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情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浩然,赠答诗,情性书写
主体情性论文文献综述
罗谨思[1](2019)在《孟浩然赠答诗的主体情性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诗人孟浩然交游甚广,创作了数量颇多的赠答诗,在这些赠答诗中他抒发情志、张扬自我,呈现了复杂多变的主体情性。透过诗中的长安与"翻飞"意象,可以窥见一个积极用世却仕途失意的儒生形象,而考索桃源和归乡意象,则可以会面一位幽居田园、闲适自得的隐士。孟浩然在部分赠答诗中张扬主体情性、抹去寄赠对象,从而更新和丰富了赠答诗的创作模式及思路。(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小岩[2](2011)在《玄学情性自然论与当代主体审美精神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玄学家会通儒道,以"自然"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原则与价值标准,建构了其情性统一的人格美本体论,即情性自然论。情性自然论对后现代语境中主体审美建构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情"的建构性功能表现为境界的提升和情感普遍性准则的呈现,"性"的建构性功能则更加关涉到诗性和智慧的层面,情性自然论由此成为当代美学主体审美精神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纪松[3](2009)在《主体“情性”与当代大草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草书因其灵动多变的书写特性成为最能体现主体“情性”的书体,其中大草书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当代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当代人更加崇尚自我精神的张扬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书法艺术的尚意时代正逐步形成。然而从近年来各大书法展览中所出现的大草书作品看,当代大草的书法创作正陷入一种书写上娇柔做作、风格上刻意模仿、形式上趋于雷同等种种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大草书创作中如何正确把握主体之“情性”、坚持“情性”为上的创作理念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本文旨在对主体“情性”的内涵以及在大草创作中主体“情性”如何渗入、如何准确把握等问题做一定的分析,论述当代大草创作中对主体“情性”自觉渗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09-04-20)
马跃,张伟[4](2004)在《从苏轼坎坷人生诠释其词的主体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一贯将作家主体情性的自在体现 ,看成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因和上乘境界。通过对苏轼坎坷人生、豁达性情及其作品的分析 ,诠释了苏轼词的主体性情与其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的关系 ,从而分析出苏轼旷远豪放的词风是与其独特的性情分不开的 ,这也就是苏词的“风韵”所在。(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谢青桐[5](2001)在《抵御苦难之后的快意悲情──论苏轼诗体文学的主体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苏轼诗体文学呈现出的舒缓、克制的情感特质切入,剖析其哲学理念、存在方式、个体经验的艰难冲突,进而挖掘出苏轼诗歌的快意悲情正是主体为抵御外部苦难而确立的和谐的生命情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主体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晋玄学家会通儒道,以"自然"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原则与价值标准,建构了其情性统一的人格美本体论,即情性自然论。情性自然论对后现代语境中主体审美建构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情"的建构性功能表现为境界的提升和情感普遍性准则的呈现,"性"的建构性功能则更加关涉到诗性和智慧的层面,情性自然论由此成为当代美学主体审美精神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情性论文参考文献
[1].罗谨思.孟浩然赠答诗的主体情性书写[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2].王小岩.玄学情性自然论与当代主体审美精神的建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
[3].纪松.主体“情性”与当代大草创作[D].南京艺术学院.2009
[4].马跃,张伟.从苏轼坎坷人生诠释其词的主体情性[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谢青桐.抵御苦难之后的快意悲情──论苏轼诗体文学的主体情性[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