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麻效果论文-杨潇,刘欣艳

针麻效果论文-杨潇,刘欣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麻效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衡针,针麻,肠镜检查,临床效果

针麻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杨潇,刘欣艳[1](2019)在《平衡针针麻技术用于肠镜检查中的效果观察及其质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平衡针针麻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和质量进行探析。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老年科接收的110例肠镜检查患者纳入观察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各为55例;常规组采取常规麻醉术,研究组同时采取中医平衡针针麻,对比分析两组检查效果和质量。结果研究组插镜时间、腹痛分级均显着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检查效果优良率为98.6%,不良反应率为2.4%,常规组分别为72.7%、18.6%,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肠镜检查中应用平衡针针麻技术,可有效缩短插镜时间,减轻腹痛,提升临床检查效果,有着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08期)

杨勇,林新源,曾婷,刘媛媛,李勇[2](2018)在《针麻复合局麻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麻复合局麻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17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麻组、帕瑞昔布钠组、地佐辛组。其中针麻组64例,为术前行针麻直至针感出现,术中维持电刺激,配合术中常规局麻;帕瑞昔布钠组56例,为术前30 min予肌内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配合术中常规局麻;地佐辛组56例,为术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配合术中常规局麻。对比3组在行椎体成形术过程中,穿刺前、穿刺时、骨水泥灌注时及术后4个时间点的VAS评分、Ramesy评分、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利多卡因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进行比较,针刺前VAS评分及各时间点的Ramesy评分、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利多用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穿刺时、骨水泥灌注时、手术结束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穿刺时、灌注骨水泥时及手术结束时VAS评分两两比较,针麻组VAS评分与地佐辛组相仿,均较帕瑞昔布钠组的VAS评分低。3组的麻醉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两两比较,针麻组麻醉时间最长,帕瑞昔布钠组与地佐辛组麻醉时间相仿。地佐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针麻组与帕瑞昔布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结论针刺复合局麻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较镇痛药物配合局麻,在穿刺时、骨水泥灌注时及手术结束时,镇痛效果最好,不良反应少;且在生命体征的维持、利多用量与手术时间上相仿,但麻醉时间最长。(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19期)

齐文健[3](2018)在《颈丛阻滞麻醉联合针麻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丛阻滞麻醉联合针麻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100例,根据其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C组,A组给予颈丛阻滞麻醉,B组给予针麻,C组给予颈丛阻滞麻醉联合针麻,比较叁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心率加快值、平均动脉压升高值较B组、C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心率加快值、平均动脉压升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的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麻醉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而针麻可以减少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两者联合应用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26期)

韩济生[4](2012)在《现代针麻效果终获科学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麻醉”初创于1958年大跃进时代。做外科手术没有麻药,怎么办?靠扎针减轻疼痛可行吗?这一设想引出了一种全新的试验:做扁桃腺摘除手术前先给患者扎针,手术进行得麻利,呕吐轻,基本不痛。之后手术做得越来越大。词典上因此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针刺麻醉。(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2-01-04)

史玉华,魏智慧,韩田[5](2010)在《针麻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麻具有镇痛、镇静、调节机体内环境、器官保护等作用[1-3],但单独应用麻醉效果不完善。全麻的麻醉效果可靠,但用药量大,代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针麻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如何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针麻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中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0年16期)

丁宏,秦元旭[6](2010)在《针麻仪代替神经刺激器与异感定位法对肌间沟臂丛一点阻滞效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肌间沟臂丛一点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方法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注入1.5%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合剂20 ml,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结果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0.05)。结论PNS较PAR成功率更高,阻滞出现更快,麻醉效果好,技术优势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0年11期)

赵伟[7](2008)在《针麻仪神经刺激与异感定位法对肌间沟臂丛一点阻滞效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肌间沟臂丛一点阻滞效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方法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注入1.5%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合剂20ml,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结果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0.05)。结论PNS较PAR成功率更高,阻滞出现更快,麻醉效果好,技术优势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期刊2008年05期)

杨琼卉[8](2008)在《AAI指导下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在妇科腔镜术中的针麻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针麻效果。方法:将90例ASA评级为Ⅰ~Ⅱ级的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叁组,每组30例。Ⅰ组为单纯静吸复合全麻,Ⅱ组和Ⅲ组为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I组:患者入室后,HANS仪刺激20-30分钟后,再全麻;Ⅲ组:全麻后再行HANS仪刺激;穴位选择双合谷,双太冲,连线方式为同侧连线方式,2/100HZ疏密波,强度12~15mA(其中Ⅱ组麻醉前的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一般为3~6mA),针麻至手术毕。气管插管后切皮前静脉滴注曲马多1.5mg/kg,麻醉维持:微泵静脉输出丙泊酚3mg.kg~(-1).h~(-1),O_2流量为:1.5L/Min,术中调节七氟醚浓度,维持AAI值在15~25。计录七氟醚MAC和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的变化,每10分钟记录一次,切皮后10分钟至手术结束前30分钟内的MAC平均值作为该病人术中的MAC,评价针麻效果;术中观察心率、血压和疼痛反应来评价针刺辅助麻醉的效果,重点观察麻醉诱导前后、插管前后、切皮前后、人工气腹前后和拔管前后;观察苏醒期相关反应,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呼之睁眼的时间和送返病房的时间;记录苏醒期患者燥动、寒战、疼痛和恶心呕吐出现例数和程度;记录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需要托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管的例数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如恶心呕吐、恢复排气时间和疼痛程度等)、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有无术中知晓等,综合评价针麻效果。采用SPSS12.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检验标准设为0.05。结果:叁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手术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叁组患者术中AAI的变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叁组患者术中Sev-MAC变化与切皮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后Sev-MAC增大;切皮前、切皮后、术中平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点Ⅰ组Sev-MAC最大,Ⅲ组次之,Ⅱ组最少,减少全麻药七氟醚的用量(Ⅱ组Sev-MAC减少33%,Ⅲ组Sev-MAC减少21%)。叁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到手术结束治疗后血压的变化趋势是:麻醉诱导后降至最低,插管后升高,以后渐渐回落,人工气腹后升至最高,又渐渐回落稳定,拔管后升高。叁组患者与麻醉诱导前比较:Ⅰ组插管前、插管后、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气腹后以舒张压升高最为显着(P<0.01);Ⅱ组插管前和人工气腹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Ⅲ插管前、插管后、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诱导前、切皮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前和插管后,Ⅱ组与Ⅰ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前Ⅰ组与Ⅲ组血压下降较明显,插管后Ⅰ组与Ⅲ组血压升高较明显,Ⅱ组血压较稳定;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Ⅰ组血压升高较明显,Ⅱ组与Ⅲ组血压较稳定。叁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到手术结束治疗后心率的变化趋势是:麻醉诱导后降至最低,插管后升高,以后渐渐回落,人工气腹后升至最高,又渐渐回落稳定,拔管后升高。叁组患者与麻醉诱导前比较:Ⅰ组插管前、插管后、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气腹后升到最高;Ⅱ组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为稳定;Ⅲ组插管前、插管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诱导前、切皮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前和插管后,Ⅱ组与Ⅰ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前Ⅰ组与Ⅲ组心率下降较明显,插管后Ⅰ组与Ⅲ组心率升高较明显,Ⅱ组心率较稳定;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Ⅰ组心率升高较明显,Ⅱ组与Ⅲ组心率较稳定。叁组患者苏醒期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最长,Ⅲ组次之,Ⅱ组最短。苏醒期燥动、疼痛、需托下颌的发生率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最大,Ⅲ组次之,Ⅱ组最少,Ⅱ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寒战和呕吐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Ⅰ组最发生较多。叁组患者术中加压宁定、艾司洛尔Ⅰ组分别为3例和4例,Ⅱ组与Ⅲ组分别有1例使用艾司洛尔。叁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Ⅱ组、Ⅲ组与Ⅰ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满意度较高。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AAI监测针刺辅助静吸复合全麻的麻醉深度,提示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有一定的麻醉镇痛辅助作用,且以全麻前HANS仪诱导效果最佳。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可减少全麻药七氟醚的用量(减少Sev-MAC21%~33%,Ⅱ组减少33%,Ⅲ组减少21%);围术期血压、心率更趋平稳;苏醒更快,苏醒期相关不良反应减少,苏醒质量更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肖亮,彭海东,蔡清萍[9](2006)在《电针参数对针麻镇痛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针麻效果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日益普遍。电针镇痛作用是针刺麻醉的基础,不同的电针参数例如波形、频率、强度和时间能影响镇痛效果。本文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认为要想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应选择疏密波或连续波,刺激初选用高频,刺激一段时间后转为低频,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需要而定,时间一般为20~40 min。(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06年06期)

顾陈怿,胡军,蔡云彪[10](2002)在《如何提高针麻效果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针麻最大的缺陷就是镇痛不全 ,为提高针麻效果 ,人们从多方面着手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针药复合麻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对穴位、刺激参数等的正确选择 ,也与麻醉的效果密切相关。今后应多方面进行临床探索 ,最大限度地发挥针麻的优势 ,完善和提高针刺麻醉(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02年05期)

针麻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针麻复合局麻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17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麻组、帕瑞昔布钠组、地佐辛组。其中针麻组64例,为术前行针麻直至针感出现,术中维持电刺激,配合术中常规局麻;帕瑞昔布钠组56例,为术前30 min予肌内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配合术中常规局麻;地佐辛组56例,为术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配合术中常规局麻。对比3组在行椎体成形术过程中,穿刺前、穿刺时、骨水泥灌注时及术后4个时间点的VAS评分、Ramesy评分、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利多卡因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进行比较,针刺前VAS评分及各时间点的Ramesy评分、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利多用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穿刺时、骨水泥灌注时、手术结束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穿刺时、灌注骨水泥时及手术结束时VAS评分两两比较,针麻组VAS评分与地佐辛组相仿,均较帕瑞昔布钠组的VAS评分低。3组的麻醉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两两比较,针麻组麻醉时间最长,帕瑞昔布钠组与地佐辛组麻醉时间相仿。地佐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针麻组与帕瑞昔布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结论针刺复合局麻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较镇痛药物配合局麻,在穿刺时、骨水泥灌注时及手术结束时,镇痛效果最好,不良反应少;且在生命体征的维持、利多用量与手术时间上相仿,但麻醉时间最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麻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1].杨潇,刘欣艳.平衡针针麻技术用于肠镜检查中的效果观察及其质量影响[J].智慧健康.2019

[2].杨勇,林新源,曾婷,刘媛媛,李勇.针麻复合局麻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广东医学.2018

[3].齐文健.颈丛阻滞麻醉联合针麻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

[4].韩济生.现代针麻效果终获科学验证[N].健康报.2012

[5].史玉华,魏智慧,韩田.针麻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0

[6].丁宏,秦元旭.针麻仪代替神经刺激器与异感定位法对肌间沟臂丛一点阻滞效果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0

[7].赵伟.针麻仪神经刺激与异感定位法对肌间沟臂丛一点阻滞效果的比较[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8

[8].杨琼卉.AAI指导下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在妇科腔镜术中的针麻效果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9].肖亮,彭海东,蔡清萍.电针参数对针麻镇痛效果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6

[10].顾陈怿,胡军,蔡云彪.如何提高针麻效果述评[J].辽宁中医杂志.2002

标签:;  ;  ;  ;  

针麻效果论文-杨潇,刘欣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