断的有效率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7年S1期)
陈小宇,陈进军,梁宇豪,梁洪生,马关华[2](2016)在《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拟诊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行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应用叁维处理后,测量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并与DSA比较。结果:Neuro DSA CT与DSA对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79.2%(Kappa=0.71,P<0.01),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对颈内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结论: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筛选方法。(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3](2016)在《颈动脉内膜切除与支架置入对照试验:颈动脉造影特点是围手术期卒中和病死率差异的主要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学者Wesley等报道颈动脉切除内膜与支架置入试验(CREST)证实,随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他们将2 502例患者基线数据和颈动脉特点作为评价CAS/CEA治疗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病变长度及从颈动脉球部开始延至远端串联病变或不连续多发性病变会导致CAS/CEA围手(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王超,杨少华,徐锐[4](2014)在《双源CT双能量自动减影去骨技术在颈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自动减影去骨去钙化技术在颈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本院就诊应用双源CT双能量颈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26例,分析全部患者颈动脉双源CT双能量自动去骨去钙化技术对颈动脉的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其中阳性结果患者中有27例患者接受了头颈部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图像为金标准对照,评价双源CT双能量自动减影去骨去钙化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与DSA对照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126例患者颈动脉双能量自动去骨后,对颈总动脉(CCA)血管满意显示率为71.0%,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血管显示满意率为96.0%,颈内动脉颅内段(ICA-I)血管满意显示率为74.2%,ICA-E血管满意显示率最高,与CCA及ICA-I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血管总满意显示率为80.4%。27例阳性患者颈动脉双能量自动去骨后与DSA对照,狭窄吻合率一致性很高(P﹥0.05),尤其重度及闭塞吻合率达到95%以上。结论双源CT双能量自动去骨去钙化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的检查新手段,获得的图像质量好,尤其在ICA-E段血管的显示几乎可以替代DSA检查。(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彭杰,王启伟[5](2014)在《增强磁共振成像与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成像与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疑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叁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检查。结果 3DCE-MRA检出颈动脉狭窄112处,DSA检出108处,经统计学分析发现3DCE-MRA检出率(36.84%)与DSA检出率(35.53%)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11,P>0.05)。本文以DSA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对3DCEMRA诊断的112处颈动脉狭窄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敏感性为0.81(0.69~0.89)特异性为0.99(0.98~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5。结论 3DCE-MRA诊断颈动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刘芳,朱家安,黄云霞,李殿城,郭微[6](2013)在《阳离子脂质体微泡与声诺维对大鼠颈动脉造影和SR-BⅠ基因转染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能高效载基因的阳离子脂质体微泡对比剂,与商用超声对比剂声诺维(SonoVue)对比分析其在大鼠体内显影效果和携基因转染效率等,旨在提供一种可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的基因载体。方法采用冻干法制备阳离子脂质体微泡,观察其外观、形态、平均粒径、pH、电位等。与SonoVue对比观察大鼠颈动脉显影效果。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1)空白对照组;(2)单纯质粒组;(3)质粒+超声+声诺维组;(4)质粒+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组;(5)质粒+超声+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组。超声参数设定为:频率1MHz;占空比50%;强度2.0W/cm2;时间15min。于实验干预后2d处死各组大鼠,取其颈动脉组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颈动脉SR-BⅠ蛋白的表达。结果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的粒径范围为0.532~5.16μm,平均粒径1.17μm,pH为7.34,电位(8.10±0.8)mV。造影结果显示阳离子脂质体微泡对大鼠颈动脉显影时间较SonoVue明显延长。WesternBlot结果显示质粒+超声+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组的SR-BⅠ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微泡制备方法简便,与SonoVue相比,体内显影时间明显延长,弥补了对比剂体内显影时间不足的缺陷,可望成为体内长时间实时动态检测的基因载体。超声联合阳离子脂质体微泡能够介导SR-BⅠ基因在颈动脉内高效表达,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基因转染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6期)
杜煜,时高峰,王亚宁[7](2012)在《探讨双源CT颈动脉造影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低管电压双源CT扫描应用于颈部血管造影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5例可疑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头颈部DSCTA扫描。扫描完成后取得3组数据,其中融合图像重建函数为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D26),80-kVp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26和迭代重建算法(I26)。于颈动脉分叉区及胸廓入口区测定颈动脉血管的噪声、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动脉影像质量评级评分。结果 80-kVp(I26)重建图像与融合图像的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kVp(D26)重建图像的噪声高于融合图像和80-kVp(I26)重建图像(P均<0.05)。80-kVp(I26)和80-kVp(D26)重建图像的CT值均高于融合图像(P均<0.05)。80-kVp(D26)重建图像与融合图像的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0-kVp(I26)重建图像的SNR和CNR高于80-kVp(D26)重建图像和融合图像(P均<0.05)。80-kVp(I26)重建图像、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均为优,满足诊断率达100%;80-kVp(D26)重建图像的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低于80-kVp(I26)重建图像和融合图像(P均<0.05)。结论 DSCT低管电压扫描观察颈动脉病变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诊断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2年11期)
卢峻,魏章洪,彭启慧,陶枫,孙枫[8](2012)在《颈动脉造影对眼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成为常见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眼缺血性疾病也明显增加。早期准确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眼缺血性疾病的发生与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超声造影对眼缺血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8例怀疑颈动脉狭窄的眼缺血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造影时记录颈动脉的充填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并与核磁共振成像结果相比较。结果其中2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轻度狭窄8例,中-重度狭窄12例,颈动脉闭塞2例)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颈动脉造影和CDFI测量的血管狭窄程度与核磁共振成像结果均显着相关(P<0.01),但核磁共振成像和颈动脉造影的相关系数(r=0.98),而CDFI为0.87。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28例患者中颈动脉管壁有不同程度增厚,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未见明显狭窄2例,轻度狭窄9例,中-重度狭窄14例,3例颈动脉闭塞。其中一例CDFI与核磁共振成像均诊断颈动脉闭塞患者,颈动脉造影发现有多条细小血流束穿过血栓,进入远端颈内动脉,考虑颈动脉血栓再通。结论颈动脉超声造影能更有效地观察眼缺血患者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探查血流狭窄的程度,更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眼科超声诊断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09-07)
刘芳,朱家安,黄云霞,李殿城,郭微[9](2012)在《两种携B类清道夫受体Ⅰ超声造影剂的特性及对大鼠颈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六氟化硫微泡和全氟丙烷微泡的理化特性、携基因能力及在大鼠颈总动脉造影中的显影效果,旨在提供一种可动态实时监测的基因载体。方法全氟丙烷和六氟化硫微泡均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观察其形态、浓度、平均粒径及携B类清道夫受体Ⅰ(SR-BⅠ)能力,并对比研究其在大鼠颈总动脉显影效果及持续时间。结果全氟丙烷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的粒径范围为0.712~5.56μm,平均粒径1.312μm,浓度为(3.12±0.39)×109/ml;六氟化硫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的粒径范围为0.915~96.86μm,平均粒径7.422μm,浓度为(7.43±0.28)×107/ml。当SR-BⅠ与这两种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的摩尔比为1:3时,微泡内SR-BⅠ含量达到饱和。体内造影显示全氟丙烷微泡可快速充填颈总动脉管腔,持续时间达180s以上。而六氟化硫微泡显影效果不明显。结论与六氟化硫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相比,全氟丙烷阳离子脂质体微泡在体内造影有很好的显影效果,并且与SR-BⅠ结合稳定,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载基因超声微泡造影剂。(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2年13期)
王锋,廖洪涛,张斌[10](2011)在《使用MPA导管经桡动脉行双侧颈动脉造影方法可行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行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新的常规造影方法。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32例经桡动脉应用MPA造影导管行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经桡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方法行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操作可行、安全,可做为常规颈动脉造影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颈动脉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拟诊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行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应用叁维处理后,测量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并与DSA比较。结果:Neuro DSA CT与DSA对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79.2%(Kappa=0.71,P<0.01),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对颈内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结论:Neuro DSA CT颈动脉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筛选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动脉造影论文参考文献
[1].代伟.iCT颈动脉造影扫描技术临床应用及影响图像质量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
[2].陈小宇,陈进军,梁宇豪,梁洪生,马关华.NeuroDSACT颈动脉造影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3]..颈动脉内膜切除与支架置入对照试验:颈动脉造影特点是围手术期卒中和病死率差异的主要因素[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
[4].王超,杨少华,徐锐.双源CT双能量自动减影去骨技术在颈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
[5].彭杰,王启伟.增强磁共振成像与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
[6].刘芳,朱家安,黄云霞,李殿城,郭微.阳离子脂质体微泡与声诺维对大鼠颈动脉造影和SR-BⅠ基因转染的对比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7].杜煜,时高峰,王亚宁.探讨双源CT颈动脉造影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
[8].卢峻,魏章洪,彭启慧,陶枫,孙枫.颈动脉造影对眼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眼科超声诊断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2
[9].刘芳,朱家安,黄云霞,李殿城,郭微.两种携B类清道夫受体Ⅰ超声造影剂的特性及对大鼠颈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
[10].王锋,廖洪涛,张斌.使用MPA导管经桡动脉行双侧颈动脉造影方法可行性探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1
标签:飞利浦256层极速CT(iCT); 颈动脉造影扫描技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